《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以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为题材,讲述了吴、蜀、魏三国国主孙权、刘备和曹操围绕帝位所展开的权术和策略之争。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
《新解三国演义》以三国时代英雄的纵横为基础,为读者诠释了《三国演义》中的知人识人、人才选拔、人才使用、成功用人典范、人才使用典范、用人失败借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解三国演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凤飞//张大生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以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为题材,讲述了吴、蜀、魏三国国主孙权、刘备和曹操围绕帝位所展开的权术和策略之争。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 《新解三国演义》以三国时代英雄的纵横为基础,为读者诠释了《三国演义》中的知人识人、人才选拔、人才使用、成功用人典范、人才使用典范、用人失败借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内容推荐 有志青年曹操、刘备、孙权在三国秀场闪亮登场后,曹操态度坚定地要做老大,刘备韬光养晦,孙权则遮遮掩掩、意图不明。乱世的麻将桌上,曹操、刘备、孙权是常客,第四人却不固定,旋上旋下。《新解三国演义》以三国时代英雄的纵横为基础,为读者诠释了《三国演义》中的知人识人、人才选拔、人才使用、成功用人典范、人才使用典范、用人失败借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知人识人新解 明君之道患不知人 治国之道务于举贤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 多闻为神多见为智 马不必骐骥贤不必圣人 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第二章 《三国演义》与人才选拔新解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省官并职去文就质 迁善黜恶知人五若 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 善于授权择人而用 军中事不由君命 近于善真勿亲奸伪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 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唯才是举不计亲疏 信之于臣死犹未已 待士谦恭天下心归 去私任贤事便可成 不拘一格信之任之 第三章 《三国演义》与人才使用新解 重赏慎罚士为之死 心战为上城战为下 饮水思源人心附之 狂才难用傲才难信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严于律己不负群心 知人善任点石成金 上下同欲万险可破 直言敢谏善莫大焉 用人之道明责授权 第四章 《三国演义》与成功用人典范 曹操传略 刘备传略 孙权传略 诸葛亮传略 司马懿传略 第五章 《三国演义》与人才使用典范 姜维传略 鲁肃传略 赵云传略 魏延传略 第六章 《三国演义》与用人失败借鉴 袁绍传略 关羽传略 吕布传略 试读章节 【引言】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黄石公·三略》 【新解】 用得其人,三国鼎立;用不得其人,国破家亡!三国的兴亡,虽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原因,但与用得其人与否也大有关系。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十八镇诸侯先后灭亡,而曹操、孙权、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三分鼎足,其关键在于他们施行人才战略。而三国后期的继承者却恰恰相反,都不善于任贤举能,结果是被晋所灭。可见,“治国之道,务于举贤”实为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表明,事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才的多寡,当然,人才多寡本身就反映出领导者的素质,这种素质会表现在各个方面。因此,人才多寡本身就是综合状况的一个重要表现。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起兵既早,势力又强,天下真是非项氏莫属,可惜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终致败亡;刘邦虽起兵晚,势力弱,帐下却良臣猛将云集,如韩信、萧何、张良等都是当世人杰。有这些杰出的人才作基础,怎么能不成功呢? 古人云:“知能不举,则为失才。”这是高明之见。因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荐贤为要。谋求天下大治必须把人才作为根本;作为臣子,要把荐贤作为最重要的事情,这是顺理成章的。如果知道人才而不推荐提拔,朝廷便会出现外无将内无相的恶果;如果知道贤才而不肯推荐,听到坏事而不报告,为了保住自己而隐瞒真情,像寒蝉那样默不作声,这就是罪人。说得严重些,如果知道贤才而不推举,这比盗贼更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只有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出来建功立业,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所以全国上上下下,应该尽各自的责任,知贤必举。“安上必在于荐贤,危身莫逾于旷职。”就是说,使皇帝感到安心的事情莫过于推荐贤才,危害自身的事情莫过于不负责任擅离职守。同时,“在位者以求贤为务,受任者以进才为急”,在高位的人应以访求贤才为最紧要的事情,接受任命的人应以推荐人才为最急迫的事情。身为贤者的肯定是贤人,能推荐贤才的,也是贤人,报答国家的忠诚,没有超过荐举贤才的;辜负国家的罪恶,没有超过隐蔽贤才的。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举措》一篇中提出“治国犹于治身”“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等,由此提出了“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命题,这些比喻和命题是精辟的。更精辟的是“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这两句。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诸葛亮,能够认识人才存在于民众之中,实在了不起。他提出的广招人才的办法中,如“选举必求隐处”“辟四门以兴治务”等,实质上就是打破门户之见,消除识人的盲点,广开纳贤渠道。这些都闪耀着现实的光芒。 【事例】 容人有度驭人有术 一提起曹操,不少人就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那个白脸奸相。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朝政日甚一日的腐败中度过了前二十年,在军阀蜂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他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抒发了他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他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这在他与袁绍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最想争的是刘备和孙权。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的创立者,他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孤力单,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他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三国志·先主传》)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三国志·武帝纪》)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唯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统治者,他比曹操晚生二十七年,当是曹操的后辈。曹操从公元190年起兵,到公元208年挥师南下,整整十九年,几乎是大战必胜。没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时,因遇到孙权等人的顽强抵抗而惨败于赤壁。这一败,使曹操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气的新的一代领袖人物。“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在后期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并采取过多种措施,想把孙权拉过来。在曹操的殷殷招纳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孙权终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死去,他把孙权争取过来是大有可能的。那样,三国的历史就会以一老一少两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统一而改写。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想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用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同辈,在曹操设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也没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占地最大,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曹操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荀或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荀或,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三国志·荀传》)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曹操喜而赞之:“真吾主也”。(《三国志·郭嘉传》)官渡之战胜利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欲降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都烧了。他说: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对曹操和袁绍都很了解的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三国志·杨阜传》)真是一点不假。P5-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