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目的5
第三节 研究意义6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9
第二章 主要消费理论及文献综述12
第一节 消费率基本概念12
第二节 主要消费理论13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6
第三章 中国消费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38
第一节 中国消费率现状和变动趋势38
第二节 中国居民消费率现状和变动趋势47
第三节 中国政府消费率现状和变动趋势57
第四节 中国消费率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59
本章小结67
第四章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及应用68
第一节 最优消费率及消费率合理区间的研究现状68
第二节 最优消费率及合理消费区间的基本概念及思路71
第三节 最优消费率的公式推导及计算73
第四节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实证分析81
第五节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应用85
本章结论和启示95
第五章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分析99
第一节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问题99
第二节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现状及特征103
第三节 中国消费率波动下降结构112
本章小结121
第六章 中国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分析123
第一节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概况123
第二节 中国居民消费率的概况和特征124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及城乡人口结构变化126
第四节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率131
第五节 城镇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的影响因子分析136
第六节 农村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的影响因子分析147
第七节 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的影响因子分析153
本章小结160
第七章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分析162
第一节 居民人均消费率的影响因素162
第二节 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165
第三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的成因分析174
第四节 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下降的成因184
本章小结190
第八章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高消费率的政策建议192
第一节 制定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生产技术全面提升193
第二节 坚持“以民为本”,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193
第三节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调控降低净出口194
第四节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195
第五节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改善消费环境196
第六节 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198
第七节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199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201
第一节 主要结论201
第二节 本书不足之处204
第三节 研究展望206
参考文献208
后记222
中国消费率问题是当前学界和政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000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下中国消费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持续下降。在消费率下降的同时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经济表现出“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和低消费”的发展模式。消费率下降导致经济增长的内需基础不断弱化;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对外依赖性提高,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下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困境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消费率问题尤显重要,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王雪峰所著的《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一是对中国消费率问题的认识。当前主流学者的观点是消费率偏低,甚至是严重偏低;政府也采纳了相应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的政策措施建议,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促进消费的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书在消费率问题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依据消费率变动现状和趋势分析提出消费率问题的实质不是简单的高低问题,而是持续波动下降的问题;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是其长期波动下降的结果,是消费率问题的表现而不是问题的本身;针对消费率偏低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我们对中国消费率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可能错把现象当作问题本身。
二是最优消费率或消费率高低判定的标准。持有消费率偏低观点的学者论证的方法是比较法,并没有统一、具体的判定标准。比较法对于消费率高低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只比较消费率指标显然没有解决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可比性问题,其结论一直受部分学者的质疑。《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以柯布-道格拉斯方程为基础,经过推导变形得出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对中国消费率的变动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应用该模型可以预测近期内消费率的大小和变动方向;模型计算的理论值可以作为判定实际消费率高低的判定标准。
三是消费率合理区间的确定问题。目前,针对消费率合理区间问题,学者们采用经验实证法推算出的经验合理区间大致为60%~65%。本书在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依据社会居民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决定消费率合理区间的思想。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理论模型测算值与国内学者经验估算的最优投资率(40%左右)和消费率(60%左右)及其合理区间比较接近。从理论上验证了学者们的经验和实证判断,说明模型可以用来测算消费率(投资率)的合理区间。
四是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成因问题。持消费率偏低观点的学者,通过对消费率的构成分析得出居民消费率偏低是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通过对居民消费率的构成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率偏低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与上述学者不同,本书在中国消费率问题是波动下降问题认识的前提下,首先,通过分析得出第一个层面的结论: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是消费率波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78~2008年整个时期消费率下降的99.7%。农村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整个时期居民消费率下降的159%。其次,通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子的分解分析得出第二个层面的结论:在考虑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是城乡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结构调整是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抑制性因素。然后,通过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成因分析得出第三层面的结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下降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内在主要动力。1995年以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一直保持高位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抑制性因素;1995年以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下降成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另外一个主要动力。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变动不大,对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影响较小。最后,通过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和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波动下降的成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现有的不利于劳动者、不利于住户部门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下降的根本原因。1992年以来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确立后,一系列经济社会体制变革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交易不规范、交易成本高,消费环境不完善、安全消费和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等是导致的城镇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谨慎性储蓄增加,消费倾向快速下降的根本原因。
五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高消费率的对策建议。依据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的结论和启示以及消费率波动下降成因分析四个层面的分析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制定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坚持“以民为本”,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逐步降低净出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完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增加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消费意愿,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本书试图从根源上解决中国消费率波动下滑的局面,并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高消费率提供根本性的解决措施。
王雪峰所著的《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首先,通过选题背景介绍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在消费率基本概念和经典消费函数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中国消费率的历史现状,据此引出中国消费率蕴涵的风险及问题。再次,通过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的构建揭示消费率的决定机理和调控启示。最后,在消费率波动下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率、提高消费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