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没有谁比他更难交流和相处的了。他沉默寡言、惜字如金,正因为如此,似乎显得更神秘莫测。然而,他的生活一成不变,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精确无误,这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想要一探究竟。
他旅行过吗?有这个可能,因为没人能像他那样精通世界地理。无论是多么偏远的地方,他似乎都了如指掌。有时候,俱乐部里流传着的关于迷路或失踪旅人的流言飞语,他三言两语就能简单明了地澄清。他常会把最有可能的结果描述出来,就好像他有一双千里眼似的,而事实到最后也往往正如他所言。这个人大概是什么地方都去过,即使没有,至少也在想象中畅游过各地。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福克先生这些年来都不曾离开过伦敦。那些有幸比一般人对福克先生多了解一点儿的人证实,除了在每天从家里到俱乐部两点一线的路上,谁都说不出曾在另外的地方看到过他。他仅有的消遣就是看报纸和打惠斯特牌。。这种安静的游戏倒是完全适合他的天性,所以他常常赢钱。不过,他赢来的钱从来不装进自己的钱包,而是列入善款,成为捐赠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必须提到的一点是,福克先生打牌纯粹只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赢钱。惠斯特牌对他而言是一种挑战,是和困难做斗争,只不过这无须运动,用不着来回奔波,不会疲乏,这简直太合他的胃口了。
众所周知,菲利斯·福克无妻室无子女,这种情况发生在老实人的身上也是有可能的;可他也没有亲戚朋友,这就比较少见了。菲利斯·福克独自住在萨维尔·罗大街上的家里,没人去拜访过他,也没人知道里面的情况如何,只有一个仆人伺候他所有的饮食起居。他总是在同一时间到俱乐部吃午饭和晚饭,分秒不差,在固定的房间,坐固定的位置。他从不邀请同僚,也不和别人拼一张桌子。
他从来不住俱乐部为会员安排的那些舒适房间,而总是在半夜十二点回家,直接上床睡觉。他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十个小时在家度过,要么睡觉,要么为了准备外出梳洗打扮。如果要散步,也是一成不变的,在入口镶着细木地板的门厅处踱着方步,要不就是在回廊中走来走去。回廊的穹顶嵌着蓝光玻璃,用二十根红云斑岩做成的爱奥尼亚式的柱子支撑着。如果他要用餐,就会有人把俱乐部的厨房、备膳房、食品贮藏室、供应新鲜鱼肉和乳制品贮藏室里的美味佳肴送到他的餐桌上。俱乐部里同样也有仆人伺候他,他们神情庄重,身披礼服,脚蹬软底鞋,给他铺的是萨克森的桌布,用的是特制的陶瓷餐具,喝的是雪梨酒、波尔多葡萄酒或是掺和了香蕨、桂皮和肉桂的红葡萄酒;酒杯是俱乐部的水晶杯,这些杯子的模子已经失传。这冰镇的酒温度适宜,清凉爽口,俱乐部的这些冰块都是花费巨资从北美五大湖买来的。
要是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还算是个怪人,那不得不承认,这种怪法倒也不错!
萨维尔·罗街上的房子,尽管算不上是富丽堂皇,可它的舒适度却是人尽皆知的。由于主人的生活习惯一成不变,要干的活儿一点儿也不麻烦。不过,菲利斯·福克要求他唯一的仆人要格外地准时,值得信赖。就在十月二日这天,菲利斯·福克辞退了詹姆斯·福斯特:这小伙子犯了错,送来的剃须水是华氏八十四度,而不是规定的八十六度。福克先生此时正等着前来接替他的人,说是应该在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之间到。
菲利斯·福克正襟危坐在扶椅上,双脚并拢,像个受检阅的士兵一样,双手稳稳地放在膝盖上,昂首挺胸。他盯着挂钟上走着的指针:挂钟结构复杂,能显示年月日,时分秒。照福克先生平时的习惯,十一点半敲响时,他就应该离开家,前往改良俱乐部。
就在福克先生等着的时候,晨问起居室响起了一阵敲门声。那个被解雇了的仆人詹姆斯·福斯特走了进来。P3-5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父亲强行将他从港口拉回了家。为此凡尔纳还挨了父亲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都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深受世界数亿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品。
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具有其他同类作品无法超越的魅力和神奇力量,是因为这位大师的作品里有着许多宝贵的品质。
首先,科学知识和精彩故事在凡尔纳的笔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凡尔纳的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地理、动植物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凡尔纳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知识丰富的伟大探险家,比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阿罗纳克斯教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地理学家巴加内尔等等。无论是在海底、地心,还是跨越海洋、穿越各大洲,凡尔纳的故事都是同样精彩,让人不忍拍案叫绝。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红海、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奇妙景象,都跃然纸上,随着故事一涌而出。妙趣横生的语言、波澜起伏的情节、独具魅力的人物,让读者很容易就能融入到书本中去,读得如痴如醉。对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读者来讲,作品中富于冒险和探索精神的探险家就是各种榜样,能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探索世界的欲望。
其次,凡尔纳的巨大影响力,还来自于他的作品对未来世界的预见性。这些科幻小说包含了一个个神奇的预言。比如《海底两万里》中出现了潜艇“鹦鹉螺”号。要知道,在凡尔纳生活的十九世纪,人类还没有制造出潜艇。虽然在今天,这些高科技产物,我们已经不以为奇了,但是在那个时代确实堪称伟大的想象,而凡尔纳的作品则可算得上伟大的预言。再比如《八十天环游地球》中,英国绅士仅仅用了八十天就周游了地球一整圈。在交通工具相当发达的今天,环游地球的时间已大大缩短,但谁能说凡尔纳那稍具夸张性的故事不是一个奇妙的预言呢?再说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这部凡尔纳的成名之作。几个朋友乘着一只巨大的热气球就能横贯非洲大陆,完成非洲探险之旅。这样的想象力是多么地令人惊叹啊!只要敢于想象,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样想象力丰富的科幻小说,这样神奇的科学预言,虽然年代已久,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却并不会失去它的光泽,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忍释卷。
最后,凡尔纳的作品深入浅出、意蕴深刻。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能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之美;惊心动魄、重重困难的探险历程,又让读者认识到知识的无穷力量;丰富详实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又能让读者领略世间万象。正是这些宝贵的内容,承载起了凡尔纳“科幻小说之父”的美誉,使得凡尔纳的作品拥有百年不衰、风靡全球的魅力。
在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大师的带领下,读者可以跟随他笔下的人物开始一次次奇特刺激的旅行。在《八十天环游地球》中,读者可以跟随意志坚定、严谨守信的英国绅士福克先生以及他忠实的仆人路路通环游世界,感受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十五岁的小船长》中,读者可以到十九世纪的非洲大陆,与小船长迪克·桑德一起并肩作战,对抗罪恶的黑奴贸易者;在《海底两万里》中,读者可以乘坐神奇的“鹦鹉螺”号潜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风光,与鲨鱼和章鱼作战,等等。
读了凡尔纳的作品,我们或许会以为他是个知识渊博的天才,让人望尘莫及——一个“只躺在床上”就能写出如此引人入胜的科幻作品的人,难道不是天才么?其实不然。虽然父亲阻止了凡尔纳去远航探险,却没能按捺住他那颗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心。凡尔纳并不是“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他的每一篇科幻小说都是结合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并经过艰难、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虽然凡尔纳的作品都是虚构的,但是很多细节都禁得起推敲,如其中对于各地地理面貌的描述、动植物的介绍等等。这些细节都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调研。假如凡尔纳不去主动探寻各学科知识,不去亲身经历体验,他又怎能写出如此辉煌又让人信服的作品呢?
其实,这位科幻小说家的创作生涯并不是一路坦途的。在创作之初,他曾因投稿无门,连续在十六家出版社都碰壁后,愤怒地将《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手稿投入火中。手稿被妻子救了出来,投到第十七家出版社,他才得到赏识,一举成名。从此,凡尔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探索期,他不断地尝试朝不同的方向探究,优秀作品也不断涌现。成名前,凡尔纳经常上国家图书馆,热衷于各项科学的新发现,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他构思的科幻小说积极准备素材。天才出自勤奋。如果缺乏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凡尔纳也不会创作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
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的人生经历,已经让人受益匪浅。而凡尔纳享誉世界、经久不衰的作品,正躺在你手上,为你展现出另一个神奇的世界。请随这位大师一道,在这个世界中畅游翱翔吧!
《八十天环游地球(全译本)》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绅士斐利亚·福克说环游地球一周只需要八十天,他的朋友们都认为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于是他们打起赌来,赌注为两万英镑。当晚,福克先生和仆人路路通就出发了。一路上,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八十天内成功地环绕地球一圈,并回到了伦敦。在旅行中,福克先生的机智、勇敢和毅力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还描写了主人翁十足的绅士派头,最后抱得美人归——他在印度救出了一个殉葬的王公妻子。同时,便衣警察菲克斯也在一路跟踪福克先生,因为他认定福克先生就是偷窃英格兰银行的大盗。
儒勒·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了一系列科幻杰作。他的作品生动幽默,妙语连珠,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八十天环游地球(全译本)》是凡尔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