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江永红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度支副使是个什么官呢?北宋(神宗元丰改制前)沿袭五代,设置了一个凌驾于户部之上的财政总管机关,名日三司,即盐铁司(专卖)、户部司(税务)、度支司(财务)之总和。领导编制为三司使一名,盐铁、户部、度支副使各一名,所以张存约相当于今之财政部副部长。张存是河北冀州人,字诚之,进士出身。真宗天禧年间,诏令“以身言书判取土”,“身”,身材容貌;“言”,言论;“书”,书法;“判”,办事能力,结果在全国才选到两人,其中之一就是张存。可见他是一个既有学问又有能力的帅哥。那时他才三十余岁,现在已五十四岁了。他有二子五女,对子女管教严格,近乎刻板。他选婿的标准颇高,长女嫁给了进士李敭,二女嫁给了供备库副使(武官),但他对这两个女婿不甚满意(后来大女婿李敭之弟李教酒后散布妖言,因惧法而自缢,有人说他没死,被张存转移到了贝州。虽查无实据,但仍然降了他的职)。其第三女长得最漂亮,又最瞳事,是他最喜欢的,所以多少人上门做媒他均未应允。这天,他约庞籍来府。

庞籍是山东成武县人,字醇之,进士出身,刚升为天章阁待制。他比张存小四岁,两人既非同乡,亦非“同年”,也并未在一个系统任职,但关系非同一般,为啥?都是直言敢谏之士。张存敢说,但说了皇帝不听也就罢了;庞籍则不然,问题不解决硬是不依不饶。仁宗赵祯即位之初,只有十来岁,由章献刘太后(真宗之后,仁宗之“母”,己无出,将李贵妃之子据为己有)垂帘听政。章献太后死时,仁宗已经成年,但她留遗诏让章惠杨太后继续听政。这个遗诏体现了宰相吕夷简的意图,许多官员因此而沉默不语。庞籍当时为殿中侍御史,级别只不过七品,但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请求把垂帘的仪制烧毁,由仁宗亲政。由于庞籍等人的强烈反对,章惠太后未能垂帘。庞籍因此名声大震。不久,庞籍升为开封府判官,正受仁宗恩宠的尚美人派宦官来传“教旨”,命令免除工匠的“市租”(即劳役)。庞籍愤怒了,说,自祖宗开国以来,未有美人传旨干涉行政者,斗胆将传旨宦官痛打一顿,声言以后凡妄传宫中旨意者一概不饶,且上疏参劾。仁宗严责有关宦官,把心爱的美人也教育了一通。不久,他又参劾了自己的山东老乡、曾经的顶头上司、龙图阁学士范讽。范讽其实是个难得的好官,如在黄泛区划田界,青州遭蝗灾时开仓贷种,申请将宰相王曾家的存粮拿出来救济灾民等等都深得民心。玉清昭应宫失火后,太后大怒,要严惩宫人,重修宫殿,范讽上疏谏止,宫人免遭责罚,宫殿也不再修了。他在为开封尹(开封市市长)时,有人来告状,说儿媳妇才过门三天,宫中有人来传旨,带进宫中,半月音讯全无。范讽问,你如果没说假话,就在这里等我。说罢就紧急上殿,找仁宗要人。他对仁宗说:“陛下不迩声色,中外共知,岂宜有此?况民妇既成礼而强取之,何以示天下?”仁宗说:“皇后曾言,近有进一女,姿色颇得,朕犹未见也。”范讽说:“果如此,愿即付臣,勿为近习所欺,而怨谤归陛下也。臣乞于榻前交割此女,归府面授诉者。不然陛下之谤难(不)户晓也。且臣适已许之矣。”于是,仁宗即刻下旨,将那个少妇交给范讽带走了。范讽这件事办得漂亮,有胆有识,有理有节。这么好的官,庞籍干吗要参他?范讽“性旷达豪放,任情不羁”,不像个孔孟之徒,倒像是阮籍再世,士子争先与之交游,在山东形成了所谓“东州逸党”。庞籍弹劾无果,加上暗指仁宗好色,被贬出京城,出京之前继续上疏,说如不惩罚范讽,任其败乱风俗,必将不可收拾。最后,范讽受到处罚,庞籍也因以下犯上而再遭贬谪。半年后,仁宗意解,又将其召回。

说这一段似乎跑题了,其实不然。庞籍是司马光的偶像、恩师,以“庞叔”相称。他的价值取向和做派影响了司马光一生。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可以随时从司马光身上看到庞籍的影子。庞籍与张存和司马家都是密友,这次张存请他来,是要托他做大媒的。寒暄一阵后,张存说到正题:我府中第三女年将及笄(十六岁),不知醇之(庞籍字)心中是否有合适少年,供我作东床之选?庞籍不假思索地回答:和中(司马池字)兄之次子司马光孝悌忠信,饱读诗书,少年老成,吾恐明年春闱(春天举行的科举考试)之后,诚之(张存字)兄再“榜下捉婿”将悔之晚矣!说罢两人一起哈哈大笑。

张存其实早就相中了司马光,只是不便主动说出。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时任盐铁副使,张存是度支副使,官位相同,又是“同年”。张存先后向朝廷推荐了上百名干部,没有一个出问题的,也鲜见出类拔萃的,后来让他当吏部尚书,与此有关。他选人的标准是孔子的“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他看来,司马家是循礼之家,司马光是循礼之人。

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进士出身,当到县令便英年早逝,留下数十万家资,其子司马池将财产全部交给叔伯辈管理,自己专心侍候母亲,闭门读书。真宗景德二年(1005)他进京赶考,顺利通过了礼部试,在殿试当天迈进皇宫之前,却突然感到心口痛,因平时没有这个毛病,预感到也许是母亲病危的心理感应,便问一起赶考的同乡,是否有家书寄到?的确有一封关于他母亲病危的家书,同乡怕影响他考试便私扣下来,想等殿试后再给他。现在,司马池一问,同乡只好如实禀告,司马池一见家书,放声痛哭,回头就往家乡赶,放弃了殿试。这一年他二十七岁了,此时放弃,就得等到三年后的下一届。后来他考中进士,但进入仕途的时间已比同代人晚了。张存比他小五岁,庞籍比他小九岁,不仅与他同级,而且发展前途比他看好。司马池的孝悌让张存佩服,司马光的表现也让张存赞不绝口。

司马池有两个儿子,“恩荫”授官首先给了长子司马旦,第二个指标理所当然应给司马光。但他对父亲说,那么多叔伯兄弟还是“布衣”,何不把指标让给他们?朝廷的“恩荫”原则是先长后幼,先嫡后庶,先直系后旁系,司马光等于给老爸出了个难题。但通过一番周折,他这个愿望实现了。此事足见司马光之“悌”。这颇对张存的胃口,感到此子类己。张存在四川做官回乡时,带回了不少蜀锦,将其摆在桌子上,任凭兄弟们来挑选。或问,何不留给妻妾?答曰:“兄弟,手足也;妻妾,外舍人耳。奈何先外人而后手足乎?”P14-16

书评(媒体评论)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经学家,所著《资治通鉴》为中华古史学经典绝品。他品行高洁,而为时人所赞叹。本传系统叙述司马光生平,突出其史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

——文史专家,王曾瑜

本传富有独特的个性视角,传人传事,客观真实。作者在短小生动的章节叙述中,见人见事见故事见性格见品德见作为,将传主的繁复人生给予公正生动的文学呈现,很好地写出了司马光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行为“泥古”与道德坚守的性格形象。

——文学专家,李炳银

后记

大院花园里,迎春花开了,山桃花开了,贴梗海棠的花苞泛红了,不安分地一天天胀大,含苞待放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登上南下的飞机,去寻访我的传主——司马光的遗迹。这是动笔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一年过去了,我该交稿了。

我在键盘上为本传敲下了最后一个字符,从层层叠叠的故纸堆的包围圈里钻出来,伸了一个懒腰,长舒了一口气。司马光先生!不论您对这部传记是否满意,但我的写作态度是严谨的。虽然是文学传记,但是按学术著作的规范来选材的,力求事事皆有根据。对您,我没有刻意溢美,也没有有意贬损,尽量客观而已。还有一点,我要告诉您,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知道您的人仅局限于象牙塔之中,而在象牙塔之外,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不错了。不过您不必伤感,中国作协启动的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工程,就是要唤醒历史的记忆,弘扬民族文化瑰宝。您以《资治通鉴》入选,我这才有幸为您作传。

您生前的主要活动地,一开封,二洛阳。先说开封,您在《长垣道中作》一诗中曾经这样讴歌它:“极目王畿四坦然,方舆如地盖如天。始知恃险不如德,去杀胜残已百年。”可叹开封因无险可恃又地势低下,先是被金兵轻易破城,放火烧了三天三夜,后来又被黄河泛滥的泥沙掩埋于地下九米以下。在今日之开封,您生活游历的地方只剩下一个古吹台了。大相国寺还在,但已非当年的相国寺。近年所建之宋都御街和清明上河园,可见仿制的当年之建筑、器物、服饰,但也许只能算是貌似了。我只能求助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来“复原”您的活动场景。再说洛阳,宋代众多的园林在您远行四十年后也被金兵放火化为灰烬,好在现已考证出您的独乐园故址,热心人士正在筹备重建。邵雍“安乐窝”的遗址只剩下一个地名,成了公交站的站名。在洛阳采访,我得到了司马光独乐园筹建委员会的热情接待。有些著作将独乐园的地理方位搞错了,他们特别提醒我,不可贸然引述,以免以讹传讹。此外,我到夏县拜谒了您的陵寝,司马光祠的工作人员为我介绍了情况,提供了资料。采访期间,二炮工程基地为我提供了便利,政治部干事郭义闯为我联络采访对象,全程保障。对他们的慷慨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在去夏县的路上,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山西作家李金山打来的。他是您的同乡,铁杆“粉丝”,听说我要为您作传,主动提出将他的著作《重说司马光》寄给我做参考,这让我喜出望外。第一次寄丢了,他又寄第二次。我俩素昧平生,他文人相亲的情怀,令我崇敬,策我奋笔。在本书完稿之际,我要再次向他致敬。

我早就在研究宋代军事史,对宋史不算陌生,但搜集和消化有关司马光的专题资料还是花了一年多时问。本书所引用的史料均已在文中注明,故不再列参考书目了。

2014年3月13日于北京阜外西口

目录

前言 我的司马光

第一章 金榜题名时

第二章 洞房花烛夜

第三章 初任幕职官

第四章 代父草谏章

第五章 慈孝父子情

第六章 练政在滑州

第七章 法官与校勘

第八章 卫礼在礼院

第九章 出朝随恩师

第十章 谁解升官愁

第十一章 结识王安石

第十二章 分道未扬镳

第十三章 建储立奇功

第十四章 忧在萧墙内

第十五章 谏官的悲哀

第十六章 “濮议”战宰执

第十七章 奉旨开书局

第十八章 没读懂神宗

第十九章 面授御制序

第二十章 朝堂两杆旗

第二十一章 御前论理财

第二十二章 举旗论“体要”

第二十三章 “治人”与“治法”

第二十四章 “惟见此一人”

第二十五章 绝交王安石

第二十六章 愤然离京师

第二十七章 究竟为什么

第二十八章 西京御史台

第二十九章 独乐园之乐

第三十章 书局在洛阳

第三十一章 保守派大营

第三十二章 语涩作《遗表》

第三十三章 直笔著《通鉴》

第三十四章 论道倡“中和”

第三十五章 一朝权在手

第三十六章 舍命废新法

第三十七章 最后十八天

第三十八章 盖棺论未定

第三十九章 巨著耀千秋

附录 司马光年谱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内容推荐

本传富有独特的个性视角,传人传事,客观真实。《通鉴载道(司马光传)》作者江永红,在短小生动的章节叙述中,见人见事见故事见性格见品德见作为,将传主的繁复人生给予公正生动的文学呈现,很好地写出了司马光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行为“泥古”与道德坚守的性格形象。

编辑推荐

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江永红编著的《通鉴载道(司马光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客观的视角,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司马光的形象。司马光,是一位伟大的顶尖历史学家,一位私德高尚、献身礼治理想的保守思想家,一位鞠躬尽瘁但不及格的政治家(更确切地说,是不及格的宰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