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当领导的人脉基础。做人要以个人修养为圆心,处理好与上、中、下级的关系。
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受挫折,后来才悟出挺经之道,总结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的四耐要诀,以隐忍之心谋求长远建树。
领导者既要会鉴别人才,还要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长处。知人善任,用人如器,正是曾国藩的独到之处。
……
本书结合曾国藩一生的从政经历,深入发掘曾国藩的领导艺术,从入局策略、形象策略、做人策略、布局策略、挺经策略、鉴人策略、协调策略和自保策略八个方面,告诉今天的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会做人、有手腕的领导者。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毁誉参半。不管人们对他的功过有几多评说,有一点想必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本书结合曾国藩一生的从政经历,深入发掘曾国藩的领导艺术,从入局策略、形象策略、做人策略、布局策略、挺经策略、鉴人策略、协调策略和自保策略八个方面,告诉今天的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会做人、有手腕的领导者。
领导者要有挺身入局的政治理念。曾国藩仕途的显赫,不是在太平年景靠着溜须拍马成功的,而是在内忧外患的动乱时期闯出来的。当时各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太平军声势浩大。清廷的江山摇摇欲坠,中国的国情也是穷途末路。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政治旋涡中。力挽狂澜。曾国藩的成功,“挺”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很多人面对困境,往往失去了信心,半途而废,曾国藩却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劲头,所以他成功了。特殊国情彰显了曾国藩的文章武功,这其实得力于“挺”字。“挺”字之用,并非全凭威猛,其主要表现在:明辨大局,挺身而出,勇于担当;遇到艰危时刻.挺然而立,坚忍卓绝,不动摇,不气馁;形势有利,则一往无前,挺进不疑。曾国藩的《挺经》未能传世,但其一生办事,处处体现出“挺”字精神。
曾国藩出山以后,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事事掣肘,历尽艰险,有两次差一点丢掉性命。咸丰七年(1857年)的家居生活,使他有时间反思自己的过去。从自己屡战屡败的经历中,他发现,真正的困难并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内部的倾轧和自身的缺陷。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略,总结出了一个“挺”字。他再次出山后,把这个字看做千金不换的秘诀,并传授给自己的亲信。但是真正能体悟到他的深意的人并不多。
曾国藩的秘传心法,有十九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老翁,请了贵客,要留客人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相持着,彼此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语日:“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以过去,岂不两便么?”其人日:“你教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日:“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其人日:“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以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一文不值。这担子身份不同,安能教我让避?”老翁见劝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日:“来来,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给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他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日:“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你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僵持,就此消解。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
可以说,“挺经”是曾国藩经历了官场风波以后的独得之秘,也是他对自己人生阅历和生存智慧的总结,最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和处世手段。曾国藩去世后,关于他自著《挺经》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挺经”所说的是,在开始做事业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刚气,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要刚柔结合。关于曾国藩自著《挺经》,早有此说。如今已出版的《挺经》均是后人编纂之作,绝非曾国藩原书。目前所见最早提及《挺经》的人是曾国藩的友人欧阳兆熊。无沦哪种说法,都各有道理,无需争论,但是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曾国藩的挺身入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挺身入局,不同于一般走向仕途的官僚人员。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43岁,当时在京升授礼部右侍郎,又兼署兵部右侍郎。这样显赫的京官,对曾国藩来说,应该是清闲自在的,但是他没有像众多同僚那样安守于恬淡自保状态。太平天国起义于1851年,到1853年,已经发展到江南大部,几乎占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太平军声威浩大,势如破竹,而曾国藩就在这个危机时期挺身而出,放弃悠闲的京官,到湖南搞团练,准备消灭太平军。当时太平军已经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形势很紧。同年9月,曾国藩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短短的几个月,曾国藩就从一个处理文案的京官变成了一个购买枪炮、兴兵制敌的武将。直到后来的数场战役,屡遭失败,但是他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稳定了清廷的统治局面。就是靠着镇压太平军,曾国藩达到了文治武功,达到了仕途显赫,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是什么支撑他做到了拜将封侯、力挽狂澜?正是他挺身入局的智慧策略。说起挺身入局,自然又回到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为人处世,大到把握时局,小到教育部下,都离不开“挺”字。曾国藩去世后,其婿吴永在李鸿章帐下为幕僚。吴永听过曾国藩“挺经”中“过田埂”的故事,曾经有这样一段回忆:
予当时听之,意用何在,亦不甚明白;仔细推敲,还是曾公说得好: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结合吴永的这段话,可知“挺”字指的是不畏艰难,挺身人局,敢于担当。老翁躬身入局,化解了一场纠纷,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曾国藩主张积极人世,充满着对国家、文化的使命感。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时刻等候着国家的召唤和委任。他非常钦佩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勇赴国难,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任国家驱使,不计个人荣辱名利。曾国藩以郭子仪为榜样,树立了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当太平军崛起、清廷面临危亡时,他挺身而出,编练湘军。功成之后,他又奉命剿捻(捻军)。剿捻不力,他不放弃,自愿留营效力,“以散员周旋其间,维湘、淮之军心,通吴、楚之血脉,绝不作置身局外之想”。他回到两江总督任上,依旧尽职尽责,为李鸿章出谋划策,打气鼓劲儿。后来他接任直隶总督,办理“天津教案”。因为恐怕激怒洋人而导致战争,故退让较多,从而引起全国公愤,人人都视之为“卖国贼”,他自己也“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结果他被调回两江任上,由李鸿章接办。曾国藩办事妥当与否,姑且不问,但他绝非“卖国”,后来李鸿章办理“天津教案”,基本上维持原议。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当时晚清局面已经山穷水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曾国藩处于那个时期的局中人,能做到以大局为重,实属不易。
曾国藩成为晚清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绝非一般政客所比。他的成就在于他的气魄,纵然在危机时期,他依然挺身入局,为国为民尽其才能,还能一路直上、善始善终。与当时苟且偷生、平庸一世的同僚相比,把握时局,顺势而出,是曾国藩最大的官场策略,正如丁汝昌所说:“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曾国藩勇于往事,挺身入局,其动机暂且不论,这种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借鉴的。P3-5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最显赫同时也最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他曾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得到清廷表彰,获得“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也曾在处理“天津教案”时留下“汉奸”、“卖国贼”的恶名。不管人们对他的功过有几多评说,有一点想必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好领导”。
曾国藩当领导,善权谋而不谋私利,明大势而能高瞻远瞩,忍小事而尽心治大业,堪称今天所有领导者的标杆和楷模。在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创办洋务、与各国周旋等大事,到处理日常事务、引荐人才、修身齐家等小事,无一不做到兢兢业业、滴水不漏。他为官三十多年,凭“卓越领导”的名望影响至今,其领导策略、领导智慧值得后世领导者借鉴。
一、“入局”是领导者的首要策略,当领导就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入了局,你就能获得竞争的资格,你的出色才华才能得以施展,你的、远大抱负才有了可实现的平台。置身局外看热闹,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曾国藩正是凭借“成大事者,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的策略,才打造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二、“形象”是领导者的自我定位,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当正确的领导”,在事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给自己贴上正确的标签。曾国藩在官场上能够善始善终,正是得益于他正确的形象策略。
三、“做人”是当领导的人脉基础。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以个人修养为圆心,处理好上、中、下级的关系。
“布局”是认清形势、看清未来,为事业发展找到一条正确而安全的出路。在布局上,曾国藩有眼光,有头脑,善于大处着眼。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巧妙布局,官运亨通。
五、“挺经”是领导者耐性的试金石。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受挫折,后来才悟出生存之道,总结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的“四耐”要诀,以隐忍之心谋求长远建树。
六、“鉴人”考的是领导者的用人之策,既要鉴别人才,还要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长处。知人善任,用人如器,这正是曾国藩执掌乾坤、治国驭众的独门法宝。
七、“协调”是指巧妙地处理各种势力和关系,办事糊涂一点点。由糊涂而聪明,又由聪明而糊涂。曾国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调整自己,协调与外界的关系,为办事减轻各种阻力。
八、“自保”是趋利避害、防御风险的处世策略。在曾国藩的字典里,谨慎、谦退是诀中之诀、策中之策。把好自己的关,不惹是生非,给自己的“野心”勒紧缰绳、稳进缓退,心里多一个“怕”字,也就多了一层保险。
当领导难,当一个能做事的好领导更难。本书结合曾国藩一生的从政经历,深入发掘曾国藩的领导艺术,从他的入局策略、形象策略、做人策略、布局策略、挺经策略、鉴人策略、协调策略和自保策略八个方面入手,教你如何像曾国藩那样成为一名人脉亨通、办事有道的卓越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