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想当帝王还太嫩了点
姓名:项羽
生卒年:前233年一前202年
籍贯:秦朝下相(今江苏宿迁)
最牛的头衔:西楚霸王
最大的战绩:巨鹿之战
最爱的红颜知己:虞姬
最伤心的地方:垓下
【关键词之一英雄少年】
项羽少年的时候,脑袋里就有很多想法,有想法后就不踏实干了,先学习读书写字,不成器,又去学骑马击剑,还是不成器。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就耳提面命地训斥他。项羽说:“学读书写字,仅能记住人的名姓而已。学习击剑,只能和敌人单挑,这都不值得学习,我要学就学抗衡万人的。”叔叔项梁很吃惊,就教他学习兵法。
项羽大喜,刚开始像吃了兴奋剂,逐渐又感觉没滋味了,略略懂得大意后,又半途而废,不肯学完。后来,项梁因为杀了人,和项羽跑到吴中躲避仇人,吴中即今天的江苏吴县,那里贤士大夫的素质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礼仪大事,项梁常被他们请去负责,趁着这种机会,他们借机了解宾客及青壮年的才能,并暗地用兵法部署训练那些人。
在秦始皇巡游会稽的时候,项梁和项羽大老远跑去凑热闹,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威风凛凛,项羽竟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直白,他很是觊觎秦始皇的位子。项梁连忙堵住他的嘴,说:“小子,你注意点影响,别惹火烧身,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从这件事儿上,项梁认定项羽是个奇才,起码他不被统治者的威严吓倒,难能可贵的是有颗睥睨权威的心,这正是他所需要的。
公元前209年7月,即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同年7月,即短短两个月后,项梁和项羽叔侄二人也造反了,他们设下计谋斩了会稽守,当项梁提着会稽守的人头,佩了会稽守的大印出来示众时,郡守的左右随从们都大惊失色,不敢相信是真的,在他们目瞪口呆的时候,项羽在人群中持剑砍杀,数十个人成了刀下鬼,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没有谁敢起来反抗。接下来,项梁召集辖区的地方豪杰和官吏,向他们解释这样做是为了他们好,同时调集吴中各地的士卒,派人征集下属各县丁壮,于是得到精兵八千人。这八千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江东子弟,后来他们跟随项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陈胜和吴广的队伍被秦军打败了,项梁叔侄二人却带领八千人迅速强大起来,黥布、蒲将军也投靠在帐下,项梁兵力达到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附近。不久后,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队伍被秦军歼灭了,项梁成了起义军最有号召力的领袖,便召集各路起义军首领前来议事。于是,项梁叔侄二人与刘邦有了第一次会面。已经步人古稀之年、名望甚高的范增也来了。
此时,居住在巢地,年已七十的范增来见项梁,他给项梁出主意说:“陈胜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大秦剪灭六国,楚国最不服气,所以才有那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陈胜等人揭竿而起,不打楚国的旗帜而自立为王,所以不能坚持长久。今天大将军您起兵江东,楚国旧将都争先恐后地投靠,乃是因为大将军世代为楚将的缘故啊!”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便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这位孙子正在给人放羊谋生呢,惶恐间被立为楚怀王。
项梁率领起义军屡战屡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即今天的山东定陶县,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沙场。
【关键词之二暴力夺权】
项梁死后,项羽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首领。估计项羽自诩开国功臣,压根儿瞧不起这个曾为牧羊人的楚怀王,而后者自然也对项羽没有好印象,他想趁着项梁战死之机,夺取对大部队的军事统治权,便命令诸将皆归亲信宋义统领,随后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抗秦。
权力斗争是少不了的。
且说陈胜和吴广等人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后,大秦帝国的广袤国土上顿时冒出无数个红旗,秦王朝陷入星火燎原的起义军队伍的包围之中。原六国土地的旧主们也再次站立在秦朝统治者的对立面,一时间,楚国、赵国、燕国、魏国、齐国呈现复辟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的起义军队伍令秦军将领应接不暇,于是他们决定重点进攻赵国,然后再分路击破。他们把赵王围困于巨鹿,赵国宰相充分发挥外交攻势,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地诸侯前来救赵,并极力鼓吹天下之势在此一举!果然,各路诸侯纷纷带大军而来。
再说楚军动态。项羽不服上司宋义,无论军功还是名望,认为后者都比不上自己,行动上多有抵触情绪,而这个宋义确实也没能力服众。且说楚军行至安阳,在原地停留了四十六日,大军愣没往前挪动半步。项羽很纳闷,说:“秦军围困赵王巨鹿,我们应该快速引兵渡河,楚国在外面攻打,赵国在内部响应,秦军必败无疑。”很简单的问题,机会就在眼前,为什么我们不走了呢?宋义则消极地认为,坐观秦赵相斗乃为上策,然后乘两者都疲惫不堪时,再出兵定夺乾坤。当时已是深秋,天下大雨,士兵饥寒交迫,宋义却准备送儿子到齐国享福,持续数日在帐篷里饮酒作乐。
项羽很生气,怒曰:“唯有竭尽全力才能打败秦国,而将军你却久留不行,眼下岁饥民贫,士兵们缺吃少穿,你却整日饮酒高歌,不带兵渡河与赵国合作,还打着坐享其成的如意算盘。你不体谅士卒们的苦难,而只顾自己安乐,我不教训教训你,就不是社稷之臣!”项羽是血性之人,一怒之下就诛杀了宋义,他提着宋义的人头,对广大官兵们说:“宋义通奸外国,密谋反楚,楚怀王下令让我诛杀之。”此时,诸位将领都心知肚明,没有谁敢言语,都极力表示拥护项羽的领导。项羽还派人追杀了宋义的儿子。以绝后患。楚怀王得知消息后,知道自己用宋义钳制项羽的计划落空了,无奈之下只得命项羽为上将军。
【关键词之三大战前夕】
秦军余威仍在。
各路诸侯来是来了,却似乎都成了江湖街头艺人,光摆打仗的阵势,就是不拿真功夫,不敢和秦军动真格的。有支五千来人的队伍被派去练兵,结果片刻间就被杀得精光。看到这种情况,诸侯哪敢再鲁莽行事,大家全都做壁上观了。
在这个僵局的时刻,项羽带领楚国部队来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在巨鹿驻扎着两支秦军大部队。一支是出自秦军名将蒙恬系统的二十万边防军,这支军队久经沙场,战斗经验十分丰富,曾经击败强大的北方匈奴,军队统领为当年蒙恬的副手,即后来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他曾经多次跟随秦始皇东巡,可谓战功赫赫。另一支队伍规模也是二十万人,由多次围剿各地起义军的秦军大将章邯带领,这支二十万人军队的相当部分人员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秦军只好发动骊山囚徒抵抗义军,但在随后在对农民起义队伍的镇压过程中,这支部队得到秦朝正规部队的支援,慢慢变成了正规军,其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虽说士兵的素质低于王离率领的军队,但也是经过了磨炼的百战之师。
总而言之,项羽面对的是四十多万秦军,其中有二十万是秦国的精锐部队,另外二十万军队的战争经验也比楚军丰富,两支秦军部队的统领者都是历经百战的名将。
项羽军队的人数是五万到六万之间,这里面有二万先锋部队,他们归英布、蒲将军统领,所以项羽实际上只有三到四万主力部队。
这支队伍的核心,是从江东带来的八千子弟,后来接收的各路杂牌起义军,战斗力和凝聚力值得怀疑。
由于楚国的内耗,项羽和楚怀王此前权利争斗,使项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是不指望有牢靠的后方支援了,既没有外援,也没有退路。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粮草,考虑到宋义在路上滞留那么久,即使有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而现在更是没有稳定的供应。各路诸侯援军都想渔翁得利,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赔进去,失去以后逐鹿中原的资本,所以若指望诸侯援军帮忙,恐怕很不现实。
【关键词之四巨鹿鏖战】
唯有打破常规,才能创造奇迹。
秦军占尽优势,但优势背后就是劣势了。
项羽发现了秦军的弱点。原来,秦军的布局是王离率领大部队围困巨鹿,章邯率领大部队驻扎在南边,一边筑路运输粮食,摆出打持久战的态势,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实施打击,以保持灭火救急的灵活性。这两支军队像两只钳子,牢牢地盯着起义队伍。弱点就在两钳之间,那里是心脏要害地区。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上两万人马,去进攻修筑道路的秦军队伍。英布和蒲将军不负所望,一举击败了负责守卫甬道的秦军。从这场胜利中,项羽看到秦军的弱点所在,派兵保护漫长的甬道,势必分散了秦军兵力,这就在犄角之间留下空隙,而且此时的秦军疲惫不堪,项羽决定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
项羽先是号召诸侯军的配合,让诸侯军吸引王离部队的注意。
项羽带着自己的主力部队,在短时间内渡河。到达彼岸之后,项羽发表即兴演说,煽动和鼓舞了队伍的士气,随后他来了更猛的绝招,命令凿沉渡船打破做饭的锅,每人最多只能带三天干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以此表示不胜则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断力。
现在,大家同呼吸、共命运了,以秦军的残暴,战败后不掉脑袋那是不可能的。
项羽不但要以劣势兵力冲击秦军,还要用三天时间击溃秦军!如果三天之内不能灭掉秦军和夺取粮草,就算击败秦军仍然是身临绝境!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精神暗示法则,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拧成一股结实有力的绳索。
兵贵神速,项羽占尽劣势,必须依靠速度来弥补。
项羽的目标是甬道,即章邯部队中保卫粮草线的部队。
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秦军眼皮底下火中取粟。这是一场惊险的运动战,短时间内大部队短线移动,项羽带领大军直接进攻甬道,不费吹灰之力,便切断了王离部队的粮草供应。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带军援救甬道,项羽军倒成了以逸待劳,同匆忙赶来的秦军展开大战。经过极其惨烈的战斗,史书上记载,为了占领甬道,夺回又失去,反复九次的贴身肉搏,项羽的楚军才最终拿下甬道,击溃了章邯率领的秦军。
P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