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的咖啡馆,与14位哲学家不期而遇!享受人生,享受思考,哲学大师告诉你他们如何度过每一天!
任何推荐也比不上您亲自读一读荒木清编著的《哲学的咖啡馆》这部小札子!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时代以来一些哲学家和其一些思想观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的咖啡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日)荒木清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下午三点半的咖啡馆,与14位哲学家不期而遇!享受人生,享受思考,哲学大师告诉你他们如何度过每一天! 任何推荐也比不上您亲自读一读荒木清编著的《哲学的咖啡馆》这部小札子!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时代以来一些哲学家和其一些思想观念。 内容推荐 《哲学的咖啡馆》由东京教育大学哲学系出身,日本出版人,社会伦理学家荒木清编著。 一群在心灵上追求极致的家伙,于阳光慵懒的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哲学的咖啡馆》里,不只有咖啡味道的哲学,更多的是思考与享受。求得心灵宁静,比什么都让人幸福。 目录 “认识你自己”,纯粹而真实 轴心时代的漫步者 来自灵魂的勇气和执著 怀疑,所以思考 经验的价值 数学天才的哲学观 规律人生 知性的国王 悲悯 生活与勇气 超越人类 灵魂的润滑剂 费解与求解 追求自我,永不停息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认识你自己”,纯粹而真实 雅典市民苏格拉底以“不信城邦诸神,行不正之举,企图腐蚀青年的心灵”的罪名接受审判。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审判申辩辞及其所教授的理念的基础上,用诗歌般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语言,整理成了富有戏剧性的名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在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称呼法官为“雅典诸君”,他说虽然这场审判毫无公平性可言,但自己只为了表明自己理念的正确而欣然前往,丝毫不惧怕死亡。旁听席上的柏拉图将老师苏格拉底所知的神谕(据说只有苏格拉底一人能在心里听到神祇向其发出的信息,即 神的指令)、国家、正理等理念以及伟大的人格,毫无夸饰地记录到该书中,完成了《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 柏拉图(plata,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师从苏格拉底,与老师苏格拉底及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周游各国,在四十岁左右时于雅典城外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之后,柏拉图赴西西里岛与叙拉古统治者狄欧尼修一世打交道,试图建立一个律法规范的哲人国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柏拉图将其全部精力用于学生教育和撰写著作上。探索认识、道德、国家、宇宙等诸多问题,提倡理念说。柏拉图的著作除《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包括了《斐多篇》《会饮篇》《国家》《泰阿泰德篇》《智者篇》等30篇对话形式的作品。 1-思考之罪 故事发生于奥林匹克发祥地——以民主著称的雅典。在与斯巴达同盟军的长年激战中,雅典盟军败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在斯巴达人的专制统治下,雅典权势处在下风。当从战败后三十人专制统治者的恐怖政治中重回民主政治之际,也开始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这位伟大的哲人没有死在凶悍的斯巴达人手上,却倒在了自称“民主”的雅典人的毒酒中。 苏格拉底不同于在此之前出现的诡辩主义者,能够堂堂正正地表达自己关于国家、死亡、正义的理念。他的理念不同于空泛的辩论,不仅是为自身利益而辩,而且为国家而辩、为正义而辩。面对从市民当中选出500人组成的陪审团,还有法官和控诉者之一的莫勒图斯,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申辩。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这场审判连一个为其辩护的人都没有,是不完整的审判。“苏格拉底行不正之举,从事毫无意义的事情,研究大地万物,扭曲善恶,并且将其传授给人们”,苏格拉底认为这一控诉完全毫无根据。 当人们问苏格拉底“为何你会招致恶名”时,他回答说:“那是因为我具备了一种智慧。”一般来说,这是一种 容易招来误解、令人容忍不了的回答。 苏格拉底所说的智慧指的是何种智慧? 原来,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曾去特尔斐祈求过神谕。他问:“诸神,请问谁是最智慧的人?”神祇回答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了。具体来看,神谕是这么说的:“索福克勒斯很有智慧,但欧里庇得斯比索福克勒斯更智慧,而苏格拉底是万人中最为智慧的。” 凯勒丰把这个结论告诉了苏格拉底,后者问自己:神谕是什么意思?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算不上贤明。 为了探究神谕的内涵,苏格拉底造访了当时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的聚集地。然而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那些政治家其实是一无所知的。这招致了政治家和众多同席者对他的憎恶。然后他还拜访了诗人们。最后,苏格拉底探访了手工艺人。当时手工艺人相当于技术员。于是苏格拉底认为想必他们会知道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吧。这一点他说对了。手工艺人对技术确实十分稔熟,但那仅限于自己的专长,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无知之知”的理论。说到底,苏格拉底因为追求探索真理而招致了反感。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同年轻的莫勒图斯围绕着神祇进行争辩。苏格拉底质问莫勒图斯:“有没有人相信神祇的力量,但又不相信神祇的存在呢?” 莫勒图斯回答:“没有。” 苏格拉底感叹说:“真是难得呀。我相信神祇的力量并 以此教授人们。必然的,我相信神祇的存在。” 莫勒图斯说:“确实这样。”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那么,神祇是诸神呢,还是诸神 之子呢?难道只是存在诸神之子,而诸神却不存在吗?若神祇是诸神的私生子,是诸神跟女神或者其他女性生下的后代的话,那我们相信神祇的存在,岂能不相信诸神的存在呢?” 苏格拉底的申辩使得莫勒图斯的“不信城邦诸神”的控诉破绽百出。苏格拉底认为这和承认马和驴杂交生下骡子的事实,却否认马和驴的存在是同样的道理。如此一来,苏格拉底有条理有逻辑地用问答法驳倒了控诉状上的罪名之一。 2-无非之过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再现了当时民主国家雅典浓厚的国家和民主意识。苏格拉底坚信至善是即使深陷危险都应该守护的东西,若不能守护,就犹如死去一样。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曾经三赴战场。即使面临危险,就算死也要守住神祇的领地,这件事当时似乎为一部分雅典市民所接受。 假如因惧怕死亡而擅离阵地,那就跟明知自己不智慧却偏要听信别人的话的人没什么两样了。所以他必须死守住阵地。 关于死亡,苏格拉底有其深刻见解。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不是最大的幸福无从知道,但人人似乎都认为死亡并不是快乐的事,于是人人惧怕死亡。这就是无知却自以为知。 苏格拉底面对审判官,因为并不认同法官和陪审团成员,他依旧称呼他们为“雅典诸君”,而通常应称之为“法官诸君”。 若“雅典诸君”驳回原告之一安尼图斯的控告,或者若苏格拉底停止对“智慧”这个问题的探究,就能无罪释放。若是不从,就要被判处死罪。“我应该怎么做呢——比起顺从诸位,我选择顺从诸神。我将继续探索智慧,并且奉劝各位,若一味追求自身的财富、名声和荣誉而不为真理和完善自身的灵魂而奋斗的话,那你们不觉得这是耻辱吗?”苏格拉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仍然坚持着一贯的劝善行为。 这样的苏格拉底,对于过着平凡生活的500位陪审团成员来说,可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无法博得他们的同情或者其他一些正面情感;而苏格拉底的态度又破坏了他在法官心中的印象。但是苏格拉底根本不会在意这些。 苏格拉底说他不是为自己而申辩。他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是被诸神下派到雅典这个城邦来的。一旦城邦的运动变得迟钝,就可以把我当作‘刺激物’。也就是说,一旦国家不能正常运作,我这样的存在可以指出其不正常,并将其引导到正常的道路上。”苏格拉底认为,阻止国家的不正之举和破坏法律的行为,是为正义而战,不应惧怕死亡。 接着苏格拉底又以亲身经历为自己申辩。苏格拉底曾当选过一次五百人议会的议员,那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出任公职。在其当职期间,雅典在小亚细亚海战中败北。当时,指挥官试图捞起漂浮于海上的士兵的尸首,却被来袭的暴风打断,没能如愿以偿。 之后,雅典的陪审团判定该指挥官有罪。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样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但那时的雅典处于恐怖政治的统治之下,因此只有苏格拉底一人对该判决提出了反对。为了让城邦不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他提起诉讼。 那时一些法官对苏格拉底极其愤怒,主张将他关进监狱甚至判处死刑,但苏格拉底仍始终如一地坚持维护国家法律和正义的主张。苏格拉底说:“为了维护法律,坚持正义,即使以身冒死,陷入万重危险,也在所不辞。”“我把这种以死为赌注、避免国家做出违反法律和亵渎神祇的行为,看 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苏格拉底认为:“握有如此强大权力的政府也无法威胁我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不管是作为当事人或者旁观者,我都不会改变本身持有的态度。我是不会背弃正义的,丝毫都不会让步妥协。” 这也驳倒了“行不正之举”这一条控诉。 那么,第一次判决结果是如何的呢? 苏格拉底以280票比220票被判为有罪。 陪审员中有人问:“苏格拉底,如果你从这里走出去后,能够保持沉默,每天安静地过你的生活吗?”这个人的暗示很明显,只要苏格拉底回答“可以”,就会判无罪,至少不会是死刑。但苏格拉底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都能够思索人生和道德,对于人类而言,失去探索灵魂的生活毫无意义可言。 于是这也就有了第二次判决结果——果然是死刑。 此时面对着“雅典诸君”,苏格拉底预言:“各位,你们将背负把智者苏格拉底处以死刑的恶名。各位,在我死后你们将会被加上更为严重的罪名。将来若出现向各位问责的人,想必你们会很头疼。” 接着,苏格拉底称呼投他无罪票的人为“法官诸君”。他说:“这样称呼各位是正当的,关于神谕我还有话要说。今日之事对于我来说应该算是非常严重的,然而我一次也没有接到神祇警告的指示。平时总是一旦出现重大事情,诸神 就会降下神谕就会劝阻我,但是这次审判,神祇没有给我任何指示。所以说,即将降临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认为是正确的。”不妨这样考虑:“死亡是一种希望。那是因为死亡是灵魂从这个世界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是一种感觉的消失,是连做梦都不会有的一场酣睡,是一种令人称奇的收益。我感慨那些已经逝去的、脱离了人生困苦的人。” 最后,苏格拉底提到了他的儿子们:“各位,某一天我的儿子们长大成人,若是他们满脑子钱财的思想,又或者他老是在思考人应该怎么去伪装的话,请各位代我对其狠狠地斥责。那是对我儿子们,也是对我的正当的对待。”作为一名父亲,他把教导儿子人生之道托付给后人。 离开法庭时,苏格拉底说了下面这么一句话:“为了我的死亡,为了各位继续活下去,是我该离开的时候了。但是我们当中的一方会不会遇到更好的命运呢?那是除了神祇没 有人会知道的。” 每次读到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总会想起那个以法庭为背景、栩栩如生的宏大场面。作为一名诗人,柏拉图是多么优秀;作为一名剧作家,他又是多么才华横溢啊!并且通过这本书,可让人了解到柏拉图受到了老师多大影响! 3-理想国度 柏拉图是在二十岁时遇到苏格拉底的。那时苏格拉底已经六十二岁了。苏格拉底面貌奇特,敢于批判诡辩派学者。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知识及伟大的人格所倾倒。 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不同,不仅仅教授学生辩论的方法,还从根本上怀疑在此之前的传统价值观和伦理思想。用现代的遣词方式来说,他是一个怀着信念的哲学家。 柏拉图是如何看待这位坚守自己的信念、泰然面对死亡的老师的呢?柏拉图传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上,认为有一种存在是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的,即使舍弃生命也要去守护。那就是他所谓的“理念”。这种超乎肉体和感觉而本质存在的东西,后来发展成了柏拉图的“回忆说”。 举猫和狗的例子来说,在这种学说中,猫和狗本就存在于我们的理念世界里,当别人与我们谈论这两种动物时,它们的形像就被从理念记忆中引导出来。在《美诺篇》中,柏拉图提及一个孩子,他虽然从没学过几何学与数学,但在提问和启发下,却能解答一些几何问题。柏拉图因此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本就存在我们的理念世界中,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都是假象,只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这种学说现在来看固然值得商榷,但它却引导着当时及后世之人不断地向内求索,追求生命的真实本质。尔后,柏拉图在这之上更进一步,认为人只要生存着,就会从心里涌出很多欲望,这些欲望模糊了我们追求理念的本心,是生命的绊脚石。因此,对于追求知识的人来说,脱离肉体的快乐和欲望,以纯粹灵魂的形式而存在是尤为重要的。 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这种“脱离肉体的快乐和欲望,以纯粹灵魂的形式而存”的状态,其实指的就是死亡。只有当精神脱离了肉体的羁绊和污染之后,才能变得真正纯粹。这正是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知识的人不应该惧怕死亡的依据。 像这样追求绝对存在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赌上性命的生存方式,并不见得应该被每个人借鉴。但有一种东西是可以如此的,那就是爱情。人类拥有文字以来,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里都记录了或向往着可以让人舍生忘死的爱情。这种爱情通常以悲剧或死亡收场,但我想每个人年少时都曾有过这种梦想吧,甚至可能为此独身一生也绝不妥协。这是“柏拉图式爱情”的最初含义,也是“柏拉图主义”的缘起。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灵魂、爱知、正义、不惧死亡的思想,在意大利、西西里(那时尚未并入意大利版图)、埃及、昔兰尼等地游历多年,始终无法由统治阶层自上而下推行他的思想和治国理念,于是回到雅典,在英雄之阿卡德摩斯之地创立了日后声名赫赫的阿卡德米学园,吸引着大批古希腊各地的年轻人前来,为构建人类心灵世界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我曾有幸在去希腊旅游时参观了雅典古城,当年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对师生有关的遗迹如今只有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尚存。可正如神庙虽历几千年的时光仍矗立一般,这师生二人对我们的助益也如神庙的基柱般矗立于人类的心灵世界中,构建了一座源自远古、而又历久弥新的圣殿,供所有后世之人景仰、受益。 P10-22 序言 说起哲学,许多人会觉得“这么深奥的学问……晤……还是对它敬而远之吧”。是的,若有人说哲学并不深奥,那他一定别有所图。但哲学有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只要懂得这个原则,就会明白,深奥并非一定代表难懂。 “哲学”这个词汇最初起源于希腊,“philosophy”,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哲学”。这个单词分为两部分,前面的“philoso”代表“爱”,后面的“sophy”意为“智慧”,合在一起即为“爱智慧”。爱心和智慧是任何人都有的,所以无论是谁,只要有爱心和智慧,就都可以懂得哲学。当然,这样的解释其实是在字面上曲解哲学的本义。不过,就像我们爱自己的伴侣一样,并非为爱而去爱,而是因为其可爱才去爱,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也是如此,我们是因为智慧可爱,而并非其被称做“智慧”才去爱它。 爱来自心灵,智慧来自思索。用心灵去思索,如此想来,无论是谁,在思索时都在进行着哲学。这才应该是哲学的本义吧。 这类似乎精神分析领域中对梦的研究。每个人都会做梦,然后思索梦境所暗示的含义。此时,无论是谁,都会成为梦的研究者。这时是一般人和科学家距离最近的时候。哲学也可以这样理解。用心思索时,不论是谁,都在进行着哲学探究。 说个我的故事,诸位别见笑。曾经,当我讨厌学习哲学时,哲学老师在教室里贴了这样一条标语:“自己思索自己的话,自己说出自己的话。”这句话对于讨厌学习的我来讲是一种救赎。我把这句话和偷懒联系起来,认为“这么说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一味地读书了,只要自己思索就可以”,等等。这事到现在想起来我都觉得惭愧。 这个教导无疑是正确的,只是我不应该把它与偷懒联系起来。就像释迦佛在《金刚经》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然不是要我们把一切都当成虚幻的,如果这样的话,人生的一切努力不就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吗?两者的本义都是告诉我们不应该执着于不相干的外物,要关注自我,关注心灵,在这样思索时,我们才可以探索自我,并逐渐明白生命的意义。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把被称为人类智慧遗产的先人们的思想、思索过程用日常语言介绍给诸位,并和大家一起思索,共同观察和体验过去与现在的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索生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先人们的思索,即所谓的直观与思辨,犹如黑暗的茫茫大海中照亮方向的灯塔,只有受灯塔光亮的指引,深化自己的思索,才能更深入去探求,这就是“哲学”。 当然,这里也暗藏着陷阱。所谓思索,并非要一味遵从先人的语言。若从学习角度来说,必要的遵从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仅仅这样,无法称之为哲学,必须要与自己观察中所产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思索相连接。其中也伴随着实践。假如没有实际感受和实际体验,思索也只能成为空无。 我想引用一句影响自己至深的柏拉图名言。柏拉图说,“惊讶”是最优秀的哲学性感情。也就是说,自然和生活中的“惊讶”是思索的原动力。另外,“惊讶”最要紧的是自己的体验。从这里产生的思索会成为自己的语言。 当诸位通过阅读本书中被称为知性最高峰的先人们的思索后,若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或多或少有所帮助的话,那将是我莫大的喜悦! 后记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时代以来一些哲学家和其一些思想观念。之所以选择这些先贤和这些观念,并非因为他们是历代哲学家中最卓越的,也并非这些观念必然是他们最为著名的理论。如启蒙思想者之雅克·让·卢梭,影响了并至今影响着三分之一世界的卡尔·马克思,以及完善了现代逻辑思想、对当今世界有巨大贡献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本书并无介绍。又如我介绍柏拉图实则在感怀其师苏格拉底,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在于其完善辩证法思维,柏格森只是随手探究了笑的理性因素。 我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这些先贤与这些观念对我们今世之人的生活和人生最有助益,他们的观念有的一脉相承,有的前所未有,也有的甚至相悖,但无论如何,这些历数千年而不朽的思考与观念都是值得今世的我们感悟的。 当然,由于个人学养有限,虽然在著作本书之时,我又重新研读了相关哲学名作及传记,但这毕竟是我个人的体会,难免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谅解。 现在想来,在埋头于著作本书的几个月里,我个人几乎每天都深感压抑。但同时因为每天都能面对先哲们的语言和思索,所以我内心也感到非常充实。在此,我想向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的中经出版社编辑部部长菊池正英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的哲学家肖像插图方面给了我大力协助的是正活跃在肖像插图领域第一线的熊田正男先生。 现在整个社会的哲学气氛与我当年作学生时完全不一样,当今的人们对哲学越来越感兴趣。在读者通过本书欣赏思索身边的哲理时,本书若是多少能给读者一些帮助或启发的话,那将是我莫大的喜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