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觉知的意念:信念
一、种下的是想法,收获的是命运
世界就是你的外化,世界就是你的镜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你是谁?
你就是你自己想法的总和。
奥修如是说。
你每天想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你每天想着的那个人。
你每天想人际是非,你就是一个是非的人。
你每天想如何取巧,你就是一个钻营的人。
你每天想少干一点活,多拿一点钱,你就是一个爱占便宜的人。
你每天想做白日梦,期望天上掉馅儿饼,你就是一个没有目标的空想人。
你每天想踏实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除此以外别无他求,你就是一个螺丝钉一样的人。
你每天想充实兴趣,让自己的兴趣服务公众,服务社会,并为此努力,你就是一个有务实精神的理想人。
你每天想如何攻克项目,每天都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并为此努力,你就是一个开拓进取的人。
你每天想怎么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并把给予他人的想法落实于行动,你就是一个有境界的人。
你每天被梦想叫醒,希望每天的太阳是新的,同时又把你的热情注入你热爱的事情,并持之以恒,不抛弃,不放弃,你就是一个有创造性思维又充满创造性活力的人。
你每天想什么,你就会说什么;你每天想什么和说什么,你就会做什么;你每天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你想的、说的和做的就会成为你的习惯,进而习惯变成你的性格,性格造就了你的命运。因为思想是种子,你撒下什么样的种子,你就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不要怪别人没有看中你,不要怪你生不逢时,不要怪你命中没有伯乐,不要怪你的命运太背气。要怪只有怪你自己,是你先有了背气的想法,才有了背气的行动,又有了背气的习惯,就有了背气的命运。
也因此,对于那些成功者而言,因为他想的是成功,说的是成功,做的也是成功,所以他的命运他掌握,就成了他顺理成章的幸运;而你呢,因为你想的是投机,说的是大话,做的是虚伪,所以你的命运你糟践,就成了你该有的觉悟和反省。
当然,严格说来,一个人不可能每天只想一件事。这里说的所想,是指你习惯的想法和念头,不管你此刻在做什么,工作也好,消遣也好,总有一个习惯性的想法在支配你、引领你。这里说的所想,就是支配你和引领你的想法和念头。也正是引领你的想法把你带到了你该去的地方。
总之,你现在得到的,就是你在过去的某时某刻所想的,是你一直以来的想法成就了你的命运:你是你自己的救主,也可能是你自己的祸害,好坏全在你自己,没有别人。
就是那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世界是你的外化,世界是你的镜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你乐观,你的世界就乐观;你悲观,你的世界就悲观;你混浊,你的世界也混浊;你干净,你的世界也干净。仔细想想你周围的事物,包括你认识的人,你对他们的看法,是否就是你想法的外化和反应呢?
就像那个觉悟了的女人:
一个女人住在一个四合院,一直以来就与她对面的邻居搞不好关系,原因是,她总嫌弃对面人家的窗子不干净。有一回她在庙里跟师父讲了她心里的不痛快,并邀请师父来她家看看,为她见证她指责对方的正确。师父来到她家后就跟随她的指引来到她的窗前,定睛一看,二话没说,就告诉她说:“你先拿抹布来,先把你的玻璃擦干净。”
很快,当女人透过擦净后的玻璃再去看对面邻居的窗户时,她不说话了。这时她才醒悟,原来,别人的不净起始于自己的不净,自己先干净了,别人也就没有不净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女人惭愧地低下头来。
这个故事不复杂,但它阐述的道理却不简单。试想,如果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这个女人一样地去看问题,都不去检讨自己,而是一味地指责别人,这个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实际上,今日世界之不尽如人意,正是我们每个人指责他人又粉饰自己的结果。你觉得别人不好,你就用他的不好来对付他;你觉得世界脏,你也学会用脏的手段去对付别人。好好想想开篇提到的前五种人,投机取巧也好,不思进取也好,其想法,怕都是来自于他本人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观念,由此生成的人生态度,最终决定了人的不同和命运的好坏。
可见统称为“想法”的思想,其质量有着天壤之别:有人活在实质,有人活在表面;有人活在质量,有人活在外观。活在质量的人,他们不为表象的观念所困扰,坚持聆听自己的声音,跟随自己的感觉。活在外观的人,他们总是纠缠于表象的观念,以为别人的话就是圣旨,以为随大流就是安全,他们习惯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又在看别人好过自己时,他不平的心态登时发作,他嗔恨的埋怨也一同发泄。
P1-3
蒙田说,最深的痛是安静;我发现,最深的谢是无言。
这点不光我,很多人都有体会,特别是在电流里,感动至极。你怔怔地举着话筒,不管心里多热乎,对着那想说谢字的人,就是说不出什么来。对此,文人叫它语言的苍白;我说那不是苍白,是留白。心灵自有留白的觉知,是语言的不幸,是人的幸运。因为大凡关乎心灵层面的表达,很多时候是不用说的,可谓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而在意会中,相知的默契胜过语言。
以上就是我这两年的体会。去年至今年,从上本书到这本书,先是《女人的暖昧也精彩》,后是《遇见觉知的自己》,从书名的构想到封面语的斟酌,从书稿的审阅到篇章的修改,无论是我的责编棠静,还是本书的运作者李鹏老师和她的团队,她们的辛苦历历在目,她们给我的帮助和灵感更与这两本书一样,化作我心里的正能量,让我在奋斗的路上不孤单,在爬格子的旅途更觉知、更信念。
为此,简单的谢字就言不尽意了,宁愿说一句:让年轻为你们驻足,让健康与你们相伴;让我的幸运吸引更多的幸运,再传给你们,让幸运成为你们的代名词;让快乐化作一股喷泉,喷出一方翠绿、一片蓝天,永远为你们。
这就是非子给你们的祝愿。
陈非子
2013年2月18日星期一
第一章 觉知的意念:信念/001
一、种下的是想法,收获的是命运/001
二、倾听自己,开启潜能/004
三、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别人负责/007
四、我想,我梦,我吸引/010
五、我想,我坚持,我梦想成真/0114
六、你是自己的救主,也能成为自己的杀手/018
七、潜意识也需要有组织/024
八、以史为鉴:童年的认同,魔鬼的噩梦/028
九、空的力量:潜能的发源,无我的纯粹/035
十、空的神奇:灵感的发源,无为的奇迹/045
第二章 人生觉知:正确的思想/050
一、你的降世是偶然的/051
二、你每天都有可能在天堂,也有可能在地狱/053
三、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孤岛/055
四、人在最艰难的时刻,要靠自己过关/056
五、你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你的生命负责/059
六、每个人都有两个生命:身的生命和灵的生命/061
七、真正的付出不是给你有的,是给别人要的/063
八、杜绝潜意识里的“应该症”/067
九、快乐是由你看待生活的想法决定的/070
十、跟你过不去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075
第三章 臣服觉知:接受对生命的敬意/079
一、人是要死的,死与生有同样的庄重/084
二、你爱的人、亲人和朋友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你/086
三、人是会变的,连同你自己/088
四、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你/090
五、不可能每个人都和你步调一致/091
六、没有永久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093
七、你是一个正常人,也有不正常之处/095
八、天灾是自然的谴责,也是自然的惩处/097
第四章 人际觉知:观念的融合与误解/100
一、接受每一个与你不同的人/103
二、不要埋怨别人不理解你/104
三、体谅别人的苦衷/105
四、对别人的承诺:宏观有信念,微观不惦记/108
五、别把别人的坏话太当真/109
六、说过的做,做过的不说/110
七、永远怀有一颗不忍心/113
八、永远想别人的好/115
九、勇于认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交代/116
十、绝不背后说人/118
十一、勇于做一个“一文不值”的人/120
十二、学会观照/122
第五章 自省觉知:寂寞出伟大,简单出智慧/125
一、别把嗔恨当快乐/128
二、别把傲慢当自尊/130
三、别把我见当主见/132
四、别把占有当成爱/133
五、别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135
六、别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136
七、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137
八、有自省,才有自信/139
九、好好活就是不回头,永远向前看/141
十、少用脑,多用心/144
十一、寂寞出伟大,简单出智慧/149
第六章 本性觉知:寻找比答案更重要/154
一、淳朴比才艺更重要/155
二、平等比听话更重要/158
三、兴趣比分数更重要/161
四、实践比想象更重要/163
五、寻找比答案更重要/167
第七章 成功觉知:思想领先,想法取胜/170
一、做你自己,听从直觉/172
二、用艺术激情去拥抱科学/176
三、先声夺人,捷足先登/180
四、意念管理出奇迹/182
五、思想领先,想法取胜/186
六、人性领先,人性取胜/190
七、简约主义:未来的美学坐标/192
八、以问题为中心/196
九、抓住偶然,创造机会/198
十、大目标,小努力/201
十一、成功要素:做你自己/203
第八章 觉知问答:觉知的信念——中国精神/207
一、站在晴空下,希望就在那里/207
二、你选择希望时,就开启了你内在的信任机制/213
三、理想不能改变现实,但理想能让现实不生根、不麻木/220
四、给孩子精神富有,才有国家未来的富有/226
五、心里的手:永恒的价值/233
六、觉知的信念:中国精神/240
后记/258
放下比较,觉知自醒
有读者告知,她迷上了灵魂的修为,还认为,如果说20世纪是情感世纪,21世纪就将成为意念力世纪。就是说,未来人——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凭借意念力的修为超越各种极限,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比如,一个女人感觉自己是20岁,她就能永远保持在20岁;一个人感觉自己是成功者,他就一定能成功。为此她问非子,果真那样,那意念力不就成了炼丹术了吗?真有那么神吗?
下面是非子的答复:
毫不夸张地说,还真有那么神,但意念力的生成也要有条件。下面这件事是真事,几年前,此事被当作经典案例刊登在伦敦一个叫Lancet的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杂志上,引起了轰动。
有位女士被爱人抛弃后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她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就是说,她永远停留在被抛弃的那一刻,再也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她每天都站在窗前,等待爱人的身影,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几十年如一日。70年过后,一群人(包括医生)发现了她的情况,认为她也就20岁。因为从表面看,她脸上没有皱纹,皮肤和少女一样白皙光滑,头上没有一丝白发,身体也看不到年老的迹象。
这是怎么回事?人们感到奇怪。原来,这位女士的精神信念控制了她的身体变化,她坚信自己生活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她相信爱人会回来。就是这个信念让她的身体出现了“我想,我有”的奇迹。
然而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这个女人“相信自己永远在20岁”的信念不是她有意识的结果,而是她无意识的结果。她在等爱人时并没有说:“好吧,让我来等你吧,那样我就会永远年轻,永远不老了。”她并没有那样想。如果她那样想,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她既不会每天站在窗前等爱人,她的脸部和皮肤也不可能不发生一个自然生命所发生的变化。
为什么?
因为一种受用的信念是空的结果,是自然的结果,不是刻意的行为。如果你刻意那样做,就不叫信念了,刻意的行为叫欲望。舍此不会有奇迹。这就是意念力的奥秘,也即非子前面讲的,为什么说意念力的生成也要有条件。
什么是自然?
自然来自于人的潜能,来自于人的无意识。不管是潜能还是无意识,其实都受到世界整体(奥修将宇宙、造物主等称为整体,本文引用奥修的说法,以此为据)的支配。
以上述的女人为例,她在等爱人的时候,完全是无意识的:没有欲望,没有计划,没有设计,没有患得患失,或者可以用那个词,她有股子“走火人魔”的劲。
就是说,她在做那件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事情的后果,她没有想:“如果我这样等他,他不来了我怎么办,他来了不爱我我怎么办,他来了再带来一个女人我怎么办,那个女人跟我争风吃醋我怎么办……”这些患得患失的问题,她一个也没有想,连往那方面想的念头也没有过。
半个多世纪,她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她的爱人,她爱他,这个爱从未改变,她相信他一定会回来,她坚信她与他的爱永世长存,因此她才愿意永远生活在她与爱人有过的场景。
这就是意念力的奥秘,意念力的生成就这么简单,它需要一个简单的人,自然的人,没有算计的人,不计得失、不计利害的人。这样一个人,他爱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地去爱,不管他爱的是什么,人也好,物也好,或者事业和兴趣,他总有股一意孤行、勇往直前的劲。他想的永远是“我要……”,从来不想“如果……”。
你要是这样一个人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可以说,这个人就处在了空的境界。他空了,就没有多余的欲望,没有刻意的欲望,有的只是渴望。那个渴望不是目的,他没有目的,对这样一个人来说只有过程。
如果你生活在过程中,你一直在过程里自得其乐,可以说,你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一个简单的人、自然的人,也因此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怎样活在当下?怎样丢掉欲望?怎样才能做一个简单的、自然的人?
只有一个办法——空掉目的,空掉欲望。
怎么空掉目的,空掉欲望?
——开阔你的视野,改变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怎么开阔视野,改变看待生活的方式?
——改变你的比较系统。
再讲一个故事,也是真事。
他曾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瑞典留学。正是留学的经历改变了他的比较系统,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改变了他看待生话的方式。
他的小学是在山村里上的,他的比较对象仅限于他的同学,能在学校里考第一,就和世界第一差不多了。他最羡慕某个同学在县城里有亲戚,有一支六棱好铅笔(当时山村小学里用的都是两分钱一支的劣质圆铅笔)。那时他想,自己对这个世界唯一的需求就是有一支六棱的好铅笔,写起字来又黑又快。
由于成绩优秀,他考上了县城中学。这里都是各村的好学生,自己再不能稳拿第一了,于是就产生了嫉妒:比自己好的同学原来都有六棱铅笔,自己虽然也有,可太晚了,天道不公啊!嫉妒也会产生动力,经过几年的苦读,他又成为县中第一了。那时,他唯一的不满足就是没有一支好钢笔:“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平等的,为什么我就没有好钢笔呢?”
中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大学,而且是在北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希求的呢?没想到,好景不长,没过一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不但没有名列前茅,就连中等也保不住了。
为什么呢?
原来城里的同学都是好铅笔成堆,好钢笔成把,早上鸡蛋、牛奶,晚上香花、水果学出来的;他们的父母在办公室里一坐,往机床边上一站,每月几十块钱就到手了。而自己呢,早上一个窝头还舍不得吃完,给晚上留一半;父母如牛似马地在地里爬来爬去,一年也挣不到几十块钱。后来,他出了国……
他说:“现在我到了国外,亲眼见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嫉妒、自卑、怨恨突然一扫而光了。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像毒蛇一样缠绕我几十年的幽灵,会在一个早上不翼而飞了呢?
“原来,自己的比较系统发生了改变,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和邻居,而是看到了整个世界。这浩瀚无垠、气象万千的世界使我认识到,坐井观天的个体争斗只是一个苦果,好比自相残杀,而追悔过去的比较方式只能使自己步步后退。从小学到大学,自己的比较方式没有扩大一步,自己的比较方法没有一点提高。
“而世界就不同了,世界才能让人看到民族、国家和未来。你看,我现在一点都不嫉妒这里的瑞典同学了,而是更多地想到了自己的责任。”
文中,这位中国留学生用了一个词:比较系统。改变自己的比较系统,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看待生活的方式。你用窄的方式看生活,你的心胸就永远狭隘;你用宽的方式看生活,你就开放了心胸,也放开了眼界,而当你心里装下更多的人、事时,以往的嫉妒、怨恨、自卑就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厚与包容、仁爱与理解。
这就是改变,一个人的改变就这么简单,只要你改变了你的比较系统,不再跟别人比,不再在别人的拥有里找痛苦,痛苦就没有了,不在了,消失了。痛苦原本就不存在,是你看待生活的方式让你痛苦,是你偏执的比较系统让你纠结。
反过来,不去比较,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再看看,痛苦就没有了,缠绕自己多年的毒蛇就跑掉了,原来那个毒蛇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你用窄的比较系统禁锢自己,你越想挣脱,禁锢就越紧,以至于你因嫉妒而盲目,被怨恨毒化,被自卑烦心;你改掉那个窄的比较系统,把它换成一个宽的,你的世界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在这里你的眼界开阔了,你的心情也开朗了起来。
而当你不再去比较的时候,你就享受过程了。就像这位中国留学生,一直以来他都没有享受过程。尽管他很努力,他努力完全是为了超过别人,跟别人比较,结果他发现,比较永远没有尽头,烦恼处处跟你作对。只要你不改变你的比较系统,在任何一个地方和任何人在一起,比较带来的失衡与烦恼,总会让你不痛快。
然而一旦改变了旧有的比较系统,放弃了跟别人的比较,突然发现,一切都是那样地新鲜,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生活美好,过程美好,努力美好。这就是顾拜旦那句话的深意了:“一生中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努力。”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人应该明白,努力的意义就在努力本身,成功的价值也在努力本身。你努力了,竭尽全力,那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那件有意义的事情里你成长了,进步了;经历了这个有意义的过程,别人是否赞你成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经历了意义,享受了过程。
这就是觉知,这就叫作觉知,只有觉知能让一个人从本质上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人才能丢掉偏见,获得觉知。
进一步,在清凉的觉知里,公正的信念悠然升起。
由此可见,信念的生成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偏执,一种就是觉知。绝对的偏执当属非常态,像前面那个女人。但有的人很少有觉知,由此生出的烦恼和焦虑,让人的快乐大大地流失。殊不知,走出烦恼和焦虑,只有觉知:丢掉小我,走出局部;回归大我,走进整体。到那时,即使生活还有烦恼,烦恼也难不倒你,因为觉知就意味着接受整体:拥抱快乐,也拥抱烦恼;拥抱无虑,也拥抱焦虑。这样一来,你还有烦恼吗?
没有了。
为什么?
因为你相信生活,一如你信任整体。
有了这样的终极信念,你就有了一份灵性的生命,而一旦灵性的生命根植于心,它就能带领你的意念超越身体极限,帮你梦想一切,让你的梦想成真。
只有信念没有觉知,信念恐怕会有偏执;让觉知启动信念、带领信念,这样的人生才够精彩、够意思。
《遇见觉知的自己》就是一本旨在帮助你找到心里天堂的书。去往天堂的路就三步:回归本质,坚守信念,开启觉知。这是一个宁静的旅程,它相伴你一生!
人应该明白,努力的意义就在努力本身,成功的价值也在努力本身。你努力了,竭尽全力,那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那件有意义的事情里你成长了,进步了;经历了这个有意义的过程,别人是否赞你成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经历了意义,享受了过程。
《遇见觉知的自己》由陈非子所著。
陈非子所著的《遇见觉知的自己》是中国大陆首部心灵修为实操书!
繁华中的净土,喧嚣中的静音,它是你心灵的导师,你潜能的钥匙,你信念的航标,你正能量的发源。
如果你生活在过程中,你一直在过程里自得其乐,可以说,你就是
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一个简单的人、自然的人,也因此你就是一个幸福
的人了。
怎样活在当下?怎样丢掉欲望?怎样才能做一个简单的、自然
的人?
只有一个办法——空掉目的,空掉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