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脆弱的繁华(南宋的150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程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宋不是中国历史上割据东南的唯一朝代,但却是故事最多,上场的事件与人物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的朝代。让我们跟随本书穿越时光的隧道,揭开南宋的神秘面纱。

西湖池畔的轻歌曼舞,奇巧精致的珍宝古玩,一叹三叠的宋词唱曲,灿若群星的英雄才子……更精彩的还是书中的那些事儿: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南宋人该如何实现复国的梦想?一位位有心作为的南宋皇帝为何最终多走向了平庸、成为不问世事的“太上皇”?南宋高度富庶的物质文化,为何无法抵挡蒙古的铁蹄而悄然玉碎?本书表现的不只是南宋王朝的奢华,还有她的挣扎、血性与骨气……

内容推荐

穿越时光的隧道,揭开南宋的神秘面纱。

西湖池畔的轻歌曼舞,奇巧精致的珍宝古玩,一叹三叠的宋词唱曲,灿若群星的英雄才子……更精彩的还是书中的那些事儿: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南宋人该如何实现复国的梦想?一位位有心作为的南宋皇帝为何最终多走向了平庸、成为不问世事的“太上皇”?南宋高度富庶的物质文化,为何无法抵挡蒙古的铁蹄而悄然玉碎?本书表现的不只是南宋王朝的奢华,还有她的挣扎、血性与骨气……

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目录

第一章 复国的梦魇

 撞上大运的赵构/002

 泥马渡康王/016

 皇帝的心病/029

 秦桧逃脱虎口?/036

 夭折的复国计划/046

 岳飞死了/059

 

第二章 王朝初定

 秦桧遇刺/072

 乱世多文豪/076

 皇帝选嗣/085

 采石大捷/089

 辛弃疾南归/093

 

第三章 德寿宫的太上皇

 皇位是飞来横财/098

 赵构的退休生活/101

 宋孝宗的“孝”道/106

 家庭危机/113

 过宫事件/119

 绍熙内禅/125

 

第四章 政治的门外汉

 朱熹进了武夷山/132

 门外汉的政治秀/138

 陈旧的党禁/144

 北伐是味好药/148

 史弥远杀人有功/155

 

第五章 西湖暖风熏人醉

 来历不明的宋理宗/162

 临安忘却许多愁/170

 盛世危情/181

 大金帝国的黄昏/186

 锦上添花的胜利?/192

 

第六章 国破伤心时

 钓鱼城大捷/202

 蟋蟀宰相贾似道/210

 最后的硝烟/218

 临危众生相/230

 

第七章 漂泊海上的最后岁月

 扬州正气歌/238

 风雨零丁洋/245

 厓山的最后时刻/250

 

尾声 还是宋朝的事儿

附录一:南宋皇帝小传/262

附录二:南宋历史大事年表/266

后记/270

试读章节

赵构渡过长江到达镇江后,百官才陆续赶到。

如此狼狈的逃亡令朝廷颜面无存,群情激愤,主政的黄潜善、汪伯彦二人成了众矢之的。两人刚到镇江,就接到了罢免诏书。赵构改任朱胜非为宰相,王渊暂时负责枢密院事务。这个王渊在扬州败退的时候,主管朝廷船队。他调动朝廷控制的十多艘巨船,非但没有运兵,反而用来搬运私人财物。当浩浩荡荡的船队到达南岸的时候,百姓异常愤怒,指着船叫骂:“船上的东西,都是王渊平时掠夺的赃款财富!”当时许多部队滞留江北,无法南渡。朝廷的将领也对王渊极为不满。现在王渊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提拔,将领们更不满了,怨声载道。

赵构为什么偏袒王渊呢?因为王渊非常能够揣摩圣意。到达镇江后,群臣都认为可以在此暂避,只有王渊反对。他认为太湖以南的杭州有。“重江之险”,是更理想的暂驻之地。赵构之前看地图,也选中了杭州作为行在(临时首都)。而且,王渊抢先把满载财物的船队开往杭州。赵构就率领朝廷继续南迁杭州去了。

王渊和康履等赵构宠信的宦官关系很好。这些被赵构宠信的太监,比如康履、蓝珪等人,专恣用事,肆作威福。令人发指的是,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候,康履、蓝珪等人竟然大讲排场,在钱塘江岸边供帐遮道,观赏起江潮来。王渊、康履等人这下是犯了众怒,赵构只好撤销王渊枢密院的职务,但仍让他担任禁军都统制。

赵构还下诏罪己,大赦天下,将杭州改名并升级为“临安府”,开始作为根据地经营起来,做长久打算。南迁的朝廷基本上是个“草台班子”,力量很薄弱。扈卫宫廷的禁军只有苗傅等人的部队。苗傅是上党人,出身武将世家,是“靖康之乱”后最先投靠赵构的将领之一。王渊为了加强护卫力量,推荐关系户、老上司的儿子刘正彦出任禁军将领。刘正彦也是将门之子。王渊曾在他父亲刘法手下当过差,就推荐刘正彦随苗傅一起统掌御林军。原来大元帅府的将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杨沂中等人都被外派去把守江北到杭州之间的险要地点。杭州城就交到了苗傅和刘正彦的手里。

王渊等人的所作所为,让苗傅的心里非常不平衡。他是赵构身边老资格的将领,常年扈卫有功。现在王渊青云直上,他心中自然不满。而王渊提拔的刘正彦也在抱怨功高不赏,对王渊怀恨在心。苗、刘两人很快就凑在了一起,组成了阴谋集团,秘密到禁军各营传话:“如果杀掉王渊和祸国太监,人人可富。朝廷法不责众,大家肯定没事。”禁军上下的不满情绪被点燃了,纷纷表示响应造反。

一天,王渊退朝,骑马经过城北桥。突然从桥下窜出许多兵丁来,把王渊踹下马来。王渊被士兵们团团围住,无法脱身。苗傅、刘正彦等人这才走过来。王渊见是自己荐拔的刘正彦来了,精神大振,忙说:“刘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啊?你还不约束你的部下?”刘正彦也不答话,抽刀大步向前,“刷”的一下就把王渊的脑袋给砍了下来。

接着,苗、刘二人调动八千禁卫兵,杀人皇宫,高喊“王渊与宦官勾结造反”四处捕杀宦官。这些士兵都是参军不久的河北农民,分不出谁是太监,谁不是太监。凡是没有胡须的,都被他们当作太监给杀了。南方有许多男子是没有胡须的,结果也被错杀了。一时间,遇害的人数以百计。士兵们把王渊首级悬于大矛之上,雄赳赳气昂昂地向赵构的寝宫杀去。太监康履趁乱逃入内宫,报告了变乱。杭州知州康允之也跑到宫中,请赵构上宫城城楼躲避。这时,殿前禁军一齐大呼:“皇上驾到!”这一招还真镇住了苗傅等乱军。人们看到皇上伞盖,山呼万岁,不敢再动。赵构问为何造反。苗傅厉声说是因为朝廷赏罚不公,信任宦官,要求处置误国的黄潜善、汪伯彦和奸宦康履等;同时抱怨自己官小,要求提拔。为了尽早平息事端,赵构马上下令将相关太监流放海岛,正式任命苗傅为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副都统制,要求二人立即率人马回营。

政变发展到这一步,已经超出了苗、刘二人的控制。数千兵丁群情激愤,围绕城楼不退。赵构忙问群臣有何对策,大臣们要求将康履就地正法,劝退军士。不等赵构同意,大臣们就把躲在屋檐下瑟瑟发抖的康履推下楼去。可怜的康公公,被愤怒的士兵一刀砍成了两截。杀了康履,苗傅得寸进尺,提出了新要求:立皇太子,赵构退位;恭请隆佑太后垂帘听政并与金人议和归还二帝。

苗傅的要求刺中了赵构隐痛。赵构最担心的就是权力不稳,现在苗傅既要立太子又要迎回二帝,简直是逼赵构自断权柄。他先让宰相朱胜非下楼劝谕,没成功,只好请出太后。谁料,孟太后来了还是无济于事,苗傅等人依然在下面舞刀弄枪,叫嚣不停。赵构恐再生变故,忙命人护送太后还宫,咬牙同意禅位。大臣朱胜非忙拉拉他的衣角,示意不要贸然应允。赵构回头轻声说:“做长远打算,如果不把这一关给过了,一切都完了。”朱胜非这才去执行。

赵构退位后,被软禁在显忠寺。苗、刘二人以隆佑太后的名义称他为“睿圣仁孝皇帝”,只留15个内侍供差遣。赵构3岁的儿子赵■被推上帝位,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做了杭州的主人,一个做武当军节度使,一个做武成军节度使。

苗、刘二人原本就是为了私利起兵,根基不稳。张浚很快就联合前线的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起兵讨伐,要拥赵构复位。很快,诸路宋军兵临杭州城下。

苗、刘二人事先也担心杭州外线的将领发兵讨伐,所以扣押了一些留在杭州的将领家属。苗傅尤其提防着大将韩世忠,扣押了韩夫人梁红玉。叛军为什么这么害怕韩世忠呢?因为韩世忠是一个传奇英雄。

P21-23

后记

感谢读者阅读此书。

宋史大师邓广铭先生曾赞道:“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感叹:“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南宋不是中国历史上割据东南的唯一朝代,但却是故事最多,上场的事件与人物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的朝代。800多年后,我们仍会想起南宋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就以自己为例,来说明南宋是如何继续影响当代人的。我是图书行业的一个新人职的编辑。说到我国的图书出版,难以回避南宋的历史。可以说,古代图书行业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南宋。当时官刻、私刻(家族出书)和坊刻(商业出书)三大刻书出版系统发达,同时又有寺院刻书、道观刻书和祠堂刻书。刻书和卖书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新兴行业。保留到现在的宋刻本非常珍贵。据说在旧上海滩,如果一个大宅院里能够保存一套宋代刻本,就可以自夸为“宋本楼”了;如果有两套,就可以大吹特吹为“双宋楼”了。

第二,我是浙江台州人。我的家乡及其周边地区深留下了南宋的历史印迹。贾似道、谢道清等人都是我同乡,家乡曾见证了南宋开国和亡国两代皇帝的逃亡历程。我所出生的小镇,因为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在当地渡口上船,前往临安赶考中了进士,而被称为“张家渡”。据说,这位进士为家乡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层出不穷。至今,城内的文庙还保留着这些先贤的遗迹。小时候,在被春草包围、苔藓侵蚀的石人、石像之间奔跑游戏,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步入社会后,我才发现儿时与历史的亲密接触是多么的珍贵。如果读者您也是出生在东南地区,或者前往东南游历过,相信对南宋历史会有更深的感受。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王朝发展的巅峰代表,南宋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灿烂的成就的同时,一直深受外部军事压力、内部政治平庸和思想剧烈转变等“慢性病”的折磨,以致在短短的几年中不堪重击,辉煌玉碎。

纵观中国古代众多偏安东南的王朝,没有一个逃脱灭亡的命运。东吴、东晋和十国中的南方九国都是南宋的前辈。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列出很多来。比如,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军事中心始终在北方,尤其是北方始终掌握着超过南方的武装力量;又比如,南方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政策失误等。但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南方人的心态。偏安东南的王朝多数是中原王朝南迁后建立的“半壁”王朝。以南宋为代表的它们曾经“奄有四海”,并有着“偏安东南”的后半生。半壁王朝如果没有在王朝建立之初就北伐复国成功(当时北方不稳,而南方尚有富国的热情和少许实力),日后就再难战胜北方了。岁月会使南方人在心理上逐渐产生劣势,日久生根,衍化成“偏安思维”。虽然依靠自然条件和政策,南方可以取得繁荣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但未必能培养人们健康的政治品格和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士大夫阶层,或者说是精英阶层的品格和精神。

可叹的是,这些原本应该成为世风表率,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的表现令人失望。如士大夫们骗取名利,也教育子弟们唯利是图;如南宋末期那些官僚们的众生相。对此,宋宁宗曾“以风俗侈靡,诏官民营建室屋一遵制度,务从简朴”,但根本推行不下去,最后连皇帝也无可奈何地承认:“风俗侈靡,日甚一日,服食器用,殊无区别,虽屡有约束,终未尽革。”实际上,不是“终未尽革”,而是根本就没有“革”,根本就“革”不掉。连在学堂中读书的书生们,也热衷于聚会饮宴,而且每次都要招妓女助兴。他们可是整个王朝的“接班人”和希望所在啊!当时就有臣僚说:“推其本,弊不在民,实缘士夫之家,狃于豪贵之习,服用华侈,则下而民俗得以转相视仿。”南宋繁荣的物质和文化成就白白浪费在了“奢靡相尚”的社会风俗之中。

痛惜南宋悲剧的后人们的确应该批评南宋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王朝的执政阶层,“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寄于士大夫之人品高下”。精英阶层弱,则社会弱;精英阶层强,则社会强;精英阶层无耻,则社会无耻;精英阶层奋进,则社会奋进。本书中,很大篇幅是在介绍登场的南宋人物,有政治的,也有军事的和文化的。他们的出身、性格和言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宋的历史走向。南宋的灭亡就在于一个软弱的、不成器的士大夫阶层的存在。

录取文天祥的考官王应麟曾指出,南宋的大病有三:一是民穷,二是兵弱,三是财匮。而归根结底都是士大夫的无耻。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南宋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滞后了。这才是造成南宋繁华的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试图阐述的主题是:社会经济的繁华与高速发展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更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全部。

下面,我“坦白”交代一下本书的史料来源。

首先,我要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之前在汗牛充栋的纸质《二十五史》中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的特定人物、事件等搜索工作,可以在电子版《二十五史》中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完成。为了从纷繁复杂的相关解读中脱离出来,探究历史的原貌,我主要以脱脱等人撰写的《宋史》的原始记载为资料展开写作。我所引用的《宋史》是从南开大学文学院多媒体中心整理的《二十五史》(加《清史稿》)上下载的电子版本。

其次,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是我最主要的参考资料。凡是不同的资料来源中史实有冲突,或者我掌握不准的地方,我一律以《中国通史》的记载为准。其中,第五章中有关南宋经济发展的内容主要引用了《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八节第一部分《经济的发展》(第359页到382页)的资料;金朝灭亡部分的史料也基本以《中国通史》第六册为主。

此外,周一良、邓广铭、唐长孺、李学勤等编的《中国历史通览》(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1月版)也是基本的参考资料。本书:的历史年表主要参照该书的附录和《中国通史》编制而成。邓广铭的《岳飞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北京出版社2004年9月版)对第一章的写作帮助很大。吴蔚的《宋史疑云》(海南出版社2007年4月版)、梅毅的《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6月版)、赵益的《西风凋碧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对中间几章的写作帮助很大。我有关理学的论述主要以姜广辉的《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一书为准。周膺的《宋朝那些事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一书对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在南宋时的繁华景象有非常详细而专业的描述,对本书相关部分的描写帮助很大。史为民的《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版)一书无论史料选裁和行文我都很喜欢,在写作最后两章时,也参考了该书的内容和笔法。此外,本书的政区和地名查阅了《中国历史政区沿革》(中国历代政区沿革编写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一书。

本书各章节的许多观点和史料参考了下列文章(按作者姓名拼音排序):程民生著《汴京文明对南宋杭州的影响》,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7月;陈泳超著《“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载于《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邓小南著《关于“泥马渡康王”》,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方如金著《南宋临安的文化》,载于《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何忠礼著《“绍兴和议”签订以后的南宋政治》,载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胡保峰著《略论金都南迁后金朝形势与宋金关系》,载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12月;姜锡东著《岳飞被害与昭雪问题再探》,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李传印著《韩伲胄与开禧北伐》,载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李国荣著《秦桧科场舞弊案》,载于《光明日报》2000年3月31日;靳华著《嘉定议和后的宋金关系》,载于《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任崇岳著《南宋末年“买公田”述论》,载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王茂华著《南宋降将与宋蒙(元)战争进程》,载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1期;王曾瑜著《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载于《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杨金梅著《宋词中的南宋都城杭州盛景》,载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喻学忠著《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风述论》,载于《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喻学忠著《晚宋士大夫贪墨之风述论》,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俞兆鹏、郑锋著《论贾似道现象》,载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10月;岳毅平、刘群英著《论宋王朝重商的财政背景》,载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姚兆余著《宋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掌心著《宋朝那点事儿》,载于《招商周刊》2007年第15期;赵甫秦著《北宋“开禧北伐”前后事》,载于《深交所》2007年第8期;[美]赵冈著《南宋临安人口》,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所有文章都是我从“中国知网”上下载的。这个网站原来似乎叫做“中国学术期刊网”,在我的六年大学生涯中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戴硕士帽的那一天,有人自称是该网的工作人员,用一张面额200元的会员卡换取了该网对我硕士论文的相关使用权益。这张卡就换来了上述论文的成功下载。谨向上述著作者们致以谢意。

我并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在史料的选择和观点的阐述上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批评和谅解。

我由衷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印制、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行们。没有大家的帮助和辛劳付出,就没有本书的成功出版。我特别要感谢唐琳娜在写作期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她的陪伴。

谢谢大家!

张程

2008年1月9日凌晨于六合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