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少会和张晓光所共同主编的该卷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曲阳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由唐少会和张晓光所共同主编的该卷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曲阳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据说,山东人爱吃煎饼裹大葱,而曲阳人则爱吃煎饼裹麻糖。的确,当你赶集上庙,出门在外,饥饿劳累的时候,买上几角钱的煎饼,卷上麻糖,饱餐一顿,这样的经济小吃,也确实别有一番风味。由于这两样食物经济实惠,因而早就成为我国部分地区人们的家常便饭。然而,你是否知道,就是这两样司空见惯的食物,倒也有些来历。
麻糖本来叫“油炸桧”,据说最早是杭州人做出来的。
南宋时候,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众百姓愤愤不平,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
当时杭州里有紧挨着的两个熟食摊贩:一个卖芝麻葱油饼;一个卖油炸糯米团子。一天,早市上,做烧饼的王二,看看没有顾主,便坐在一条凳子上歇息。做糯米团的李四,也已经收拾好了油锅,蹲在地上吸旱烟。彼此一打招呼,李四便凑到王二处,闲谈起来。一谈二谈不觉又谈到秦桧害死岳飞的事。李四说到气头上,不由得举起拳头在条板上用劲一敲:“这奸贼我恨不得把他……”王二听了,笑嘻嘻地说:“李四哥,别心急,你看我来收拾他们!”说着,从条板上拿起两个面疙瘩,捏成两个面人:一个吊眉毛大汉,一个翘嘴巴女人。他抓起切面刀,往那吊眉毛大汉颈上一刀,又往那翘嘴巴女人的肚皮上横着一刀,对李四说:“你看怎样?”
李四摇摇头说:“这还便宜了他们。看我的!”说着,他回到自己摊子上,把油锅端到王二烤烧饼的炉子上来,又将那两个斩断切开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对背地黏在一起,放在滚油锅里去炸。一面炸面人,一面大声喊着:“大家来看‘油炸桧’哕!大家来看‘油炸桧’哕!”
过往行人听说“油炸桧”,觉得很稀罕,都围拢来。大家看看油锅里男女两个面人被滚油炸得吱吱直响,就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了。心里一痛快,便都跟着喊起来:“看呀看呀,‘油炸桧’哕!'’
正在这时,只听到“瞠!瞠!”一阵锣声响,原来是秦桧坐着八抬大轿,从皇宫里退朝回府经过这里。秦桧在轿子里听见一片嘈杂声,什么“油炸桧”“油炸桧”的,就叫停下轿子,派亲兵抓人。亲兵把王二、李四,连同那油锅一齐端到轿前。秦桧一看油锅里炸得焦黑了的面人,气得一步走出轿来,大吼道:“好大的胆子!你们想造反啊?”
王二装作没事似的,笑着回答说:“我们是做小生意的,哪里造得了反呢?”
“既然如此,怎敢乱用本宫名讳?”
“啊呀,宰相大人,您是木旁的‘桧’,我是火旁的‘烩’哩!”
“不要啰嗦!这炸成黑炭一样的东西,如何吃得!分明是你两个刁民聚众造反,欺蒙官府!”
听秦桧这么一说,人群中马上有两个人嚷起来:“就要这样炸,就要这样炸!”一边说,便一边把油锅里的面人捞起来,一人拿一半放进嘴里,“咯吱咯吱”地吃起来,并连声说:“好吃!好吃!越吃越想吃,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哩!”这样一来弄得秦桧哭笑不得,他怕众怒难犯,只好瞪瞪眼睛,往大轿里一钻,灰溜溜地走了。
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杭州城,人们纷纷赶来,都想吃一吃“油炸桧”。李四索性不做油炸糯米团了,他把油锅搬来,和王二并作一摊,合伙做起了“油炸桧”买卖。
起初,“油炸桧”是背对背的两个面人,做一个“炸桧”得花不少工夫,实在太费事,后来就渐渐做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便是麻糖的由来。(P005-006)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序一)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丈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冯骥才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丈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