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买了一袋水果,怕浪费,总是先吃烂的,然而,烂苹果会不断出现,到最后你一个新鲜的苹果都没吃到。有的人为省钱,买一些打折食品、处理商品,却发现那些食品快过期了,或者是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结果没吃、没用就扔掉了,节约就变成了浪费。有的人不舍得扔剩菜,却吃坏了身体……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让我们的健康在节约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有时“浪费”一下是必要的。该扔掉的扔掉,不该吃的不吃,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更好地保存新鲜的食品。
不要等苹果烂了才吃
有一天在网上浏览博客,看到某网友在回忆母亲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由此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这样写道:
“那是70年代,每到大年前,我的母亲总要到供销社买三四斤暖梨,回来后,放到家里的衣柜里。由于怕我们偷吃,她还用锁头锁上。然而没几天,有些梨就烂了。母亲把烂的拣出来,分给我们吃。过几天,又拿出来两个,这样几次,买的那点梨就所剩无几了。现在提起往事,我们姐弟同母亲开玩笑说,‘妈,快过年了,买点暖梨留到三十晚上吃,梨烂了才吃,不烂不能吃’。”
看到这段话时,有点感动,又有些疑惑,为什么非要等到梨烂了才吃,不烂不吃呢?而我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是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梨,而是苹果。
在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乡下,记得那时家里不是很富裕,能吃到的水果很有限,都是一些苹果、桔子、桃子和梨什么的,香蕉那时对我而言还是奢侈品。每当这些水果成熟的季节,父母会买一些水果尝鲜,有时冬天走亲访友也会剩下一点。那个年代,母亲舍不得吃,水果常常都被我们这些孩子贪婪地吃掉。
后来,生活条件一天天地好起来,家里经常会买一些水果,有时一次会买很多,足够吃十天半个月的。母亲这才开始吃一些,但她总是找烂掉的吃,常对孩子们说:“要先把坏掉的吃了,新鲜的先放着!”而我从来都是没心没肺先吃新鲜的,只是到最后都剩下坏苹果时才想着吃它们;而母亲自始至终,都没吃过几个新鲜的苹果。
也许这是一个朴实母亲的习惯,也许她只想把新鲜的苹果留给孩子们吃,如今回想起来,这样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和令我感动。不过,到现在,儿女们已经长大,不用他们再操劳了,苹果多得吃不了,可母亲还是在吃那些烂掉的苹果,要么就是一直遗忘在那里,直到烂了才想起来吃。
于是,我便想,为什么不吃新鲜的苹果呢?
难道等到坏掉才吃叫节省,新鲜时就吃掉是一种浪费吗?如果艰苦的条件只是一种借口,那么这种思维习惯是我们值得探讨的。到底先吃新鲜苹果,还是先吃坏苹果,一直以来是很多人探讨的话题,甚至上升到了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
我敬重和理解文章开头那位“藏梨”的母亲,也理解我母亲“爱吃”烂苹果的习惯,但我不认同这样的方法更科学,更节省;相反,这种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节约型浪费”,至少在今天是这样的。
比如开头那位母亲,她把新鲜的梨放着不让孩子吃,都是等烂掉时才给孩子,结果每次都是吃烂梨。如果在新鲜时就吃掉它们,不仅好吃,味道鲜美,也不用削掉坏掉的那部分。还有我的母亲,在苹果新鲜时遗忘在角落,等到坏时才想起来吃,这样会有大批的苹果坏掉,母亲失去了吃新鲜苹果的机会,也造成了浪费。
不仅是上辈的母亲们,其实很多年轻人也存在这样的思维,买了很多水果放在家里,见有坏水果,总想着先吃坏的再吃新鲜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坏的苹果会不断出现,你总有吃不完的坏苹果,到最后没吃到几个新鲜的。
有一个丈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事情。 今天我又吃了一个挖掉腐烂斑的苹果。我问爱人,怎么老让我吃烂苹果。她说:“你买的苹果太多了,我们存放的环境不好,又不会保养、储存,结果烂了不少,扔了可惜,把小斑挖掉还可以吃。”我说:“今天我吃了一个烂苹果,明天还得吃一个烂苹果,等我们把烂的吃完了,又出现了新的烂苹果,这样我们岂不是天天吃烂苹果吗?”
这个丈夫很可怜,明明有新鲜苹果,却要天天吃烂苹果。也许看了这篇文章,女人们会觉得男人吃坏苹果是疼爱妻子的表现,但作为妻子,也应该明白,坏苹果总是吃不完的,你得到了丈夫的爱,同时也吃坏了他的健康。
因此,我在这里建议大家:家里存放水果记得还没有坏时就吃掉它们,别等烂了才去吃,更不能放得太久。更科学的办法是,一边吃新鲜的,一边解决烂掉的水果,这样你吃了新鲜的水果,也没有浪费烂掉的水果。
若是从健康角度来说,你完全可以舍掉一两个坏苹果,去吃那些新鲜的。不要纠结不吃坏的就是浪费,其实扔掉一两个坏苹果,你获得的是吃一堆新苹果的机会,也更有健康的安全保证;反之就有吃不完的坏苹果,说不定哪天就吃坏了身体。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