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钦创建径山寺
唐朝开元年间,江苏昆山出了个姓朱的读书人,这个人自幼饱读儒书,满腹经纶,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22岁那年,他离开家乡,上京赶考。这天,途经丹阳地界,听说当地有个鹤林寺,寺内主持元素禅师是佛界高僧,才学惊人,这个姓朱的学子就要去鹤林寺求见元素禅师。
说来也奇怪,这个姓朱的学子仿佛与元素禅师一见如故,本是一次礼节性的见面,可俩人却从早上一直聊到了晚上。这一聊,聊出事情来了,姓朱的学子为元素禅师精深的佛学所叹服,竟不愿上京考什么功名,非要在鹤林寺出家,跟随元素禅师研究佛学不可。元素禅师对他的悟性也大为赞赏,便亲手为他剃度,并给他取了一个法号叫“法钦”。
法钦天生就是块学佛的料子,几年下来,居然把元素禅师肚里的佛学全都学到手,元素禅师对他也刮目相看,暗暗把他当作了自己的继承人。
又过了几年,到了天宝元年,法钦28岁了,屈指算来,他在鹤林寺已住了6年,他也看得出恩师元素有意让他继承衣钵,可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想去外地建一所寺庙,也好中兴佛教,让更多的人来信佛。
这天,元素禅师刚刚打坐完毕,法钦就从外面走了进来,他朝元素禅师磕了几个响头,说是要去四处游历,觅地建寺。元素禅师听后又是喜又是惊,喜的是自己没看错这个徒儿,他的确是一块光大佛学的好料子;惊的是自己把他视作接班人,他一走怎么办?一沉思半晌,元素禅师还是答应了法钦出游的要求,说不定法钦这一走,日后国内又会出个名寺。于时,元素禅师便念了一句偈语:“乘流而行,遇径即止”,作为临别赠言。
告别了恩师,法钦遵照恩师所说,乘流而行,沿着京杭运河来到了余杭境内,这天,他走到一座山前,见此山十分俊秀,便寻人打听山名。找来找去找不到人,他便向山里走去,终于找到了一位砍柴的山民,便上前向他打听山名。那砍柴的山民告诉他:“这座山是天目山的径路,所以我们都叫它径山,又叫它径坞。”听山民这么一说,法钦当即眼睛一亮,为啥?他听到“径山”,即刻想起了恩师赠他的偈语“遇径即止”,看来自己的归宿就在这里了。法钦谢过山民,当即登上了径山。
法钦来到山上,四处察看一番,觉得风景秀丽,是个好地方。于是觅得一块空地搭建了一座茅屋,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从此以后,他就在这里向山上的山民及上山打猎的乡亲宣扬佛法。
法钦上山没多长时间,老天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大雪封山,法钦断粮了,怎么办?是下山还是继续留在山上?法钦没有迟疑,继续呆在山上,饿了就喝雪水,等待天放晴了,再去野地里寻找食物。好不容易天放晴了,上山打猎的山民为法钦的精神所感动,纷纷给他带来了一些食物。
这天早上,法钦正坐在茅屋门口诵经,一个白眉毛老人不知从哪里走了过来,一下子跪在法钦面前。法钦大吃一惊,当即扶起了老人,问道:“老先生是何处人士?为何这么冷的天还要上山?”
白眉毛老人笑了,冲着法钦拱了拱手,说道:“师父,你来了,我就得走了,从此以后,这山就交给你了。”
法钦听老人叫他“师父”,不由十分奇怪,不解地问道:“你是?”
“呵呵……,”白眉老人撸撸胡须,说道,“我是本地龙神,掌管着山上的五口龙湫。千百年来,我一直在等待一位能振兴本山的人。你来了我就可以走了。你来径山后我一直在暗中观察,看看你是否就是我要等的人。经过这些天的观察,我觉得你是个好人,一定能振兴本山,你就是我千百年来要等的人!所以,我要走了,我要把这座山让给你了。我走了之后,我所掌管的龙湫便会全部干涸,为了方便你的饮水,我特地在北峰阳处给你留了一穴,还赠你庵舍一间,以助你在本山创业。”说罢,白眉毛老人“哈哈……”一阵大笑,顿时化作龙形,腾空而去。 一时间,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十二月的天气竟变得像黄梅六月天。只一会功夫,天又重新放晴,法钦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龙神,他将信将疑来到北峰阳处,果然看见有一座新落成的庵舍,旁边还有一穴清泉。法钦高兴万分,当即跪地,对天长拜。为了纪念龙神,法钦把那清泉命名为“龙井”,然后搬进了新落成的庵舍,从此便在这里设坛讲佛,开山建寺,称为“径山寺”。
“神龙让法钦”这件事很快就在老百姓当中传开了,乡民们七嘴八舌,把法钦传得比神仙都还要神,都说这个人不简单,七传八传,方圆十里的乡亲们把这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有的人干脆说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时间,山下的百姓对法钦崇拜得不得了。
这样一来,原本冷清的径山便变得热闹起来,山下的百姓纷纷上山进香,径山寺也就一天比一天兴旺起来。
讲述人:俞清源 男 1929年7月生长乐人
讲述地点:径山村径山寺
记录时间:2002年1月
P1-5
本人从事基层文化工作26年,主编过一些书,也帮人策划出版过几部书,就是没有出版过自己的个人专著。说起来,出书这个想法还是有的,但总觉得水平有限,作品不多,加上工作又比较繁忙。再说,如果把自己多年来“胡编乱造”的小说、散文、论文、民间文学精选汇编可能容易些,以民间传说出版专著就困难得多了。回顾近30年来,我一直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多次进行民间艺术采风活动,搜集了将近150个民间传说故事,但书稿挑选受地域限制,形式束缚,难度不小。今年初,在丰兄甘弟的怂恿与“逼迫”下,总算狠下心,翻“旧账”理“新账”,三下五去二,挑选60篇民间传说故事,汇编成《径山民间传说》一书。
我热爱民间艺术,酷爱民间文学,爱好民间传说故事的搜集。这,跟我人生的经历有关。父亲憨厚勤劳,母亲善良勤俭。那年,母亲挺着大肚子在田畈里收割稻谷,觉得肚子很痛,并挑一担稻谷回来的第二天生下了我。7岁的我给生产队放牛,9岁放鸭,12岁在美女山挑砩石挣工分。我们兄妹6个,有姓陈姓洪的兄长,也有姓陈姓洪的妹子,这两姓便孕育成我的现名。很多人都是羡慕童年,我对孩提时代从不眷恋。那时家里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更不用说动漫童话。只有天上的太阳公公、月亮婆婆。
夏夜,我们在大树下,望着月亮,听着叔公讲小人偷白鲞的故事;冬天我们在暖暖的太阳下,听三婆讲猴子偷西瓜的传说,这就是我们童年时代的最大喜悦。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听到祖辈百年前从温州平阳举家逃荒移居此地的事,听到了“长毛”造反的事,听到了美女山、将军山的故事。于是,我爱上了民间传说故事的搜集。
1982年2月,我如愿进入公社文化站工作,接触这方面的事就多了。参加省的民间艺术培训,参加下沙、太平、三白潭等地采风活动,2006年又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频繁接触一批从事民间艺术工作的专家老师,如省市里的王淼、张卫东、陈德来、王恬、顾希佳、林敏、郑蓉等先生,本地的张长工、陈顺水、范自强、丰国需、冯玉宝等先生,还有20年来在创作、编刊等方面给予我指导的赵焕明先生。文艺界甘士明、白植槟、高长虹、高挺等老乡对本人工作也一直给予支持。朋友、领导的关爱使我如沐浴雨露,走进了民间艺术的殿堂。本人挖掘恢复的径山茶艺、长乐草龙、径山禅茶鼓乐、径山茶灯等民间艺术获区金奖、银奖,撰写论文《论乡镇文化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获省一等奖,并被授予“余杭区民间艺术家”称号。
径山的山水哺育我成长,径山的深厚悠久的文化是促使我搜集民间艺术的源泉和动力。博大精深的径山禅茶文化,地方特色鲜明的径山民间艺术,为我的搜集工作营造了海阔天空的资源环境。我热爱家乡,我为径山人而自豪,搜集整理径山民间传说故事,我责无旁贷。我搜集的民间艺术有表演类、歌谣类、传说类、故事类、风俗类等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有很多传说已被为径山蓬勃兴起的旅游服务,这当中很多传说已被业主广泛运用,深受大家欢迎。
这次编入书的民间传说故事60个,这些传说故事都是在径山当地流传的,其中地方传说38个,民间故事22个。有的反映事件典故,有的说明地名来历,有的讲述人间故事,都具有代表性、地方性、思想性、文化性和民族性。
民间文艺是非物质文化重要内容,更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将这些“精神宝贝”编辑出版,既是一份心愿,更是一种责任。今后我将更务实、更努力地去做这方面工作,守护精神家园,把径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此书出版得到径山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镇党委吴佩翔书记题写书名,宋祖建镇长和省民间文艺界老前辈顾希佳教授分别为本书作序,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杨忠培、谢国旗等镇领导对本书的出版十分关注,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丰国需主席对本书文稿进行精心润色,周子龙、宋德光先生为本书精心绘画插图,所有讲述人耐心细致的讲述,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原本就是一个地道农民,水平有限,书中差错难免,望谅解指正。
2007年11月
土生土长的陈宏要出书了,而且是一本关于径山的书,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也是一个地道的径山人。老乡陈宏要我为他的书作序,我欣然应允。
径山镇是我和陈宏共同的家乡,地处杭州西北部半山区,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境内有上自马家浜文化、下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古城遗址;有宋时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万寿禅寺,是日本临济宗和日本茶道之源;有唐代茶圣陆羽隐居双溪撰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学专著《茶经》的陆羽泉遗址;境内的化城寺,是《径山藏》刻板的发行地,既是释家的大典,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上吴越王钱锡、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和孝宗、清代康熙五位皇帝曾在径山留下足迹。还有张祜、苏轼、欧阳修、陆游、龚自珍、金农、徐渭等在径山留下了300余首唐诗宋词元曲……。径山镇不但人文资源丰富,而且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国家AAAA级景区双溪漂流、径山寺风景区、绿景生态园、陆羽泉公园等景区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国内外游客。
径山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作为径山人,我们感到自豪,深感荣光。面对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财富,如何发掘和弘扬,并为径山的发展所用,我们也感到任重而道远。陈宏不愧为径山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他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经过26年的努力,他的《径山民间传说》一书就要出版了。
说起陈宏和民间传说的结缘,可以从20多年前说起。20世纪80年代初,陈宏和我一起在双溪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文化贫乏的山村村落里,陈宏凭着一股子山里人的热情和韧劲,把双溪的文化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文化站就被评为杭州市先进集体。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宏开始着力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传说,并不断地在广播电台、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美女山、将军山、同安天门等一些传说故事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陈宏着力于弘扬径山的文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作为一个并不起眼的镇文化站站长,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基层文化事业上,并主编和策划出版了十余部有关径山的书籍,挖掘并恢复了径山百人茶艺队、径山禅茶文化鼓乐队、径山茶灯队、长乐草龙队等近30支民间艺术队伍。对于民间传说,他更是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钟情。近30年来,他放弃休息、走村串户,搜集了150多个民间艺术作品,将这些散落在民间并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整理成文,抢救了一批径山民间文化。这次精选了其中的60个民间传说,汇编成《径山民间传说》一书,不仅为保护和传承及弘扬径山民间艺术出了很大的力,也成为径山镇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为径山人,我要由衷地感谢他为弘扬家乡浓厚的乡土文化——径山禅茶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径山民间传说》的公开出版,应该说不仅仅只是陈宏个人在民间艺术方面取得的一大硕果,也是径山文化事业的一项成就,更是为生活在157平方公里的4万径山人民增辉。最后,祝愿老乡陈宏今后在禅茶文化挖掘整理上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这是杭州余杭区的乡镇民间故事集,收入这个集子里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作品是径山地方传说,还有一类作品是通常称为狭义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均系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一位民间文学工作者个人采集。
这是杭州余杭区的一本乡镇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均系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一位民间文学工作者个人采集。
收入这个集子里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作品是径山地方传说,还有一类作品是通常称为狭义的民间故事。
该书的出版,不仅为保护和传承及弘扬径山民间艺术出了很大的力,也成为径山镇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