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刚著的《桃湾村的几个爷们》着力展示了20世纪最后三四十年间乡村普通人群的生活变迁,特别塑造了各种女性命运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同时也注重小说文体上的差异展示,语言着力营造一种诗化抒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小说着重编撰了一些日常生活故事,饶有深度地切入人性深处的感受与体验,并从这些小说看到了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悄然转移的文化痕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桃湾村的几个爷们/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秀刚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秀刚著的《桃湾村的几个爷们》着力展示了20世纪最后三四十年间乡村普通人群的生活变迁,特别塑造了各种女性命运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同时也注重小说文体上的差异展示,语言着力营造一种诗化抒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小说着重编撰了一些日常生活故事,饶有深度地切入人性深处的感受与体验,并从这些小说看到了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悄然转移的文化痕迹。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使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巨大转型,地处云贵高原腹地的桃湾村自然也受到强烈波及。杨秀刚著的《桃湾村的几个爷们》以该村几个男人个体生命的遭际观照整个时代变迁,着重以时代气候与乡村传统观念、情感伦理并举的方式,在对人物灵魂内部的剖析,展示出他们分裂与弥合的精神图谱,以及他们抵制自我内心被世俗化的心理挣扎,让时代之光照亮他们内心黑洞的窗口,以人性气度解构或重塑新的价值观念,尽可能及早收敛起沉郁的精神流浪。 目录 雾 说谎的故事 我们的村庄 接任 责任 跋 试读章节 后来我才知道,就是这月亮山麓的浓雾害了我父亲。 我父亲叫黄连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一生中有许多莫明其妙的害怕,害怕饥饿,害怕政治运动,害怕人家瞧不起他,害怕自己再这么消瘦下去……父亲真的很瘦,瘦得脸都长了。如果有营养让他变得富态一点,那村里人就不会叫他“撂棒蛇”了。“撂棒蛇”是月亮大山里众多蛇型中的一种。据说这种蛇遇到惊吓时,它逃跑的方式不是爬行,而是像人们从山上扔下短根柴棒一样,快速地翻着跟斗,一路嘎嚓有声,眨眼之间便潜草人林了。不仅如此,父亲脸上的颧骨也高。小时候我记得他的颧骨是没有那么高的,许多肉都被饥饿打磨掉了,就像冬天的桃湾河裸露出难看的河床一样。但是,这么多缺陷,都还体现不了父亲最突出的特征。父亲最突出的特征是他走路。父亲走路总是很匆忙,大步流星的,脑袋总要超过脚尖几公分,像是有鬼在后面撵他似的,加上人又瘦长,就极像一条翻跟斗逃跑的“撂棒蛇”了。我经常听母亲数落他,说连生,你还不到五十岁呢,你的腰就不能挺直一点?成天一副饿狗抢屎的样子——关键又抢不到什么“屎”,一家人照样得勒紧裤带饿肚皮! 母亲爱唠叨,父亲仿佛也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母亲所有的唠叨父亲似乎都能容忍,唯独忍不下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父亲走路是难看了点,但在勤苦或对家庭负责任这些方面来说,在我们桃湾村,几乎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了。即使这样,一家人的生活照样也好不到哪里去,这让父亲很伤脑筋,也很伤自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父亲经常把他那点聪明发挥到极致。比如说春天给队里割秧草的时候,他会在草担中悄悄塞上几个石头,这样既增加秧草的重量,又加快了割草的次数,让工分像滚雪球似的垒上去;可在挑水粪时,他却想方设法弄得稀释一点,把该挣的工分挣到手……不过,这些小聪明只能让他得到一点点安慰,而家里的贫困丝毫却没有得到什么改变……在这些方面,母亲是清楚的,也是佩服父亲的,但母亲一唠叨起来,往往就忘了父亲的忌讳。这时候,有些偏执的父亲就犟得硬邦邦的。父亲说,我就一副饿狗抢屎的样子,怎么了?妨碍哪个了?!父亲那双习惯眯着的眼睛就会瞪得大大的,觉得母亲十分不可理喻。 桃湾人知道父亲这个性格,一般都少去找这种无趣。但是作为夫妻,母亲就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记得那些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父亲总爱捆着一条黑腰带。勒得紧的时候,就知道父亲饿了。这种时候谁要和他搭话,无论说什么,父亲都会绕到吃的上面来。对于那些没有见过或没有品尝过的美食,父亲总能生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臆想,见过一点世面的吴左右就爱纠正他。 父亲说你是支书,当然…… 父亲还没说完,吴左右又纠正道:我只是个副的,正的是秀林大哥呢! 副支书也是支书……父亲就像尝到了美味一样不肯罢手,说天下厨子本事大着哩,难道就做不出我想的那种美味来? 在场的人无不哄堂大笑。 吴左右是解放前夕从江西逃难到我们桃湾村的,对因饥饿而衍生出来的臆想并不比父亲贫乏。但他运气比父亲好,凭着极贫户的资格,土改时被吸收进了农民协会,慢慢又进步到大队副支书位置以后,久不久地外出考察学习或参观访问,他就有了纠正父亲的资本……这些被桃湾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话免不了要传到母亲的耳朵里。母亲起初听到的时候,总是同病相怜地看着父亲,说想在心里就行了,不要说出来。 父亲不说话。从他不大自然的脸色上可以看出,他的那份廉耻并没有丧失。但是,饥饿往往又让他难以自持。次数多了,母亲就失去耐心了。母亲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都穷得像叫花子了,还牛逼哄哄卖弄什么山珍海味?我求求你少去丢人现眼点好不好?父亲说,你这个婆娘才怪哩,老子吃不到,莫非连想都不让人想了?嗯?!这一个重重的嗯子,表明他依旧是控制不了。 我们这种猜测一点没错。不仅如此,还与日俱增到了痴人说梦的搞笑程度。这样,一些不好听的话就在村子里流传开来,有人侮辱说,父亲的前世不是饿死鬼,就是叫花子……这些流言连我都感到愤怒,更别说母亲了。在队上出工或在村里行走时,只要看到三五个人凑在一起说父亲的这类笑话,母亲的脸总是红红的,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就像哑巴一样埋着个头,一言不发。 有一天下午,母亲拾粪回来,老远就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追着一个人嬉戏。母亲以为是在追村里的叫花子老汤,就没有在意,两眼依然在搜寻像宝贝一样的牛粪。快走进我们那条巷子时,看到老汤像堆牛粪一样坐在路边捉虱子,母亲就像被人狠狠打了一个闷棍,愣愣地站在那里。 父亲回到家,母亲就问父亲是不是与一帮小孩子瞎胡闹。父亲悲哀地说,这帮孩子比我还饿,我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还逼着我带领他们去找那些美味哩……得到证实后,母亲脸色铁青,竟然没像以往那样唠唠叨叨了,但脾气却大得出奇,什么东西拿在手上都像个烫手的山芋。但我和姐姐知道,一场激烈的争吵在所难免。我和姐姐没有想到,母亲把这场激烈的争吵会设计在吃晚饭的时候。像平常那样,母亲给每人都舀了一碗洋芋饭。端碗的时候,母亲突然把她碗里的饭全赶给父亲,满腔怒火地说道,饿死鬼,使劲吃,不然堵不住你那张臭嘴!父亲像被吓着似的,愣愣地望着母亲。母亲把碗里的最后一粒饭赶完,才骂父亲是个不知羞耻的东西!父亲自知理亏,更知道一场急风暴雨马上来临,他就像一个急于躲雨的人那样,默不作声起来。没想到这更激发了母亲的怒火。母亲扑过去,又是拧又是掐,好一阵,母亲那双手才像蚂蟥吸饱了血似的滑落下来,然后大放悲声……我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嘴唇吓得乌青。姐姐比我懂事,她用她那不大的力气,把母亲扶进房间里去……P3-5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根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关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