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悄吟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海蒂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看幽默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中国,国人对待“幽默”,早已非林语堂先生所言“对中国读者而言,一个报章杂志的编者会留一页,用以登载生活的轻松方面的文字,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高级官员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句幽默的话,也是一样不可想象的”这般情形。大家越来越喜欢幽默、追求幽默,甚至比赛幽默。最为典型的,便是各种段子满天飞。北京有些公交车的座位背面,还常印上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小桥段,以排遣乘客路途中的单调无聊,“始作俑者”喜好幽默之心态可窥一斑。

然而,毕竟受封建礼教钳制太久、过深,总体说来,心灵受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压抑的国人,幽默品位尚停留在“俗幽默”层次上:网络段子的诙谐、相声小品的滑稽、报刊书籍的讽刺、电视节目的搞笑、娱乐影片的“无厘头”……鲜有真正幽默底蕴和内涵的上品。

国内影视剧我大都不看,不是崇洋媚外,是受不了沉闷无彩的画面,以及冗长乏味的对白,还有演员做作甚至肉麻的表演。一些富中国特色的“情景喜剧”,更加让我难以消受。而最令我避之唯恐不及的是当下的相声和小品:脚本没有内涵,表演没有深度,只有演员一味地装疯卖傻,甚至不惜拿对方家族女性成员开涮……总之,使尽浑身解数来讨要掌声,就差没跳下台来搔听众的痒痒肉、挠观众的胳肢窝,以逼迫出些笑声。真是俗到了骨子里。

所谓“野可犯,俗不可犯也”。幽默并非油腔滑调,亦非滑稽荒唐,更非小丑跳梁。幽默语言须得出入于俏皮与正经之间,幽默的精神实质在于“亦庄亦谐”、外谐内庄;表演者一旦把市井之恶俗、小市民之趣味当成幽默的秘门暗道,自然要倒尽听众和观众的胃口。

只有不会武功的人,才会使出那么多的兵器。

真正的幽默者,其心态悠然自得,其语言删繁就简。西方不仅仅产生贵族幽默、绅士幽默,幽默实则渗透到了人们的灵魂里。美国战争片《兄弟连》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照样洋溢着机智幽默的欢声笑语;俄罗斯文学艺术博大、凝重、深厚,也从来不乏“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这种上乘幽默。

在我看来,幽默者先有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达,而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超脱开阔的心胸。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心地依然单纯,对人友善、亲和、宽柔、慈悲。故此,他不会有居高临下的心态,并不站在道德高地上发言,无论其幽默走中庸路线还是剑走偏锋,他的语言都是平实、深刻、含蓄而有张力的,不咄咄逼人,不尖酸刻薄,不抓住兔子尾巴当老虎打,更不字里行间五毒俱全勾魂索命;即使要“坏”,也“坏”出层次,臻于大盗不动干戈的境界。

缺乏互动的幽默未免有些煞风景。幽默最好能有后续发展,“下家”妙悟后,发出会心的微笑,不使幽默者有明珠暗投之憾。幽默换人坐庄后,“对手”不仅破旧而且立新,双方各抒性灵,共同把幽默发扬光大。

究其根源,幽默有两种:乐观主义者的幽默,悲观主义者的幽默。前者天然奉行快乐人生哲学,一般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风轻云淡,他们的幽默风格偏于轻快。生平坎坷、苦难深重的人,反而可能历练出平和温厚的人生态度,锻造出旷达高远的人格境界,他们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以笑代哭,用达观和幽默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藏在笑脸后面的,是他们生命中深沉的忧伤,这类人的幽默往往庄重。究其实质,两者殊途同归——都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P3-5

书评(媒体评论)

杨海蒂在《人民文学》责编过我的长篇小说《极花》,为上海文汇出版社主编过我的散文选集,她还写了篇编辑手记《极花:恋曲与挽歌》。我在《文艺报》《延河》《美文》杂志上读到她一些文毫,也几次提到我,在旁人看来,好像我跟她有多熟稔。其实还真没有。

无论交谈还是发信息,我们却叉像老熟人,说说笑笑,亦庄亦谐。这个女子,似乎生性疏阔,带几分风云气。不知道我的判断对不对。

我曾送过她一句话:有才有貌大编辑。她兴高采烈,说“非常受用”。现在再送她一句:有智有趣好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

后记

后记: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

三年前,有江湖高人预测我今年将鸿运当头。将信将疑。我从来就不是幸运儿,很少有意外之喜,一切从艰难困苦中来(当然这也让我心安理得),失去又总是多过得到。这样一个人,习惯接受磨难、挫折,不敢奢望奇迹、好运。

不料,开春三个月来,喜事真的接踵而至:我参与的首届“三毛散文奖”评选顺利收官,我主编的“名家 金散文”文丛吉祥如意,收录散文拙作的各种选本纷至沓来,《诗刊》发表诗作、《中华文学选刊》选载……

尤其是,正想出版散文集而又茫然不知所向时,古耜老师的电话就来了,说他受中国言实出版社委托,要选编一套女作家散文丛书,共计十人,问我愿不愿意参加。

愿意,当然愿意!怎么会不愿意?

对于我的受宠若惊,古耜老师颇感意外,有些惊讶地说,“我原以为,你出书太容易了……”

我只有苦笑。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它的涵义。

迄今为止,我与古耜老师只见过一面,还是在别人组织的饭局上。他留给我的印象是:谦谦君子。认识古耜老师的朋友,全都赞同我的看法,他(她)们说,这四个字,是对他的最好写照。

与古耜老师结缘,却远在十二年前。那时,我刚换了工作和生活环境,事事都要从头开始,投稿亦然。在柳建伟同学恩师何启治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中华文学选刊》创办者、《当代》原主编)指引下,我把散文投给《都市美文》,承蒙古耜主编不弃,很快发表。然后,一篇又一篇,一组又一组,拙文不断在《都市美文》亮相,有的获奖,多篇入选各种选本、选刊、年鉴和排行榜。

更让我感动的是,帮别的刊物组稿,古耜老师也会想到我,比如我在《红豆》发表作品,就是他牵的线搭的桥。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主编《幽默是水——中国作家幽默散文选》一书,收录我一组数篇小文,从样书中看到,该书选编的是百年来中国作家的幽默散文,其中不乏近代大师和现代大家,我这无名之辈,能够忝列其中已备感荣幸,并不在乎有没有稿费。不仅如此,我还与闺蜜一起请给我寄样书的责编喝咖啡以示感谢,可古耜老师再三要求这个责编“必须给每一个作者付稿费”。古耜老师,真君子啊。

“海蒂散文融才思才情为一体,尤其具女性少有的幽默才能,现在国内这样的女性作者很少见……”作为著名评论家、散文理论家,古耜老师这样的评价,让我无比汗颜,又多么地感激。

我为文,以李渔的高见、刘熙载的高蹈、林语堂的高论为旨归:“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文人稍有高见者,都看不起堆砌辞藻,都渐趋平淡,以平淡为文学最高境界,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运用之,便成天地间至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才疏,却志大;我奉法国诗人保罗 瓦雷里的话为金科玉律:我的文章,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

当代中国散文领域,各式各样的流派、主张、概念、口号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我心目中,散文,只有好的和不好的之分。

潮流来来去去,文章品格永恒。

我缓缓地慢慢地写,耐心等待,任凭旁人名气劲升,不管他人大红大紫,我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小碎步朝前行时,静观花落笑看云起。

《圣经》日:万物有时。《金刚经》云:得成于忍。

时间自有其意义。

人生旅途中,我要感恩的人有很多很多,文学道路上,除了古耜老师,金炳华、张炯、郦国义、李少君、王必胜、韩小蕙、邢增仪、张兰夫等诸位先生,都是无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而我,对他(她)们连杯茶水都没奉过。

文学大家陈思和先生,作为上海首届“新都市小说”大赛评委会主任,对拙作的肯定和厚爱,使之最终能脱颖而出:著名影视导演车径行先生,曾为我第一本散文集写下精彩的评论,朋友从网上读到转发过来我才知道;青年编辑钟伟强,无论在珠海还是广州,无论当编辑还是主编,不仅一直主动要求发表我的作品,还到处委托各地编辑朋友帮助我。与他们三位,我毫无交道,从未谋面。

贵州省文联主席、鲁迅文学院首届高研班同学欧阳黔森,代贵州人民出版社组稿时诚恳邀请我写长篇小说;华文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李红强,一再邀请我写世界名人传记:北京时代华语出版公司策划高人欧阳勇富,多次邀请我写长篇纪实散文……虽因种种原因,或被我婉拒,或无奈放弃,但点滴于心,未敢忘怀。

予我恩谊者,何其多也,恕我难以一一提及,感谢所有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终生铭记,永远感激。

我们注定要为一些人付出,而从另外一些人那儿受益——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

“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是建伟同学最爱说的一句话。遇到了困境,他念着这句13头禅,坦然面对;遭受了不公,他念着这句口头禅,豁达处之。“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曾经听到我就不由发笑,想起就能万事看开。“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我灵光一闪,终于逮着了自己满意的标题。也感谢建伟同学。

我越来越讷于言,我但愿越来越敏于行。我要以恩人为榜样,我要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更要用心尽力去体恤和扶助不幸者、失意者、弱势者,这是我报答恩人的最好方式。请允许我在这儿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这些年,我的确努力在这样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缘果报真实不虚。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以我们知晓或不知晓的方式,因为,“天”什么都看得见。请记住这句话吧:天下无完胜之局,上苍有不忍之心。所以,善良、善良再善良,一直善良下去,你终能守得云开,迟早得到福慧。

目录

第一辑 横谈

 我看幽默

 贤兄来信

 闲话戒指

 品头论足

 征婚攻略

 小姐与先生

 女人的逻辑

 致晖晖

 现代靓女

 麻将比赛之我见

 金钱飘香?

 陋室铭

 学裁缝

 戏说时装

 戏说女人

 小议感动

第二辑 纵论

 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

 《极花》:恋曲与挽歌

 山南水北归去来

 大话柳建伟

 难以了却,终究归来

 对石榴裙的迷恋

 古玩收藏多奇观

 麻辣评刊二则

 英雄是困难造成的

 现实主义道路依然广阔

 大地之子

 二月河是尊弥勒佛

 江山常在掌中看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第三辑 游历

 走在天地间

 天赐玉山

 汉之玉

 回望

 越王山下

 墩仔寨

 小麦加,大河家

 流年·海口·碎影

 秘境

 神农架

 景东散记

 尼阿多天梯

 千秋万载扬州梦

 伊甸园山庄里的守望者

 黔之南,黔西南,黔东南

 前世,我或许是那儿的一朵莲花

第四辑 情感

 感恩如花

 永远的丰碑

 注目南原觅白鹿

 与“文坛刀客”的交往

 老友记

 萍儿

 我爱球迷

 夜雨寄北

 五块钱的力量

 我与姐姐

 夜色如水

 父亲的二胡变奏

 忆祖母

 卫慧印象

 巴顿

 写作源于内心的召唤

后记 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

序言

杨海蒂,其人其文/郁乃

杨海蒂是谁?她是现当代中国大陆名副其实的美女作家,她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写诗歌,她的人和她的文,都有着古美的挚情纯朴,似光,似风,似水,也刚也柔,也情也义,也深也阔。英国女作家伍尔芙说过,“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这一论说也是中国古来的刚柔并济之意。精神质地和肉身品性的恰好协调,或许对于一个文学艺术者来说,意义非凡。杨海蒂,就是如此的文字写作者。

我是在认识杨海蒂的人之前,先认知她的文。世间所有的尘缘,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山水,人与文字,种种的遇见,都是一种碰巧或恰好。遇见了并惊喜惊艳,这是更好的恰好。有种遇见,是不慌不忙的欣赏,我和海蒂的遇见,经年如此。

初读海蒂的文字,大约是春节前后。偶然在一个海外的文学网站上,看到了她的散文《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当时,读完整篇的文章,仿佛遇见了一个很熟悉的人,她说出的心声也是我欲言的心语。随即留言,“辞达理定的好文!我也深敬史铁生,敬他那灵性的文字和深厚的精神。海蒂:若得缘,我们去问安史铁生吧,哪怕向他深情问候一句便转身离去也好。”海蒂回复我:“谢谢郁乃。能感知你的美丽、善良、真诚、智慧。希望我们能如愿‘得缘’。”

自此,我陆续地读了一些海蒂的文学作品,但大都局限于我的阅读视觉之内的狭窄空间,更深更多的读海蒂的文字,是在认识了她的人之后。在面见之前,我和海蒂,有着不多不少的电话交谈,每一次,都是开怀至极,有荤有素,有山有海,有神有禅。从生活聊到文学,从文学聊到世界,无所不聊,无所畏惧。没有对彼此的信任,不会有如此透彻的对谈。其实,我是个大多时候都寡言的人,不遇胸怀坦荡的人,我寡言甚至无言。彼此能畅说心里话,是对彼此人品最庄严的认定。人与人之交,贵在真诚。海蒂很真实,我也很真实。

与一个人的交流,从文字到声谈到面识,仿佛从平原到高地到海边,渐次展开渐次辽阔,这是一个视觉美学的舒缓展开,更是时间美学的空间定位。在文字里读出情义,在声谈中听出情义,又在面识中品出情义,这样的人,这样人写的这样文字。能得缘遇见,唯有感恩不言谢。

初识海蒂的人,是在秋天,在北京,我们如约而见。为参加“海外华人女作家协会”的武汉双年会,我取道北京转机飞武汉,和陈若曦约好在北京小聚(陈若曦是海外华人女作家协会首创会长),再一同前往武汉开会。同时,也电话约好海蒂,北京一见。

海蒂也喜欢陈若曦。常常在电话里聊起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或大或小,我俩有着惊人的相似处——欣赏的人或文,很接近。视觉、嗅觉、味觉,都因一个情义词句而动。曾跟海蒂聊天时我说,“情义比天大,真挚的爱情,是三分义七分情。”海蒂马上说,“是五分情五分义。”现在,我相当赞成她的观点。没有义字托举的情,爱一转身,情便坍塌。

我和海蒂的遇见,也似一台古老的元曲,简约至道。没有剧本,没有锣鼓,没有勾栏,也没有导演和观众,更没有粉墨花彩戏服。我们彼此素面打着招呼,自己入戏并在戏中不慌不忙地缓缓唱和。首都机场T3航站大楼国际航班到达厅,我和陈若曦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看到了微笑向我们走来的杨海蒂。她怀抱着一个大文件纸袋,背着包,素面而至眼前,说是从单位赶来,正感冒着,看得出人很憔悴。看见海蒂的第一眼,让我惊诧,不是电话里的地阔天平的她,不像文字里横刀立马天地玄黄的她,也不像照片里明星般的她。地地道道的一个江南娇美女子呀!有一些娇柔,有一些文弱,有一些安静。

……

海蒂心底有根定情棒,遇到美,摇动;遇到美文,摇动;遇到写美文的刀客剑侠,大摇动。她爱自然山水的美,也爱人间俗世的美。她曾跟我聊过父辈故事,聊过青春少女时代。对美的散文、美的小说、美的诗歌,她都是一往情深的痴凝。我猜想,英雄主义情怀的她,一定是文学场中的豪杰侠客。近日读到她为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极花》写就的“编辑手记”《(极花):恋曲与挽歌》,其中几段文字让我很是叫好,“乡土中国,乡村人口是大多数,从特定意义上说,写好了农村和农民,才算是写好了中国和中华民族。”“对社会生活、世态人情甚至对‘食色,性也’的饮食男女有着深邃洞察深刻认知的贾平凹,以四两拨千斤的态势,为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写下一曲壮烈凄美的挽歌《极花》。”“人生是悲哀的,生命却是美丽的。断裂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长期贫穷落后,以至于人心扭曲、人格畸变、人性异化,但人们依然不乏人生乐趣和人情温暖。‘兔子’,或许就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念、对希望的昭示。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恋曲,同时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海蒂在温热的字里行间,一寸一寸的,以笔代犁,划过贾平凹的文字厚土,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饱满、生动的文学大家贾平凹的实像。仅有笔墨而无情怀,是写不了贾平凹的,因为贾平凹已白坐于文学天地中,成山,成水。贾平凹写《极花》,是一种俗世情怀和悲悯,穿过现实的种种丑恶,进入更广阔天地的大情怀和大悲悯,并在泪痕中走出时间的沧桑。我猜,海蒂所以拥泪携笔面对贾平凹的《极花》世界,也正是此种大情怀大悲悯的知觉知悟。

2009年秋天,我曾去西安参加一个文学笔会,见到过贾平凹先生。他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样的厚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确是。

走笔至此,想对海蒂说:你是风也是帆,你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自成方圆之器,盛载你的文学梦,地老天荒。伍尔芙说“到灯塔去”,你也会对自己说“到灯塔去”。掌声之外,我站在天涯海角,会一直为你鼓掌,为你祝福。友情于我们的意义,就是真诚守望和欢呼鼓励。

(又:海蒂,我闭关几天,去大世界掠目你的文章,去记忆里拽来你的样子打量,然后在一个大半天里,完笔此文。此刻,窗外阳光灿烂,樱舞鸟鸣,皆为美生。)

郁乃,海外著名华人女作家、诗人。

内容推荐

杨海蒂著的这本《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不是俗世的男女情遇之愿,而是一束光向另一束光的靠近,是思想亦或灵魂的发现和求见。海蒂走进史铁生的地坛,并在史铁生的文学场发现文学的意义和纯真,因此她看见的史铁生地坛,是一个异常安静、辽阔、博大的悲悯世界,花开树绿,落叶归根。苦难不再咆哮也不再挣扎,一切都被尘土掩埋,在这尘埃之上开出生命的新花。这是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也是杨海蒂热爱的世界。史铁生去地坛和自己面对,杨海蒂去地坛,去面对史铁生的世界也同时面对她自己。

编辑推荐

杨海蒂著的这本《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介绍了,生命行至中年,海蒂的文字,一如她那干净的眼神,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清澈、明亮、温暖。她喜她悲她悯她爱,都围绕着滚滚红尘的人间情怀落笔成章。一个真正的作家,仅有驱动文字的能力还不够,一定还要有悲悯的情怀、仰天的理想和纵深的觉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