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系统全面地评价了流域的水资源数量和可利用量、水资源质量和水生态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效率,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作用后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进行了展望。该书分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揭示了流域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之间客观的、内在的联系,为开展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提供了坚实基础。将这次评价的主要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可供社会各方面使用,也将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
作者 | 任宪韶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系统全面地评价了流域的水资源数量和可利用量、水资源质量和水生态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效率,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作用后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进行了展望。该书分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揭示了流域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之间客观的、内在的联系,为开展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提供了坚实基础。将这次评价的主要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可供社会各方面使用,也将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2004年完成的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第一阶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海河流域近年水利实际工作情况和体会编写而成,反映了海河流域当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三大问题,以及水利部门为解决以上三大问题所做出的努力。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流域经济社会情况、水资源量评价、污染源和水质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生态状况调查评价、水资源及水资源保护管理等内容,并对未来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势和水资源管理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涉及的范围广泛,资料新颖,数据丰富,并配有较多的图表,可作为水利行业的管理、没计、科研、教学等部门的资料参考书,也可供关心水利事业的广大公众阅读。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评价要求和分区 第一节 评价的技术要求 第二节 评价分区 第二章 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河流水系 第三节 水文地质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降水量 第一节 降水成因 第二节 降水量评价成果 第三节 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四章 蒸发量 第一节 水面蒸发量 第二节 干旱指数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量 第一节 单站径流还原计算 第二节 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修正 第三节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 第五节 省际出入境水量 第六节 人海水量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量 第一节 评价要求及类型区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 第三节 平原及山问盆地地下水资源量 第四节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第五节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第六节 地下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七章 水资源总量和了利用量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 第二节 水资源可利用量 第八章 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区选取 第二节 水文模型用于水资源评价的可行性 第三节 分布式水文模型 第四节 模型率定 第五节 永定河山区水资源评价 第六节 潮白河山区水资源评价 第九章 地下水模型应用研究 第一节 地下水模型研究概况 第二节 海河平原地层模型 第三节 海河平原地下水模型 第四节 地下水模型的应用 第十章 水资源开发剥用情况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工程及其供水能力 第二节 供水量调查 第三节 用水量调查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第五节 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量的关系分析 第六节 节水潜力分析 第七节 海河流域2005年水量平衡分析 第十一章 水资源系统模型及现状供需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三节 系统运行规则 第四节 海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概化及模型率定 第五节 海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模型主要输出成果 第六节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第十二章 水生态状况 第一节 河流径流变化及断流情况 第二节 湿地演变 第三节 地下水超采及环境地质问题 第四节 水土流失 第五节 城市河湖 第十三章 污染源调查 第一节 点污染源 第二节 非点污染源 第三节 污染贡献率分析 第十四章 地表水水质 第一节 水化学特征分布及变化规律 第二节 河流水质 第三节 湖泊水库水质 第四节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 第五节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第六节 典型河段有机污染物自净规律研究 第十五章 地下水水质 第一节 评价范围和方法 第二节 地下水化学分类 第三节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分析 第十六章 水资源管理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体制 第二节 流域水资源规划 第三节 流域水权管理 第四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五节 主要跨省河流和水事矛盾 第六节 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实践 第十七章 水资源保护管理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 第二节 水功能区划 第三节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第四节 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第五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建设 第十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九章 评价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未来的水资源情势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图 附图2 海河流域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附图3 海河流域1980~2000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 附图4 海河流域1956~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 附图5 海河流域1980~2000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 附图6 海河流域现状缺水率分布图 附图7 海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图 附图8 海河流域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分布图 附图9 海河流域河流现状水质类别分布图(2005年) 附图10 海河流域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布图 附图11 海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质量类别分布图 附图12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海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示意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