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东亚大地上,中国人的面目一点一滴地清晰了起来,他们热烈和乐观地开拓着这个全新而未知的世界。
为什么四大文明之中,唯有中国文明硕果仅存?
王展威的这本《不周山(黄帝时代)》将给你一个全新的答案。
本书从各种文献中钩沉索引,结合人文百科,重现五千年前之中国人权力传承的逻辑,描述一个国家制度日臻完善的宏大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周山(黄帝时代)/族天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展威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苍茫的东亚大地上,中国人的面目一点一滴地清晰了起来,他们热烈和乐观地开拓着这个全新而未知的世界。 为什么四大文明之中,唯有中国文明硕果仅存? 王展威的这本《不周山(黄帝时代)》将给你一个全新的答案。 本书从各种文献中钩沉索引,结合人文百科,重现五千年前之中国人权力传承的逻辑,描述一个国家制度日臻完善的宏大历程。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先秦时代文献零散和大型文化遗址整理工作上落后,使得国人对于上古之中华文明的高度和长度都并不是很自信。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各学科空前合作,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上古史学者的努力,我们即将走出“凝固时代”。 王展威的这本《不周山(黄帝时代)》着重于将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之最新成果与先秦上古文献互相参证。 《不周山(黄帝时代)》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行文、图文并茂的编排,将一段段诸如“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涿鹿争霸、不周神天”等被今人视之为神话传说的经典故事,用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考察,还原成现代人可以接受和想象的历史常识。 从而一举破解五千年之悬谜,扫除上古之迷雾。彻底颠覆大众读者之对于上古史的观念,进而唤醒读者对中华上古文明追索之热情。 目录 第一章 天地初开 伏羲与女娲 太昊氏之治 神农尝百草 第二章 创业开基 炎黄出世 阪泉之战 蚩尤崛起 涿鹿争霸 百代兵主 釜山合符 不折腾 人文初祖 黄帝三百年 第三章 伯而不王 政治僵局 少昊之国 凤鸟崇拜 妥协的智慧 玉不去身 肌肉男之诞生 第四章 辟土服远 王朝版图 族天下 昆仓山 建木测日 柱居时代 禅让之制 守丧三年 大洪水 大迁徙 绝地天通 南正重氏 火正之官 陈国之亡 炎帝南迁 共工氏 南方争霸 舍身祭天 三国演义 特务头子 主客分际 不周神天 女娲补天 神道设教 承云之乐 死而复苏 第五章 执中而治 帝喾降生 定都于亳 两道难关 华夷之辨 守成之主 中之大道 《生民》之歌 桑林之乐 神圣大家庭 五正之制 金正蓐收 水正玄冥 土正后土 五大行省 天神帝俊 帝喾之死 附录一 黄帝氏族谱系 附录二 《山海经》所传之黄帝氏族谱系 附录三 少昊氏族之谱系 附录四 祝融氏族之谱系 附录五 十二岁次表 附录六 中国古代赤道分区(时角分段)图 附录七 目前考古发现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各个文化遗址 试读章节 传说,黄帝一生,有四妃十嫔。 正妃是西陵氏嫘祖,西陵在今河南省西平县。 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 第三个妃子是彤鱼氏。 居于妃子最末位则是嫫母。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 正妃嫘祖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后来被历代王朝追封为蚕神。 作为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 —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他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今四川岷江)。 青阳之子蠕极,蠕极生帝喾,为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五帝之一。 嫘祖的另一个儿子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今四川雅砻江)。 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名昌濮,生下高阳,高阳即颛顼,为黄帝王朝第三任君主。 昌意和青阳两人,在黄帝众多儿子中,只有他们两位得到姬姓。 什么叫做降居呢?就是将自己的儿子下放到外地锻炼,看看谁有出息。 青阳和昌意到底谁是老大,没有依据,不敢胡说。可能青阳比较干练一些,不久就被黄帝调到少昊氏统治的地方。 黄帝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对刚刚臣服的东夷集团不放心,让自己的儿子担起监视的重任。 后世周武王灭商之后,也有类似的做法,就是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到殷商故地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名为三监。 涿鹿大地震和黄帝之死,让整个黄帝王朝的北方失控,由于黄帝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青阳和昌意下放锻炼的时间可能还不够长,人望不足。 是故,黄帝王朝的大臣元老们,在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谁也不服谁。 于是形成了政治僵局。 民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后世的概念。 在黄帝王朝始创之期,国族概念只是模模糊糊地形成。 几千年来,人们的心中一直以本氏族为重,而国族概念的形成,首先就是破除各氏族之间的隔阂。 以华夏集团而论,各氏族彼此取得认同,构成一个华夏文化圈,就花了几千年。 东夷集团的历史,也是如此。 经过涿鹿之战,黄帝虽然表面上平定天下,可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各自部族的联盟依旧强大,要维持表面上的平衡已经很难了。 想要两大集团的关系缓和,进而友好,稳固下来,彼此认同,需要的时间仅仅靠一代人是不够的。 至于要做到彼此不分你我,即便是几代人的通婚,也还是远远不够。 总之,在黄帝王朝初期,两大集团彼此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虽有融汇,但尚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一直到两千年后的西周末年,东夷集团还在徐偃王的领导下,再次挑战华夏集团的统治权。在那场斗争中,当时华夏集团的领袖周穆王还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今天的中国人,尽管以“龙”的传人自居,但是也完全认同自己是“凤”的苗裔。汉民族的诞生,其前奏乃是黄帝王朝多民族大混血、大融合的结果。一这一过程所花的时间,上溯起来,实有五千年的历史。 对于处理政治僵局,中国人向来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智慧,黄帝王朝的继承人既然推不出来,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呢,已经打过一场恶战,彼此也没有力气再重复一次。 华夏集团在黄帝王朝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首都涿鹿在大地震之后,本根之地摇撼,威信大减,当前的第一要务,肯定是放在救灾重建上。 怎么办呢? 黄帝王朝的一位大臣左彻提出了一个方案:用木头削出一个黄帝之像,大家有什么问题就请示这个雕出来的偶像。两大集团各自做出了妥协,最终认可了这个方案。 青阳前往东夷集团本根之地穷桑(今山东曲阜),医治蚩尤所发动的战争后的创伤,终其一生,没有赢得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共同认可,得以像父亲一样被尊为天下共主。 所以,在黄帝王朝的五帝之中,他虽名列第二任,却有点站立不牢。 也许是他对少吴之地的统治太过于仁慈,被东夷集团接纳的同时,反而被自身所出的华夏集团排斥。 后世的儒家总是称美黄帝王朝,自黄帝创始一直到尧舜禹时代,皆能选贤任能,以民主禅让之制,传承君主大位。 而究其实,则无非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势力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一直到大禹治水时期,大禹借治水之机,行独裁之实,才把权力牢牢地攥在自己手心上,才得以开“家天下”的专制新局。 青阳施治的少昊之地,之前因为蚩尤的整合,其地域颇为广阔,北自今山东半部,西至今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东海。 前面提到过,春秋时代郯子(东夷集团中一个小国的元首,子爵国)在追溯本国历史的时候,讲述少昊氏的第一任君主帝挚被东夷集团各部族拥立为天子的时候,凤凰刚好飞到。是以,少吴氏决定以鸟的吉兆治理天下,所以专设鸟官,而全用鸟替官职命名。 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个很不靠谱的说法,因为帝挚就是五帝中第四任君主帝喾之子。挚,就是鸷,就是最凶猛的飞禽的统称,如鹰、雕、枭等。换言之,即是百鸟之王。因此帝挚当是尊号,意即东夷集团所有部族的首领,以势力而论,虽不为共主,也是霸王。 而少吴氏族对于鸟图腾崇拜的历史,当远在帝挚统治时代之前,早已经成为东夷集团各氏族生活的一部分了。P60-63 序言 中国史书,是以纪传为主的,重人而不重事,往往记录一件事情,只关注当事人的品行,至于事情的成效如何,却不是很放在心上。 这一点,和西洋人的史学传统可谓是大异其趣了。 看西洋的古史,你可能很难了解一个人,但是对于他所处理的事,则可谓“事无巨细,悉究本末”。像描述亚历山大远征,每一场战役的准备,包括动员地点和行军路线,莫不详备。 写《族天下》的最大难题也在于这里了。 写这本书,简直是破案。中国先秦文献本来就少,涉及上古时代,更是零散。比如共工氏之怒触不周山是怎么一回事,又比如围绕鲧氏之死、整个黄帝王朝内部各大派系的政治恶斗是怎么回事,要说清楚这些,对于四千年之后的我来说,由于文献之匮乏,几乎成了不可能之事。 我所做的努力,便是将各种零散文献中需要整理出的事件逻辑,形成一连贯的“行动”。 目前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一个困境,就是各大学者都有各自的门厅院落,至为封闭。这诚然有小径通幽之美,然而所造成的弊病,便是门外汉往往很难系统地把握中国的上古史。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封闭的门厅院落统统开放,形成一个巍巍的大建筑群。 这本书勉强提出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新说,希望读者阅读时,不要太在意,因为这些不过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并非定论。本人也并非专家学者,只是努力地想让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不再笼罩在神话的巨大阴影之下。 谈完了这本书的内容,也顺便说一说本书的写法。 这其实是至为无关的话题,然而我知道读者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必然会对本人多所非难,因此提前写下了这些求饶告饶的文字。 中国人很喜欢谈论上古三皇五帝时代,谈论尧舜禹的禅让,认为那个时代是道德最美好的时代,是中国人最淳朴的童年。 对于这点,先秦诸子不论是儒家、法家,还是道家、墨家,各家都是共同认可的。 即便是严苛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认为—— 上古时代的人民淳朴又厚道,现在的老百姓啊,非常狡猾而且虚伪。 这种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是大大地加强了。 西晋时代的隐士陶渊明就说—— 悠远的上古时代多么美好,那时候人民刚刚出现在大地上,他们傲然自足,性情最淳朴、最本真了。 唐代的唐玄宗甚至将上古风俗道德之美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上古时代的民风是那么淳朴,所以根本就没有道德这一说。因为大家凭着自己淳朴之心、本真之情行事,也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想,看完《族天下》这本书的读者,大体会认同一点,那就是古代人和现代人也没啥两样,也有理想、有梦想,也有欲望和野心。 那时道德观念还没有稳定成型,所以老百姓一野蛮起来,是完全可以人食人的。 基本上,高层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野心,打击自己的对手,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受后世政治伦理的束缚。 而国家的最高领袖,为了扩展势力范围、争夺生存空间,更是恶战连绵,至为残酷。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包括当代的中国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非常善良淳朴,都认为那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尧舜禹是美德的典范呢? 道理很简单,从上古时代到西周王朝,历史都是由官方专职的史官记载,这些史官秉承的传统就是曲笔。 何谓曲笔?要谈论这个问题,就得提到一本书,这本书也是曲笔传统之终结者。 它就是《春秋》。 相传《春秋》一书为孔子所撰写,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授《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撰写《春秋》,虽然没有现身说法,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却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的这一发明,有个专业名词,叫做春秋笔法。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这里我们先得确定一点——孔子到底知道不知道真相? 《春秋公羊传》认为,孑L子的肚子里肯定有一本明白账。这从孔子写作《春秋》为什么选择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时代结束,便已了然了—— 《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时代开始记载呢? 因为在此之前,祖先的事情都是传闻,所见到的是不同的说法,所听到是不同的说法,所传所闻也是不同的说法。 《春秋》又为什么会在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呢? 因为从此以后就已经很详细完整,有迹可查了。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春秋》简直就是大毒草。 孔子明明知道历史真相,还以这么恶搞的态度撰写史书,让后世研究历史的人是很头疼的。大家为了知道《春秋》到底是写什么的,在那个时代到底都发生过哪些事情,又先后出了不少注解的书。 最终,又衍生出了三个权威的版本,那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照理说,有了这三个版本,春秋时代的历史真相应该是明明白白了吧? 结果却是三家各有各的说法,彼此打架。这架一打就是几千年,到现在,学者、专家还为春秋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照理说,孔子这么地恶搞历史,加大了历史研究者的工作难度,最终使得有些历史真相永远再无揭晓之日,是注定要站到被唾弃的位置上的。 然而奇怪的是,恰恰相反,注解《春秋》的三家都对孑L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春秋左氏传》的作者左丘明就认为——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真正的贤者,谁能够编写? 《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则认为—— 澄清纷纷扰扰的乱世,让所有在乱世被颠覆的传统价值观念都得到保存和还原,啊,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比《春秋》的撰写更接近这一伟大的原则了。 《春秋谷梁传》的作者谷梁子则认为—— 《春秋》这本书啊,撰写的指导原则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他们说得言简意赅,解释起来却很麻烦,这里就只解释一下“为尊者讳耻”这一句,以见大概。 何为尊者?尊者就是最高的国家领导人。 何为讳耻?就是最高的国家领导人在执政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里的“目的”,自然是指维护国家和政权的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往往要超越政治的善恶伦理观念,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是伤天害理、坏事做绝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春秋》的作者即便明知真相,也要对尊者予以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讳而不书,是名“讳耻”。 任何时代的史学家都比普通民众更了解一件事——尊者也是人,也有人的种种弱点和隐私。 是不是一定要把弱点和隐私宣扬出去,告诉民众? 让民众都知道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是个大坏蛋,这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 即便是在民权张扬的现代社会,这种为尊者讳耻的做法,在各国也是屡见不鲜的,就连以民主人权自豪的美国人也不例外。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多病,以病夫之躯治国,可是为了保持国家稳定,这一消息一直被严密控制,仅仅只有少数人知道。 而在中国的上古中古时代,以君主一人而驭万民,精力有限。偏偏中国人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又很强,从上古到西周,已经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纳入了势力范围。 要统治的疆土是如此辽阔,显然并非一人所能全知明察,是以要保持国家的稳定,君主不惟要在人民心中是为尊者,而且还须是至尊。 尊到近乎神明的地步,这样才能享有近乎神灵超级威信,让民众不敢起任何挑战之心,目的自然是为了震慑国民、稳固威权体制。 简而言之,曲笔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固的意识形态,告诉本国的民众—— 本国的历史伦理,乃是一部向善的伦理。 本国的开国君主,都是集人间一切美德于一身,至为完美,不容怀疑。 事实上,这是中国人独有的问题么?也不是。 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谈起自己的祖先,谈起遥远的上古时代,笔触口吻都是一样的。 曲笔,从这个角度而言,并不是坏事。 上古时代的史官,不据事直书论起本意,乃是为现世的政治服务,因此为尊者讳实为理所必然。 然而,究其本心,上古时代史官的曲笔,乃是为后世规划一套向善的政治伦理。 这套政治伦理一旦被捏造出来,遂成为后世之规矩准绳,使得后继治国之君主不得不时时警惕。 是以,中国的政治才可以从最初级的原始野蛮状态向高级的理想文明社会演进。 上面这段话太学术了,可能多数的读者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这里就用日常生活的一个小例子作为类比—— 多数有孩子的父母,教育起自己刚刚长大的孩子,总是要告诉孩子,世界很美好,人和人之间都是善良的。所以,千万千万不要说谎。 这些父母不知道人世间的险恶,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不依赖谎言无法维持吗? 当然都是知道的。 那么他们这样做,不等于害自己的孩子吗? 非也非也。 因为,千万不要说谎这句话,在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传递下来了。 是的,现实世界并不美好,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险恶、黑暗、不公平,困难重重。如果在那样的条件下去坚持真诚,那等于是选择了自杀。 然而,一代人又一代人也坚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人与人会更真诚,所以他们要将这粒代表真的种子在自己孩子的心里发芽,让后世子孙最终能生活在善的世界里头。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一直到今天。 人心要向善,善是人类最高最终极的价值,为了这善,不妨暂时先委屈了真。 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乐观如孔子,并不绝望,他还是坚信,在政治领域里,善的伦理是有着最高的价值的,这价值甚至超越了真。 所以他所撰写的《春秋》必然是一部善的历史,而非真的历史。 他并非不知道真对于历史的重要性,但是,期望善的种子在后世中国发芽的意念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春秋》最终成了一本观念的历史,一本纯粹的意识形态之书。 孔子做的是无用功吗? 当然不是,《春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任何一部官方正史都离不开《春秋》的影响。这是多么神奇啊! 一本曲笔的历史书,一本难以辨明真相的历史书,却让后世中国的任何一个史学家都必须取法于它。 以直笔著称于世的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宣称《春秋》的意义重大,是所有有志于撰写信史的史学家的指针—— 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 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如何理解这一事实呢?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历史一定要真实,就是要给出真相。 其实即便是在今天,历史的真相从来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现代人大多喜欢历史,阅读历史的时候,喜欢求真,他们就像动漫的柯南一样,在阅读历史类书籍的时候,心中往往有个很小的声音在呐喊: 真相只有一个。 但真相,真的只有一个吗? 相比于中国历史的曲笔传统,另一传统“直笔”同样也历史悠久。 这一种传统是现代人比较认同的——历史就是为了记载真相,史官就应该秉笔直书。 现代人比较认同的,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因为我们是现代人,永远无法替古人生活,替古人应对他们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现代的观念强加在古人的头上,进而认为,中国传统史学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直笔。 事实上,追随《春秋》而出世的《春秋左氏传》就是直书的代表作品,举凡《春秋》不忍言不能言的历史,在这本书里头几乎一无所隐了——它撰写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揭示《春秋》一书中所有隐藏的谜题。 这两本书如此地互为表里,以至于很早就有人断言——《春秋》和《春秋左氏传》的关系,就是一件衣服的里面和外面,彼此互相辅助。 如果只看《春秋》,却没有读过《春秋左氏传》,就算你关起门来研究再长的时间,也不会知道《春秋》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春秋左氏传》的真,是真到了让后人震撼的地步,以至于几千年之后的毛泽东读这本书,都要说它是一部相砍书。 就是这本直笔无隐的相砍书,把《春秋》曲笔所隐藏的残酷无情冷血的宫廷阴谋、弑君惨案一桩桩一件件地展示出来了。 这样一部真的历史将会告诉读者—— 权力的斗争总是丑陋的,是要流血的; 不仅是流别人的血,也流自己的血; 不仅仅是流有罪的人的血,而且更多的无辜的人在流血。 看完这本书的人,特别是有志于从政的人,恐怕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无非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就是政治了。 阅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得出这样的结论么? 难道为了真,就置善于死地么? 这个问题,请原谅本人作为一个刚刚开始研究历史的业余学者,无力回答。 只是,研究这一段蒙昧的上古史,所根据的又是曲笔传统所遗留下来的上古文献资料,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只有一个事实—— 历史有善的历史,有真的历史。 我期待你在找到真的同时,也找到善。 我期待有一天,我能写一本“善即是真、真即是善”的历史。 即便不是今天,即便不是我,期待着下一代再下一代的作者能做到这一点。 这当然是一个再迂腐不过的想法,只是这想法毕竟已经传承了五千年了。 坚信它吧。 司马迁曾经这样坚信过。 我现在也坚信着。 王展威 2010年于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