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片祥云下的小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曾坤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土生葡人”的血脉由来

“土生葡人”这个称谓,对于居住在澳门的人来说,是一个再熟悉再亲切不过的称谓了。“土生葡人”特指澳门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族群,即葡萄牙人与亚洲人通婚后在澳门所生的混血后代可以这么说,要想真正解读澳门今昔,没有比先了解“土生葡人”更直接更快捷的了。因为,“土生葡人”是澳门开埠四百多年历史的产物,是澳门活的历史。

按澳门学者的精彩表述,土生葡人“乃中国、欧洲,以及整个东南亚沿海一带长期以来的互相接触和影响经过一个沉淀过程得出来的产物”,“乃两个文化历时几个世纪对话的产物”。澳门“土生葡人”是指过去四百多年来葡萄牙人管治澳门期间,在澳门与非葡国人士通婚生下的后裔。也曾有学者把“土生葡人”当成“中葡混血儿”,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就整个“土生葡人”来说,他们还包括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六甲人、日本人通婚后所生的混血儿,其中以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六甲人通婚的后裔居多,而葡萄牙人与中国人通婚的后裔只是极少数。

16世纪中叶,即中国明朝嘉靖年间,拥有强大海上力量的葡萄牙人,自大西洋经印度洋到达南中国海,继续开辟贯通东西的新航道。在此过程中,遇到发达程度不同的文明和一个比一个强的对手,他们采取或结盟瓦解或武力征服或疏通合作等策略,扮演的角色也从探险者变成征服者,再变成商人。他们用了十三年时间相继占领果阿和马六甲。面对强大的中华帝国,又足足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才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岛——澳门建立了稳固的贸易基地。

当时,从葡萄牙坐帆船至澳门,少说也需要两年时间。漫长的海上航行如同穿行于悬崖峭壁之上,生死难卜。葡萄牙人决不会让其妻女在这一漫长的海上旅行中经受风险。于是,在旅途中常常携带男女奴隶,而沿途从印度、日本、马来西亚、中国甚至非洲买上船的女奴,便自然成了其同居的性伙伴。在葡萄牙人同买来的各地女奴产生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中,肯定有子女在澳门出世。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承认这些子女并为他们洗礼。如果是女婴的话,还可能会给她们备置丰厚的嫁妆,将她们嫁给同事或同事之子。他们便是第一代“土生葡人”。

到了17世纪初,大批日本妇女来到澳门。葡萄牙男人与日本女人通婚的数量大增。这段时期出生的“土生葡人”主要是葡萄牙人与日本人所生的混血儿,这便是第二代“土生葡人”。17世纪末,清朝收复了台湾,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居住的人员剧增,到澳门经商和定居的人员也随之增多,这就为葡萄牙人与中国人通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一时期诞生的第三代“土生葡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中国人通婚的混血儿。“土生葡人”数目逐年增加,于是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目前,澳门“土生葡人”的数量大致在一万两千至一万五千人,占澳门人口的3%~4%。

不难看出,“土生葡人”的历史,是一部饱经风霜、东西合璧的历史。“土生葡人”是澳门整整四个多世纪社会历史的见证人。

澳门著名“土生葡人”诗人李安乐曾写过一首诗,极生动地描绘出“土生葡人”这个族群的多元文化血脉和奇特存在方式:心是中国心,魂是葡国魂;长着西方的鼻子,生着东方的胡须;既上教堂,也进庙宇。笔者刚来澳门不久,正好赶上澳门回归后第一次“土生葡人”社群聚会。笔者曾仔细观察过这些人的相貌特征。脸部长得像“西洋人”,高鼻梁、大眼睛,但肤色却各异,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灰黑皮肤都有。

有人对笔者说,“土生葡人”就是澳门的翻版。若从文化的角度讲,“土生葡人”是澳门作为不同文化交汇地的一个最典型范例。土生葡人都会说葡萄牙语,也会说广东话;他们一方面保持葡萄牙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适应华人社会的生活习俗。以食品来说,典型的土生葡式菜肴如咖喱葡国鸡,既糅合广东餐点的甜味和古老印度浓郁的滋味,又像粤菜“锅”。中国的香肠加上甘蓝和牛肚,既非葡萄牙菜,也非广东菜,混杂了印度、南亚、日本等各种特色味道。P1-3

目录

“土生葡人”的血脉由来

澳门币的生存之道

澳门乃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外国人落葬中国第一坟的曲折命运

澳门是成就孙中山伟大事业的起始地

澳门何以令杰出人物产生归依感

利玛窦落葬京城的台前幕后

四百年经济之变迁

葡萄牙当年是如何叩开中国大门的

寻找“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之妻李秀文

澳门一杆旗

平实的富人

小城“巨笔”

“神友”陆波

解析澳门文化特质

澳门社团蜂起之脉搏

“融”乃澳门社会的最大特征

一个浓缩的世界

澳门的多元节庆文化

流淌音符的土地

老字号——澳门“活的历史”

店中无岁月世上已百年

妈祖文化在澳门

舌尖上的澳门

不唯一不独尊不排外

澳门是中葡之间看不见的桥

“水舞间”何以成为澳门一张新文化名片

永乐大戏院的历史基因

透视澳门图书市场

新加坡“镜”中的澳门

澳门人过“冬至”如过年

澳门的教堂、庙宇比赌场多得多

澳门历史城区“申遗”的着力点与落脚点

澳门古玩市场的风向变了

回望澳门赌权开放的历史进程——兼论赌权开放的意义

澳门回归前后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澳门赌牌为何三变六

澳门“平台”乃“一国两制”优势的产物与体现

澳门成功的基点在于机制的活力大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人大授权澳门对澳门大学新学区实施管辖是一次突破

澳门国际机场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活力四射的拱北口岸

再铸澳门作为中西交汇点的昔日辉煌

序言

这道桥梁,为澳门留下了丰富的记录(代序)

陈致平

在曾坤的博客里面,有一段分析很能展示出他对澳门的了解和深厚感情:澳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全面对外合作交流之一翼,取决于其“一国两制”及自由港、与葡语国家的传统关系等强劲而独一无二的“软实力”。所以,澳门主导的中葡平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软实力平台,不是“物理桥梁”,而是缩小中国与葡语国家语言文化差异的“信息桥梁”以及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沟通和交流的“文化桥梁”,看不见,摸不着。既然中葡平台是一个软实力平台,其搭建过程就是一个文火慢炖的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更忌急功近利、贪图直接效益,必须靠长期坚持不懈地练“内功”,累积“牵线人”的实力,夯实“桥梁”的基础。“平台”搭建的过程,就是让各方共享你的资源与知识、时间与精力、朋友与关系,持续地为他人提供价值的过程。

曾坤是澳门的老朋友,无论是2001年底他初到澳门担任人民日报社驻澳门首席记者,抑或后来不同的身份与角色,他始终坚持书写澳门,多年来在不同的媒体和平台上,始终如一地向世界各地的华文读者广泛宣传澳门的形象和特色。我作为澳门特区政府“公关部门”的负责人,首先要向他表示特别的谢意。

曾坤作为澳门与读者的桥梁,并非一头热赶潮流地写澳门,而是一直密切关注、深入挖掘。正是有赖于他锲而不舍地练就此“内功”,读者才能免于片面认识,才能真正对澳门的人、事、物,有全面的、立体的了解。而他的一些文章,更是我们工作上的重要参考。他明白澳门的优势与不足,理解澳门的发展前景以及面对的困难,更愿意具体指出问题,客观提供分析意见。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始终能感受到这种对澳门精益求精的“协助”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转眼间,澳门已经回归十七年,伴随着一路以来的发展和转变,我与曾坤也认识了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我一方面作为新闻局局长,在工作上与他保持着紧密的接触,继而成了他在澳门“写生”最亲近的一位见证人;另一方面,也作为他的朋友和读者,长期关注着、期待着他书写在澳门的各种发现——毫无疑问,“澳门”就是他最坚持不懈地钻研的写作课题。他作为调查型记者,始终保持着对澳门的好奇心,并深入仔细地研究各种课题。从其掌握的各种典故,以及在其广泛涉猎澳门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不同阶层人物的一系列作品中,再从这些年他陆续出版的《行走澳门》《澳门博彩业探秘》《莲岛闲笔》《隐居澳门四十年》和《濠江风雨——澳门回归十年风云录》等结集里,这一论点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至于这本新作加精选的《一片祥云下的小城》,除了是曾坤近年发表在海内外报刊的新作结集,也是他十多年“书写澳门”的一次认真的总结。收录的文章,都是精选中的精选。我想,随着这些作品游走,跟着他的足迹仔细观察,澳门的发展与变迁也便如在眼前。对于希望认识澳门的朋友、对于想为澳门发展寻找参考素材的朋友,这本书都是一个有价值的、充满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宝库。

(作者为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局长)

内容推荐

作为人民日报社驻澳门多年的首席记者,作者曾坤对澳门的历史沿革与风土人情可谓了如指掌。《一片祥云下的小城》收录的四十余篇文章是作者对澳门文化、经济、习俗多个方面的精心描摹、细微洞察,是宣传澳门的一张名片,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澳门、喜欢澳门的窗口。

编辑推荐

曾坤,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2001年底至2009年任人民日报社驻澳门首席记者。著有散文集《行走澳门》《莲岛闲笔》,报告文学集《隐居澳门四十年》等。

《一片祥云下的小城》是曾坤近年发表在海内外报刊的新作结集,也是他十多年“书写澳门”的一次认真的总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