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葡人”的血脉由来
“土生葡人”这个称谓,对于居住在澳门的人来说,是一个再熟悉再亲切不过的称谓了。“土生葡人”特指澳门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族群,即葡萄牙人与亚洲人通婚后在澳门所生的混血后代可以这么说,要想真正解读澳门今昔,没有比先了解“土生葡人”更直接更快捷的了。因为,“土生葡人”是澳门开埠四百多年历史的产物,是澳门活的历史。
按澳门学者的精彩表述,土生葡人“乃中国、欧洲,以及整个东南亚沿海一带长期以来的互相接触和影响经过一个沉淀过程得出来的产物”,“乃两个文化历时几个世纪对话的产物”。澳门“土生葡人”是指过去四百多年来葡萄牙人管治澳门期间,在澳门与非葡国人士通婚生下的后裔。也曾有学者把“土生葡人”当成“中葡混血儿”,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就整个“土生葡人”来说,他们还包括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六甲人、日本人通婚后所生的混血儿,其中以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六甲人通婚的后裔居多,而葡萄牙人与中国人通婚的后裔只是极少数。
16世纪中叶,即中国明朝嘉靖年间,拥有强大海上力量的葡萄牙人,自大西洋经印度洋到达南中国海,继续开辟贯通东西的新航道。在此过程中,遇到发达程度不同的文明和一个比一个强的对手,他们采取或结盟瓦解或武力征服或疏通合作等策略,扮演的角色也从探险者变成征服者,再变成商人。他们用了十三年时间相继占领果阿和马六甲。面对强大的中华帝国,又足足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才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岛——澳门建立了稳固的贸易基地。
当时,从葡萄牙坐帆船至澳门,少说也需要两年时间。漫长的海上航行如同穿行于悬崖峭壁之上,生死难卜。葡萄牙人决不会让其妻女在这一漫长的海上旅行中经受风险。于是,在旅途中常常携带男女奴隶,而沿途从印度、日本、马来西亚、中国甚至非洲买上船的女奴,便自然成了其同居的性伙伴。在葡萄牙人同买来的各地女奴产生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中,肯定有子女在澳门出世。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承认这些子女并为他们洗礼。如果是女婴的话,还可能会给她们备置丰厚的嫁妆,将她们嫁给同事或同事之子。他们便是第一代“土生葡人”。
到了17世纪初,大批日本妇女来到澳门。葡萄牙男人与日本女人通婚的数量大增。这段时期出生的“土生葡人”主要是葡萄牙人与日本人所生的混血儿,这便是第二代“土生葡人”。17世纪末,清朝收复了台湾,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居住的人员剧增,到澳门经商和定居的人员也随之增多,这就为葡萄牙人与中国人通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一时期诞生的第三代“土生葡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中国人通婚的混血儿。“土生葡人”数目逐年增加,于是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目前,澳门“土生葡人”的数量大致在一万两千至一万五千人,占澳门人口的3%~4%。
不难看出,“土生葡人”的历史,是一部饱经风霜、东西合璧的历史。“土生葡人”是澳门整整四个多世纪社会历史的见证人。
澳门著名“土生葡人”诗人李安乐曾写过一首诗,极生动地描绘出“土生葡人”这个族群的多元文化血脉和奇特存在方式:心是中国心,魂是葡国魂;长着西方的鼻子,生着东方的胡须;既上教堂,也进庙宇。笔者刚来澳门不久,正好赶上澳门回归后第一次“土生葡人”社群聚会。笔者曾仔细观察过这些人的相貌特征。脸部长得像“西洋人”,高鼻梁、大眼睛,但肤色却各异,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灰黑皮肤都有。
有人对笔者说,“土生葡人”就是澳门的翻版。若从文化的角度讲,“土生葡人”是澳门作为不同文化交汇地的一个最典型范例。土生葡人都会说葡萄牙语,也会说广东话;他们一方面保持葡萄牙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适应华人社会的生活习俗。以食品来说,典型的土生葡式菜肴如咖喱葡国鸡,既糅合广东餐点的甜味和古老印度浓郁的滋味,又像粤菜“锅”。中国的香肠加上甘蓝和牛肚,既非葡萄牙菜,也非广东菜,混杂了印度、南亚、日本等各种特色味道。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