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父母在迎接家庭新生儿诞生的那一刻,都会充满了喜悦与欢乐。这是人生最美妙的一件事,新生命的到来代表人类生命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
不论说过或是不曾说出口,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在心里许愿,要给这个新生命“快乐幸福的一生”。
是的,快乐幸福的一生是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也是每个人努力为之奋斗终生的最重要目标。
因此,当这个小生命逐渐成长,开始充满好奇地探索、学习周遭一切新鲜事物时,他的兴致是高昂的,是充满正面与积极盼望的。此时,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不要让孩子高昂、充满激情的学习热忱,受到不必要的打击、挫折,要一直确保他在积极、快乐的氛围中成长与学习,直到他渐渐长大,有了承受失败的力量。这才是具体实践给孩子“快乐幸福的一生”承诺的最好办法。
但是很多父母实际做的却往往正好相反。
许多孩子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成长、学习,原因就在于父母的干扰。父母认为重要的,会要求孩子们不论喜欢不喜欢,有兴趣还是没有兴趣都一定要学;父母认为不重要的,就算孩子们喜欢、有兴趣去学,都不会受到重视。有了这样的干扰,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就不再是有趣、不再是快乐的事了。
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他们会觉得满腹委屈。
因为孩子觉得有兴趣,想深入探索、学习的,或者自己最擅长,总会做得最好的事,时常得不到父母与老师的认同、夸奖,他们得到的是强迫——去学自己没有兴趣、不想学的东西。
一旦这样的矛盾、冲突存在于孩子与父母、老师之间,学习就不再是快乐的事。孩子开始视学习、学校为畏途,接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父母原本要给孩子快乐幸福的承诺,也许尚未丢到脑后,但是距离快乐幸福却好像越来越远,甚至幻灭了。
这样的事在大多数的家庭里从过去到现在,未曾间断地、重复着上演。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也从来没有针对问题的根本,发展一套适才适性的教育方法,“理想教育”似乎只是学术上研究的课题。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在现实里尝试的可能,以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如一潭死水,使孩子们在其中被压抑得无法呼吸,更不要说快乐了。
我们要奉劝所有的父母与老师,“快乐成长、快乐学习”绝非口号,而是要身体力行的庄重承诺。
不要消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热忱,不要认为孩子的想法怪异,或他们提出的问题愚昧可笑。父母、老师应该担忧的是那些从来不问问题,或者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孩子,而不应该对经常发问、凡事好奇的孩子进行打压或感到厌烦。
本书作者之一查大伟与他的妻子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孩子问的所有问题都是有理的,应该得到父母一定程度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能保有一颗愿意时时学习、快乐学习的心。
另外,对于一些从小就有明显偏科趋向的孩子的父母,千万不要为此担心而责怪你的孩子。相反地,你们应该感谢上帝,赐给你们一个这么好的礼物,让你们提旱知道孩子的天分与兴趣,以便顺着孩子的天分与兴趣去栽培他。只要坚持灌溉,假以时日,孩子必有成才的时候,又何必担心他不是一个全才呢?
对于有明显偏科趋向的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来自学校老师的压力。由于学校在升学压力下,目标要求每位学生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如此才能提高总分,进入较好的初中、高中或大学。是以,当你的孩子数理能力强,语文能力弱,或是语文能力强,数理能力弱的时候,学校老师照例会把家长找去,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数学不好,要加强补习数学”,或是“你的孩子语文不好,要加强补习语文”。大多数父母听到学校老师的建议或要求后,都会马上照做。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论是补习数学或语文,或是他自己也很努力想学好,结果成绩就是不好。渐渐地,他就没有兴趣再多学习了,甚至出现对这一个科目的逆反心理。这时你就要思考:是不是他没有学习数学的天分或语文表达的天分,过分强迫孩子去学他缺乏能力的学科,最后导致他在学习上受挫折,这样的强迫学习是否值得?
作者认识一位很有智慧的母亲,她的儿子从小表现得聪明而得人喜爱,这位母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她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是要养成孩子喜欢求知、喜欢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事物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至于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喜欢看什么书,她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与表现。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因而得到充分发挥自己天分与兴趣的机会。在学习上,他明显对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科非常主动,甚至课本以外的知识,都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过,对自己没有兴趣,或是付诸努力学习但成绩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科,他却也可以做到完全不理,甚至作业不做,为此考试得零分也在所不惜。(p011-015)
回想当初撰写本书的缘起,完全是一次偶遇,好像是注定一样。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北京出差的旅途中,同时下榻于北京千禧大酒店(Beijing Grand Millennium Hotel)。晚上在酒吧中不期而遇,撰写本书的动机已在我们初次的对话中埋下了种子。
撰写本书的火花,毫不意外的是起源于两位作者所共有的激情——如何更能帮助年轻人认识自己的天分。我们两人分享了许多在教育与现实社会中,实际情况已与应有设想完全不符、脱节的例子。我们谈到启发人类认知自己潜能的新方法,以及帮助别人需尽早,而不是拖延。我们也谈到许多被浪费的人生,有如在沙漠中徘徊流浪的人,一直在寻找就藏于他们内心的绿洲,而他们竟然一无所知的无奈与悲哀。
当我们撰写完成了这本书回头看时,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本书应该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天生的潜能吗?甚至从孩提时期,我们每个人不都经常说着,梦想我们有一天要做的事,是使这个世界有所不同的事吗?
知道自己的梦想、表达自己的梦想,对每个人来说,不是再平常、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为什么我们现在竟然需要写这本书?希望有人来读这本
难道人类的天性不足以处理好做梦、逐梦的本能吗?
对有一些人而言,答案是“是的”,这是很悲哀的。其他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不是的,不是这样”。
理由很简单,我们愈来愈被我们的社会、媒体、学术机构与宣传报道所调整,去适应社会公认的价值观,而不是鼓励人们站出来、做自己。这种适应带来的压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愈来愈大。年轻人只有抛弃了自己的梦,被动地随俗追求金钱、权力与物质享乐。只有很少数的声音会告诉年轻人:“做你自己,跟从你的激情,专注于你所爱的事物,发掘你自己的看法与直觉,看它们如何带领你。”
相反地,有一个一直存在的声音,不断地向我们喊话:“要调适、要有竞争力、要让人尊敬。”我们很年轻的时候,就被这个普世价值的力量征服,它主导了我们的思想、信念、价值,受它影响的程度大到我们已毫无感觉,以致我们都不是在过自己的人生,却还在无知中自得其乐。甚至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精英们,可能也思考过、也受苦过,却无力与这个传统力量抗衡。最后任凭每个人在唯一一次的人生旅程中,有如在黑暗中一样,随波逐流。
扭曲自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个痛苦使我们终于苏醒,进而发现痛苦原来是人类内置的安全机制,如果没有这么痛苦,我们就会继续过着没有检讨的人生,像科幻小说中被程式化的机器人一样,它们具有各种聪明和智慧,却没有痛苦的感觉。因此不会知道、不会要求恢复“做真正的我”。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说出许多人的痛苦,使读者加速质问生命、质问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痛苦的感受,你寻找自己天赋的动力就不会那么强烈,你的天赋激励你人生发光的力道就不会那么强烈。
如果只有一位读者因本书点燃他生命的火花,如果只有一位读者衷心接受我们的信念与讯息,如果只有一位读者决定重新评价他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有一位读者走上了依循自己内心天赋才能的道路,我们都认为写这本书的努力是值得的。
我们用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为尝试唤醒人们去过自己梦想的人生所写的诗——《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作为本书的结语。
黄色的树林里出现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走。
我在那路口伫立良久,
向其中一条极目望去,
直看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对我却显得诱人、美丽;
在这条寂静的小路上,
不见旅人留下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小路都未曾印上痕迹。
啊,我贪心地想,改日再走另一条路!
然而路径绵延无尽,
心知此去难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回忆往事我将轻声叹息:
那片树林里曾经出现两条路——
我选择了人迹寂寥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吴建国、查大伟(David Chard)
完稿于2014年8月,台湾台北
要帮助孩子“做真正的我”!
吴建国
2012年8月,当我看到台湾《中国时报》一则新闻,指“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主任委员朱敬一的女儿,在获得世界知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硕士与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竟然选择去做蛋糕、面包师傅,心中难免感到震撼。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位出身名门与名校的朱小姐,竟然在那么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要做蛋糕、面包师傅,或者她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却没有得到父母、师长的尊重,“被迫”去念硕士与博士的高学位。直到她完成了父母、师长的期待后,才能争取到“做真正的我”的权利,实现属于她个人的人生目标。
看了这则新闻,不禁让我想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像朱小姐一样,不能“做真正的我”的人们,应该不在少数。另外,可能还有许多人,连自己真正的天赋才能是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在社会传统的价值观中,糊里糊涂或浑浑噩噩地就这样过一生。
所以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重的。不过,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不可避免地应该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甚至根本就没有花任何时间,教导每位学生如何运用现代先进的许多性向与兴趣测试方法,让他们都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天分,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最适合他们发展自我的领域。相反地,大多数学校都是在一条升学挂帅的道路上,不论学生是否适合,只知拼命地将他们往前推,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茫然又盲目地在这条不归路上断送了自己原本丰富的天分。每天都要应付永不休止的考试,将人生最宝贵的青少年时期由应该的多彩多姿转化成为灰色、黑色的,以致成为终生难忘、不愿回顾、不堪回忆的一场噩梦!
至于大多数的家长,自然随着学校的升学节奏“起舞”,不顾当初在得到这个小生命时因喜悦而做的庄重承诺:“我要我的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尤有甚者,许多父母还以身为“狼爸虎妈”而自豪,以将自己的孩子在打骂中送入北大、清华或耶鲁、哈佛为荣,还要著书立论,传播这种完全违背人性、埋没孩子天分的错误教育方法。这是必须要遏止的歪风,这也是激发我写这本书最原始的动机。
除此之外,我也对目前各所大学或辅导就业机构所采用的举办就业博览会,由需才企业在博览会中摆设摊位,列出所需人才的各项专业条件,然后需要就业的青年根据企业所列条件,衡量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资格,经过与企业的面谈与面试,完成彼此媒合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最好的就业辅导应该是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求每位学生做性向测验与兴趣测试,并将经过分析的测试结果告诉每位学生,使得他们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能了解适合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
在接下来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这些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订制化与菜单式的个别辅导。通过转系、辅系、副修等方式,协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毕业后最想从事的工作。最后,在学生毕业前,学校应该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份所愿意做的工作性质描述(即所谓的Job Description),并将这些最真实、真正反映每位学生兴趣的描述公布在网络上,再由求才的企业从这些求职的描述中去寻找那些最符合企业用人条件,又有兴趣从事这份工作,并具有高度热忱与激情(Passion)的人才。相信经过如此过程媒合成功的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必定会存在较高的适合度与适应性,会节省企业的用人成本,更不会使企业与求职者因进用后发生彼此不能适应所浪费的时间。
坦白说,我真的很希望看到有任何一所大学愿意照这样的方式,做学生的就业辅导。虽然会因此而增加学校许多的辅导作业,可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好,让青年能找到适才、适所的工作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与能力,在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此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非常感谢本书的共同作者查大伟(David Chard)先生,他在辅导、培训与教练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学识与经验,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缺失。本书所提供的十余种『生向测验与兴趣测试工具都是大伟认为最重要,且对读者最有帮助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这些测试方法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自己天分的方向,而不能精确地指出:“你就只适合从事这样的工作。”但是能为你的人生指引一个正确发展的方向,使你不至于在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茫茫的职场中随波逐流,相信对学生、家长、老师而言,这都应该是一件有意义与重要的事。
我也要感谢在上海迦南教会认识的黄婷姐妹,她也凭借其在培训、教练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协助我做了许多翻译工作,使得本书的内容更为完善可读。
我要特别感谢内子成树芬教授多年来在生活上、信仰上、工作上对我的巨大帮助。同时,如果没有她的智慧,没有她决定不做虎妈,而且顶住了来自学校和老师对孩子学业要求的压力,相信我的两个儿子不过是与大多数青年一样,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能做真正的我。如今他们能在自己从小就展现兴趣的领域,得以继续学习与发挥,过着如鱼得水的人生,都要感谢他们的母亲。我也从他们成长期的挣扎中,看到他们如何拒绝随波逐流与对“做真正的我”的坚持,给我来自他们自己现身说法的启发,坚定我写作本书,以帮助更多年青人坚定信念的决心。
最后,2014年高票当选台北市长的柯文哲医师,愿意在繁忙与复杂的“市政”工作余暇,亲笔为文致本书读者,自勉也勉人地说出了“莫忘初衷,要做真正的我”的真心话。他的真诚与真性情,在此表露无遗,令人感动。
事实上,这篇文章的内容已超越本书所要谈论的主题,而进到了下一个层次,那就是当你寻找到自己的天赋才能后,还要坚持“做真正的我”,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因为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之中,坚持做自己是何等艰难的事。柯市长以他宝贵的亲身经验,做出了最佳的诠释与建议。他的用心良苦与一贯超前的思维方式,以及率真的行事风格,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本书读者何其幸运,能够读到柯市长如此智慧的肺腑之言,使得本书生色不少。我对柯市长的这份真诚与真心,又岂是“感谢”二字所能表达于万一!
吴建国、查大伟著的《做真正的我》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验证,向大家阐述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妄自菲薄,轻看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如果顺着自己的天分与兴趣发展,进入合适的行业工作,结果很可能开创行行出状元的局面,享有成功的一生。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十余种性向测验与兴趣测试工具,都是作者认为最重要,且对读者最有帮助的方法。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发掘与了解自己的天分与能力,从而根据发掘出来的结果衍生出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提供较具体的人生目标与方向。
本书献给那些——认识到发生了什么事,选择从“适应”的陷阱中觉醒,开始与自己真实的本性连结的人。
本书的作者之一查大伟先生在培训、引导以及领导力发展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如果你还在迷茫,不知道自已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如果你受够了过随渡逐流的生话……那么请试着打开胸怀,从阅读本书开始,投入到书中所讲的故事里,从所提供的主意、点子和工具中反思、勤做练习。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天分,做真正的我.为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的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