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男人走上战场。战争经历令人难忘。战争是无趣的:士兵长时间列队,没有家人消息,无所事事。有时候战争意味着寻找机会保持脚干燥,或者寻找足够的食物,或者寻找能挡风遮雨的睡觉地方。有时候,战争意味着一种难以想象的恐怖,即便在急切奔赴战场的人们的眼中依然如此。“战争是地狱”一语中的地道出战争的惨境。
战争的性质有不同,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它势必越发严酷。战争有法则,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正确对待战俘的法则就是一例,该法则包括给予战俘尚可的食物、医疗服务和住所。在西部战场,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一般能够遵循商定的战争法则。在别处,战争逐步升级到残忍境地,恶化到无限制、不容情之地步。在东部战场,苏联红军和德军经常发生相互之间残酷的绞杀,包括屠杀俘虏。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也常发生屠杀俘虏事件。
在很多文化背景中,很多人认为不适合让女性介入战争。男人有义务保护女人,而女人只关注担当料理家务之责任。然而,战争的需要打破了这种性别角色传统,于是,在很多国家妇女进入军界,甚至参加战斗。
二战的各方有过无数起勇敢无畏的行动。举一位英雄是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名叫约翰·掣尼迪(。John FKermedy)的年轻海军少尉。他};挥的PTl09鱼雷艇被日军击沉,肯尼迪的负伤名就了他通往总统之路。1944年6月,肯尼迪在一所部队医院获得了嘉奖,他得到海军和海军陆占队奖章、紫心勋章及以下表彰:
1943年8月1日夜间和2日凌晨,在所罗f群岛海域,他的鱼雷艇在试图攻击一艘日本驱受舰时遭击沉没,他的英雄主义表现在艇沉没之兵营救了三名艇员。肯尼迪海军少尉是该艇艇长他指挥营救艇员行动,自己救起三人,其中一,已负重伤。在以后六天里,他成功地把他的艇;救上岸,以后又经过数小时的游泳,试图寻找至安全之地和食物,最后他的救人行动成功了。秆的勇敢、坚强和出色的领{才能运用到了营救数人生《的行动中,体现了美国海j最崇高的传统。
美国是带着种族隔离音队参战的。在美国国内,罗行一种将黑人和白人隔离于来的种族隔离制度。起先黑人不被派去参加战斗,j裔美国人只能开卡车,名舰船厨房工作,以及干一些低等的杂活,就像ff们在国内所干的一样。这种非正义现象遭到抗议其结果是组建了一支全部由黑人参加的战斗机]行部队,称为“塔斯克吉飞行队”(the TuskegeeAirmen)。黑人在战场上能有所作为吗?
查尔斯·麦吉(Charles McGee)是驾驶“Kitten'’号(他以妻子的名字命名他的飞机)的飞行员。跟很多人一样。他证实了黑人驾驶员是能够作战的。1999年他接受了一次采访,他回忆起——他有飞行日志的帮助——1 944年一次到捷克斯洛伐克上空执行任务的经历。 当我们发现一架Focke Wulf Fw一190时,我们已经在目标地区很高的上空了,我听到指令“靠近它”。我在它后面,它做出各种规避动作,向地面俯冲。我们朝目标地机场俯冲——我记得眼角看到一个飞机库在起火——当时我在他后面,我一阵点射,可能击中了敌机操纵系统。他又做了几个规避性转身动作,然后径直栽向地面。我一直低空飞行,为的是不让敌方地面防空部队看到我。在此期间,我看见一列火车驶进一个小站,于是,我压低机首,开足马力俯冲射击。然后,当我想到我已经脱离了高射炮火力射程时,我开始反过身来爬高。当时,我的僚机飞行员是(罗杰)·罗米纳([Roger]Romine)。在一系列反高射炮机动中,他不知在何处与我失去了联系,他前去重新编队。他看见Fw.190坠毁,我确信胜利了。……P33-35
本书内容广泛,正文用不同的字体将介绍性的叙述与原始文献区分开来。档案资料包括政治漫画、宣传海报、演讲及口述等。与其他图书相比,本书体例独特,资料丰富,除美国以外,还囊括了中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的文献。
——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球化和多方面的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汇集了不同类型的文献,是一本理想的关于二战和军事历史的参考书。
——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
关于战争问题的讨论,结论林林总总;但是,应该记住这样的结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①只要战争存在,此结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均为帝国主义利益而战,除了塞尔维亚人民抵御奥匈帝国侵略是正义的,大战的两大军事集团都是非正义之方;而上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经徐徐拉开帷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前一次的不同,是妄想奴役欧洲和非洲人民的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以及妄想奴役亚洲和澳洲人民的法西斯日本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次大较量。
关于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书籍很多,且多半很厚,而现在读者手中的这本书不厚,只有十万余字,但照片、图像很多;可以想象原作者为精选出有关照片和图像以及文摘是付出艰苦努力的。
战争的内容不是要让读者感到有趣,而是要震撼人心,本书做到了这一点。译者先于读者阅读了此书的原版,书中给出的例子无不发我深思,震撼我心,在翻译过程中频频鼻酸甚至热泪盈眶,如面对一名日本广岛女学童在原子弹爆炸后留下的一只饭盒这一隆景的描述时,止不住落泪……没有办法敲打键盘。孔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略有遗憾的是本书介绍中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篇幅不够,中国毕竟是主要战胜国之一,在整个世界大战中,中国是主战场之一,胜利的人民像一个巨人站立起来,尽管遍体鳞伤,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亟需擦洗,但是与跟随其宗主国参战的殖民地人民不同,中国人民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人民参战的,中国这个二战正面角色从大战序幕到大战尾声一直在舞台上!战败的日本除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签署向盟国的投降书之后,也确确实实单独向中国投降。翻译此书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思绪万千,不可能只打字无思考,如果有本用类似的方式编撰的以中国人的眼光看二战的书,译者会感到欣慰。
本书原作者是美国一位史学家,从其前言看,他想以很公正的眼光看待二战敌对的双方,他基本做到了。作者援引各式各样的人的回忆、讲话,并把评说权交给了读者;读者可以相信原作者使用的史料是真实的,即使是战争正义的一方的军人也有缺德的行为;但是,原作者还是把美国放在了那个世界战争舞台的中心,阅读时需注意。
“战争使民族经受考验——这是战争的补偿的一面。”①我的理解是:受战争考验的民族指参战的所有民族,不仅包括正义的且(如果是)战胜的一方,也包括非正义的且(如果是)战败一方的国家和民族,勿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民族经受住了战争考验,战败国意大利虽说是法西斯主义的策源地,然但丁的同胞可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深刻地知晓人地狱的灵魂将是什么下场,所以他们早早脱离轴心国,最先忏悔发动战争之罪,没等盟军来逮捕审判墨索里尼,意大利人民就已经成功地将这个法西斯头目处决了,以至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被告席上没有一个意大利人,这足以证明:这个民族经受住了战争考验;德意志民族同样经受住了战争考验;唯独日本浑然不知自己没有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人们常道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众人皆知,世界上没有死而复生的生命体;事实是反法西斯战争只是把日本军国主义打倒在地,它并没有死——今天日本自卫队的队旗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军旗一模一样。谁人不知旗帜是思想的宣示,是最严肃的语言。
非正义战争和正义战争如同人为纵火和灭火,当大火燃起时唯有阻燃物质的力量最有效,唯独救人最重要;侵略者及其“辩护士”属于人类中卑鄙的部分,他们是纵火者,而纵火者必受诛。
关于战争的记忆是各种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战争和地球上一切灾害均给人类带来灾难;然而战争的原发f生是人力可控的,令全体爱好和平的人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自己就是控制战争的主体。
赞上海人民出版社选择了一本好书来组织翻译,感谢张晓玲编辑对我的信任,把翻译此书的任务交给我,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石左虎
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
初稿农历乙未年端午节
定稿农历乙未年父亲节
在20世纪末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中,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列为该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对此有相同看法。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最具破坏性的战争,21世纪的世界各国人民对那次战争犹有余悸。
二战是一场总体战。它迫使各参战国家为取得胜利而动用一切资源。这就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男人和众多的女性穿上军装;意味着战时大后方的平民要将他们自己家庭的和私人的需求变成是战争的需求;意味着政府为领导战争努力而僭取空前的权力,一些自由也要被剥夺。这种总体战争要求每个人作重大付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美国人特别喜欢把它记作是一场“好的战争”(good war)。但是那种荒诞的说法当面对战争带来的令人恐怖的死亡和毁灭时势必不攻自破。5000万到6000万人死于战争,历史学家无法确切知道死亡人数。而无数死于战火的人们中,大多数是平民。战争的持续意味着死亡和痛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式武器的推出,同仇敌忾的理由不断产生。交战国家派出他们的飞机把炸弹投向上海、鹿特丹、伦敦、考文垂、汉堡、柏林、东京,最终投向广岛和长崎,屠杀那些城市里的人民,摧毁工厂和铁路车场,双方都将这些看作是战争所需。
种族和民族优越之概念使得这场战争更为恐怖。纳粹企图建立一个千年帝国,一个基于所谓的“雅利安人优越”思想的“帝国”。凡不接受种族思想的人将面临降级甚至死亡。德国人制造的大屠杀致使约600万犹太人死亡,另外,斯拉夫人、同性恋者、残疾者等人群被视作不适合活着的人。在亚洲,日本人自称是“旭日之国”,称他们的民族是太阳女神的后裔,比任何其他民族都优秀。自大的日本人对在中国、在朝鲜半岛、在菲律宾的人民以及其他地方的亚洲人民发动了野蛮的战争。世界各国都有人接受种族和民族优越的思想,然顽固者甚少。例如,与日军作战的美军对待这些“黄种”日本人往往比对待属于“白种”的德国人或者意大利人更加狠。美国的平等思想甚至还未施用于全体美国人,尤其是没有施用于非裔美国人,尽管他们大多数人服役于有种族隔离制度的部队,在星条旗下作战。
主要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的轴心国是走侵略之道的国家联盟,此三国于20世纪30年代就期盼投入战争。它们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成的和平协议,确信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领土、更强的军力和经济实力,应该具有大国的影响力。而主要由英国、美国和苏联组成的同盟国不愿意参战。它们的人民对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刻骨铭心。战胜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似乎更加重要。尤其在美国,很多人赞成和平主义或者不介入他国事务。一直到看清楚已经到了没有选择的地步,他们才参战。但是,轴心国在战争开始后的几年里在亚洲和欧洲取得了重大胜利,它们占得了上风。它们可能就要赢得战争。太容易让人忘却的是,同盟国未必一定取胜,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参加1941年或者1942年战事的人并不知道。
难以想象,假如轴心国赢得战争,世界会有多么黑暗。它们可是些法西斯国家,它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裕仁天皇),它们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决心扩张其领土,征服和统治他国人民。如果世界人民还希望和平、自由和正义,那么同盟国必须赢得由轴心国发动的战争。于是对同盟国来说,这是一场必定要打的正义之战。的确,同盟国自身也做过骇人之事,但是谁是这次战争的正义一方是毋庸置疑的。今天,不仅在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中国和美国,而且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大多数人民都会认可同盟国的胜利是一种必然。
如果一个国家想在一场全面战争中赢得胜利,它必须让人民知道要付出牺牲。各个国家都开动战争宣传机器,无非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化成黑白分明的两个对立方。各方都声称自己在对凶残的恶魔作战。各国政府都推行新闻审查制度;它们对己方的失败轻描淡写,对胜利夸大其词。各国都不让本国人民真正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性。在交战各国,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战争宣传向人民灌输一种义务感,要家人之间、邻居之间和同事之间相互勉励,牺牲不只限于战场,在工厂、在家里也一样。
各个方面都可以有牺牲。于是就有了散兵坑里、战机和潜水艇里的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作战士兵的牺牲意味着最糟糕的痛苦,因为他们远离家园,他们无聊,受冻,挨饿,受死神威胁。因为大后方人民要从事繁重的工作,他们造坦克或者靴子,经常遭遇食品短缺、空袭、孩子死亡或者丈夫在战场失踪。大后方和作战前线的牺牲是有关联的,两种牺牲都很重要。同盟国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到1943年,同盟国家动员起来的人民生产出的战争物资远多于轴心国。
1945年5月和8月,战争分别在欧洲和亚洲结束。同盟国的胜利者想向失败者复仇。复仇结果之一是惩罚敌人,不是把敌人送上绞架就是将他们枪毙。最终,英国和美国还试图振兴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好让他们永远远离战争。但是,令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人难以设想的是,德国和日本作为和平和繁荣的国家再度兴起。战胜国创建了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其目的是避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本书中记载的文献给出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泛多样的主题,且提出诸多问题。那次战争规模太大太复杂,要让一本书概括所有重要的方面也不可能,但是书中给出的文献将启发人们思考、提问,激发人们再学习。在这些记录历史的篇章中,读者将“听到”发自亲历20世纪最重大事件的那一代人的各种声音。
原始资料和解释之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人对于战争进程的信息知晓是有限的。军方审查制度封掉了很多资料,政府不想让人民知晓不幸的消息,以免挫伤士气。在战争最初几年里,美国的报纸和杂志不刊登战死的美国士兵照片。日本人民对战事知晓甚少,以至于当日本投降时,日本的人民无不震惊和沉默。最近几年里,审查制度的解除使得全世界的图书馆和资料馆开放了更为全面地讲述战时历史的文献,其中不乏令人有不幸之感的内容。
各个时期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战时历史。早期的二战学者倾向于把目光牢牢地对准军事和外交问题。他们阅读关于像雅尔塔会议那样的会议文献,或者阅读关于像艾森豪威尔或者丘吉尔那样的领导人讲话的文献。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仍不失其重要性。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历史学家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跟军人无关的原始资料和解释倾注了极大的注意力。例如,战时妇女经历和战时陛别问题之研究已经生成了重要见解。在苏联,妇女成为了勇敢的飞行员和优秀的狙击手。我们知道很多孩子在废金属收集、配给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后方其他方面所作的贡献。普通人的信札和日记让人们以崭新的思维来理解二战。照片、宣传招贴和影片中的图画同样具有这种作用。在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方面,口述记载和回忆录是特别富有成效的新的原始资料。
各国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战时历史。各国讲述不一样的故事。在博物馆、电影和教科书中,各国都倾向于赞美自己国家的战绩,都忽略自己国家的短处。新的原始资料和岁月的流逝使现在的学者们可以比二十五年前或者五十年前更清晰地了解全球问题。学者可以较容易地看到参战各方,甚至是在野蛮邪恶的一方的人性。很多战争问题看上去不再是那么明确。我们可以通过日记和口述历史听见德国士兵、日本母亲和中国村民传出的心声。
新资料新解释的最令人激动的结果之一是,我们现在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战争时期的各个国家的情况。在这里美国人有一个特别的机会。美国在战争中遭破坏最轻,它以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大国姿态出现。对美国而言,这是一场胜利的战争。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倾向于将其称为一场由“最伟大的一代人”打的“好的战争”。很多人支持这样的说法。但是美国“好的战争”的概念有时候成为一种含糊而不是让人明白的荒诞说法。到了最近,美国人才开始懂得强迫日裔美国公民到战时集中营意味着什么。很多人才逐渐开始发问向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究竟有没有必要或者是不是正确的做法。他们才慢慢开始明白,他们的国家为胜利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无疑是重要的,而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巨大,甚至比美国还大。在长期的冷战中以及冷战之后,很多美国人忘记了是苏联与德国纳粹进行了最为艰苦的搏杀,忘记了德军总损失中有90%发生在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许和决定轴心国失败的诺曼底登陆一样重要。
数十年时间的推移使我们在分析原始资料时较容易做到少一些情感多一些思考。1995年,史密森博物馆的展览讲述了埃诺拉-盖伊(EnolaGaV)的故事,广岛原子弹呈现出的强烈的感情引发持续的争议。今天人们可以研究关于广岛的原始资料,更深刻地思考有关屠杀平民的道德问题,以及导致日本投降的必要的军事决定。
很多人幸运地没有死于战争,特别是幸免于大屠杀,他们想忘记且保守沉默。在1945年,人们才第一次看到了集中营和死亡营照片。但是一直到几十年过后,才有日益增多的新的原始资料让人们思考这些悲剧的含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口述历史、回忆录和档案文献使得作家、导演和博物馆馆员能够讲述这个悲痛的故事,还有人则在图书、影片和博物馆展览中讲述故事。
战争岁月的原始资料继续要求人们来讨论和争辩。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全世界范围内,人们一直在着力建造博物馆、纪念碑和纪念馆以纪念战争中的那一代人。什么样的纪念馆抓住了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南京大屠杀或者美国日裔拘留营的含义呢?今天,在这些客观背景中,人们继续解释战争,以决定他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并纪念他们受过苦难、作出过贡献的民族。
现在的原始资料和新的解释已经得以推广和深化,可能改变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整个21世纪人们将可能不断地举行纪念和回忆活动,新的原始资料将不断开放和产生。我们需要仔细倾听来自过去的声音及其为我们所作的解释。
在20世纪末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中,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列为该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对此有相同看法。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最具破坏性的战争,21世纪的世界各国人民对那次战争犹有余悸……
詹姆斯·麦迪逊编写的《历史密档中的二战》通过解读历史文件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主要问题,尤其注意到了太平洋战场,以及后方和前线的问题。
詹姆斯·麦迪逊编写的《历史密档中的二战》通过解读历史档案文献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主要问题,尤其注意到了太平洋战场,以及后方和前线的问题。这些档案文献包括漫画、回忆录、战时流行歌曲、宣传海报、日记、记者报道、日本神风飞行员的最后一封信、大屠杀幸存者证词等,为二战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的角度,堪为军事史专业必不可少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