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姜萌所著、邵孟奇编绘的《科技史脱口秀》一书的写作风格相对通俗、幽默和口语化,能够比较好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适合科学传播。
全书20万字,章节整齐划一,对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以讲故事的方式,做了简略的介绍。本书的创新之处不在于科技史内容本身,而在于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于讲的故事、说的话语有趣味,做到这些谈何容易,需要有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的素质和修养,需要作者自身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技史脱口秀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姜萌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姜萌所著、邵孟奇编绘的《科技史脱口秀》一书的写作风格相对通俗、幽默和口语化,能够比较好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适合科学传播。 全书20万字,章节整齐划一,对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以讲故事的方式,做了简略的介绍。本书的创新之处不在于科技史内容本身,而在于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于讲的故事、说的话语有趣味,做到这些谈何容易,需要有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的素质和修养,需要作者自身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 内容推荐 由姜萌所著、邵孟奇编绘的《科技史脱口秀》一书是用脱口秀的形式,描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它有别于学术性科学技术通史类书籍或者著作,主要是选取了最为重要和最为典型的科技史时间进行发挥和表演,降低了篇幅和理解的难度。 目录 1 四大文明古国 1.1 古代埃及:尼罗河的礼物 1.2 古代巴比伦:爱在西元前 1.3 古代印度:一切从“0”开始 1.4 古代中国:不能领先世界更多 2 希腊、希腊化和罗马时期 2.1 泰勒斯领衔的圣贤们 2.2 三代师徒成巨擘 2.3 没事儿就集个大成 2.4 罗马人:没文化的暴发户 3 中世纪:欧洲、阿拉伯和中国 3.1 欧洲的漫漫长夜 3.2 阿拉伯的科研大跃进 3.3 中国:祖上傲娇、近代落伍 3.4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 4 16、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 4.1 革命前夜的狠人狠事 4.2 大宇宙革命:地球围着太阳转 4.3 小宇宙革命:人体结构大揭秘 4.4 牛顿大哥一统江湖 5 18世纪的科学 5.1 数学物理大咖秀 5.2 化学革命家命被革 5.3 人类群星闪耀时 5.4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6 18世纪的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 6.1 你纺纱来我织布,比翼双飞煤和钢 6.2 瓦特们:蒸汽机Debugers 6.3 奔跑吧,蒸汽机! 6.4 法国也来闹革命 7 19世纪的科学 7.1 热,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7.2 电与磁的暧昧故事大曝光 7.3 原子分子论与元素家谱 7.4 看不见的细胞与能看见的猴子 8 19世纪的技术:第二次技术革命 8.1 燃烧吧,内燃机的小宇宙! 8.2 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 8.3 爱迪生:电气时代“电霸天” 8.4 通信简史:一会儿有线一会儿无线 9 20世纪的科学:第二次科学革命 9.1 居里夫人:一个无上荣光的女人 9.2 1905,爱因斯坦奇迹年 9.3 上帝难道真的在掷骰子? 9.4 好消息,人体密码被破解 10 20世纪的技术:第三次技术革命 10.1 诞生于阿拉莫斯的怪兽 10.2 We believe we can fly 10.3 当电流开始单向流动 10.4 我们已经身处黑客帝国 11 后记:让科技点亮全人教育的火种 编后记:几个“意想不到” 试读章节 16、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 天下大事,亮久必黑,黑久必亮。古希腊如此辉煌,闪亮到让人嫉妒和难受的程度,结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罗马时代一折腾,给折腾进黑暗的中世纪了。漫长的中世纪持续了1000年,黑暗得也让人难以忍受,于是欧洲的“天”在人民不答应的呼声和知识分子的反抗中渐渐亮了。 天亮之前,欧洲的大学出现了。十字军东征,跟阿拉伯人玩了个2×100米接力,把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传到了欧洲。在四大发明的帮助下,城市资产阶级也蠢蠢欲动,准备给这强弩之末的黑暗致命一击。 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所谓文艺复兴,究竟“复兴”的是什么?主要是常年受到黑暗中世纪的压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再发现和再追随,借古讽今,世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代表着人民的呼声,向腐朽的基督教会发起文化的冲击,这是直接的挑战。宗教改革则是同样以上帝之名,通过城市平民斗争和农民战争,建立更新型的属于人民的教会,要求罗马教会交出一部分权力,能滚犊子就更好。 说白了,文艺复兴已经在舆论上给足了教会差评,宗教的改革又飞起一脚,把教会踹下了神坛。更为先进的资产阶级就此登场了。 资产阶级之所以先进,主要是敢于冒险和无利不起早。虽说动机过于低俗,完全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但是马斯洛也说了,越是底层的需要动力越强劲,越是顶层那些自我实现的缥缈玩意儿越动力不足。 资产阶级就靠着这本能的动力,急切地渴望向整个世界扩张,于是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颗“小虎牙”的王室的支持下,无穷无尽的航海冒险家前赴后继,勇敢地向未知世界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其中最大的成果则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及其团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山雨欲来风满楼,经历了如此轰轰烈烈的准备工作,科学革命终于爆发了。 科学革命几乎在大宇宙和小宇宙两个领域同时爆发。在大宇宙方面,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发起了挑战。在小宇宙方面,维萨留斯对人体结构进行了充分研究,向盖伦发起了冲击。整个科学革命就是颠覆古代两位集大成者的过程。 有趣的是,哥白尼和维萨留斯根本不是一个国家的人,之前也没有微信联系过,可是却在同一年发布了自己的代表作。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而维萨留斯出版了《人体结构》。 心有灵犀,比翼双飞。 科学革命的热乎劲儿还没消散,性格乖戾的牛顿大哥出场了。他随便划拉了几下,就完成了科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但牛顿真的不是科学家。 牛顿定律的核心内容是F=ma。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别的东西给它施加了力的结果——小球能滚动,是因为猫推了它;猫能动,是因为狗踹了它;狗能动,是因为人拿棍子捅了它……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追问下去,这个本来应该静止的世界,是谁让它动起来的呢? 这神秘的“第一推动”究竟是谁? 上帝笑而不语,表情萌萌哒。 4.1 革命前夜的狠人狠事 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被中世纪黑暗时代压迫了这么久的欧洲人民,也是要过过节了。不过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就像过春节,怎么也得先买个春联福字,置办点年货啥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狠人狠事。 这头一件狠事就是文艺复兴。 许多现代电影导演,没事儿就翻拍个历史上的经典片。名字都一模一样,美其名曰向老导演“致敬”,实际就是想借着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电影,再炒一把冷饭,赚一笔票房。文艺复兴,也是借着翻拍古希腊文化,号称向古代圣贤的学习精神致敬,来推广自己的人文精神。 中世纪的宗教禁锢,强调神权、蔑视人权,因此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调人性和人权,将腐朽的神权推下神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矫枉过正。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薄伽丘的《十日谈》在今天看来就是黄色短篇小说集锦,要不是出版得早,是断然不可能上市的,出版总署不可能给这个面子。不过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黄色小说也成了扔向腐朽神权的投枪和匕首,通过讽刺教会阶层的荒淫无耻和男盗女娼,倡导了人性,赞美了世俗生活。 《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与但丁的《神曲》比肩齐名。薄伽丘、但丁与另外一位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彼特拉克,并称佛罗伦萨文学的“三颗巨星”。他们三人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奠定了运动的基本方向。 到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诞生了一代全能巨匠达?芬奇。达?芬奇有点要跟亚里士多德叫板的意思,他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如亚里士多德全面,但是在动手方面的建树却令人称奇。他首先是个画家,名作没有眉毛的贵妇人《蒙娜丽莎》和描写耶稣被出卖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家喻户晓。蒙娜丽莎姐姐的右手,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他还是个工程师,为天主教堂修建过一部不用电的电梯,还设计过飞机、坦克、潜水艇、降落伞,看来这是要重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节奏。为了把人画得更美,他还解剖过尸体,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绘制了大量人体解剖图,江湖人称“手工CT机”。 放在今天看,狠人芬奇(不是芬达)绝对是跨界全才。 这第二件狠事就是宗教改革。 基督教本来只是一个一般的宗教组织,结果到了中世纪,罗马教会到处插手,染指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会也成了一个集权组织,以神权禁锢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严禁人民发帖吐槽,搞得整个社会噤若寒蝉、痛苦压抑。(P84-88) 序言 前言:做一个学术的搬运工 本书与学术无关。 考研学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切勿参考此书。否则,名落孙山概不负责。硕士、博士、科研人员和考究工作者,请切勿对此书上纲上线。您就把它当成一本小人书,别想那些令人战战兢兢的学术规范,我在此谢谢大家了。 我说这些,确实是空穴来风(这或许应该是空穴来风的原始用法)。 举个例子,书中曾经这样描述阿基米德测皇冠密度的故事: “国王打造了一个纯金的王冠,结果自己有被害妄想症,担心工匠造假,于是请来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真伪。不过国王不允许破坏王冠,这可难坏了阿基米德。他心想,我不是孙猴子,又没有X光机,没法透视出王冠的真伪,也没有测谎仪,不能把工匠抓来测测,更不能用牙咬来鉴别王冠的硬度,这可如何是好?” 结果有个学术工作者“一眼”就看出了这段文字中的“严重错误”:且不说孙悟空这个文学形象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仅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X射线直到1895年才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到了20世纪人们才制成实用的X光机,最早的测谎仪也是1895年由意大利的犯罪心理学家隆布索发明的。而阿基米德生于公元前287年的古希腊,怎么能在心里“想到”2000年后的X光机和测谎仪呢? 对此,我无言以对。 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提出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这个问题在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然而,虽然在文理分科的干涉下,文理两种文化的矛盾十分明显,但是更为激烈的另外“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正在显现,那就是“学术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冲突。 “学术文化”不仅弥漫在大学和科研单位之中,甚至已经在社会性的组织中扩散开来。许多组织以严格的门槛和矫情的风格形成了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术小团体。他们不屑于跟世俗大众接触,也不屑于向世俗大众解释只有他们“圈内”才能理解的高深术语和理论。一说话要不是卡逊、迪尔凯姆、维特根斯坦满天飞,真都不好意思张嘴。 他们就像学术贵族一样,严格保持着不能与世俗文化通婚的传统,以保持他们天生纯洁的学术血液和基因。 总之,在他们看来,普通大众实在太low。 而世俗文化这边,也确实比较low。除了吃,就是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热播,是因为中国人历史上一直没怎么吃饱;上网一看,各大门户网站的桃色新闻和裸照满天飞,比黄色网站内容还丰富。对于瞧不起他们的学术文化,大众似乎也不在乎。在他们眼里,学术不能吃不能喝,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废物。对于科研人员搞学术,在大众的眼里,也不过是吃饱了撑的,无病呻吟。 他们最大的不理解,就是“学术到底有什么用”? 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完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使社会文化形成了一个哑铃结构,学术文化和世俗文化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拒绝跟对方交流。 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层面,不管是经济上的差距,还是文化上的分布,纺锤体的结构都比哑铃型的结构要更为合理。而我的工作,只是为了消除这两种文化的对立,让学术走下神坛,能够被世俗所理解甚至欣赏,同时让世俗学会尊重学术,提升自己的品位。 所以,我不生产学术,我只是学术的搬运工。 对于此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王渝生、章丰、李智勇三位专家和师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本书拨冗作序,他们对一部尚存瑕疵的年轻人的科普拙作能够给予如此大的支持与鼓励,在当今之凡事皆需谨慎且追求完美的时代,实在令我非常感动,同时也激励我日臻完善自我,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清华大学科技所的高亮华老师在学术上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没有高老师的指导,也许我现在还是一名缺乏人文素养的工程师。 其次,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宋成斌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也感谢我的高中同学、青年画家邵孟奇为本书夜以继日地绘制插图。 再次,要感谢我的妻子唐露薇女士,没有她作为媒体工作者的敏感和作为家人无原则的“捧臭脚”,这本书也很难如此顺利地完成。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并向2008年至2011年我生命中那些曾经被永恒的真理激励的校园时光致敬。 后记 编后记:几个“意想不到” 宋成斌 做编辑多年,经手出版的书稿中好像只有这本《科技史脱口秀》是和当初收稿时的预想相差极大,特别是期间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构成了本书编辑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 第一个“意想不到”的是,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以每天一节的速度一个月内一气呵成的。2013年,最初由朋友转来的书稿只有两章八节,看着这些涉猎广泛而又幽默的创作风格,我心里揣测作者姜萌要全部完成不知何年何月。后来,包括申请项目资助、请广播电台播音员试播,以及有意在某少儿杂志上改编连载,都是用交稿的几篇文字说事。那时,我很想请姜萌立刻就全部完成,但看他整天像绷紧的发条般高速运转,却始终没有时间启动后续创作,于是,许多想法也就搁置了下来。及至2015年春节后的某一天,姜萌结束了手头其他事情后,终于说要开始完成全部书稿了,而且保证在一个月内。我那时也是姑且听之,但果不其然,之后的创作真的是厚积薄发,一气呵成地按时全部完成,而且也没有再做修改。那时,姜萌每天或两天一次地把整节整节的文字发给我,我感觉他的书似乎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嘴不停地“秀”出来的。 第二个“意想不到”的是,冥冥之中,有神一般的漫画创作加盟。在考虑书的设计和策划时,总感觉文字间还可以再增加一些有形象感且幽默的东西,不知怎么就想到在插图上做点文章试试运气。于是,姜萌约请了他的好友邵孟奇加盟,专门为本书创作漫画。对于漫画,我从来没有特别的感觉,更想不出什么点子能帮助到小邵。但必须承认这一次运气不错,我们“碰”到的是一个靠谱的“非著名插画师”。当拿到第一幅漫画时,我就想起了成语“珠联璧合”和“画龙点睛”。可以这么说,小邵几乎所有的漫画作品的水平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其中有不少更超越了原书的意境,真正成为了文字的点睛之笔。如果把几十幅漫画放到一起,即使不读原书,仅仅是翻看漫画就是一种享受。所以,之后所有的策划和展示,甚至本书最终的装帧设计和封面构思,都少不了用这些漫画来为本书补光添彩。 第三个“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们分头邀请名家大师为书作序点评时,竟然遇到意想不到的艰辛和挫折,最后几乎全部放弃。最失落的时刻是2015年的盛夏,我夜晚在百花山上陪孩子拍星空中的流星雨时,得知又一个作序的请求被婉拒,心中仅存的美好冀望就像刚刚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瞬间破灭。但山不转水转,两个月后,竟然峰回路转,收之桑榆。新约到的序虽然又延时宕日了许久,但篇篇精妙,层层剔透,把很多点不明、理不清的意思提升到了字里行间可以清晰表达的高度,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更意想不到的是,这三位作序者的风格和脱口秀的形式混搭,且立意更高瞻远瞩。而这三篇序,对于阅读本书内容的先入者是一个引领,对于回味者,更有一份悟出。 既然之前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意想不到”,我就不再介意以后出现更多。 本书以脱口秀命名,如果只是用文字和图片呈现给读者,未免有些名不符实,希望本书面世后,能够有机会被用到实际的秀场上发挥它的精彩!对于一个编辑来说,也许只有那时出现的“意想不到”才是真正的“意想不到”。 2016年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正经的科技史。——段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主持人,嘴力劳动者 本书的创新之处不在于科技史内容本身,而在于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于讲的故事、说的话语要有趣味……——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如果非得用一句话介绍本书给普通读者,那么,这就是一本科技史界插图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章丰 网易传媒副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原副部长 钱钟书先生论史时有言,大意如下:光有材料和数据堆积的历史,如同走了电的电池,徒有其形,没有精神。这本科技史,不能再充电了,快满格了,再充就爆了。——李智勇 《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