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著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遭遇。该书位列美国《生活》杂志“人类有史以来20本最佳书”第5名。其女主人公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本书是“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系列之一,是翻译家刘荣跃先生的经典译作,再现原版经典插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伯家的苔丝(精)/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英)托马斯·哈代 |
出版社 |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托马斯·哈代著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遭遇。该书位列美国《生活》杂志“人类有史以来20本最佳书”第5名。其女主人公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本书是“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系列之一,是翻译家刘荣跃先生的经典译作,再现原版经典插图。 内容推荐 托马斯·哈代著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 女主人公苔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家里靠一些小生意糊口。有一天,苔丝的父亲听说自己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裔,便要求女儿去一个自称也是德伯后裔的富老太婆家攀亲,希望能得到经济上的支援。但苔丝却在那里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诱奸。几年后,苔丝在她做工的奶牛场与牧师的儿子安奇尔·克莱尔相爱。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但是丈夫非但没有原谅她,还抛下她只身前往巴西发展事业。苔丝断了生计,加上父亲病故,她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家人的生活,而这时亚历克又对她百般纠缠,绝望中的苔丝只能被迫与道貌岸然的亚历克·德伯同居。不久,安奇尔·克莱尔回国来找妻子,希望她原谅自己以前对她的伤害。但这时善良的苔丝更觉得没有脸面重回克莱尔的怀抱,她懊恼、愤怒到了极点,杀死了毁掉她一生幸福的亚历克。在与克莱尔一起度过了幸福的五天后,苔丝被捕并被判处绞刑。 目录 第一版说明 第五版及以后各版序言 第一阶段 纯真少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阶段 失身之后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三阶段 重新振作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四阶段 不幸后果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五阶段 女人遭殃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六阶段 改邪归正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七阶段 功德圆满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试读章节 克莱尔坐下来,这里让他有了家的感觉,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是聚集在这家人中的一员。每次回到这里他都意识到此种差异,由于他已有一段时间没生活在这座牧师住宅里了,他甚至觉得这样的生活与他自己的显然更不相关。那些超凡脱俗的抱负——它们仍然被无意识地建立在地球中心论的基础上,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狱——也与他的抱负没有关系,好像它们是另一个星球的人的梦想。最近他所看到的只是“生命”,感到的只是那种巨大的生活激情,它热情奔放,没有被一个个的信条弄得歪曲反常,也没有受到它们的束缚——贤明之士本来乐意予以调整规范的东西,那些信条却徒劳地阻挡着。 就他的家人而言,他们从他身上看到很大差异,看到他与原来的安琪儿·克莱尔越来越不同了。他们——特别是他哥哥——现在注意到的,主要是他的举止发生了变化。他日益表现得像个农夫,不断摆动两腿,面部的肌肉也越来越富有表情,眼睛像舌头一样会说话,甚至更善于传递信息。那种学生的举动几乎没有了,客厅里的青年所应有的举止更是见不到了。一本正经的人会说他没有了教养,故作正经的女人又会说他变得粗鲁起来。这便是他与塔波沙斯的仙女和乡村青年们共同生活后,被感染到的结果。 吃过早饭后,他同两个哥哥出去散步,他们是非福音派的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行为举止正确到了极点。这种无懈可击的典型,每年系统的教育都会像车床一样生产出不少。他们两人都有点近视,当人们按照习俗戴上有链的单片眼镜时,他们就戴上有链的单片眼镜;当人们按照习俗戴上双片眼镜时,他们就戴上双片眼镜;当人们按照习俗戴上架在耳朵上的眼镜时,他们又马上戴上这种眼镜,全然不管自己的视力具体有何毛病。当华兹华斯’受到大家的推崇时,他们便随身带着他的袖珍书;当雪莱遭到贬低时,他们就让他的作品在书架上积满灰尘。当柯勒乔的《神圣家庭》受到赞美时,他们就赞美《神圣家庭》;而当他受到谴责,而贝拉斯克斯受到喜爱时,他们又百般仿效,百依百顺。 如果说,两个哥哥注意到克莱尔在社交方面越来越不合时宜,那么他也注意到他们在精神上的局限越来越大。他觉得费利克斯好像心里只有教堂,而卡斯伯特心里只有学院。“教区会议”和“圣母访问节”,成了费利克斯的世界主流,而剑桥大学则成了卡斯伯特的世界主流。每个哥哥都坦然承认,在文明社会里存在着千千万万微不足道的外人,他们既不属于大学又不属于教会,不过对他们需要容忍,而不是对付或尊重。 他们俩都是孝顺体贴的儿子,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费利克斯在所继承的神学方面形成一个分支,虽然远比父亲的更时兴,但他却更缺乏自我牺牲和公正无私的精神。他比父亲更能容忍对立的观点——这观点就其自身而言,对于持有它的人是有危险的——但假如它对他自身所受到的教诲予以蔑视,那么他就不像父亲那么容易原谅了。卡斯伯特总体说来心胸要开阔一些,不过他也更加精明,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三兄弟沿着山坡散步时,克莱尔先前所感受到的东西又在他身上复苏起来——不管与他相比他们有着怎样的优势,哪一个哥哥都没看到或者阐明生活的真实面目。也许,正如很多男人一样,他们观察的机会不如表达的机会好。他们置身于平静高雅的潮流里,与同伴一道漂浮其中,因此对于外面错综复杂的种种力量,并不充分了解。他们谁都没看到局部真理与普遍真理之间的差别,不了解在教会和学院的内部世界所说的话,与外部世界的想法多么大相径庭。 P188-189 序言 苔丝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这种不幸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她是那么天真善良,那么诚实勤劳,她的确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然而她的一生又是多么坎坷曲折,她所受到的一个个打击又是多么沉重啊!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同情她,同情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女子。与此同时,我们自然会对于她的悲剧加以思考,不禁要问:苔丝的一生什么会如此可悲呢? 苔丝的悲剧,主要从爱情婚姻的遭遇上体现出来。在人生之初,年幼无知的她偶然遇到了品行不正、虚伪狡诈的德伯维尔,并在毫无意识中被他占有了,失去宝贵的贞节。仿佛这是命运安排似的,苔丝的不幸即从此开始。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她,竟然怀上了德伯维尔的孩子,这可怎么得了。父母会怎么说?外人会怎么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女人会要求嫁给对方,不管两人是否相爱。苔丝的母亲就是这种态度,希望女儿能与德伯维尔结婚,这样一方面可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贫困的家庭生活过得好一些。然而苔丝是个与众不同、很有个性的女子,她怎么能同意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昵?于是小小年纪的她,便甘愿吃下因自己年幼无知而结下的苦果。她还是个孩子,却怀孕并生下一个可怜的婴孩,而这个婴孩出世不久便夭折了。 后来苔丝遇上为人真诚、品行端正的克莱尔,两人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是纯洁美好的,照理说两人从此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苔丝失身一事,却成为克莱尔久久无法逾越的鸿沟。不仅克莱尔,就是他的家人同样如此,他们十分看重女方的“贞洁”。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一种普遍的世俗观念。这里有个如何看待女子失节的问题。我们知道苔丝完全是无辜的,是被狡诈虚伪、邪恶可耻的德伯维尔诱骗了的,责任在那个丧失良心的男人。可是社会却要让苔丝承担后果,社会的不公由此体现出来。殊不知,克莱尔自己也有过放纵行为,也曾在苦闷忧郁时与女人鬼混过,并且他还是主动的一方,而苔丝是被动的一方。应该说,两人都可以相互原谅了吧。然而苔丝能原谅他,他却不能原谅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于是一对本来深深相爱的青年男女,却在刚结婚之后便开始了长期分离,彼此都痛苦不已。克莱尔去了巴西,苔丝则独自过着极其艰苦贫困的生活。她渴望着、期盼着他能原谅她,回到自己身边,或者让她到巴西去一起生活。但他却长期杳无音信,使她受尽折磨。如上所说,她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肯向克莱尔的父母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她遥遥无期地等待着自己仍然深爱的人,可谁能这样无休无止地生活下去呢?她终于绝望了,并在德伯维尔又一次死乞白赖的追求下(这种追求不是出于纯真的爱情,而是出于觊觎苔丝漂亮的容貌——美貌也是她遭遇不幸的一个原因),在家庭贫困得几乎无法生活下去的情况下,她屈服了,再次不得不投入他的怀抱。这的确是很可悲的,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可就在苔丝自暴自弃、投入并不爱的男人怀抱时,克莱尔却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悔恨起来。他觉得不应该那样无情地对待苔丝,他要回到她身边,请求她原谅。但他什么不早点觉醒?见到他突然出现在眼前,苔丝震惊不已,并更加深了对德伯维尔的憎恨。因为,他对她说克莱尔永远不会来找她了,事实上克莱尔终于赶来找她,要和她重归于好。德伯维尔在苔丝面前又说了不少克莱尔的坏话,她一气之下将德伯维尔杀死。至此,故事达到了高潮,因为毕竟出了人命案,而杀人是要抵命的。苔丝追上克莱尔,两人开始了短暂的、既幸福又痛苦的逃亡。苔丝最终被抓捕并被处以死刑,使“正义”得到了伸张。可这是怎样的一种正义啊!关于苔丝失身那件事,她本人并没什么过错,而是受骗上当所致。也许她唯一的错误,就是杀死了德伯维尔——一个弱女子竟然做出这种事来,可见她对德伯维尔憎恨到何种程度,可见她己绝望到何种程度!因为,她“从前甚至伤害一只昆虫或蚯蚓都让我受不了,看见一只鸟关在笼里我经常都会哭泣”。在此,我们不能不为这一对青年的遭遇深感同情和悲哀!不禁会提出种种疑问:什么苔丝最终的结局如此悲惨?什么克莱尔不能早早地、及时地接受这么美丽善良的姑娘?如此相爱的人,什么就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人们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哈代的作品里,有情人大多是难成眷属的。《德伯家的苔丝》如此,哈代的另一部杰出的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也是如此。 旧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是苔丝遭遇不幸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哈代的作品所要抨击和谴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那个时代,人们崇尚高贵的出身,追求富贵的生活(这种观念的影响是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人,思想、行为难免不深受其左右。小说一开始,苔丝的父亲发现自己一家有着高贵的出身,他梦想能过上好生活。这本来也是极其正常的事,因为他们实在太贫穷了。贫穷和改变生活的向往,迫使苔丝一步步走近德伯维尔,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在女子失节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社会观念更是给人们造成了致命影响。在这方面,当时的社会的确存在着严重偏见。作品指出了这一问题,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情,应把主观有意与客观受骗两种情况区别开来,而不应一味指责受害的女子,这是不公平的。但很多人就是看不到这一点。克莱尔的父母就非常看重这个问题,听到克莱尔隐瞒说“她是纯洁无瑕的”,母亲便说“那么其余的事就不用担心。毕竟,事实上很少有什 …… 这是笔者翻译的哈代的第三部书。早在1996年,拙译《无名的裘德》即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又由其他出版社多次再版。从2004年至今,该译本一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不断重印、再版,这对于译者而言是十分荣幸、令人欣慰的。由笔者主译的《哈代爱情小说》也有幸于200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出于对哈代作品的喜爱,我又于2007年翻译完成《德伯家的苔丝》这部文学名著,从中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再创作”艺术享受。像我们这种以文学翻译为事业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因为文学翻译这个再创作过程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快乐!现在,承蒙优秀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厚爱,拙译《德伯家的苔丝》在经过笔者全面、认真的修订后得以出版,从而让更多读者能够阅读、欣赏到哈代这位文学大师的经典杰作,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译作能把读者带进哈代笔下那个神奇美妙、非同寻常的世界,从而也获得一次让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艺术享受。 在此,笔者觉得有必要简单说说自己的翻译原则或准则,这或许对于阅读、理解这部译作有所帮助。在翻译上,笔者一直坚持翻译前辈曾经提出、自己认可的“能直译即直译,不能直译即意译”的简单朴实的翻译原则。这是因为,文学翻译作品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原著“说了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是“怎么说的”,这“怎么说的”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出作者的语言风格——而文学作品如果丧失了语言风格必然黯然失色。比如,把“armed to teeth”译为“武装到牙齿”好呢还是“全副武装”好?当然是前者,其形象跃然纸上。形象化的语言是文学作品重要的特色之一。所以我不赞成过分的“归化”,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有一定的“异化”“洋味”。但话虽这么说,真正实践起来并非易事,其中的度不是那么好把握的,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硬译死译的现象,即业内所称的“翻译腔”。而这个度的把握,主要在于译者的功力如何(所以我认为文学翻译又是一门把握度的艺术)。此次修订,即进一步对相关方面做了完善和修正。 本书根据“1981年3月矮脚鸡经典版”(Bantam Classic edition\March 1981)翻译。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译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刘荣跃 2014年8月修订于天府雄州·四川简阳 书评(媒体评论) 哈代是他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 ——《大英百科全书》 《德伯家的苔丝》“通篇都是令人悲伤、遗憾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哈代先生的这部小说不仅是优秀的,更是伟大的。 ——英国《雅典娜神庙》杂志 在“人物与性格小说”中,哈代与读者都认为《德伯家的苔丝》是最杰出的作品。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小说广为流传,为人接受……几年内,《德伯家的苔丝》在英国和美国就重印了好几版,并被翻译成德、法、俄、荷、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 ——英文版《德伯家的苔丝》前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