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森的《黄埔传奇》讲述了:1924年6月16日,一所注定影响深远、乃至改变中国历史的军校,在黄埔长洲岛宣告成立。自此,“到黄埔去”,成为中国热血青年最响亮的口号。山河破碎,黎民哀歌。国将不国,家又何为?
国难既已如此——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由此展开了黄埔军校师生轰轰烈烈的炫彩篇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埔传奇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刘本森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本森的《黄埔传奇》讲述了:1924年6月16日,一所注定影响深远、乃至改变中国历史的军校,在黄埔长洲岛宣告成立。自此,“到黄埔去”,成为中国热血青年最响亮的口号。山河破碎,黎民哀歌。国将不国,家又何为? 国难既已如此——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由此展开了黄埔军校师生轰轰烈烈的炫彩篇童…… 内容推荐 《黄埔传奇》是一部试图整体描述黄埔军校从诞生至今,前前后后数十年发展变化的历史读本。但鉴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书着重描写的是从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内,黄埔军校本身的演变及其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前后始末,简略描述了1949年之后黄埔军校及“黄埔人”的基本情况。 刘本森的《黄埔传奇》全书共十三章。黄埔同学会现任会长林上元先生亲为作序。 目录 第一章 到黄埔去 特殊的考试 军校的筹建 总复试 “跃马谈兵之地” 第二章 不一样的军校 军事教官 军事纪律 演习和实战 政治部主任 党与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黄埔生活 没钱的日子 文化娱乐生活 与纪律捉迷藏 亦师亦友 两种紧张 第四章 国共之间:分道扬镳的青年 官侠父事件 “两会”的斗争与解散 中山舰事件 黄埔岛上的“清党” 第五章 东征 第一次东征 杨刘之乱 第二次东征 第六章 北伐 援湘作战与誓师北伐 两湖战场 战场之外的黄埔身影 国共分裂:黄埔岛上的枪声 失望的将军:严重出家 统一中国 第七章 黄埔骄子 “军校牺牲第一人”:蔡光举 真正的第一位军校烈士:朱一鹏 悲情英雄:李之龙 何苦以玉碰瓷:蒋先云 蒋介石的警卫团长,金佛庄 小人物,大境界:江世麟 第八章 校长蒋介石 出任校长 大练兵 善 蒋家军、“中正剑” 校长和他的学生 第九章 黄埔女兵 招收女兵大讨论 成立女生队 革命·平权·爱美 走上战场 白山黑水红似花——赵-曼 巾帼英雄——游曦 传毒美女——胡兰畦 难的的女将——胡筠 第十章 兄弟操戈整十年 黄埔精英会战七里坪 徐向前突围漫川川关 黄埔生的不同命运 第十一章 抗日一线的黄埔人 黄埔群英与淞沪会战 林彪与“平型关大捷” “黄埔精神”的再生 余程万与常德保卫战 中国远征军 第十二章 兄弟问硝烟再起 战功赫赫显军威——林彪 与蒋决裂率部投诚——郑洞国、陈明仁 才子儒将——张灵甫 第十三章 最后的黄埔 黄埔人在台湾岛上 新中国的缔造者 高墙里的黄埔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军事教官 学员军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军校优劣最好的刻度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始于晚清。晚清时候的海军学堂、陆军学校,便已经开始改习洋操、使用西式武器、聘请洋员教习。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与近代中国的其他军校相比,没有大的不同。晚清洋务运动时候,曾学习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甲午战争后,又学习日本;到了黄埔军校,则转而开始学习苏联。如果非要找出些不同,那便是:清末民初学习西方与日本,就中国而言是国家层面,如国家派留学生出洋学习,国家聘请洋员教习,但对方是个人性质的,大多为钱而来;而黄埔时期,是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中方做事的人员不是为国家做事,而是为组织、为信仰做事,苏联的教官是受组织委派而来的,不为钱,而为党国和信仰。这中间的差别,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黄埔军校的教官由中方教官和苏联教官组成。中方教官大都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像是校长蒋介石、总教官何应钦、训练部主任邓演达、战术教官严重等,都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苏联教官则以“苏联顾问团’’的名义在黄埔军校中活动,苏联先后派了100余人到达黄埔军校,其中加伦、切列潘诺夫、包和洛夫、波利亚克、格尔曼、捷列沙托夫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们分布在政治、炮兵、步兵、工兵、军需、交通、通讯、卫生、交际等各个教学岗位上。 黄埔军校的中苏教官,各有所长。 中方教官责任心强、熟悉教材、讲课出色,同时又关心学生,深得学生爱戴。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训练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邓演达以及教官兼学生副总队长严重。 邓演达(1895~1931),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期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因反对蒋介石,邓演达于1931年被蒋逮捕并秘密杀害于南京。 黄埔时期的邓演达是一位标准的革命军人,这一点是所有黄埔学生的共识。他能时刻做到以身作则,并因此赢得了学生的由衷敬佩。他总是军容整齐,神采奕奕,一股浩然正气溢于眉宇。不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行进间,他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标准,堪称军人楷模。他处事公正、要求严格,例如他曾将教育长王柏龄在任内贪污公款的情形报告了校长,要他把亏空填清再行离职。他举手投足中自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因此学生在他面前非常老实。只要远远听到他那有节奏的长筒马靴的踏地声音,哪怕同学们闹得正欢,也立刻会变得鸦雀无声,根本不需要他来说话。不仅学生怕他,教官们也怕,政治教官高语罕和邓演达在德国就结识,是老友了。但有一天高语罕早晨起床迟了一点,邓演达就到他的寝室予以当面批评,以后他只要听到邓的脚步声,就不敢睡I赖觉了,因为邓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 邓演达尽管很威严,但他并不是莽夫,反而很细腻,很关爱学生,能待人以诚、感人以理。黄埔学生规定每晚九点钟就寝。有些用功的学生往往在熄灯后偷偷地到讲堂里读书。共产党学生每星期开一次小组会,也是用这个时间。有一次邓演达亲自查夜,恰好碰到共产党小组在开会,邓演达本来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没有加以干涉,反而劝开会的同学注重身体,不要过多地耽误睡眠时间。 还有两件小事,可以体现出邓演达对学生的关爱。军校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每天早上晨曦时,要求学生沿着黄埔岛的路跑十几里。邓演达常常会跟…… P19-21 序言 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到现在已经整整90年了。 1924年6月,在广州的黄埔岛上,孙中山先生为了建立一支反帝、反封建的军队,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在大革命年代,“到黄埔去”成为无数青年的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埔是当时的革命圣地。 黄埔军校成立于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年代,又对大革命乃至整个中国革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黄埔军校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人,都和黄埔军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共两党的不少高级将领,也是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大批将帅更是从黄埔走出来的。 名将辈出,这是一所军校最好的成绩单。 作为一个黄埔人,我一直认为,世人不仅应该了解黄埔军校本身,更应该了解黄埔人的情怀,像黄埔军校是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黄埔的开拓者怎样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黄埔的教学和生活情况如何,黄埔的师生关系如何,年轻的黄埔学子如何视死如归,黄埔人在抗日战场上怎样“有死无退”,黄埔人在历史关头如何抉择…… 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刘本森先生的这部著作。书中讲述了1924年及之前黄埔军校筹备建立的背景和经过到1949年及以后的基本概况,其中重点描写了1949年之前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及黄埔学子在中国革命不同时期所演绎的不同故事,较清楚、完整地展现了黄埔军校及其精神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本书除了介绍黄埔军校基本的制度、特点、发展历程之外,还大量加入了不同时代最能代表“黄埔精神”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具体地展示了黄埔师生在现代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众多黄埔师生的回忆录及相关专著,材料亲切可信,叙述线索清晰明了,内容既包含了学术性的严谨,又不乏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原委。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作中尽量保持客观,很少有主观评论,写法通俗却又没有完全丢掉最基本的历史学专业分析和阐释,对于最基本的历史问题和研究结论都进行了清楚的说明。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因此把它拿到这里作为结语: “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完成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国家统一,也是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的初衷。” 希望我们的愿望早日实现。 林炕 2013年9月15日 后记 后记里,我想说明几个问题。 (一) 本书所使用的“黄埔军校”一词的概念界定。自从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关于“黄埔军校”一词,就有狭义与广义之争。一般说来,从狭义的地域概念上来讲,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及1926年改组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俗称为“黄埔军校”。在黄埔岛上,军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学生。北伐战争开始后招收的第5期学生,随营训练,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在黄埔岛本校学习和生活,因此,有人认为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不应包括这一期及此后的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的内涵,仅限于在广州黄埔招收并在此地学成毕业的学生。 从军校沿革体制上的广义概念来讲,黄埔军校则要宽泛得多。该校于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收第6期学生,广东黄埔军校虽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军校。1937年军校又迁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迁台湾。这一阶段,人们又通常把这所军校简称为“中央军校”或“军校”。由于该校一直延续自1924年始于广州黄埔招生时的期数,如到1949年大陆解放时毕业的学生为第23期,迁台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为第24期。所以,人们把不同时期设在广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台湾的这所一脉相承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 本书的黄埔军校概念,与两者都有些不同。作者认为,“黄埔军校”的成功在于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时期,黄埔的精髓是一致的。因此,本书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年入校和毕业的学生,都看作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这就包括了武汉分校的第5期、第6期学生。同时,本书也对黄埔军校后来的发展做一简要交代。 (二) 本书的写作,以尊重历史史实为本。不过为了增强可读性,书中引用了很多人的回忆文章。这些回忆文章的真实性有多大,作者没有去查证,希望读者借鉴时慎重。 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学界已有成果。但因为本书想写成让普通读者看懂的历史著作,所以书中的注释多是为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了解背景或者查阅以进一步阅读。如果读者要引用,烦请查阅原作。 本书写作前,作者曾详细阅读了陈宇的《中国黄埔军校》一书,得以全面了解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另外,作者观看了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以及该片的增撰本、曾庆榴教授的同名著作《黄埔军校》,受到很多启发,因此这部电视片也是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三)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写作中,作者也参考和引用了若干专家学者的专著和研究资料,在此,作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中国黄埔同学会会长林上元老先生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全国政协委员、亦是杨虎城将军的嫡孙杨瀚先生以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郑颖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多方奔走,并提供了若干诚恳的批评和建议,作者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