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卷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轶文为引子,生动有趣,概括集中,记叙与评介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书中广泛引用了哲理教义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所以该书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书中列举的那些在思想上、认识上、决策上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史事,既显示贞观年问的政治面貌,又可激发后人的思索与追求,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成了后世“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的教科书。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书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君道第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世上绝对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不正的情况,也没有上面的治理好了而下边的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祸患。如果一味贪恋美味,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所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国家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民心涣散,怨言四起,自然就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和懈怠。”
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到一切事物。从前楚庄王聘用詹何,向他征询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用修养自身品德来回答。楚庄王又问他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詹何说:‘从未听说国君清正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完全符合古代圣贤的意思。”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什么叫做昏暗君主?”
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中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竞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臣子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
太宗很赞赏魏徵的这番话。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斗中获胜才能使敌人归顺。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乘着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庸无道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算难。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志趣变得骄傲放纵,百姓想安宁地过日子,但徭役却无休无止,百姓穷困潦倒而国君却不停地奢侈享乐,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引起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
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九死一生,所以他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如今辅佐我治理国家,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业的艰难。如今艰难的创业已成往事,守业这一难事,我考虑应当和诸公一起谨慎对待。”
贞观十一年(637),特进魏徵向太宗上书说:
“我看到自古以来,但凡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的人,他们驾驭英才,朝南而坐,以统治万民,都希望自己德配天地,功高日月,长久统治,帝位能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然而能善始善终的实在太稀少了,衰亡倾覆的相继发生,这是什么缘故呢?探讨他们的失败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懂得治国的道理。前朝覆灭的教训并不久远,可以讲得出来。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兵强马壮,三十馀年,声威远播万里。然而一下全部丧失,江山尽为别人所有。隋炀帝难道不想让天下安定、国家长治久安,故意要施行夏桀那样的暴政,弄得自己国破人亡吗!他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到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不按季节来征收徭役,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却多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一定会享受福禄,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上下互相欺蒙,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竞死在匹夫之手,他们的子孙也被斩尽杀绝,为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圣明的大唐乘机而起,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倾覆的国家重新匡正,松弛的道德规范重新恢复。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就使凶暴的人化而从善,也无须百年,便可达到刑罚废弃不用的安定境界。现今所有的宫殿观阁、楼台亭榭皇上都已拥有;奇珍异宝皇上都已收藏,佳人淑女都已侍候在皇上的身旁。四海九州的百姓都已成为皇上的臣属。如果此时能够总结一下隋朝之所以亡国的历史教训,思考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成功经验,一天比一天警惕,虽有功德而不自恃。烧掉殷纣王的鹿台、宝衣,拆毁秦始皇宽广的阿房宫宫殿,居住在峻伟的宫殿里心里就会感到有危亡的惧怕,居住在简陋的房舍中却感到心安理得,这样就能与天地的神明在冥冥中贯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如果顾惜现成的东西不忍毁坏,就让它们仍然保持原貌,但要免除那些并不急需的供奉,减少到最低限度。即使是豪宅间也夹杂着一些茅屋,玉石台阶和泥土台阶一起使用也无妨。要使百姓心甘情愿地效力,又要不用尽百姓的力量,要常想到居住的人享受着安逸,但劳动的人多么辛苦,这样很多的百姓就会自愿来到这里,他们非常尊敬君主而自己也称心如意,这是次一级的德行标准。如果是妄自尊大,不把上天的旨意记在心头,不考虑后果,不善始慎终,忘却打天下的艰难,认为是天命所归,抛弃住陋室时的俭朴作风,一心追求雕梁画栋的奢靡建筑,在原有宫殿的基础上还要扩建,在旧的建筑上广加修饰,依此类推,永不知足,百姓见不到德政,见到的只是无休止的劳役,这是最糟糕的德行。这样的做法就好比背着柴去救火,倒进开水来止沸,是用强暴来替代混乱,实际上-与先前的乱政走的是一条路,其后果不堪设想,后世子孙将如何看待你的事迹!没有可观的政绩就会产生人怨,产生人怨上天就会发怒,上天发怒就必然会发生灾害;发生灾害就会引起祸乱,祸乱一旦兴起,要想保全身家性命和美好名声就很少了!顺应天命,改朝换代之后,按理说可以维持七百年的兴盛国运,把江山遗留给子孙相承,传至万世。江山大业获得时艰难,却容易失去,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吗?”
P3-7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吴兢,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吴兢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事业,史称吴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经友人推荐,开始担任史官。吴兢作为史官,他不仅能够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发扬了史官忠于历史的赤诚品格。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无力驾驭朝政,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各派势力都在拉邦结派,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要废太子而自立,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而被杀,后安乐公主又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这严竣形势面前,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最终保住了相王李旦。数年后李旦执政,是为睿宗。在唐玄宗执政时,吴兢反对玄宗集大权于一身、群臣不敢纳谏的局面,上疏玄宗,主张朝廷行政要按规章制度行事,他说:“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在担任史官期间,他还利用业馀时间写出了《贞观政要》以及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等书,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当初,吴兢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地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张说几次请求删改,都被他断然拒绝,并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唐会要·史馆杂录》)因为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秉笔直书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的楷模。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贞观政要》的写作初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政治目的,所以它一直为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
在封建社会君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辅佐父亲李渊反隋兴唐,统一天下,也曾亲眼看到过一度繁荣兴旺的隋王朝。但由于隋炀帝施行暴政,因此隋王朝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他感受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更深深地认识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登上帝位后,改年号为“贞观”,执政二十三年,期间经常与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杜如晦、王硅等诸臣反复讨论经邦济世的大计,最后逐渐形成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廉洁奉公、任贤纳谏、奖优罚劣、平衡利害、驾驭群僚、防患于未然等一整套治国兴邦的策略。也正是因此,才出现了建唐以来空前繁荣与安定的“贞观之治”局面。
《贞观政要》虽属记载史实,但并未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组织全书,作者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创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书中在以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的经验与思想,从告诫后人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定百姓与自身修养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的安危确实具有普遍的意义。书中还记述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人才使用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贤臣集中于初唐政坛,正是因为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也是非常关心的。在《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中,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做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
全书共十卷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轶文为引子,生动有趣,概括集中,记叙与评介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书中广泛引用了哲理教义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所以该书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书中列举的那些在思想上、认识上、决策上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史事,既显示贞观年问的政治面貌,又可激发后人的思索与追求,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成了后世“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的教科书。
书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骈宇骞
戊子春正月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