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不甘沉默的时代观察。由凤凰网文化频道主编的《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是诸多文化大V的文艺评论集,包括曹寇、董晓、朱大可、叶开、余世存、杨黎、石一枫、路见、王晓渔、马小盐、柳鸣九、廖廖等人,书中观点独特,文峰犀利又兼具情怀。

内容推荐

“洞见”是凤凰网文化频道下属一个栏目,主推文化评论和访谈,《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正是该栏目的精彩文化评论访谈合集。所选文章多观点独特,文风犀利又兼具情怀,有不错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目录

文学常道

 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

 《天南》停刊:不必哀叹文学衰落

 再评王朔:把愤世嫉俗流于世俗

 从安妮宝贝到庆山:美丽童话还是残酷现实

 莫迪亚诺的文学密码:现代人自我泯灭的悲情寓言

 重读《静静的顿河》:身份复杂的“红色经典”

 再读《金瓶梅》:节欲“外衣”下的尴尬之书

 老规矩

 多米诺唐朝

 用进步鸡汤拯救母语

 “欧芹”昆德拉:被误解的反极权作家

 民国真是文青的黄金时代吗?

 中国“鬼故事”:在镜中照见自己的荒诞

 马尔克斯:终其一生为被压迫的人写作

 贝克特去世二十五周年:谁成了等待戈多的一代人?

 《五十度灰》撬起世界荷尔蒙的版图

 喧哗与骚动:中国众诗人如何评价余秀华?

 诗人张枣逝世五周年祭:这必死的“测量员”

社会镜鉴

 中国式“寻根”为何失败?

 广场的沦陷与大妈的崛起

 于丹式“心灵鸡汤”考:中国特色普世价值

 当下语文是“无情感教学”培养出自私麻木的一代

 “示众”文化:强权游戏催生冷血看客

 探究“水浒式暴力”:游民造反只因没有出路

 文化强国梦和21世纪“臭老九”

 韩寒与郭敬明:时代宠儿的两张脸

 当代中国离文化繁荣有多远?

 足球解说员:讲故事、赞美诗与丧家狗

 “童子尿”背后是两地群体的精神宣泄

 《蜗牛》进小学教材:被励志掩盖的童趣

 中国两性浮世绘:女敬钱,男敬色?

 批评柴静的尺度:中国特色的道德指控何时休?

思想焰火

 加缪:他所洞察的“荒谬”恰似我们的当下

 广场舞与公民文化:“公民自治”是个好东西

 银针与手术刀的缺失:中国文化批评的反常暮色

 评习近平“剜烂苹果”论:复兴文艺先要敢于批评

 从习近平喜读托尔斯泰看精神和道德在中国的地位

 索契开幕式的政治学:从苏联红到现代色

 为什么我们总在遗忘“他人的痛苦”?

文艺症候

 演员直接为角色改台词属于“跳大神”

 中国电影:庄稼不敌毒品

 Lou Reed:在道德边缘挖掘主流世界拒绝的内容

 喜羊羊的“粗俗暴力”不是道德问题是分级问题

 字幕高墙:中国影迷的尴尬与恐惧

 中国戏剧:东风不敌西风

 “士人”高仓健唤起中国人的道德旧梦

 “郭·吉诃德”:存活在假想敌中的郭德纲

 艺谋归来,焉识丢了

 《爸爸去哪儿》:一场与宝贝无关的成人麻醉游戏

 我们都和周星驰不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从饥饿史到讴歌牙神

 黑猫警长三十岁:国产老动画之殇

 “任性”姜文:红色老男孩的戏仿革命之路

 袁阔成谢幕评书尚待下回

 羊年春晚变形记:反腐错位三俗不休

 再见窦唯,我们都活着转了世

 香港人徐克不懂共产党员杨子荣的心

 文青的李健,还是大众的李健?

审美历程

 天价油画:顶级艺术品背后的权力追求

 韩流造魅术:东亚女性的男色盛宴

 “土豪”们终会知道什么是美的事物

 渡边淳一的情欲写作高度来自于“惊骇美学”

 为什么西方比中国更爱贾樟柯?

世界经验

 巴西足球:从“政治鸦片”到凡人的圣殿

 复杂的日本:在“去国家主义”与“后现代”之间

 一个新疆汉人眼里的新疆

 凶残与高雅:从古拉格看俄罗斯

 英格兰与苏格兰:小时代的姐妹花

 库克出柜:基督传统与自由主义的美式博弈

试读章节

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

导语:海子已经死了二十五年,从那一天到现在,足以成长起一代诗人,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在纪念,如何看待海子似乎成了一个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问题,于是很多人对于诗歌的概念还仅止于海子,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常识?

作为一个曾经热爱过海子,热爱过海子写下的麦子、土地、风的“80后”诗人张杭表示:某种程度上,海子是单一的天才,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繁衍着一个因个人化而无限丰富的语调和音乐世界。而如何超越海子,这件事还没有完成。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海子的意味是不同的。不仅公众,就是在文化界、文学界,有很多人对于当代诗歌的概念,还仅止于海子。当代最好的诗人是海子,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常识?

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那个还提供诗人出道机会的时代,出道的诗人,无论学院派还是其他,在他们的演讲中,还带着对海子博物馆似的敬意。而对于“80后”“90后”写诗者,海子不再被提起,被回避或是被忽略。海子是最早的习作期记忆,海子是一个缺乏现时代复杂性的诗人,海子是谁?“我其实并没有读过海子。”海子已经死了二十五年。从他死到现在,足以成长起一代诗人。每年的这一天,在豆瓣、微博上涌现而无从细读无从分辨的“90后”诗人,他们都是在海子死后才出生的。必须看到诗的世界早就变了。对于每个人,如何看待海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问题。

俗气的不能再俗气的论调是诗歌已死,无知的不能再无知的看法是现代汉语诗不行。实际上,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

七月派带来不纯的世界和纯诗的人格,九叶派带来分析时代和社会的方法,朦胧诗于中国正如象征主义和阿克梅派于俄罗斯。海子的贡献是什么?于今日他的价值何在?从诗歌本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到了海子,现代汉语诗才在音乐性这个面向达到了较高的“完成度”。同时作为一种启迪和标准,这种自觉对于后来的、我们这一代诗人成为必要,并因此繁衍着一个因个人化而无限丰富的语调和声音的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

就诗歌本体的外围来看,一个最浅层的现象是,大学生诗歌写作。海子的成功维持了一种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其人其事其诗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写诗冲动,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成为年轻诗人的必经之地。由此形成了北大和上海诸高校这两个被自身运作所强化的营地。细想其实这跟海子也没什么关系。教育普及,大学普及,你们这些诗人中的多数不从大学里来,还能从哪里来?仔细往内里观察,却看到了一条由海子、骆一禾、戈麦这些诗人之死所界定出的绕道之路。

新世纪初年,大学BBS兴起,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场所,为大学诗歌带来了新一轮繁荣的开始。那段时期,曾流行过“海子体”,满眼麦子、土地、风。空洞的意象。写诗变得容易,也成为一种投机。任何天才的才华只属于天才。不久,海子的史诗理想与抒情短诗的范式,造就了某种新的神话写作,大鹏及各种自编神兽,古今之穿越,代之以海子“全无全有”的极端意志,是精巧和游戏感。混杂其间,有个性的诗人继承了前述音乐性的自觉,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变异,而真正的当代性在于他们的虚无感。

海子风刮过,“像海子”又成为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鄙夷,所摆脱的。海子也连同被抛弃,唯一留下来的是语言的标杆。在翻译诗的大量阅读和外语能力提高之下,视野扩展了,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那些“学成者”将之推广,他们(这些榜样)便是布罗茨基、米沃什之类西方当代大师。他们是新批评之后综合而熟巧的一代诗人,他们的优异之处在于综合。之所以转而学之,意味着汉语的新一代严肃、自觉的诗歌写作者,为超越海子所走出的道路渐趋清晰,即:无限个人化具象化的形象、细微的感官反应、社会生活的日常场景、新批评思辨似的夹叙夹议、克制于言说的抒情、书面的整饬的语言、有规律的音乐性。所有这些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反思性的、对局限报以认同的、学术式精耕细作的样貌。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突破之路?我曾谈过一种分类:有两种天才,单一的天才和较全面的天才。安德烈耶夫、特拉克尔、洛尔迦、策兰是前者,沃伦、布罗茨基、沃尔科特、托尔斯泰是后者。等等。

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然而,他既没有完成现代汉语诞生伟大诗人这一历代愿景,也没有发展出有效的诗歌的方法表达更大范围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们当下的种种处境。因而在海子极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退却自有别的社会原因,但诗人们确是在他的空缺之地寻求。

一种综合而整饬的风格,同样造就了大量缺乏足够区分度的诗和写诗者。我看诗,时常期待一些突然的东西,认为亟须新颖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个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重看海子,重新发现从他那儿丢失了什么。

综合的尝试、表达复杂问题的方法,在“80后”“90后”诗人那里还没看到太多有效的实践。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海子?我说,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

P2-5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儒家文化虽然曾经相当强大,其蔓延面在空间上仍然有限,中国要在文化上击破美国文化的垄断,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模仿的文化大国,路途还十分遥远。与此同时必须要根除文艺现状中的病症.并就“文艺复兴”与“新文化”两条道路做出认真的研判和选择。

——朱大可

面对公共议题,中国人通常并不就事论事,而是一贯对别人进行道德评判,甚至人身攻击,这种毫无理性可言的舆论雾霾和言论痛殴,其实是中国特有的阶级斗争遗毒和病态话语污染。

——马小盐

示众是权势者的杰作,这种游戏只能培育冷血的看客.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也才会造成连绵不绝的“子民文化”与“类人孩现象”。

——余世存

中国的两性关系之中有一条隐秘的规则.即女人只敬男人的钱.男人只敬女人的色,社会对男性的主要诉求是以权力和金钱为硬标杆的成功,男人在家庭中往往既是暴君,又是拒绝长大的孩子,讲究形象美的“暖男”只是软弱的代名词;对女人的要求则无比纯粹:你的美要配得上他的钱,”女强人”就像变性人一样被中国价值观唾弃。

——黎宛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