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手不释卷。
《日记背后的历史》通过一个孩子的日记,讲述发生在他(她)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
告诉你更多、更完整的历史细节,揭晓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众多秘密!
本书为克拉拉·布洛著的《在印象派画家身旁(波丽娜日记1873-1874年)》,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印象派画家身旁(波丽娜日记1873-1874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法)克拉拉·布洛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手不释卷。 《日记背后的历史》通过一个孩子的日记,讲述发生在他(她)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 告诉你更多、更完整的历史细节,揭晓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众多秘密! 本书为克拉拉·布洛著的《在印象派画家身旁(波丽娜日记1873-1874年)》,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内容推荐 《在印象派画家身旁(波丽娜日记1873-1874年)》由克拉拉·布洛著,讲述了:1873年,14岁的波丽娜认识了新搬来的邻居——画家莫奈,她开始对绘画感兴趣。莫奈是“独立画家”(后来的印象派)的领袖。一开始波丽娜对他的画惊叹不已,但后来,她开始喜欢上这些画独特的色彩,并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873年12月12日 我不懂绘画。不过,我仍然试着按照利奥波德说的方法画画。不行。我肯定没这天分。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想要把一个苹果、一个梨、有时候是一个西葫芦画下来,可我做不到。 今晚,我拿着小本子,又坐到厨房里的桌子边上。丹妮丝在配餐间台子上专门帮我摆了一筐水果,我想要照着样子画幅速写(人们都这么说,我也很喜欢这个词)。可我根本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该怎么画。丹妮丝现在是我们的厨娘,以前她是我的奶妈,再之前,她是我哥哥埃德蒙的奶妈。 我发现她看我画画时尽量忍住不笑。我画画的样子一定很好笑吧,双唇抿紧,一言不发…… 12月13日 草图本非常漂亮,它的封面是皮质的,当中每一页纸都纹理清晰、富有质感。我可不可以用它来写日记呢?这样,它对我来说就是有用的了,而且每次打开它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利奥波德。 利奥波德是哥哥最要好的朋友。埃德蒙19岁,比我年长5岁。他们两个都把我当作小孩子,尽管我不情愿,可对此也毫无办法。不过,我发现这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对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因此我能在他们身边待很长时间,听他们聊天(主要谈艺术和政治)。 利奥波德长得非常俊美……要是我会画画,你就能看到他长什么样子了,可惜啊,亲爱的日记本,你就只能听我的描述了。我能告诉你的是,他有一头浓密的金发,天气潮湿的时候,金发会有点鬈。他比埃德蒙矮一点,脸上蓄着一点点胡须,脖子上总是系着漂亮的围巾。他的眼珠是灰色的,有点淡淡的杏仁色,鼻子精巧,声音低沉而有磁性…… 利奥波德在学美术。这草图本就是他送给我的,而他自己则忙着给哥哥画一幅速写(你看,我是多么喜欢说这个词啊)。这会不会表示他对我有兴趣,就像我对他有兴趣那样?我忍不住这样幻想。即便我心里明白,他之所以送这本本子给我就是为了堵住我的嘴让我不要发出声音,还有更糟的,那便是他连想都没想到就随便把本子给了我。 利奥波德想要为哥哥画一幅肖像画,因此他才来我们家待那么长时间。难道这只是一个借口?看到他画画的速度,我忍不住会这样想! 利奥波德画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他画,尽可能悄悄地看。可我发现他根本没有注意到我时,不免抱怨道:“我真想自己能和你画得一样好……” 当然,我故意大声说,以便让利奥波德知道我是多么欣赏他的才华。 “这不难,”他眼睛不离笔尖地回答我,“你只要多练习,就能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了。” “可我从来没有试过!” “那么就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吧,从一些静态的、不会扰乱你的物品开始,比如从画水果开始……”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你都知道啦,我很用心地去画,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妈妈总是说我不够有恒心。做刺绣也是如此,我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虽然我忍不住会抱怨,但是我每次都把刺绣绷子上的活给做完了。如果是读书的话,哪怕我不喜欢这本书,也会坚持读上百来页,之后就不读了,祝作者好运咯! 绘画就不同了,我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画不好,最多能把常常练习的苹果、梨画好。可我很想画得更好,真的很想!P1-5 序言 老少成宜,多多益善 ——读《日记筲后的历史》丛书有威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还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2013年2月15——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 ——钱理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