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初以来,《古文观止》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巨大的一部古代散文选本。此书上起周代,下至明末,囊括名家名作及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文章,故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一部适合初学散文者诵读的启蒙课本。
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与现行的版本比较,不仅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书末还附录了“名句摘引”,以便让读者明白这些名句的出处,有利于写作时的引用和参考。本书由傅德岷、赖云琪主编。
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与现行的版本比较,不仅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书末还附录了“名句摘引”,以便让读者明白这些名句的出处,有利于写作时的引用和参考。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遨游于《古文观止》的文化海洋中,吸吮其精华,陶冶我情操,扬我民族文化之威,建我现代化的祖国吧!《古文观止鉴赏辞典》由傅德岷、赖云琪主编。
宣公夏滥于泗渊①。里革断其罟而弃之②,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人,助宣气也③。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置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④。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罝罜蔍;设阱鄂,以实庙庖⑤,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麂麑,鸟翼彀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⑥。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⑦。”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⑧,不亦善乎!是良罟也⑨,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⑩。”师存侍⑾,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注释】①宣公:鲁国国君。滥:将鱼网沉于水中捕鱼。泗:泗水,鲁国的一条河流。②里革:鲁国的大夫。罟:鱼网。③土蛰:蛰伏在土里的虫子。发:出来。水虞:管理河流湖泊的官员。讲:谋划。罛:大鱼网。罾:捕鱼的笼子。名鱼:大鱼。登:得到。川禽:甲鱼之类。尝:献祭。寝庙:祖庙。诸:“之于”的合音。宣气:宣泄阳气。④兽虞:掌管捕捉野兽的官员。置:捕野兽的网。罗:捕鸟的网。矠:以叉矛刺取物。夏犒:夏天食用的鱼干。生阜:生长。⑤罜蔍:小渔网。阱:陷阱。鄂:陷阱中的木桩。庖:厨房。⑥槎:砍伐。蘖:树木砍伐后发的嫩芽。夭:没有长大的树木。鲲鲕:小鱼。鹿:小鹿。麑:小糜鹿。毂:幼鸟。蚔蝝:幼虫。庶物:万物。⑦方:正在。无艺:没有限度。⑧过:错误。⑨是:代词,这。⑩谂:告诉。⑾师:乐师。存:人名。
【译文】鲁宣公夏天把鱼网沉入泗水的深渊捕鱼。里革割断他的鱼网并扔掉,说:“从前,严寒逐渐消退,蛰伏的虫子从土中钻出来,这时候,负责捕鱼的官员就使用鱼网鱼笼去捕取大鱼、鳖蚌之类,进献给国君的祖庙享用;然后再让百姓去捕捞,这有助于春天的阳气渲泄出来。鸟兽孕育,水里鱼鳖长成之时,负责打猎的官员就禁止使用捕捉鸟兽的网罗,这时就刺取鱼鳖之类做成鱼干夏天食用,这是帮助鸟兽生养成长。当鸟兽长成,水中的鱼鳖孕育之时,负责捕鱼的官员就禁止使用小鱼网,这时就设置陷阱之类捕捉鸟兽,来充实祖庙的祭品和庖厨的美味,这样做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用度。况且在山上不砍伐树桩新发的嫩芽,在湖泊边不砍伐没有长大的草木,河里禁止捕取小鱼,让小麂小麋鹿之类小野兽成长,捕鸟时要保护幼鸟和鸟蛋,捉虫时要放开幼虫,这样做是为了万物的繁衍。这些都是古代传下来的教训啊。现在,鱼儿正离开雄鱼在孕育,不让鱼儿成长,还要用鱼网去捕捉,这是贪得无厌啊。”
宣公听了这一席话,说:“我有过错,而里革帮助我纠正,不是很好的吗?这破了的鱼网真是好,它让我得到了很好的教训。让官员把它收藏好,它使我不会忘记这一番良言。”乐师存正在旁边侍候,他说:“收藏这鱼网,还不如让里革在身边,这样您更不会忘记的。”
【鉴赏】本文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鲁宣公和大夫里革。宣公在鱼类繁殖的夏季下网捕鱼,里革先割破并扔掉了鱼网,再引用古训阐述破网的理由,还指责宣公这样做是贪得无厌;宣公面对破鱼网和里革的指责不但不发怒,反而高兴地把破鱼网收起来,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里革的教诲。大夫匡君果断,国君知错即改,两个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从本文还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对于有益于人类的鸟兽虫鱼,总是采取有节制的捕获政策,十分注重生态平衡。文中的里革不怕权势进行劝谏;鲁宣公及时醒悟,虚心纳谏;师存进言,意味深长。三个人物的言行,至今仍有令人深思之处。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①。文伯曰:“以歇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②,其以歇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居,吾语女③。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稀、郊之粢盛④,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⑤,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⑥,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⑦,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罴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⑧,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⑨?吾冀而朝夕修我⑩,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⑾。”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⑿,季氏之妇不淫矣。”
【注释】①公父文伯:名歇,鲁国的大夫。绩:纺麻。②干:触犯。季孙:季康子,鲁国的正卿。③居:坐下。语:动词,告诉。④大采:国君于春季穿的五色彩衣。朝曰:春分朝祭太阳。祖:学习。地德:土地的属性。师尹:大夫。旅:百官。牧:各州的地方官。相:国相。少采:国君于秋季穿的三色衣服。夕月:祭祀月亮。大史:太史,史官。司载:负责天文事务的官员。纠虔:恭敬。九御:宫中的女官。樟:与“郊”都是祭祀的名称,粢盛:祭祀用的食品。⑤慆:轻慢。⑥庀:治理。⑦玄紞:冠冕上用来悬挂玉石的带子。纮綖:冠冕上的两种装饰织品。内子:卿的正妻。大带:礼服上的腰带。命妇:大夫的正妻。⑧社:春分祭社。烝:冬天的祭祀。效:献上。愆:过错。⑨辟:罪过。⑩而:你。⑾是:代词,这。穆伯:公父穆伯,文伯之父。⑿志:记住,记下来。
【译文】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拜见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纺麻。文伯说:“以我这样的家庭,母亲您还要纺麻,我担心会使季康子生气,他大概会以为我不能侍奉母亲您吧?”
文伯的母亲叹道:“鲁国大概要灭亡了吧!让幼稚无知的人做官而不懂得大道理。过来坐下,我告诉你。从前,圣哲的国君是这样对待百姓的,选择贫瘠的土地给他们居住,使他们在那土地上辛苦劳作,所以能够长久地拥有天下。百姓辛劳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良之心;安逸就会放荡,放荡就会忘掉善良的品德,忘掉了善良品性就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居住在肥沃土地上的百姓之所以不成才,就是因为太安逸;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之所以有正义之心,就是因为劳作。所以天子身着五彩衣服于春分之日祭祀太阳,与三公九卿一起学习、分辨土地的属性:中午考查国家治理的情况,以及百官的政事,大夫中的众官、州牧、国相宣布依次施行的百姓事务;秋分时节,天子身着三彩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一起恭恭敬敬地观察天的法则:太阳下山之后就监督宫中女官们,让她们洁净地准备稀祭和郊祭的食品,然后才安寝。诸侯们早上就从事天子的事业,执行其命令,白天考查其本国的职事,傍晚省察常法,晚上告诫百工,让他们不要偷懒放纵,然后才能安寝。卿大夫早上考查他的职事,白天研究处理各种政事,傍晚依次完成这些事情,晚上处理他的家政,然后才能安寝。士早上受业,白天研习功课,傍晚复习,晚上想想是否犯过错误有无憾事,然后才能就寝。从庶人以下的各类人,都是天亮就做事,日落就休息,没有一天偷懒的。王后亲自编织天子冠冕上的黑色垂玉之带,公侯的夫人们编织的,还要加上冠冕上的两种装饰品纮和綖,卿的正妻制作大腰带,大夫的正妻完成祭服,士的妻子还要加上朝服,从庶士以下的妻子都为他们的丈夫制作衣服。每年从春分祭祀社神开始安排活计,到冬天烝祭时献上成果,无论男女,都要考查成绩,如有罪过就要惩罚,这就是自古以来的制度。位居高位的君子操心费神,位居下位的百姓出力劳作,这是先王的教训。从上到下,哪个敢放纵心智、不尽力劳作呢?
“现在,我是寡妇,你又位居下大夫,就是早晚勤恳做事,还担心忘记祖先们的功业。何况还有所懈怠,那又怎么能够逃脱处罚呢?我希望你早晚勤恳从事,磨炼自己,应该说:‘一定不废弃祖先的功业。’你现在却说:‘为什么不自我放纵?’用这种态度去担任国君任命的官职,我恐怕你的父亲要绝后了。”
孔子听说了这些话,说:“弟子们记住,季氏家的妇女不贪图享乐。”
【鉴赏】儿子在朝做官,薪俸足以养活寡母,儿子出于关心,让母亲颐养天年,不要再操劳,这本来是人之常情,可是作为母亲的敬姜却从这样一件小事上生发出一番大道理。她一开口就说“鲁国怕要灭亡了”,居然让这样不明事理的人做官!什么样的事理?无论什么人,都应该勤劳,一旦心存安逸就可能身死国灭!敬姜首先分析了勤劳的益处,安逸的坏处。接着详细叙说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每天的工作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勤勉从事,“无日以怠”;妇女则上自王后下至民女都做着分内的事。通篇以“劳”字为主,自天子到诸侯,自公卿大夫到士庶人,自王后至夫人,自内子士妻到庶士以下,无一人之不劳,无一日之不劳,无一时之不劳。敬姜作为一位贵族妇女,主张劳动重要,反对好逸恶劳,并把它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是难能可贵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虽有“心”“力”之别,“劳”则一样。最后归结到自己家庭,如果贪图享乐,只有死路一条!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清楚;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叙述人们劳作的段落中,详男性略女性,男性中也有详略之分,由天子到庶人越来越简略。
自清初以来,《古文观止》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巨大的~部古代散文选本,编者是清康熙年间的学者吴楚材、吴调侯。此书自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刊行以来,曾风行一时,成为初学文言文的必读课本;辛亥革命后,仍有很多学校将它作为国文教材;也是我国散文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据编者吴楚材之父、吴调侯之祖父吴兴祚介绍,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他“奉天子命抚八闽(今福建省)”之时,曾请会稽(今浙江绍兴)章子、习子以古文教其子、孙于“三山(福州市的别称)之凌云处”,其时吴楚材与吴调侯均在左右,同堂学习。他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人才气过人,下笔洋洋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对于当时的启蒙读物“古人书传”,认为“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缺如也”。即是说,那些“读物”探义理不精不深,辨析字句不准不晰,深以为憾。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春,吴兴祚“统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之时,收到其子(吴楚材)、孙(吴调侯)合编的《古文观止》书稿,经披阅数遍之后,于五月端阳日写的“序”中认为:“阅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填补了他原引以为憾的“古文”选本之“缺如”者,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的好读物。
这一评价是中肯精当的。《古文观止》上起周代,下至明末,共选文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此书相较于一般的古文选本,有几大特点。
其一,此书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选文多具代表性,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
其二,此书不仅对字、词、句加以评注,评注详而不繁,同时还对某些字加以注音,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当确切。
其三,此书在每篇选文之后,都用一段文字加以点评,虽着墨不多,却准确巧妙,一篇之主旨及写作之妙处尽在其中,颇给人以启发。
其四,此书选材广泛,囊括了名家名作及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文章。
其具体选材内容如下:本书前三卷皆为周文,共五十六篇文章。卷一、卷二之文选自《左传》,其中有不少名篇,如《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子产论尹何为邑》等。卷三之文选自《国语》《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共二十二篇文章,其中名篇有《召公谏厉王止谤》《敬姜论劳逸》等。卷四之文乃秦文,主要选自《战国策》,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楚辞》的《卜居》及《宋玉对楚王问》,共十七篇文章,名篇有《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卷五、卷六乃汉文,共三十一篇文章,其中包括《史记》的十四篇文章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另有西汉文、东汉文、后汉文十六篇,名篇有《史记》的《屈原列传》、贾谊的《过秦论(上)》、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等。卷七乃六朝文和唐文,包括李密、王羲之、陶渊明、孔稚珪、魏征、骆宾王、王勃、李白、李华、刘禹锡、杜牧、韩愈等之十九篇文章,名篇有《陈情表》《归去来辞》《滕王阁序》《陋室铭》《杂说四》等。卷八乃唐文,全为韩愈之文十九篇,为人熟知的有《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卷九为唐宋文,包括柳宗元、王禹偶、李格非、范仲淹、司马光、钱公辅、李觏、欧阳修之文二十二篇,名篇有《捕蛇者说》《黄冈竹楼记》《岳阳楼记》等。卷十、卷十一为宋文,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文四十篇,名篇有《醉翁亭记》《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等。卷十二为明文,包括宋濂、刘基、方孝孺、王鏊、王守仁、厝顺之、宗臣、归有光、茅坤、王世贞、袁宏道、张溥等之文十八篇,名篇有《卖柑者言》《报刘一丈书》《沧浪亭记》《五人墓碑记》等。
由于历史的局限,《古文观止》中也有一些带有封建时代烙印的文章,但绝大多数是人们熟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故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一部适合初学散文者诵读的启蒙选本。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崭新的21世纪,随着我国的和平崛起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正逐步迈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急需的是具有现代观念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高素质”中自然包含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素养。面对当前古代文学教育的衰落,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这是因为: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古文能使人宏观地触摸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据《东方早报》2004年4月初报道,浙江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高居第一的答案是:古代文学!他们认为:古代文学能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情操和气质,甚至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工作。一个有较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的人,会显得充实,不浮躁,有涵养,在实际工作中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更易接近事业的成功。诚哉斯言!而《古文观止》又是古代文学中最为普及的、简明扼要的选本,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上自周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与先民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观念,更可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诸如:“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臧哀伯谏纳郜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厉王止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的口头语和座右铭,故《古文观止》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本书与现行的版本比较,不仅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书末还附录了“名句摘引”,以便让读者明白这些名句的出处,有利于写作时的引用和参考。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士孙洙在《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借用此语,我们不妨也说:
古文二百二十篇。
熟读咀嚼任情看。
字词句义应知晓,
观止可过古文关。
忠孝仁爱德信在,
凛然正气注胸间。
根深蒂固文深厚。
现代新人永向前!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遨游于《古文观止》的文化海洋中,吸吮其精华,陶冶我情操,扬我民族文化之威,建我现代化的祖国吧!
傅德岷 赖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