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话汉书(白话全译本共4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汉)班固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班固编著的《白话汉书(白话全译本共4册)》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从其中的十志又是贯通古今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的通史,成为后世人编修通典、通志、通考的良好开端。《汉书》中不少人物传记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汉书》写人物常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来突出他们思想性格的特征。在文学语言方面,《汉书》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喜用古字。《汉书》的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一面,引起后世散文作家的喜好。

内容推荐

班固编著的《白话汉书(白话全译本共4册)》介绍了,《汉书》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所沿袭。

《汉书》中的“十志”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还讲述了疆域政区的地理状况,以及古代自然科学和古代学术思想,极大地扩展了历史的研究领域。

《汉书》大约是八十万字,卷帙比《史记》更繁富,保留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献。

《汉书》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极力维护当时盛行的封建神学统治思想,其比《史记》更符合封建正统思想。

目录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卷二 惠帝纪第二

卷三 高后纪第三

卷四 文帝纪第四

卷五 景帝纪第五

卷六 武帝纪第六

卷七 昭帝纪第七

卷八 宣帝纪第八

卷九 元帝纪第九

卷十 成帝纪第十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统母

 纪母

 五步

 统术

 纪术

 岁术

 世经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陈胜

 项籍

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张耳

 陈余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魏豹

 田儋

 韩王信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韩信

 彭越

 黥布

 卢绾

 吴芮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吴王刘濞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楚元王刘交

 刘向

 刘歆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季布

 栾布

 田叔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齐悼惠王刘肥

 赵隐王刘如意

 赵幽王刘友

 赵共王刘恢

 燕灵王刘建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萧何

 曹参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张良

 陈平

 王陵

 周勃

 子周亚夫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傅宽

 靳歙

 周緤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张苍

 周昌

 赵尧

 任敖

 申屠嘉

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郦食其

 朱建

 娄敬

 叔孙通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淮南厉王刘长

 衡山王刘赐

 济北贞王刘勃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蒯通

 伍被

 江充

 息夫躬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仁

 张敺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梁孝王刘武

 代孝王刘参

 梁怀王刘揖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爰盎

 晁错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张释之

 冯唐

 汲黯

 郑当时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贾山

 邹阳

 枚乘

 路温舒

 子枚皋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窦婴

 田蚡

 灌夫

 韩安国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河间献王刘德

 临江哀王刘阏

 临江闵王刘荣

 鲁恭王刘馀

 江都易王刘非

 胶西于王刘端

 赵敬肃王刘彭祖

 中山靖王刘胜

 长沙定王刘发

 广川惠王刘越

 胶东康王刘寄

 六安共王刘庆

 清河哀王刘乘

 常山宪王刘舜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李广

 孙李陵

 苏建

 子苏武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卫青

 霍去病

 李息

 公孙敖

 李沮

 张次公

 赵信

 赵食其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 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倪宽传第二十八

 公孙弘

 卜式

 倪宽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张汤

 子张安世

 孙张延寿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杜周

 子杜延年

 孙杜缓

 缓弟杜钦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张骞

 李广利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戾太子刘据

 齐怀王刘闳

 燕剌王刘旦

 广陵厉王刘胥

 昌邑哀王刘髆

卷六十四 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严助

 朱买臣

 吾丘寿王

 主父偃

 徐乐

卷六十四 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严安

 终军

 王褒

 贾捐之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公孙贺

 子公孙敬声

 刘屈麓

 车千秋

 王新

 杨敞

 子杨恽

 蔡义

 陈万年

 子陈咸

 郑弘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杨王孙

 胡建

 朱云

 梅福

 云敞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碑传第三十八

 霍光

 金日碑

 子金安上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八

 赵充国

 辛庆忌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傅介子

 常惠

 郑吉

 甘延寿

 陈汤

 段会宗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隽不疑

 疏广

 兄子疏受

 于定国

 薛广德

 平当

 彭宣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王吉

 子王骏

 孙王崇

 贡禹

 龚胜

 龚舍

 鲍宣

 唐林

 薛方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韦贤

 子韦玄成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魏相

 丙吉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眭弘

 夏侯始昌

 夏侯胜

 京房

 翼奉

 李寻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赵广汉

 尹翁归

 韩延寿

 张敞

 王尊

 王章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盖宽饶

 诸葛丰

 刘辅

 郑崇

 孙宝

 毋将隆

 何并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萧望之

 子萧育

 子萧咸

 子萧由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冯奉世

 子冯野王

 子冯逡

 子冯立

 子冯参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淮阳宪王刘钦

 楚孝王刘嚣

 东平思王刘宇

 中山哀王刘竟

 定陶共王刘康

 中山孝王刘兴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匡衡

 张禹

 孔光

 马宫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王商

 史丹

 傅喜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薛宣

 朱博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翟方进

 子翟宣

 子翟义

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谷永

 杜邺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何武

 王嘉

 师丹

卷八十七 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 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丁宽

 施雠

 孟喜

 梁丘贺

 京房

 费直

 高相

 伏生

 欧阳生

 林尊

 夏侯胜

 周堪

 张山拊

 孔安国

 申公

 王式

 辕固

 后苍

 韩婴

 赵子

 毛公

 孟卿

 胡母生

 严彭祖

 颜安乐

 瑕丘江公

 房风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文翁

 王成

 黄霸

 朱邑

 龚遂

 召信臣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郅都

 甯成

 周阳由

 赵禹

 义纵

 王温舒

 尹齐

 杨仆

 咸宣

 田广明

 田延年

 严延年

 尹赏

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范蠡

 子赣

 白圭

 猗顿

 乌氏赢

 巴寡妇清

 蜀卓氏

 程郑

 宛孔氏

 丙氏

 刀闲

 师史

 宣曲任氏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朱家

 剧孟

 郭解

 萬章

 楼护

 陈遵

 原涉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邓通

 赵谈

 韩嫣

 李延年

 石显

 淳于长

 董贤

卷九十四 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 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西南夷

 南粤

 闽越

 朝鲜

卷九十六 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蜡羌

 鄯善国

 且末国

 小宛国

 精绝国

 戎卢国

 抒弥国

 渠勒国

 于阗国

 皮山国

 乌□国

 西夜国

 蒲犁国

 依耐国

 无雷国

 难兜国

 厨宾国

 乌弋山离国

 安息国

 大月氏国

 康居国

 大宛国

 桃槐国

 休循国

 捐毒国

 莎车国

 疏勒国

 尉头国

卷九十六 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乌孙国

 姑墨国

 温宿国

 龟兹国

 乌垒

 渠犁

 尉犁国

 危须国

 焉耆国

 乌贪訾离国

 卑陆国

 卑陆后国

 郁立师国

 单桓国

 蒲类国

 蒲类后国

 西且弥国

 东且弥国

 劫国

 狐胡国

 山国

 车师前国

 车师后国

卷九十七 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高祖吕皇后

 孝惠张皇后

 高祖薄姬

 孝文窦皇后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武陈皇后

 孝武卫皇后

 孝武李夫人

 孝武钩弋赵婕妤

 孝昭上官皇后

 卫太子史良娣

 史皇孙王夫人

 孝宣许皇后

 孝宣霍皇后

 孝宣王皇后

卷九十七 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孝成许皇后

 孝成班婕妤

 孝成赵皇后

 孝元傅昭仪

 定陶丁姬

 孝哀傅皇后

 孝元冯昭仪

 中山卫姬

 孝平王皇后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 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 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 上叙传第七十上

卷一百 下叙传第七十下

试读章节

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名邦、又名季)。刘邦的母亲刘婶曾经在湖岸边睡卧,在睡梦中与神灵交合。刹那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前来接妻子,朦胧中看到有蛟龙盘绕在妻子身上。不久刘婶怀孕,生下刘邦(高祖)。刘邦的面相,前庭饱满,鼻梁挺直,长大成人后,刘邦蓄一副漂亮的胡须,左边大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待人宽厚仁爱,性情豁达大度,做事情豪爽不羁。不喜欢与常人一样谋持家业。及至壮年,刘邦通过考试,担任地方上的小吏,做过泗上乡亭长(注:秦汉时十里为一亭,亭有亭长。亭长管治安,捕捉盗贼。十亭为一乡)。在一起共事的官吏中,刘邦不拘小节,喜欢与他人开玩笑,喜欢饮酒,还喜欢女色。刘邦常到酒家王婶、武妇的店中赊酒喝,假若喝醉了,刘邦就会睡在酒家,卖酒妇武婶、王婶常在刘邦身上发现一些奇异的现象。比如说刘邦来喝酒,当天的酒就会多卖出几倍,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年末结账时,武婶和王婶会很爽快地把刘邦的酒债免去。

刘邦曾出差咸阳,到咸阳去办一些沛县交办的公务,见到过秦始皇出巡,那种盛大的场面,令刘邦驻足感叹道:“嗨呀,大丈夫就应该如此!”

单父县人吕公与沛县令是好朋友,因为躲避仇家,客居沛县,后来将家眷迁至沛县定居。沛县豪绅、官员们知道沛县令与吕公是好朋友,吕公将家眷又安置在沛县,于是到吕公家中来庆贺。萧何是沛县的文吏,在酒宴上负责接待宾客,事先告知来贺的宾客:“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刘邦虽然是亭长,却没有将同事、政府的官员放在眼中,此次前来贺喜,在递上的名片上,刘邦随意写上“贺礼一万钱”,其实一个钱也没带。吕公接过名片,看到如此厚重的贺礼,大惊,从座位上起身,迎出门外。吕公懂得相面,一看到刘邦的面相,即格外敬重,遂将刘邦引入上座。萧何在旁边讲:“刘季此人喜欢吹牛,不必当真。”刘邦却要与众人开个玩笑,一屁股坐在上座,毫无愧意。酒宴将要结束时,吕公用眼色示意刘邦酒后留下。刘邦留下来,吕公对刘邦讲:“我会相面,相的人也很多,没有遇到过像君这样的贵相,希望君多加保重。我有一位女儿,愿意嫁予君作为妻子。”客人们散了,吕婶气地骂吕公:“老东西,总说女儿金贵,要嫁一位贵人。沛县令待你那么好,想要与你结为亲家,你不肯答应,今天倒好,把女儿嫁给刘季这样的人?”吕公说:“女人家,懂啥。”最终还是将女儿嫁予刘邦。吕公女儿的名字叫做吕雉,即汉初的第一位皇后——吕后,吕雉为刘邦生下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刘邦曾在休假日,回乡里种田,吕雉与两个孩子在田间干活儿,一天,一位老人路过,要借水喝,吕雉把水借给老人。老人喝完水,盯着吕雉看,老人说:“夫人,你可是天下的贵人。”吕雉不以为然,再让老人看两位孩子,当看到孝惠帝时,老人讲:“夫人之贵,即来自于这个孩子。”又看了鲁元公主,也说是一副贵相。老人走后,刘邦从家里赶来,吕后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刘邦,说刚才过去的老人为她们母子相面,说她们母子是贵人。刘邦问这位老人现在何处,吕雉说:“刚过去。”刘邦随即赶上老人追问。老人讲:“刚才说夫人和儿子是贵人,就是因为你,你的面相贵不可言。”刘邦拜谢道:“如果真的像您所说的那样,我一旦富贵,一定要报答您。”及至高祖建立汉朝,做了皇帝,想再找这位老人,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

刘邦当亭长时,常戴一顶竹皮编的帽子,是手下捉盗贼的属吏在薛县为刘邦买的,刘邦很喜欢这顶帽子,经常戴,当了皇帝还戴,天下人为此称刘邦戴的这种帽子为“刘氏冠”。

作为亭长,刘邦要押送沛县刑徒至骊山,为秦廷服徭役,队伍上路不久,有许多人逃亡。刘邦暗自想,等到抵达骊山,逃亡的人也就差不多了,于是在丰邑西边的泽中亭,将队伍停下来,刘邦随后打上酒,开怀畅饮,喝到半醉时,半夜里,刘邦将绑着刑徒的绳索解开,让他们自寻生路。刘邦说:“你们走吧,我收拾一下也要远走高飞啦!”刑徒中,有十几位壮汉,愿意跟随刘邦一起走。此时的刘邦,已经喝得醉醺醺的,带着一群人来到湖沼边,刘邦让一位壮汉在前面探路。此人走到中途返回来报告,说:“前边有一条大蛇挡住去路,我们还是绕开走吧。”刘邦此时醉眼惺忪地说:“有这么多壮汉,怕个鸟!”竟一人仗剑向前,走到蛇的跟前,手举宝剑,将挡路的蛇一挥两段。道路打开后,刘邦继续向前走,走着走着,又困又乏,加上醉意,刘邦竟卧倒在路旁,齁齁酣睡起来。过了不久,后边的人也跟了上来,走到斩蛇的地方,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那里哭泣。问老太太哭什么,老太太说:“有人把我的儿子杀了。”这些人问:“是谁杀了你的儿子?”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今天化为蛇,挡在路上,被赤帝的儿子杀了,呜呜呜。”这些人笑老太太撒谎,于是责骂她,突然间,老太太不见了。这群人继续向前走,赶上刘邦,刘邦此时已经酒醒。这群人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刘邦,刘邦听完后,暗自高兴,更认为自己了不起。从刘邦那里,这群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更加敬慕刘邦。

秦始皇生前,有人告诉皇帝:“东南方向有天子气。”秦始皇于是向东南方向巡游,妄图借此来镇压天子气。在此期间,刘邦躲在芒、砀山中,吕雉带着人来找丈夫,很容易就能找到。刘邦很奇怪,问吕雉怎么找到的。吕雉说:“你呆的地方,上面有云气,我是寻着云气找到的。”刘邦听到这样的解释,惊喜莫名。沛县子弟听说这些故事后,也纷纷来到芒砀山,追随刘邦。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天七月问,陈涉率领九百余刑徒在蕲县起义抗秦,起义军攻下陈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将陈县设为楚国都城,陈涉自立为楚王。而后派出武臣、张耳、陈余前往赵国,继续开辟领地。八月间,武臣占领赵国,随后自立为赵王。各郡县的百姓将秦廷官吏抓起来,甚至杀掉,用行动响应陈涉起义。到了九月,沛县令也想率领沛县百姓响应起义。沛县掾吏萧何、曹参对县令说:“您是秦廷任命的官员,今天要叛秦起义,沛县子弟,未必肯听从您的指挥。不如将沛县逃亡在外的豪杰召回来,可以获得几百人,让他们出面,那么沛县子弟不敢不听。”沛县令于是让樊哙到芒砀山中召刘邦回来。此时的刘邦,已经聚积了几百人。

等到樊哙带着刘邦一群人返回沛县,沛县令又后悔了,担心来的人太多,难以驾驭,于是紧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还要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顿时恐慌,翻越城墙,投奔刘邦。刘邦用箭射了一封书信到沛县城上,告诉沛县的父老乡亲说:“天下在秦廷苛政压迫下,已经苦了很久,现在沛县父老还要为沛县令守城。但是你们也要想一下,天下大乱,诸侯造反,他们早晚会来剿灭沛县。你们应该做的是与我一起杀掉这位逆天行事的县令,再选一位众望所归的人,用行动来迎接造反诸侯,这样做才能够保全家室。如果不采取行动,父母兄弟可能会在造反中被杀,这样死去也太不值得了。”看了刘邦的信,沛县父老遂率领子弟,将沛县令抓了起来,杀掉。接着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且要推举刘邦担任县令。刘邦推辞道:“天下扰攘,诸侯并起,我们是应该选一位首领,假若选的人不合适,有可能会一败涂地。在这里,我不是谦虚,实在是能力不够,很难让父老乡亲们满意。这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请大家再考虑考虑,选择更合适的人选。”萧何、曹参还有其他原沛县官吏,均为小心谨慎的人,害怕造反不成,事情过去后秦廷会办他们的灭族罪,因此也纷纷推举刘邦。沛县乡亲们说:“我们早就听说过你刘季与众不同,生就的一副贵人相,而且此前,我们还卜了卦,只有你刘季担任首领最为合适。”刘邦几次谦让,众人都不答应,最终刘邦被众人推举为沛公。事情确定后,沛县众人在刘邦带领下,向黄帝神位祭告,在县衙向蚩尤神位祭告,而后斩杀牲畜,用畜血涂抹在战鼓和旗帜上。旗帜的颜色是红色,据说是因为刘邦杀了白帝的儿子,刘邦是赤帝的儿子。沛县少年像樊哙,还有沛县旧官吏像萧何、曹参等人,均成为义军中的成员,义军共计有三千余人。P1-3

序言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今年已逾花甲,此生求学,上过三个大学。第一个是“广阔天地”大学,修业五年,收获颇丰,可以说是奠定了我今后发展基石的五年;第二个大学,是“工厂”大学,修业二年二个月;第三个大学,拜邓公改革开放之福,在我离开学校十二年后,又重新跨入校门,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攻读外语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一九八二年二月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然而,“广阔天地”的五年经历,自己总认为是获益非浅的五年。

我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人们常说的“77级”。毕业以后,奔波于两轮之间,躬耕于讲台之上。倏忽间,三十二年已过。却看园圃翠绿,姹紫嫣红,企盼大树挺拔,渐成栋梁。然而回眸一望,镜中已是双鬓染霜。常自思:蹉跎岁月,并无一事可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往的岁月,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敢说是博览群书,总可以说是手不释卷,尤其是文史类书籍,自诩对中外历史,颇下过一番功夫。在此基础上,遂有将古代典籍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想法。由于所学专业并非文史,按照专家们的说法,这样做有点儿“率尔操觚,不知深浅”之嫌。可是“广阔天地”五年的劳动和自学经历,加之坚韧、执着、喜欢挑战的性格,使我对此事欲罢不能。既然要做的是一件繁难的古籍翻译,与其翻译已经被他人翻译过的古典文献,不如知难而上,选择一部无人敢于问津的史书,《汉书》即成为我最终选中的古书。

绝大多数中国人称自己为“汉人”,称自己的民族为“汉族”,称我们使用的语言为“汉语”,称我们使用的文字为“汉字”。作为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西汉历史,确实需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了解,了解一个客观的,而不是像“戏说”一样虚妄的历史;真实的,而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讲的:“像一个小姑娘一样,可以任意被打扮的历史。”假若可以将这部《汉书》译著完成,正可以为此做出一份贡献。念及此,更让我下定决心,要做一次挑战。

《汉书》问世以来,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于西汉历史,尤其是后期历史,仍然了解甚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汉书》文字的难读。《汉书》甫一问世,人们就已经发现,其中许多古字古词难读,甚至于有许多地方很难读通,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已经开始在为《汉书》作注,及至东汉末年,汉献帝更是诏命著名的历史学家荀悦,将《汉书》改写,编为《汉纪》,这恐怕是《汉书》最早的“译本”,但也正因为此,《汉书》中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变得支离破碎,直至后世宋代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从《汉书》中撷取了许多材料,但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还是遭到舍弃,史书在对史实的编选时,本身就已经是精而又精,经过这样对《汉书》的一再删削修改,人们对汉史的了解,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数年来,历经寒暑,为了保持头脑清醒,我常常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在电脑前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在每篇纪、表、志、传中逐字逐句地游弋、思索,选择合适的句式,找出每篇纪、表、志、传中,作者用辞的含意,上下文的关联,再将两千年前的古文,以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此期间,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学者专家的注释中,辨别出对应的准确含意;即使有了这些,确保将整部《汉书》以“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出来,仍然是难乎其难。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汉书》中的每一篇古文,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显然还不够,还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特别是在《汉书》这部古书中,保留了两千年前大量的诗歌,辞赋,奏疏,诏书,策问、对策,谏言。甚至于还有远古留存下来的《尚书》、《易经》卦辞。如果将这样的一些古文,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则完全失去了文章本身的韵味。这就如同是有好的食材,却被一个糟糕的厨师给任意糟蹋了。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古文时,必须要在“雅”字上面多下一些功夫,而这个“雅”的把握,正是古文翻译中最难把握的。在这方面,也是我最耗时、最费尽心力的地方。用“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在几年的翻译过程中,我有几次晕厥,有几次因为耳石症的发作天旋地转,病卧在床。真可谓是在“译”途中艰难跋涉。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夫人吴华颖,她在医院工作,正是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才没有出师未捷,中途夭沮。

译稿完成以后,出版仍然是一个难关,投了十余家出版社,均以出版社已经改制,现在是企业化经营,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为由拒绝出版。在此,我要十分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余守斌编辑,正是在余守斌编辑的鼎立支持下、多方协助下,这部译著才得以正式面世。

这部译著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整部译著,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均由一人完成,从而能够保证整部译著风格的完整性、用语的统一性。现代文的使用整齐划一,力求符合当代人的阅读欣赏习惯。

第二:为了让读者方便了解古代历史纪年,在《汉书》翻译时,凡是需要标注纪年的地方,尽可能地以括号形式注明现代人所使用的公元纪年,用两种纪年方式进行对比。

第三:在西汉二百三十年间的历史中,汉民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对抗与交往,以及不断地民族融合,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最大民族问题,在《汉书》译著中,凡是有匈奴出现的地方,译者努力将历代匈奴单于的名称与汉代纪年进行对比,参考书目有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四:将十二位帝王的纪年清晰地标注出来。参考书目有方诗铭编著的《中国历史纪年表》。  第五:《汉书》中有很多的诗词歌赋,有重要大臣的对策、谏言,皇帝的策问、诏书。这些历史文献有许多收录在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出版的文选中,比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史记》中有许多列传,与《汉书》中的传记相互重叠)等著作,并且《汉书》中,还有很多的文章、书信、诗词歌赋,这些著述有些经过现代著名专家、教授的现代汉语翻译,译文可谓华彩纷呈,精妙绝伦。同样也是抱着“百花齐放”的态度,不揣鄙陋,在《汉书》翻译中,译者不仅将这些诗词歌赋,著名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现代汉语的翻译,而且力求在译文中做到古人翻译中所强调的“信、达、雅”,特别是诗词歌赋,均按照格律诗的形式,采用古体骈文的形式,大胆尝试,逐一进行翻译,以供文学、史学界大师们批评指正。

第六:《汉书》整部译著完成后,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译者经过反复地校对,力求做到译意准确,译文典雅,使得读者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做到流利顺畅,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我们知道,《汉书》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而且还是一部文学巨著。译者在翻译时,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将整部译著译得典雅,既符合当时人的著述风格,还要让当代人在阅读时,无论老幼,无论知识程度深浅,均能读起来,琅琅上口,做到雅俗共赏。因此译者特别重视翻译后的修改,译者下了极大功夫,对《汉书》中部分译稿进行了数十遍的修改,尤其是七十传记,反复地进行修改,真可谓是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从头至尾的修改,起码有十五次以上。

第七:在《汉书》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参阅了大量的古今参考资料,特别重视古今学者编著的参考书籍,主要参考书目有唐朝颜师古的《汉书注释》,清朝王念孙的《读汉书杂志》,清朝沈钦韩的《两汉书疏证》,清朝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清朝钱大昭的《汉书辨疑》,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清代数学家李锐的《日法朔余强弱考》,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的《三统术衍》,民国杨树达的《汉书管窥》。还有现代历史学家陈直的《汉书新证》,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的《中国天文学史》,现代历史学家姚明辉的《汉书艺文志注解》。对于难以解读的古文古字,译者使用的工具书有《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难字大辞典》、《说文解字》、《广韵》、《尔雅》、《汉文典》、《古汉语词典》等书籍。

尽管译者已经付出了艰辛努力,由于译者本人的知识疏浅,而《汉书》本身又的确是一部古朴深奥的古书,《汉书》译著中不可避免地还会存在许多错误。译者对于古文的理解,以及在现代汉语的表述方面,还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这部《汉书》译著面世后,能够在专家、读者的指导下,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正,以利在下次再版时修订。

二○一四年六月一日星期日于珠海静思斋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