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勋主编的《神秘中国的千古之谜》为当代青少年量身定做、专业打造,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讲解深入浅出,语句流畅自然,剖析精辟生动,图片精美传神,将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如同在时间隧道中漫步,探索一个个神秘诡异的谜案。阅读本书,不仅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提升青少年的求知欲,让青少年体会到探索的快乐、收获的喜悦,还能激发青少年对人类未解之谜的关注之心,对未来科学问题的探索之志。
神奇瑰丽的大干世界,蕴藏着包罗万物的无穷奥秘,激荡着我们渴求探索的心灵,让我们赶快翻开这本书,来共同探索那个神秘的未知世界,感受探索中蕴涵的无穷魅力吧!
《神秘中国的千古之谜》由龚勋主编。
“魔鬼谷”寻魔,魔在何处?农家“鬼火”,真是灵异事件?自然异象亲身经历,科学如何解释……惊人心魄,令人谈之色变!探索发现,惊人真相层层剥开!《神秘中国的千古之谜》全面汇集古老中国最离奇怪异的未解谜题,用客观镜头深入探究玄妙的未知世界,全新展示科学探秘的惊险历程和不为人知的幕后真相,而大量罕见的精彩真实照片更带来极其剧烈的感官震撼和阅读刺激!
天外来石
2003年10月,陨石爱好者王金来和王家超在江苏省太湖附近的一片淤泥里仔细寻找着什么,他们时不时地捡起一块石头,翻来覆去地审视着。忽然,他们注意到淤泥里有一根棍子,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根石棍,可仔细一瞧,又似乎是铁质的。“这会不会是陨石?”两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一点。随后,他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带孔的、好像炼铁的炉渣,还有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
带着兴奋和不安的心情,两人拿着这些神秘的“天外来石”不断地去请教苏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多位专家学者。但是,由于这些石头十分奇特,各位专家各有各的说法,一时间难以定论。
2008年,王金来和王家超来到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见到了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王鹤年教授对这些奇怪的石头也深感疑惑。为了弄清真相,王鹤年教授联合南京大学的多名专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对这些奇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组织了多次实地考察。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王鹤年教授终于证明:这些“奇石”是陨石冲击坑的溅射物。
这一结论一经公布,立刻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结论与学术界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疑案有着莫大的关联,那就是太湖的成因。
美丽的太湖位于风景如画的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关于它的成因,人们直到今天还在争论。
在20世纪初期,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教授最早对太湖的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根据太湖的形态特征,认为太湖是一个构造下沉的盆地,并为沉积物不断填充,以致成为今天的大型浅水湖泊。这就是“结构沉降说”。
此外还有“堰塞湖说”、“火山说”等多种假说,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潟湖说”,持这一观点的是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和汪胡桢。他们认为在距今约六百万年前,太湖平原是一个大海湾,但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的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潟湖。至此,太湖的成因似乎有了权威性的定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科学测量,学者们发现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所组成。这与“构造下沉,并为沉积物不断填充”的推论显然不符。同时,在黄土层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系列被淹没的河道与洼地,这些河道与现在的太湖出口大体吻合。这些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表明,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渴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积平原。
之后,学者们又陆续发掘出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包括各种石器、动物骨骼化石以及黑陶、夹砂陶、印陶、古稻谷和各种编织工具。这就表明,早在六千年前,古人就已在这里定居,从事农耕生活,太湖及太湖平原上这些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世人类历史时期。
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及争议。
王金来和王家超发现奇石的地方是在一个名叫石湖的地方,紧邻太湖。据说,这些奇石上保留着陨石冲击溅射的明显特征,其体态特征是一般的地壳运动无法形成的。于是,一些地质学者便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数万年前,突然有一天,一个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巨大的冲击力将地面砸出了一个很深、很大的陨石坑。随后,经过上千年漫长的地质变化,陨石坑最终形成了一个湖泊,这就是今天的太湖。
综合以上种种观点,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太湖的成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有助于推动人们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相信随着不断地深入研究,人们一定能解开这个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西湖的“水”“火”传说
千百年来,杭州的西湖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也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美丽的西湖畔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既有白娘子、许仙感人至深的爱情,也有才女苏小小婉转凄美的传奇。同样,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西湖也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世。
“西湖明珠白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把一块白玉雕琢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母娘娘发现后欲抢明珠。在争抢中,明珠降落到人间,变成了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寄托了人们对西湖的热爱与崇敬。事实上,关于西湖的成因,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1909年,日本地质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的成因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西湖的南山是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被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提出了“渴湖说”。距今两干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处于钱塘江的入海口。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的深度逐渐变浅,同时,钱塘江携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在此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潟湖”。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地质勘察,浙江地质调查院的一批地质学家认为,西湖的成因与火山喷发有关。如今的西湖,最初是火山的喷发口,“潟湖”只是在西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
地质调查队员发现,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有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这个火山通道位于岳庙附近,因此被命名为“岳庙火山通道”。这个通道的附近分布着一些特殊的大块岩石,它们一般只有在火山口附近才会出现,地质学上称其为火山集块角砾岩。经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出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而就在距岳庙数千米的灵隐一带,其山体的岩石与火山集块角砾岩完全不一样,属于沉积岩,距今已有两三亿年的历史,而“岳庙火山通道”的历史则不会超过一亿年。除了火山喷发,没有其他的理由可以造成这样的结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秀美的西湖曾是惊涛拍岸的海湾,或者曾经是烈焰喷发的火山口,千百年前的“沧海变桑田”毕竟在千百年前,“水”与“火”的假说至今也未完全证实。关于西湖形成的详细原因、形成的确凿年代等,仍然在等待着后人去解开。
P11-13
一个个神秘诡异的未解之谜……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探索未知领域,解开心中的疑团,不仅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知识、乐趣和智慧。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建构起了多彩多姿的迷人世界。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蕴涵着太多的神秘和奥妙,它们时时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去探索,并成为永不枯竭的话题。在本书中,我们追寻着探索者的脚步,汇集了自然奇观、生物奥秘、历史秘闻、文化谜案、民俗现象等方方面面的未解之谜,引领读者去发现一个个不曾知道的神秘世界。这里面有骇人听闻的自然灾难,有永远无法破译的生物秘密,有扑朔迷离的历史谜案,有神秘失踪的古老民族,有残垣断壁下隐藏的辉煌历史,有神秘怪异的民风民俗……这些未解之谜就像一个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幽灵,飘荡在历史的上空,像梦一样时时与人为伴,却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探索者迈开永不停歇的脚步……
本书为当代青少年量身定做、专业打造,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讲解深入浅出,语句流畅自然,剖析精辟生动,图片精美传神,将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如同在时间隧道中漫步,探索一个个神秘诡异的谜案。阅读本书,不仅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提升青少年的求知欲,让青少年体会到探索的快乐、收获的喜悦,还能激发青少年对人类未解之谜的关注之心,对未来科学问题的探索之志。
神奇瑰丽的大干世界,蕴藏着包罗万物的无穷奥秘,激荡着我们渴求探索的心灵,让我们赶快翻开这本书,来共同探索那个神秘的未知世界,感受探索中蕴涵的无穷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