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自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有关“自我”的新理论、新观念开始出现在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研究专家中间。这些惊人的研究成果,带来了人的思维、性格甚至生活的巨大变化——害羞内向的女孩变得活泼而开朗;屡屡失败的人成了成功者,等等,不胜枚举。显而易见,“真我”的发现能够改善不良的现状,它揭示了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幸福之间有根本区别的原因所在。如今,“自我揭示”类的心理学书籍越来越多,并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理论——认识“自我”才能改造“自我”。
时间和事实证明,认识自我可以帮你实现包括提高烹饪水平在内的任何目标。换句话说,任何事,你都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概念化难为易,从而解决它。
我想,揭示“自我”毫无疑问是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揭示自我,控制自我,并为自己服务,会获得巨大的能量。
我们从童年到成年之后的成败、荣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形成了我们的“心像”,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根据我们本身的看法形成的。它使我们在心理层面描绘了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这种想法和看法进入这幅图像,就变得“具体而真实”。你不会怀疑、质疑它,就像它变成了“事实”。
再具体一点,你所感知的一切,脑海中接收的信息,甚至你的天赋、才能,都是自我意象表现。就像你的想法决定你的行动一样,你无法背离你的“想法”。比如你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却没有完成,其原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意志不坚定,而是因为这一切听从于你的“意象”管理。
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象是“我控制不了暴饮暴食”,抑或是。“我没有时间运动”,那么他的自我意象会告诉自己“我很胖”。一旦这个想法变得具体(即“我很胖”),他甚至不能与自我意象对抗。无论你如何竭尽全力尝试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能在短时间内逃避它,但随即会产生“反弹”,像一根被拉长的弹簧,一旦失去外力,很快就会恢复原样。
这种“反弹”效应无处不在,它涵盖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工作、你的球技、减肥、人际关系等。
你的全部性格特征、做事准则,包括你的生活环境都是以你的自我意象为基础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轨迹似乎也在证明着它的“正确”,从而成为一个循环。那么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是要看具体情况来说的。
譬如,一个自视为“烹饪很糟糕”的主妇,总觉得自己的饭菜很难吃,如此她便有了“证据”。同样,一个相信自己“很棒”的推销员,会在工作经历中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推销员。由此,自我意象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对自己评判的一种“证据”。 我们很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其实是我们的自我意象,或者说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告诉这个烹饪很糟的主妇,这一切不过是她自己的“想象”,那她很有可能会怀疑你是个疯子。她接着努力学习烹饪,但结果依旧不令她满意。相同地,你如果告诉一个“很优秀”的推销员,说你根本就很差劲,那么他很可能会竭尽全力地干好这一行,证明给你看。所以,如果我们说服人们改变自我意象,无论是主妇的烹饪,还是推销员的赚钱能力,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的“能力”是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上的,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他们自己都难以察觉,它一旦改变,将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可以准确地说,任何时候,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改变自我意象,你就可以开始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很多人说,这些积极的思考自己也曾尝试过,但丝毫没有用。其实他们的“积极思考”要么用于考虑外部环境,要么用于考虑特定情况和性格缺陷。而自我意象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人们往往忘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看法始终很消极,却又想对某一特定情况进行积极思考,这无异于把新布料补在了旧衣服上。事实上,自我意象一旦改变,新的“自我意象”就会很容易产生。
自我意象是性格体系的基础,已故的普雷斯科特·莱基是研究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把人的性格看成一个“思想体系”,其中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与体系中的所有其他思想一致。不一致的就会被体系排斥,不被信任,从而没有领导行动的效力。这个思想体系是以自我意象为基础的。莱基是一位教师,……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