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居高临下的关怀,没有虚论浮谈的乡愁,给中国土地上的农民和农村一个尊严……
刘鸿伏是当代中国第一个用一本书的篇幅来集中描写当下乡土问题与矛盾的散文作家,也是第一个最善于挖掘苦难中的诗性并解剖诗性中的苦难的作家。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洞透时空的张力和内在的韵律,读来令人沉醉,令人沉思,欲罢不能。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以散文笔记式写法、人道主义态度,真实记录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小人物们,在盛世之下的浮沉与挣扎,是一部当代中国乡土生存的心血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鸿伏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没有居高临下的关怀,没有虚论浮谈的乡愁,给中国土地上的农民和农村一个尊严…… 刘鸿伏是当代中国第一个用一本书的篇幅来集中描写当下乡土问题与矛盾的散文作家,也是第一个最善于挖掘苦难中的诗性并解剖诗性中的苦难的作家。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洞透时空的张力和内在的韵律,读来令人沉醉,令人沉思,欲罢不能。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以散文笔记式写法、人道主义态度,真实记录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小人物们,在盛世之下的浮沉与挣扎,是一部当代中国乡土生存的心血之作。 内容推荐 刘鸿伏著的《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对中国农村巨大变迁与进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当下农民生存生活的真实,作了深刻、立体、痛切的抒写。本书以强烈的现场感、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极为个性化的视角,彰显出对弱势群体巨大的悲悯与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目录 自序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 每个人都会消失 父亲与菜园 大田记忆 割苇的少年 雨天三匠 村桥简史 一天 出家者 陷落的村庄 迁坟 秘账 种谷记 尘肺病人 孩子和他的岛 偷情与毒药 火 阿牛的工伤 活在城市下面 擦鞋 绝响 露水 打扫红尘 乡间“行为艺术家” 穿衣人 脚猪郎 试读章节 当我回到我从前的村庄,发现曾经树木葱郁的青山已变得光秃,除了满目的野荆和裸露的山岩,已听不见鹧鸪的叫声,看不见野兔和山羊箭一样射过清清涧峡和枞树林。只有婆婆崖上依然贴满了红纸和鸡毛,一张纸就有一个新生儿的小名,这古老的习俗还保留着,那些红纸在冷寒的风中火苗一样抖索。那些从前牧歌悠扬的美丽阡陌和田垅,此时被荒草弥漫,那些耕作的父兄哪里去了?村庄上空斜着几缕炊烟,这偌大的村落,除了几声犬吠和鸡唱,听不见人语。我从前涧边山顶高旷悠扬的山歌呢?土地上吱呀的碾房和河岸上旋转的简车和风车呢?它们都消逝了么? 踏着微现着白霜的山路,我感到一种凄清和落寞,这条路不知走过多少代人了,它依然仄狭不平。多少年来,只有游子循着这条脐带来寻自己的故里,如今父兄姊妹们却沿着它走向山外,仿佛雁阵横过黑土地,有些永远不再回返,有些成为村庄的另一种候鸟,飞得憔悴也飞得沉重。我不明白,我的父兄姊妹宁愿在异乡的屋檐下仰望明月或听淅沥雨声,尝那份背井离乡的酸苦,也不愿回到自己的故乡,为什么?呵,我的木板桥,我的瓦屋和田园,我的久违了的乡音,为什么就让我感觉着一种化不开的苦涩,仿佛喝那山中的苦茶?微寒的晨光从河湾的山那边照射过来,照着我从前的篱笆和木楼,照着我孤单的身影。 只有父亲和那条老花狗迎我,那情形恍如一幅剪影和古旧的画图。火塘里燃着芭茅草,这气氛还是从前我童年时的样子,可父亲已经很老了,一把锄头在土地上写满了苦难,也几乎写完了生命的最后一个句点。父亲告诉我,我的堂兄因交不起各种收费才停建新房,原来的老屋已破败不堪,不能再住人了。借我的钱或许是无力还清了。我便苦笑,还不起就还不起吧。只是我不解,凭什么如今农民建房要收地下文物损坏费、矿物损失费? 火光映了父亲多皱的老脸,听他絮絮叨叨村里的人事,我的心情难免沉重。父亲说,八月中秋那天,春姨姑的媳妇因为多生了一胎,乡干部拆了房子,赶走了两头猪。小媳妇躲在山里三天三夜,最后刚出生的婴儿受风寒死了,媳妇儿便上了吊,几天后才被砍柴的发现。又说村东根生因交不起四十块钱的人头费,与干部发生争执,被绳子捆了,关在乡政府,至今也未放回。父亲在叹息:“这还像个世道么?” 我无言。但我深知,生活永远是美好的,阳光下的阴影终有消失的一日。我的父老乡亲世代劳作在田园,无怨无悔,忍辱负重,心地宽厚地面对世事,但他们有他们的尊严和对世道人心的认知,他们把困惑和希冀埋在心里,艰难地写着他们的人生。许多代人已老死在逼仄的田园,许多旱涝和灾祸都挺过去了,但如今兄弟姊妹却候鸟一样飞离热土,漂泊在陌生的异乡,他们是存着一份向往也怀着一份无奈的吧。在回乡的路上我曾想起,我肯定要温习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心情了,可我只感到了故旧星散,没有人关心客从何处来,回来了或离去了,仿佛都极平常,重情重义的故乡落寞了,是因为离去的太多么?我的心不禁茫然。 许多的父兄和叔婶辈死去了,山坡上的新地方和旧坟在寒夜里闪动着磷火。他们奉献了一生,但他们的命不值几个钱,生前吃苦太多,死后却很冷清,他们的后人都到山外去谋生了,已差不多忘了埋在土里的亲人,就像已忘了遗落在责任地里的红苕和落花生。 许多的姐妹都已嫁了人,她们都用美丽或不太美丽的青春在很远的村村落落劳作和做爱,生养后代;或者就在很年轻的时候和伙伴们候鸟一样远走南方,在花花世界里沉沦和讨活,做着很荒唐的妇人。她们中有我少年时的伙伴和同学,甚至有我朦胧少年时的初恋的情人,可如今她们已消失在异乡的人海,我已再见不到她们的面容。我无法追回这逝去的一切。 一只鸟在黑土地那边啼叫。水井上的绳索已经断裂了。远处有一两个年老的老农驾了牛无声地犁着很板结的泥土。山色苍茫,黄叶如蝶。一切都透着清冷。 P3-5 序言 这或许不能算一本完整的书。 从文体上说,它只能勉强划入散文范畴,而书中的一些篇章,却远远跨越了文体的界定;从篇幅上说,它只用了原书稿的三分之二,许多篇目都未能收入书中。我在写作此书时,头脑里翻滚着无数问题与念想,一口气把它们写了下来,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但限于出版篇幅的统一规划,不得不割爱。从内容上说,这本书也不是完整的,原书稿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有所舍弃,有些话题是敏感的。 但这本书还是出来了,虽然在我的眼里,它有着不完整,却是我所有出版的书中最令我上心、也最为特别的书。 这是一本最令我上心的书。许多年前我就有了写作它的冲动,但一直压着没有动笔。我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一次次走进乡村,甚至以扶贫队长的名义较长时间地进驻在农家,去直面当代乡土生存问题,一点一滴感受乡土的裂变、苦难、矛盾与冲突,透过田园平静的表象,去触摸它内在的心跳与脉动,谛听它真实的声音。在当代乡村发生的大事件、大变局,以及有关它的一些细枝末节,无时无地不在震撼我的心灵,而我的情感则毫无保留地自然而然地倾向广大乡村弱势群体这一边。我的心里鼓涌着一种巨大的悲悯与苍凉,一种无奈与无助。我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出身贫寒苦难的农家,对他们的生存与诉求,感同身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决定用纯文学的表达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写作,也许,这种选择会让这本书失去许多“轰动效应”,但它的内涵却会更加丰厚含蓄,文字更具有张力。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意象创造如同绘画,画外之意或文外之意,才是最值得读者回味与体悟的。这本书来自当代乡村,关注的重心自然是我的父老乡亲和那片正在裂变中的广袤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这片土地充满着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与喜怒哀乐,沧桑百劫,问题重重,却依然活力充盈。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我所亲历亲见,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我要表达的,却是苦难中的诗意,或透过诗意解剖出来的苦难。三农问题或许永远是这个民族最核心、也最应该予以切实关注的问题,民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繁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已。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稳定,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乡村人口的生存、生活状态是一面镜子,乡村的问题、冲突与矛盾,则是另一面镜子。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首先,它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一个特例。我的写作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以及古代文物文化等范畴,唯独这次是集中一本书的篇幅专门来写当代乡村问题,而这种尝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与难度。其次,在当代散文作家中,还没有人做过这种尝试。因做这种尝试,需要有对于目前乡村透彻的解读,还原它的本质,更需要思考与勇气。 一本不算完整的书,却让我经历了一次最令我震撼的写作过程——从灵魂的到情感的。即便在冬天,也会让人大汗淋漓。 是为序。 刘鸿伏 2014年12月于大风斋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呈现的是当下中国农村的原生态。但不同于一般反映“三农”问题的纪实之作,当然更不是看惯了的田园牧歌。我读其中一篇篇所写的父老兄弟和姐妹们,恍如读鲁迅的《故乡》,一样逗人的苍凉之感,仿佛闰土又回到眼前,然而,今天作者的故乡已经不是九十年前鲁迅的故乡,今天作者故乡的父老兄弟,也不是当年的闰土了。我要祝福他们,但我感到了空洞的祝福的无力。 ——著名作家、杂文家、诗人邵燕祥 我和作者都在资水流域长大。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普普通通的父老乡亲,生如芥尘之微,死与草木同腐。用笔墨记录这些小人物的生存与情感状态,是这土地上长大的读书人一种责任。而当那些曾经生气勃勃的村子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大潮中日渐枯萎,“父老乡亲哪去了”近似一种夭问。若能解答好这一天问,我以为就能解决中国农村和农民之出路的宏大命题。 ——知名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十年砍柴 “村庄上空已不再有悠悠的雁阵,村庄就像一部古旧的农书塞在山缝里,只有岁月的风在无声地翻弄。”这是作家刘鸿伏对当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形象的描述。村庄里的父老乡亲不见了,他们去了城市,去了异乡,但乡愁留在了他们心里。作家在他的文章里向我们提供了解读乡愁的密码。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