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形象,小说以其感人的对于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史的刻画取胜,不仅是西方小说史上的杰作,也成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可是,面对身属贵族上层的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她依然坚守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简·爱是个孤女,父母双亡,从小被寄养在舅妈家里,受尽歧视和虐待,后来又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继续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长大后,简·爱成为桑菲尔德庄园的家庭教师。在那里,她渐渐爱上了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可出于尊严与自爱,简·爱在发现庄园隐藏的秘密后,毅然离开了。她风餐露宿,沿途乞讨,最后到一所小学任教。可是,当桑菲尔德庄园不幸的消息传来,她决心遵从内心的呼唤,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此时,昔日的庄园已成废墟,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幸福生活。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全书以极其生动、感人的笔调塑造了一位追求平等与自立的知识女性的形象,不仅为西方小说史留下了一部杰作,同时也为世界女·性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
蒙眬之中,我看到眼前闪烁着摇摇曳曳的红光,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沉闷的说话声,有人在摆弄着我的手脚把我扶起来。我慢慢睁开眼睛,发现我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那闪烁不定的红光是保育室的炉火。夜晚已经来临,桌上燃着蜡烛,一位老先生坐在我枕边的椅子上,俯身看着我。
我认识这位名叫劳埃德先生的药剂师,因为有时里德太太请他来给佣人们看病。他看看我,又叮嘱了一番,说了声第二天再来后,便走了。
我非常难过。过了一会儿,我喃喃道:“贝茜,我怎么啦?病了吗?”
“好了,好好睡一觉吧。你觉得该睡了吗,小姐?”贝茜问,口气相当温柔。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做梦,几乎不敢回答她。
贝茜走进了附近佣人的卧房。等她回来的时候,萨拉也跟着她回来了,两人都上了床,叽叽喳喳讲了半个小时才睡着。最后,两人都睡着了,炉火和烛光也都熄灭。而我,却因为神经受了惊吓,难以人睡,虽然这次事件没有给我身体留下严重或慢性的后遗症,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关于红房子事件的恐怖回忆让我挥之不去,记忆犹新。
第二天中午,我起来穿好衣服,裹了块浴巾,坐在保育室壁炉旁边。我身体虚弱,几乎要垮下来。但最大的痛楚却是内心难以言传的苦恼,弄得我不断地暗暗落泪。贝茜下楼去厨房端来一个小烘饼,放在一个图案鲜艳的瓷盘里,图案上画的是一只极乐鸟,偎依在一圈旋花和玫瑰花苞上,这幅画曾激起我热切的羡慕之情。我把盘子和烘饼挪开,央求她去图书室取来一本《格列佛游记》。我曾兴致勃勃地反复细读过这本书,毫不怀疑有朝一日我也会去远航,亲眼看一看一个王国里小小的田野。然而,当贝茜给我拿来了这本书,当我在手里捧着这本珍爱的书一页页翻过去时,我再也找不到以前阅读的快乐,我所能看到的只是怪异和凄凉。我合上书,想哭却哭不出来,虚弱的身体似乎连一点泪水都产生不了了。
第三天早上,药剂师劳埃德先生又来了。他一进保育室就说:“嘿,保姆,她怎么样了?”贝茜回答说我情况很好。
好心的药剂师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后,温和地说:“昨天你怎么得病的呢?”
“她跌了一跤。”贝茜好像怕我说错了话,急忙插嘴了。
我知道她在掩饰里德太太对我的虐待,以免被医生传扬出去破坏了里德太太的所谓的美德。而我,就是要打破她极力编造的谎言。“不,我是被人给打倒的。”我脱口而出。说着,痛苦的回忆再次回到我的脑海里,由于自尊心再次受到伤害,我忍不住泪如雨下,抽抽搭搭诉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最后我说:“他们把我关在一间闹鬼的房子里,直到天黑。然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药剂师一动不动地听我讲完,目光中充满了怜悯,他摸了摸我的头,低声说:“可怜的孩子!你好好想想,除了里德太太,你还有别的亲戚吗?”
“我说不上来。里德舅妈说,要是我有亲戚,也准是一群要饭的。我可不愿去要饭。”
“你想上学吗?”医生给出了他的友好的建议。我沉思起来,我几乎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样子。我三思之后轻声而坚定地说:“我很愿意去上学。”
劳埃德先生立起身来说:“这孩子应当换换空气,换换地方,”他自言自语地补充说,“她的精神不好。”
过了几天,砂石路上响起了滚滚而来的马车声,药剂师劳埃德先生再次来到了府上。他在与里德太太的会面中,大胆建议送我进学校。无疑,这个建议被欣然采纳了。
一天夜里,艾博特和贝茜坐在保育室里,做着针钱活儿,谈起了送我走的这件事。当时我已经上床,她们以为我睡着了,就开始东拉西扯地聊天。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她俩开始谈论我父母的情况,禁不住屏住呼吸侧耳倾听。从艾博特与贝茜的谈话中,我第一次获悉父母的情况:原来,我父亲生前是个牧师,我母亲违背了朋友们的意愿嫁给了他,大家认为这桩婚事有失她的身份。而我的外祖父里德因为我母亲不听话而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同她断绝了关系。我父母亲结婚才一年,父亲就染上了斑疹伤寒,我母亲被传染上了同一疾病,不久双双故去,前后相距不到一个月。我的舅舅里德先生不顾妻子的反对,收养了我这个襁褓中的孤儿。
结束谈话时,贝茜长叹一声说:“可怜的简小姐,也是值得同情的呢,艾博特。”
“是呀,”艾博特回答,“她若是漂亮可爱,人家倒也会可怜她那么孤苦伶仃的,可是像她那样的小东西,长得也不好看,性情又倔强奇怪,实在不讨人喜欢。”P12-15
众所周知,读书,是一个人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精神活动和文化享受,是一个孩子成长为栋梁的捷径,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读书是如何引导并帮助我们成长的呢?
第一,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充经验。因为一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很少,他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在人生经历之外,我们扩充经验的唯一的办法大概就是读书了。书本所包含的丰富经验会帮助我们扩充生命内容,增加生命厚度,提升生命质量。
第二,读书可以创造经验。比如,我们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人到海上捕鱼,历尽艰难,才捕到一条马丁鱼。在拖着这条马丁鱼返程的时候,却有无数鲨鱼紧跟船后,将马丁鱼吞食殆尽。回到港口,看见这条鱼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然失望却并不沮丧。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这个老人,你可以消灭他,但你永远不能打败他;在重压之下,人可以有一种优雅风度。如果你看过这篇小说,理解了它的题旨,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失败,什么叫胜利。那么,你对胜败就会有一种非常哲理性的理解,你就创造了新的人生经验。
第三,读书使我们高贵。这是读书容易为我们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有些人,如果他不读书,我们无法想象结果会怎样。比如,鲁迅。鲁迅是一个瘦小、干巴的老头,如果他不读书,走在大街上,你未必会看他一眼。可是今天,每当我面对鲁迅当年的黑白照片的时候,我犹如来到了高山之下,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压迫着我。这种巨大的力量是读书读出来的。是书本给了他一种气质、一种力量、一种境界。读书使他变得崇高而高贵。读书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改变你的内心,而且可以改变你的外形,影响你的谈吐、举止,使你获得一种气质。
读书,它就是一种宗教。在古代,读书人对书本是十分虔诚的。读书之前,必先净手清心,甚至焚香沐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行为。我们对书,应该有一种敬仰之心。如果,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丢掉书本,那么,我们什么也不会丢掉了。读书的问题,对社会而言,是读与不读的问题;对学校而言,则是读什么书的问题。而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手中的书,有些只是好玩、有趣、热闹,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一读的书。这些书对中小学生的写作无益,对成长有害。
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书:有文脉的和没有文脉的。而那些所谓好玩、有趣、热闹,会破坏你的阅读趣味的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而经典,文脉自存。阅读经典,文气——文学的精魂会由纸墨顺着你的指尖,渗透进你的血液。不妨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曾近乎痴迷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到了初中,我成了当时班上,甚至全校写作最好的孩子。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挥毫而就,竟写了三本作文本。作文的时候,我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境界,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就顺着我的笔流淌到我的作文本上。当时,我不知道这叫什么,现在我知道了,它叫“文脉”。大家审视一下,你们手中的书都是有文脉的吗?你有足够的鉴别力和自制力吗?
所以,中小学生应该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甚至监督之下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才可能是有效的;不能由着自己去追求所谓“快乐阅读”,因为85%的经典作品的阅读都不可能让你快乐。你读安徒生的作品能快乐吗?你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快乐吗?一味追求低层次的情感刺激和享受,只会让你变成一个轻飘飘的、没有质量的人,一个肤浅的、对世界缺少深刻认知的人。你愿意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
阅读经典,让我们明锐、深刻而优雅。各位,我们不得不重视阅读所带给我们的影响。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
(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经典阅读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鲁迅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
——美国当代阅读研究专家 吉姆·崔利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中国当代教育家 朱永新
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没有这个底子,人性会很糟糕。从这个层面说,文学阅读属于美育范畴。当下,美育的空缺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因为这个失误,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这个课一定要补。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曹文轩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阅读,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考试分数只代表当下,读书习惯影响一生。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版《小学语文》主编 崔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