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以5万精兵与宫军九节度使的60万大军决战于安阳河北。是日暴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令两军震恐,于是宫军溃而南逃,贼军溃而北逃,大战竟不了了之。
此后,史思明收整兵马,诱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九月,渡河南下,攻陷洛阳,战局忽然逆转。
幸运的是叛军内部并不团结,史思明在上元二年(761年)死于长子史朝义之手,叛军离心。次年官军发动进攻,叛军将领纷纷迎降,广德元年(了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盛世已随风而逝
帝国虽然平定大乱,但过往繁华已不可追,这动乱留给帝国的巨大伤痕,累累相连,难以尽数。
天威的受挫,大概是所有伤痕中最深的一道,对帝国的挑战不再是难以想象之事,于是,四方枭雄蠢蠢欲动,吐蕃乘机而入也令帝国焦虑。备方面的不安令帝国不得不长期保持庞大的军队,这样给财政带来的压力令大乱后的帝国难以为继。
为平定叛乱,节度使制度也在内地广泛推行,在较为安宁的南方地区,这一名称往往被观察使与经略使所替代。就整体而言,帝国反而回到了完整的三级行政体制,天下被划分为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方镇,其长官拥有过大的权力,以致威胁到帝国的统一。
帝国的经济体系也跟着崩溃,登记的户口只有天宝年间的三分之一,大乱后均田制已无法继续推行,帝国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德宗朝的杨炎则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一系列改革使帝国的税收有所恢复,但要恢复到盛唐的水平,是永不可能了。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帝国最著名的将领郭子仪重新被起用,他在兵力微弱的形势下,以虚张声势的策略,迅速收复了长安。
仆固怀恩是此时帝国北方最重要的将领,他家有46人为国捐躯,官拜太保,封大宁郡王,却因小事而与朝廷起了嫌隙。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仆固怀恩反,被郭子仪击败逃走,次年,他又诱引吐蕃、回纥等部30万人入寇,最后病死于军中。
各部联合军在仆固怀恩死后仍继续开向长安,郭子仪率军迎击,回纥本受仆固怀恩欺骗,以为天子与郭子仪皆已死,得知郭子仪尚存,大惊。郭子仪于是以数十骑入回纥营,与之重誓和好。吐蕃得知后逃去,郭子仪与回纥发兵追击,大破吐蕃军。
郭子仪自安史之乱起便功勋卓著,被尊称为尚父,封汾阳王,享年85岁。
代宗面临的外患虽已减轻,却不意味他可以高枕无忧。他勉力维持了帝国的运转,为自己在史书上获得了“中材之主”的评价。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崩,太子适即位,是为德宗。
藩镇之局
代宗在国内政策上最大的失误,是设立河北藩镇。在安史之乱后期,河北地区的叛将纷纷归降,代宗将河北划分为四镇(北为卢龙,中为成德,东南为魏博,西南为相卫),分授四名叛将为节度使。
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平卢镇,此镇在安史之乱时自东北撤往山东。代宗初年,李正己就任节度使,辖境北至黄河,南至徐州,东有山东半岛,实力强大。
大历十年(775年),魏博田承嗣发兵进取相卫,引发战争,代宗命周边备镇征讨魏博,然而平卢李正己按兵不进,成德李宝臣更反助魏博,以致代宗最终被迫特赦田承嗣而不了了之,环渤海区域几乎呈半独立状态。
代宗一朝藩镇的难局,并不限于这一个区域。天下烽烟四起,但据一隅之地以抗天下,本非易事,因此不久便都告败亡。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却得以一直以半独立状态存留到唐末,仅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政府的直接统治,其节度使死后,由子弟继承或将士拥立,成为令帝国难堪的传统。
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