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震强、朱彩勤、毛聪杰、陈运清、张光辉等编著的《构建运营级LTE网络》内容来自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LTE研究团队的多年的研究成果。本书从商用网角度介绍LTE,以最新的LTE协议和标准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LTE频率资源、号码资源、网络架构、互操作、承载网、终端和用户识别卡的知识与要求。既有全盘的运营考虑,也有技术前瞻性,相信一定会成为研究和实践LTE技术读者的有益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构建运营级LTE网络/转型时代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电子通讯 |
作者 | 孙震强//朱彩勤//毛聪杰//陈运清//张光辉等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震强、朱彩勤、毛聪杰、陈运清、张光辉等编著的《构建运营级LTE网络》内容来自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LTE研究团队的多年的研究成果。本书从商用网角度介绍LTE,以最新的LTE协议和标准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LTE频率资源、号码资源、网络架构、互操作、承载网、终端和用户识别卡的知识与要求。既有全盘的运营考虑,也有技术前瞻性,相信一定会成为研究和实践LTE技术读者的有益参考。 内容推荐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智能手机和移动数据业务呈每年倍增的爆发式增长,使得LTE成为众多运营商继3G之后所选择的主流技术演进方案!LTE可以更好地解决移动用户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与网络承载能力限制之间的矛盾。 孙震强、朱彩勤、毛聪杰、陈运清、张光辉等编著的《构建运营级LTE网络》以多维视角,对LTE的标准体系、技术设计、网络架构和端到端运营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翔实地梳理了LTE技术原理、网络设计、终端和卡的发展。 中国电信是世界上最大的固定网络和CDMA网络运营商,其技术选择对于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构建运营级LTE网络》是中国电信移动专家的厚积薄发之作,分享了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适合各位电信从业者阅读。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 2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3 1.2.1 高传输速率 3 1.2.2 IP化 3 1.2.3 融合化 4 1.2.4 高频谱利用率 5 1.3 LTE的产生 5 1.4 LTE的目标和性能要求 7 1.5 LTE全球应用情况 9 1.6 LTE面临的挑战 10 1.6.1 挑战1 LTE频谱碎片化严重 10 1.6.2 挑战2 干扰共存问题复杂 11 1.6.3 挑战3 智能风暴快速来临 12 1.6.4 挑战4 无线宽带技术突起 12 1.6.5 挑战5 应该充分考虑和2G/3G的互操作性 13 1.6.6 挑战6 互联互通(IOT)能力会影响LTE建设 14 1.6.7 挑战7 TDD和FDD的融合 14 1.6.8 挑战8 云计算技术影响显著 15 1.6.9 挑战9 IPv6用于LTE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LTE标准体系与版本演进 17 2.1 3GPP的标准体系 18 2.1.1 3GPP的组织结构 18 2.1.2 3GPP规范的文档组织方式 19 2.1.3 LTE协议架构 21 2.2 LTE的版本演进 25 2.2.1 R8版本 27 2.2.2 R9版本 30 2.2.3 R10版本 33 2.2.4 R11版本 37 本章小结 41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LTE频率资源 43 3.1 LTE频谱标准化进展 44 3.1.1 ITU频谱划分 44 3.1.2 3GPP LTE标准化频段 47 3.1.3 CCSA IMT频率研究工作 50 3.2 LTE全球频谱使用及规划 51 3.2.1 美洲 52 3.2.2 亚洲 53 3.2.3 欧洲 55 3.3 LTE系统干扰共存研究 56 3.3.1 干扰共存研究方法 59 3.3.2 BSS与LTE系统共存 61 3.3.3 LTE系统之间共存 62 本章小结 63 参考文献 64 第4章 LTE关键技术 65 4.1 多址传输方式 66 4.1.1 引言 66 4.1.2 LTE的多址传输方式 66 4.2 天线技术 70 4.2.1 MIMO技术 70 4.2.2 有源天线 83 4.3 调制技术 89 4.3.1 调制技术的作用 89 4.3.2 LTE上行物理信道中的调制技术 89 4.3.3 LTE下行物理信道中的调制技术 92 4.3.4 LTE中的调制映射方式 95 4.4 信源编码 98 4.4.1 信源编码的目的 98 4.4.2 信源编码的基本原理 98 4.4.3 常用的信源编码 99 4.4.4 LTE中的信源编码 103 4.5 信道编码 104 4.5.1 信道编码的目的 104 4.5.2 信道编码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105 4.5.3 与信道编码关联的技术 106 4.5.4 常用的信道编码 109 4.5.5 LTE中的信道编码 114 4.6 帧结构 116 4.6.1 帧结构类型1 116 4.6.2 帧结构类型2 117 4.7 小区干扰协调 119 4.7.1 LTE消除小区间干扰的主要方法 119 4.7.2 小区干扰协调的原理 120 4.8 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 123 4.8.1 MBMS背景 123 4.8.2 MBMS标准进展 123 4.8.3 MBMS部署与应用场景展望 138 4.9 家庭基站 138 4.9.1 家庭基站背景 138 4.9.2 网络架构 139 4.9.3 小区干扰协调 140 4.9.4 移动性管理 141 4.10 POOL技术 143 4.10.1 POOL概念 144 4.10.2 MME POOL的主要技术特点 144 4.10.3 S-GW POOL的主要技术特点 146 4.11 PCC技术 147 4.11.1 PCC标准演进情况 147 4.11.2 PCC架构模型和参考点 153 4.11.3 PCC功能描述 157 4.11.4 PCC架构的典型流程 164 4.12 网络自配置与自优化技术 172 4.12.1 SON背景 172 4.12.2 LTE SON进展 174 4.12.3 LTE SON增强 182 本章小结 183 参考文献 183 第5章 LTE-A关键技术 186 5.1 HetNet技术 187 5.1.1 HetNet背景 187 5.1.2 HetNet中的小区干扰协调 188 5.1.3 切换 195 5.1.4 HetNet部署展望 196 5.2 频谱聚合技术 197 5.2.1 频谱聚合技术概况 197 5.2.2 载波聚合的基本原理 198 5.2.3 载波聚合的标准化研究 201 5.2.4 载波聚合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207 5.2.5 载波聚合技术展望 210 5.3 多点协同技术 210 5.3.1 多点协作技术概况 210 5.3.2 CoMP的基本原理 211 5.3.3 CoMP的标准化研究 215 5.3.4 CoMP对系统的影响 220 5.3.5 CoMP技术展望 221 5.4 无线Relay技术 221 5.4.1 Relay背景 221 5.4.2 Relay标准进展 222 5.4.3 Relay部署与应用场景展望 225 本章小结 227 参考文献 227 第6章 LTE网络架构 230 6.1 LTE系统构架概述 231 6.1.1 EPC 232 6.1.2 接入网 233 6.1.3 漫游体系架构 235 6.2 无线接口协议 237 6.2.1 用户平面 237 6.2.2 控制平面 238 6.3 LTE网元功能 239 6.3.1 EPS的网络节点及功能 239 6.3.2 EPS网络节点的选择 242 6.3.3 网络节点之间的接口 245 6.4 M2M对EPC的影响 251 6.4.1 M2M的业务特征分析 252 6.4.2 支持MTC的EPC增强架构 254 6.4.3 EPC网络增强和优化的关键技术 255 6.5 LTE与WLAN的融合 259 6.5.1 WLAN与LTE的融合需求 259 6.5.2 WLAN/LTE网络融合架构方案 259 6.5.3 WLAN分流数据 270 本章小结 272 参考文献 272 第7章 LTE和CDMA的互操作 274 7.1 CDMA网络架构 275 7.1.1 基于简单IP的网络参考模型及协议结构 275 7.1.2 基于移动IP的网络参考模型及协议结构 276 7.2 LTE与CDMA的语音互操作 280 7.2.1 SRVCC方案 281 7.2.2 CS Fallback方案 285 7.2.3 Dual Rx方案 296 7.2.4 SVLTE方案 297 7.2.5 各种语音互操作方案的比较 298 7.3 LTE与CDMA的数据互操作 299 7.3.1 HRPD网络升级到eHRPD网络之后的新增特性 300 7.3.2 CDMA网络和LTE网络的数据互操作架构 302 7.3.3 非优化切换流程 305 7.3.4 优化切换流程 311 7.3.5 增强的非优化切换 322 本章小结 323 参考文献 323 第8章 LTE号码规则 325 8.1 制定号码规则的目的 326 8.2 用户的编号 326 8.2.1 IMSI 326 8.2.2 MSISDN 327 8.2.3 GUTI和M-TMSI/S-TMSI 328 8.3 终端的编号 328 8.3.1 IMEI 328 8.3.2 IMEISV 329 8.3.3 ICCID 329 8.4 网元的编号 330 8.4.1 归属网络域名 330 8.4.2 MME编号 330 8.4.3 HSS编号 331 8.4.4 P-GW编号 332 8.4.5 S-GW编号 332 8.4.6 eNodeB 编号 333 8.5 业务和网络资源的编号 334 8.5.1 TAI 334 8.5.2 ECI和ECGI 334 8.5.3 APN 335 本章小结 336 参考文献 336 第9章 LTE网络的承载要求 337 9.1 LTE承载需求 338 9.1.1 E-UTRAN承载组网需求 338 9.1.2 核心网承载组网需求 339 9.1.3 QoS要求 339 9.1.4 带宽要求 340 9.1.5 保护要求 341 9.2 LTE对承载网的需求 341 9.2.1 组网要求 341 9.2.2 S-GW侧E-UTRAN承载设备功能要求 342 9.2.3 eNodeB侧承载设备功能要求 342 9.3 BBU/RRU组网方式 343 9.3.1 概述 343 9.3.2 BBU和RRU互联接口的标准化和承载需求 344 9.3.3 BBU/RRU组网承载方案 345 9.4 LTE承载技术 346 9.4.1 IP RAN路由器技术 346 9.4.2 PTN技术 348 本章小结 350 参考文献 350 第10章 LTE网络的同步要求 351 10.1 LTE网络同步要求 352 10.1.1 概述 352 10.1.2 LTE网络同步要求 352 10.2 卫星同步方案 353 10.2.1 卫星授时系统 353 10.2.2 双模卫星方案 354 10.3 地面同步传送方案 357 10.3.1 地面同步技术 357 10.3.2 地面同步传送方案 360 10.3.3 承载网与基站同步互通要求 363 本章小结 364 参考文献 364 第11章 LTE终端 365 11.1 概述 366 11.1.1 移动终端逻辑结构 366 11.1.2 移动终端在系统中的位置 367 11.1.3 LTE终端分类 367 11.1.4 移动终端的功率等级 369 11.1.5 LTE终端形态 370 11.2 选网和接入鉴权 374 11.2.1 开机选网 374 11.2.2 除开机选网以外的选网 377 11.2.3 接入鉴权 377 11.3 LTE终端业务 377 11.3.1 语音业务 377 11.3.2 短消息业务 382 11.3.3 数据业务 382 11.3.4 国际漫游 400 11.4 LTE终端功耗 403 11.4.1 LTE终端功耗的定性分析 403 11.4.2 LTE多模终端最大输出功率与SAR 406 本章小结 407 参考文献 407 第12章 LTE用户识别卡 409 12.1 概述 410 12.2 LTE用户识别卡 412 12.2.1 LTE卡片文件及命令 412 12.2.2 密钥及鉴权算法 417 12.2.3 LTE用户识别卡的发展 419 12.3 CDMA/LTE双模终端中的用户识别卡 419 12.3.1 卡片结构 419 12.3.2 MF下的文件结构 420 12.3.3 USIM应用下的文件结构 423 本章小结 425 参考文献 425 缩略语 4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