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舞台布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之下。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向何处去?
慢慢地,但凭着坚忍的勇气,我们把这个问号一步步推向遥远的界限,越过地平线——在那儿,我们希望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答案。
我们还没有走出多远。
我们所知的仍然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地:我们已经能够(以相当的准确性)猜测出很多事情。
在这一章里,我将根据我们现在深信不疑的知识告诉你们,当人类第一次出现之时,舞台布景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把动物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时间表示为这么一条长线,那么下面这条细小的线,就表示人类(或者多多少少类似于人的生灵)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
人类是最后一个登场的,却是第一个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人类,而不是研究猫啊狗啊马啊或任何别的什么动物——尽管就这些动物自身而言,也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进化过程。
就我们所知,在最初始的时候,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一个燃烧着的大火球,是浩渺的宇宙之海中一团小小的烟云。慢慢地,经过了几百万年,地球的表面烧光了,外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岩石,如注的大雨一直在下,击打在这了无生命的岩石上,磨蚀了坚硬的花岗岩,并把泥沙冲入山谷——在冒着热气的地球上,这些山谷隐藏在高高的悬崖之间。
当太阳破空而出时,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它看到这个小星球上有几个小水洼——这些小水洼后来发展成了东西半球上的浩渺海洋。
然后有一天,伟大的奇迹出现了。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却创造出了生命。
第一个包含生命的细胞漂浮在茫茫海水之中。
在几百万年的光阴里,它都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但是就在这一漫长的时段里,它萌生出一些习性,使它得以更容易地在处境恶劣的地球上生存下来。这些细胞中,有些最喜欢待在湖泊和水洼的黑暗深处。它们在水中沉积的淤泥里扎下根(淤泥是雨水从山顶上冲下来的),于是它们成了植物。其他的细胞则喜欢四处游走,从而长出了奇怪的有关节的腿,就像蝎子一样,开始在海底爬行,它们的周围是植物和像水母一样的淡绿色生物。还有另一些细胞(覆盖着鳞片),依靠游泳动作,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找寻食物。渐渐地,它们使海洋里充斥了无数的鱼类。
同时,植物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家园。海底空间已经不够它们居住了。它们不情愿地离开了水,在海滩或山脚下的泥岸上找到自己新的家园。一天两次,大海的潮汐用咸咸的海水将它们淹没。而其余的时间,这些植物尽量去适应不太惬意的环境,努力在覆盖地表的稀薄空气中生存下来。经过几个世纪的适应,它们学会了如何在空气中活得和在水中一样舒服。它们变得越来越大,长成了灌木林和树丛。最后,它们学会了盛开芳艳的花朵,吸引忙碌的大黄蜂和鸟类前来,把它们的种子带到远方的角角落落,直到整个地球都覆盖了绿色的草原,或是沐浴在大树的浓密树荫之下。
可是有些鱼也开始离开大海,尝试用肺来呼吸,就像以前用鳃呼吸一样。我们称这类生物为“两栖动物”,意思是:它们能在陆地上生活得跟在水里一样自如。从你面前的路上跳过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诉你,左右逢源的两栖生活是多么的逍遥如意。
这些动物一旦离开了水,就逐渐适应了陆上生活。有些成了爬行动物(这类生物像蜥蜴一样爬行),与昆虫共享森林的寂静。为了能在松软的土地上更快地移动,它们的腿日益发达,个头也越来越大,直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样一些庞然大物(生物学手册称之为鱼龙、巨龙、雷龙),它们一直长到三四十英尺,能像大猫耍小猫一样地逗弄大象。
爬行动物家族的某些成员开始了树上生活(当时的树木常有一百多英尺高)。它们已经不需要用腿行走,但它们必须迅速地从一根树枝移动到另一根树枝上。因此,它们把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皮肤变成一种类似降落伞的东西,它从体侧一直延展到前脚的小脚趾。逐渐地,它们在这个皮降落伞外面覆盖上羽毛,把尾巴变成转向杆,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成了真正的鸟类。
此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所有的大型爬行类动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了。我们不知道原因。也许是因为气候突变,也许是因为它们已经长得太大,既不会游泳也不会行走和爬行,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但就是够不到,于是便饿死了。无论原因何在,持续了上百万年的巨型爬行类动物的古老帝国算是完结了。
然后,这个世界开始被完全不同的生物占据。它们是爬行动物的子孙,但它们与爬行动物全然不同,因为它们用乳房,用母兽的乳房来哺育幼崽。因此,现代科学称它们为“哺乳动物”。它们已经褪去了鱼鳞,也没有像鸟一样长出羽毛,而是长出了一身毛发。不管怎么说,哺乳动物发展出了一些特有的习性,使它们比之其他动物有着很大的优越性。母亲把幼子之卵置于体内,直到出生。而在此之外的所有动物——到那时为止——都让自己的孩子们暴露于寒冷、酷热以及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危险之下。哺乳动物长期把幼子带在身边,在它们仍然太弱小、无法抗击敌人之时,护佑着它们。这样,幼崽哺乳动物的成活希望就大为增加了,因为它们能从母亲那里学会许多本领。如果你曾见过母猫教小猫咪如何照顾自己,教它们如何洗脸、如何捉老鼠,你就能明白这一点。
但关于这些哺乳动物我无须多言,因为你们已经知道得够多了。它们围绕在你的周围。它们是你在街上和家里的日常伙伴,而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后面,你还能瞧见自己不甚熟悉的它们的远亲。
现在,我们到了指明分界线的时候了:人类离开了浑浑噩噩、生生灭灭的生物种群的漫长队伍,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来造就自己种群的命运。
有一种哺乳动物,其找寻食物和栖身之所的能力要远甚于其他族类。它学会了用自己的前脚拿住猎物,经过练习,它发展出了手一般的爪。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它学会了把全身的重心置于两条后腿之上(这是一个高难动作,虽然人类做这个动作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但每个孩童还得从头学起)。
这种动物半猿半猴,但比两者都要优越。它成了最成功的猎捕者,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以生存。为了更安全地生活,它一般成群活动。它还学会发出奇怪的叫声,警告孩子们有危险迫近。几十万年之后,它开始用喉部发出的这些声响来交谈。
这种动物——也许你很难相信——是你们最早的“类人”祖先。
P1-5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 许渊冲
房龙(1882—1944)是荷兰裔的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全名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家庭富有,但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因而他从小就喜欢逃避到“过去”中,在历史著作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房龙1903年后前往美国和德国求学,在美国期间,他在康奈尔大学完成了本科课程。之后前往德国,于1911年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但他没有从此开始纯书斋的学术生涯,相反,他颇看轻这种生活,他说:“学问一旦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所谓华屋,且将它鞋上泥土之肥料抖去之时,它便预先宣布了自己的死亡。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会把人引向毁灭中去的。”房龙一生漂泊不定,他周游世界,先后当过编辑、记者,也曾在美国的数所大学任教。他的天才、他的苦读、他的人生历练、他的刻意修炼(他一度专门从通俗剧场中学习说话风趣的技巧),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能说和写十种文字,拉一手优美的小提琴,他也喜欢画画,他所有著作的插图皆出于自己的手笔。这一切的一切,给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13年起,房龙开始写作历史书籍,1921年他以《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风靡世界,直至1944年去世,房龙一共写了二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文明的开端》(《上古人》《古代的人》)《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漫话圣经》)《美国的故事》《房龙地理》(《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艺术》《宽容》(《人类的解放》)《与世界伟人谈心》《巴赫传》《航行于七大洋的船舶》(《荷兰航海家宝典》)《伦勃朗传》和《荷兰共和国兴衰史》等。房龙的作品在当时可谓饮誉世界,中国、荷兰、德国、法国、瑞典、丹麦、芬兰、挪威、日本、印度、苏联、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希腊等国都先后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1944年3月11日,房龙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去世。他去世的当天。美国《星期日快报》刊登讣告时用了这样的标题:历史成就了他的名声——房龙逝世。房龙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博士,可是他没有把历史学限定在少数专家的畛域中,他用生花妙笔把历史写成人人能懂且与人人相关的东西。
《人类的故事》一问世就引来了书评界的一致欢呼,并为房龙赢得了当年的最佳少儿读物奖。在五年之内,这本书就印行了三十余版,不下一千万册,房龙本人仅这本书的收入据说就达到五十万美元。确实,《人类的故事》一书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房龙妙趣横生的语言引入入胜,而他亲自手绘的插图又把全书装点得格外光彩夺目。五年内大家疯狂地读着这本书,而十年之后,以至更长的时间内,人们还在继续读着这本书,它还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都把这本书当作那个时代最好的历史通史类入门书。人类生命史和命运史通过房龙对一个个细节的精雕细镂就变成了一场语言盛宴,读者们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教益。甚至连那些本意在给这本书挑刺儿的职业历史学家,也在展读之后承认:在房龙的妙笔之下,历史上的那些化石般的人物都好像苏醒过来,一个个栩栩如生。
《人类的故事》一书内容的重点在古老的东方和近代的欧洲。在篇幅上明显以西方文明的发展为主。关于中国文化,房龙仅在《佛陀与孔子》一章中用不多的篇幅涉及。作为西方学者,房龙更关心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成为推动近几个世纪文明变迁的最大动力。
西方世界从文艺复兴开始,从“对神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关注”,这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种点点滴滴中的希腊精神的复兴,这种复兴和罗马法典的影响以及近代商业的兴起,奠定了近代世界的基础。在房龙的这本书中,历史在一次次交战中前进着,从东方古老土地上的一次次纷争,到雅典与斯巴达之争、罗马与迦太基之争,到基督教与伊斯兰的碰撞,到宪政国家的兴起,到殖民化运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房龙在本书中似乎要证明这样一件事:人类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好世界的可能性,以理智和常识为基础的启蒙精神仍然在激励着人类寻找一个更好的精神家园,尽管屡遭挫折,人类仍然在惨淡地期望最终能以宽容之心抵挡住总是一再涌涨的无知和偏执的洪水。
房龙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文笔亲切而灵动,最终成为一个知名人士,可是他的启蒙工作带给他的常常只是孤独和寂寞。由于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宣扬进化论,使得这本书当时在美国二十四个州内禁入公共图书馆;而《圣经的故事》一书中房龙关于圣母圣子的描写被视为不敬,使他颇受责备;还有那本强烈批判政治和文化专制、大力张扬所谓异端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读物《宽容》,也一度遭到冷遇。房龙终其一生都在盼望着人类的常识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够成为建立一个更理性和更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基础,然而,他的社会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他在一片怀疑和猜忌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房龙的一生中,他从来不曾气馁或陷入消极。房龙寄希望于更年轻的一代人,希望他们能把文明之光薪火相传。
中国出版界对房龙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分上、下两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报人和作家曹聚仁先生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后来在他的《书林新话》中有这样的记叙:书拿在手上后,他“一直就从真如看到了上海北站,又从北站看到了家中,从黄昏看到了天明,看完了才睡觉”。曹先生在后来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中又写道:“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众所周知,房龙的书籍知识量很大,专有名词较多,且由于房龙本身站在西方人的文化立场,自然会在言说中产生许多中国读者不甚明了的提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书一方面尽量采用在学界比较通行的专有名词译法,另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注释,注释部分参考和引用了最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内容。本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提供一个能够与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相嫁接的新译本。
当然,此译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方家批评指正。
译者
2011年1月
《人类的故事》通俗地描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作者房龙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幽默风趣的语言、俏皮睿智的文笔、独具匠心的构思,由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史前人类、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十字军东征、佛陀与孔子、文艺复兴,一直到近代的美国独立战争乃至科学时代,为读者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我们在读《人类的故事》时,不仅要了解历史中蕴含着的真理,还要试着去了解、去思考、去理解人类的命运,最终以理解我们自己的使命。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我们要去向何处?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不同的眼睛、不同的视角会发现不一样的历史。
在《人类的故事》中,房龙以理性、睿智而宽容的眼睛带我们走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他用很小的篇幅展示了宏大的人类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艰深的内容,用普通的故事揭示人类的智慧。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对于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也细加讲述。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