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年之后你仍能不费吹灰之力立刻想起小学老师的名字?为什么有的人会害怕幽闭的空间、陌生人、社交或是其他?为什么有人觉得蹦极太刺激了而有人却视其为噩梦?为什么你会反复梦回同一个地方,梦见相同的人?为什么会遗忘?怎样可以提高记忆能力?为什么喝咖啡能让你感觉更加清醒?为什么有些人会害怕乘坐飞机?为什么妈妈离开时婴儿会哭?……麦格劳-希尔编写组编著的国内第一本全彩心理学“杂志书”《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珍藏版第2版)》将为你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了本书,你会发现,其实,心理学离自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如影随形!
你是否曾经想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却因为书中晦涩难懂的词句而打退堂鼓?你是否想要重新认识你的大脑、认知、行为、性格、健康等各个方面?如果是,那么麦格劳-希尔编写组编著的这本《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珍藏版第2版)》正是你所需要的。本书以活泼的语言、丰富的形式、多彩的图片、详实的数据以及严谨的论证为读者呈现了一道心理学大餐,其内容涉及神经科学与行为、意识状态、记忆、思维、智力、人格、心理障碍、社会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可以帮助读者轻松而全面地学习心理学。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师生教学、培训使用,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从众一般发生于社会压力相对间接或微妙的情境下,但我们也会碰到社会压力更为直接明确的情况,即被要求做出某种行为。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在直接社会压力下产生的行为称为依从(compliance)。
获得他人依从有诸多技巧,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登门槛技术。一个推销员来到你家请你购买一个便宜的小样品,你觉得反正也不损失什么就欣然接受了。没过多久他又来了,请你购买一个较大的商品。由于你之前接受了小的样品,你会发现想拒绝这一请求很难。
这个推销员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登门槛技术”的方法。即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被接纳后再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如果对方满足了前一个小要求,那么接受之后大要求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
为什么登门槛技术会起效?一种解释认为接受了小的要求会让人们对此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无论对方做什么,都会增加人们的卷入感,从而促进了依从的可能性。另一种解释与个体的自我知觉有关。若我们顺从了第一个要求,就会建立起一个“我是好人”或“我是乐于助人的人”的良好自我形象,之后当对方提出更大的甚至让我们为难的请求时,为了维持自我形象的一贯性,避免出现认知失调,我们就更可能答应。尽管目前还不知道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正确,或者还可能存在第三种解释,但很显然,登门槛技术是有用的。
·留面子技术。一个募捐者向你索要500美元捐款,你大笑着拒绝了,告诉她这笔钱你可出不起。然后她改口说那不然捐10美元总行吧?这时你会怎么做?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就很可能接受捐款10美元的请求,至少要比一上来就让你捐款10美元时的依从可能性大得多。这一技巧叫做留面子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大要求,并预料到一定会被拒绝,等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这一策略与登门槛技术刚好相反,但同样有效。
留面子技术使用广泛。你不妨也试试,先跟你父母提出要很多零用钱,然后再降低要求,看看效果如何。同样地,电视编导有时会在脚本中写一些明显很恶俗的段子,他们知道这些段落一定通不过审查,但却可能保全真正重要的部分不被删改。
·折扣技术。例如,售货员先告诉你一个抬高了的虚价,然后又立刻许以一个诱人的折扣或礼品来促成交易。 听起来并不复杂,但十分管用。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搭了个小货亭卖蛋糕,一个75美分。一种情形下,实验者直接告诉顾客蛋糕75美分一个,另一种情形下则告诉顾客蛋糕原价1美元,但打折后价格降到75美分。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情形下的价格完全相同,更多人还是选择购买“特价”蛋糕。
服从如果说依从技术是相对“温柔”地引导人们接受请求,那么服从(obedience)则是在他人的命令下做出的行为改变,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尽管不如从众和依从常见,服从还是会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互动中。例如,我们会服从于老板、老师或父母,因为他们拥有惩罚我们的权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服从,请想象一个陌生人对你说出下面这番话:
我发明了一种增强记忆能力的新方法。你要做的就是教一些“学习者”学习单词表,然后进行测验。测验过程中只要学习者回答错误你就对其实施电击。你要操作的是一台“电击发生器”,电压范围为15~450伏。在仪器上相应数字的下方标有文字说明,15伏下面写着“轻微电击”,而最高的450伏下面则写着“危险:严重电击”并画有三个红色的“×”。但别担心,电击虽然很疼,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你会答应这个人的要求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而且你觉得不仅自己不会这么做,其他人也不可能答应这个陌生人的奇怪要求。原因很明显,这一行为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智范围。
可是,如果这个陌生人是要求你帮助他进行一项心理学实验呢?如果这一要求来自于你的老师、老板或长官呢?他们对你提出要求似乎是合理合法的。
P316
在看到本书中文译稿完成时,我刚从曾经的汶川地震灾区返京。巧合的是,本书以汶川地震作为开篇故事,用灾难事件引出心理学的学科本质和研究主题。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四年前灾难发生时人们形形色色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以及心理学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所做的种种努力。同时,也让我想到如今灾区经过重建后焕然一新的面貌、人们经历创伤后重新绽放的笑颜和封闭在内心中那永远抹不去的心理伤痕。从了解灾难发生过程中及灾难后人们的心理规律,到一步步艰难却卓有成效地重建心灵家园,心理学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灾后心理重建工作仍任重道远。
心理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种生活哲学的价值,指导人生、引领生活。除了应对灾难,它还在探索大脑、感知环境、扩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习、提升健康、认识自我、改善关系、融入社会、增进幸福等诸多方面为人们提供帮助。当今社会,随着刺激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压力越来越沉重,挑战越来越巨大,学习心理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髦,更是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本书作者用其严谨科学且数据详实的论证、生动活泼却不乏深度的语言、新颖丰富又贴近生活的编排,对心理学的入门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可以同时满足专业学习和科普阅读的需要。
因此,我诚意向所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它将带你走进绚丽多彩的心理学世界。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一本好书,让人在开卷时悦然、肃然;在阅读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合上时了然,并深以为然。《妙趣横生的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写给渴望了解或学习心理学的朋友们的好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