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释
《诗经》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典籍,是研究中国社会何以成之亲和奋发与社会何以进行教化的一部典籍,深含着社会生活进步之理。相信通过阅读与研究,一定会深明朱熹《诗经》注说中的伪弊之说,必定会对我们现代人认识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有更深刻的启迪。
关雎(周南)
《关雎》一诗,居《诗经》之首,是一篇讲青年男女婚恋之始、双方和合之兴的极重要诗著。全诗以描述自然的人世的情景及其生情、生景过程与奋发上进的男子对贤淑能为的女子执著追求至建立夫妇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而成家国的奋进兴旺发达而成篇章。该诗之义与《周易·下经》的始卦咸卦之旨一致,也与《论语·学而》七章的“贤贤易色”之旨一致,为中华民族的生活内容之端,其义宏深。
一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注】雎鸠,水鸟雎鸠。关关,美妙鸣声。洲,河中之地。
【释】描写人们路过河边听到河中之地有水鸟雎鸠的美妙鸣声而生向往的心情。
【按】此为首章首句,言自然之景情。言人们由于关雎鸣声的美妙而生情向往,说明凡是世上的人们必然会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心情。又按:朱熹以为此句开首的“关关”,是“雌雄相应之和声也”,显然与下句的“好逑”诗意过程不符。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注】窈,幼从穴,像幼小般纯真于父母。窕,兆从穴,像大人般勤敏于家事。淑女,知世义理的贤淑能为女子。君,口从尹,说话有准,做事有果。子,尊称。逑,求从走,追求之意(字义部分请参后文对中国文字学的研究)。
【释】对像幼小般纯真于父母、像大人般勤敏于家事、知世义理的贤淑能为女子,是说话有准、奋发上进的男子所向往追求的良伴。
【按】此为首章二句,言人世之景情。言奋发上进的男子由于女子的贤淑能为而生情追求,说明贤淑能为的女子是世上奋发上进的男子所向往追求的佳偶所在。并由此而激励天下女孩的贤淑能为,男孩的奋发上进,长大后而成男女夫妇的和合依存奋进的美好家庭。又按:朱熹为得出自孔子学生子夏以来的此诗是吟咏女性的“后妃之德”,竟不知其义所出(参《葛覃》诗的“后妃之本”之义),将此句的“淑女”,说为“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于时而言也”,“君子”说为“则指文王也”,并将“逑”释为“匹也”,进行附会。
二章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注】荇菜,水生可食植物,根在水底,叶浮水面。参差,良莠参差分布在水面。流之,人入水中或坐小舟采摘所喜爱的鲜嫩荇菜时,会因水面波动而漂浮流动不易采摘。
【释】良莠参差分布在水面上的荇菜,会因人去采摘使水面波动而前后左右漂浮流动,使要采摘所喜的鲜嫩荇菜不易。
【按】此为二章首句,言自然的必然之景。言人们想要求取向往的美好事物的不易。又按:朱熹将“左右流之”说为“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显然与下旬的“寤寐求之”诗意不符,也与下章的诗意过程不符。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注】寤,醒着休息。寐,睡着休息。
【释】对向往的贤淑能为女子的求取,奋发上进的男子除了白天的所事所业不放任以外,在休息时不论醒着还是睡着醒来的时候都在设法求取着。
【按】此句承上句,言人世的必然之景。言生情男子想要求取向往的贤淑能为女子的不易。
三章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注】不得,不成得取。思服,对所要求取的贤淑女子思想着如何使其与其父母信服自己的品行与诚意之谓。
【释】对所向往求取的贤淑能为女子的求取而不成得取,在休息的时候总是思想上自省想着能使对方信服自己品格与诚意的途径(参孔子所说的《关雎》“哀而不伤”之义)。
【按】承上句,为三章首句,言人的执著求取之情。言生情执著男子对所要求取的贤淑能为女子的努力求取之情。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注】悠哉悠哉,想着想着之谓。辗转,车辆辗转更好行途而进之谓。 【释】想着想着,终于知道了自己品格与诚意的缺陷而自强又成进取。
【按】此句承上句,言人由执著求取之情而生景。言对世界上做不成的事情,不能怨天尤人,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原因而自强成进取。又按:朱熹将“辗转反侧”说为“皆卧不安席之意”。这同前句的“寤寐思服”,前章的“寤寐求之”合在一起观之,不仅诗文释解低俗,而且其将前章的“左右流之”说为“顺水之流而取之也”,也与后章的“左右采之”,诗意过程不能贯通。
四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注】左右采之,对所要求取的鲜嫩荇菜终于通过自己的自强而成有效采摘之谓。
【释】通过自己的自强努力,随水波动而漂浮流动的鲜嫩荇菜终于能使自己成功地采摘。
【按】承上句,为四章首句,言自然之景生新景。言由于人的执著自强而成功求取。又按:朱熹将“左右采之”的“采”,说为“取而择之也”,难道从二章的“顺水之流而取之也”,至“取而择之也”,要经过“寤寐求之”至“寤寐思服”,再至“辗转反侧”的过程,才能将取之的择之?如此的在所取的之中择之,而下旬紧接出现“琴瑟友之”,对被取而不能择之的女子不是不亦伤乎吗?可见其注说弊劣之一斑。并可见对经典诗文的不能深解,会得出面目如此全非的结果来。P3-5
郑张欢同志不忘年轻时立下的研习祖国传统文化的宏愿,刻苦钻研《周易》多年,书中阐发了他对诠释儒学元典的独特见解,十分难能可贵,相信一定会对读者有所启示。
——原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刘蔚华
郑先生兼通《周易》,因而能够融合易、道,以易图、易理阐释《老子》之道,给人以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臧守虎
郑先生强调《孙子兵法》的政治价值更甚于军事价值,强调孙子恩想学说所建构的一幅民能生、国能保、世能安的社会图景,颇有“见人所不见,言人所未言”之处。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庆
郑先生对《周易》的解说,由象而理,即由卦爻符号推演出字宙生化、阴阳消长之道,引:出社会治乱存亡之理和人之情伪善恶曲直之,心,从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人学有根基,扎实而深厚,其论恢弘旨远,精徽玄妙,其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当今吾辈所罕见也。
——中国周易学会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林忠军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能不断兴旺发达与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文化结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力。笔者之所以继撰写国学的《周易今释》、《论语今释》、《老子今释》、《孙子兵法今释》及合一的《国学四大经典今释》之书后,又撰写《重读国学》一书,应该说与笔者的生活感受有着深刻的联系。
笔者自幼随父母自萧山德胜殿村迁居杭州黄龙洞地方,在少时经常听到的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歌曲,所见到的不论是杭州城区还是周边乡村的上上下下干部对百姓民众很是亲近,老百姓对于部非常地尊重,民众碰到什么困难干部都很主动,更不说一般的民众问了,尽管家境有富裕贫寒不同,但一家有难众力相助自是平常之事。总之其时家人之问、上下之间、民众之间非常地亲和。我父亲曾对我说:一人有难大家一定要帮助,如果一人做了坏事,大家也一定要指责他,反过来就是帮了自己。还说黄龙洞山上如半夜三更有人喊救命,住在附近的人一定会奋力上去营救。这在今天看来,就是人们的亲和之情与惩恶扬善之心、民族的同胞之谊与民族的凝聚之力,也是面对凶顽侵略必会奋起抗击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所在,与反清的专制压迫统治、反袁的复辟与北洋军阀统治、反蒋的独裁腐败统治的民众精神力量所在。当时逢年过节或闲暇时,父母亲总会分别带上我与弟弟张海、张法去萧山乡下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与外婆钱家亲戚。那时我父亲的弟弟郑传生是萧山大悲乡德胜殿村的村长,只见他为村里百姓的事情忙里忙外,很少顾到家,像一个老百姓的村长。总之当时萧山乡下与杭州城区的生活风气都差不多,不论亲人之间还是干群之问、民众之间,都非常地亲和,虽然大多人家的生活并不宽裕,但都觉得生活在新的社会幸福生活之中。
现在笔者的父亲郑传锦早已过世,母亲钱凤英也去世几年了,我又带着我的儿子郑泽等人到萧山乡下老家去。老家也早已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其生活水准已超过杭州城区一般之上,但不论亲属之间还是民众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还是变化不大,还是很亲和、很融洽。这使我非常地感慨,为什么思想文化宣传密集的城市,人际关系反而变得冷漠甚至冷酷了呢?这同我们要实现的伟大美好理想、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相融合的。由此观之,我们思想文化界的不少人所宣传的一套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在乡下,闲谈中说到我们的婚姻家庭与社会的一些问题。如说到我们早先大张旗鼓的反封建反包办婚姻的问题,年老人就说这包办婚姻多是有钱有势人家干的事,他们为权钱联姻、权权联姻不允许自己的子女看上贫穷人家的子女,所以要包办,而贫穷人家子女自己看中的、由媒人(即红娘)做成的都有,但都需要媒人做使男方可承受又使女方结婚时能满意的一些协调沟通事情,因此看似媒人在包办,实是双方的沟通,使成婚后能家庭亲和、相濡以沫、执子偕老,这应该是中国人为成事成业的一种沟通文化。因此当时政策凡包办的婚姻都可以马上离异,贫穷人家却少有见到。这使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当时只有家境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女才能达到就读的北京大学带头反封建包办婚姻,要爱情生活自由、婚姻离合自由的平等了,看来毛泽东反封建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北大,也难怪《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可以成为革命者了。又说到以后对女方要彩礼的反封建买卖婚姻的批判,都说要彩礼这不仅是女方为出嫁的面子,更重要的是视男方的诚意,为了婚后的安全感,以此成婚的男的霸道、女的强势就少,离异互相争夺的就少,这应该是中国人为保护女方权益的一种文化。不像现在只顾爱得开心结婚的,男的霸道、女的强势就多,吵闹的就多,离异、互相争夺的就多。又说到后来的要女性实现自身价值,反对三从四德做贤妻良母的反封建思想文化宣传,都说谁不想自己女儿从小就是一个听父母话好好读书上进的乖乖女呢?谁不想自己女儿出嫁后做一个能使丈夫上进成事的贤淑能为的女主人,做一个能使子女成材成器的良师益友的孩子母亲呢?谁不想自己女儿到老了累了放手让她的子女们去干呢?这应该是中国人为使家国兴旺发达的一种文化。而这种反封建思想文化的宣传结果是双方都受害,家庭受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滋生,最终受害最多的还是女性与孩子,等等。我们思想文化界的一些人只顾批判与宣传,却对出现的严重不良后果视而不见。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深切关注。
在闲谈中又说到外教兴起的一些问题,说现在乡下基督耶稣教已经有流行的趋势,信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都说相信耶稣的,除了心中的上帝与上帝子女的自己,不再看重生养培育自己长大成材的父母,至于长辈亲属、上面官员等等则更谈不上了。而此情形与我们思想文化界j些人所谓先进思想文化的种种宣传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泛滥起来,必将给我们国家民族的凝聚和合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此,我们思想文化界的一些人应该反思。
除此还说到我们宣传的卫生思想与生产、生活的一些问题。上面管卫生的人只说人类、动物的有机肥料不卫生,就连蔬菜地里有肥料粪缸也是不卫生,被勒令去掉,老百姓只好连家中的茅厕也都去掉,换上了所谓漂亮卫生的抽水马桶,抽水马桶的下水道又没地方通,最终都通到了原先鱼虾成群的、人们都在吃用的条条清澈的河流里,当然还有单位、学校、住宅楼等的肥料自下水道流人,使河水变黑变臭鱼虾死得不见踪影,不仅根本不能吃用,甚至连人人河中都要感染皮肤病,我们的河流真成了报刊上所说的上游城市的排污下水道,下游城市的饮用水源。人们都说中国的老百姓向来重视人类、动物的有机肥料与有机垃圾经发酵后用于作物的生长,种植出来的粮食蔬菜、喂养出来的家禽家畜口味好营养又好,堪称真正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这应该是中国人与欧洲人的物质能量守恒之说根本不同的、对万物不息造化认识的一种文化体现。而靠化肥种植出来的粮食蔬菜,靠化合饲料激素喂养出来的家禽家畜,不仅蔬菜、肉质的颜色与鲜嫩口味根本不同,而且营养成分也不同,前者吃了精神好、有力气,后者吃了就不同了,毕竟是靠化肥、化合饲料、有害激素的作用下生长起来的。现在的人恶病多,年轻人体质差,应该说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况且长期用化肥,不用人类、动物的有机肥料,土地也日趋贫瘠硬化。把该用的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的有机肥料倾泄在河流中污染环境,把用化肥、化合饲料、有害激素转换成的粮食、蔬菜、肉类作为人不得不吃的食物危害人体,说成是卫生,学别人竟然学成了这样,长此下去对我们的这片土地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严重危害性可想而知。这对于想废止提供给人们丰富绿色食物的传统农业生产,而用化肥、化合饲料、有害激素进行大农业生产的一些农业官员,应该有反思的意义。
以上去萧山老家的所见所闻,对笔者的感触非常大,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应该到重视的时候了。拙著正是笔者由此感触而写。但由于笔者的学养不足,所写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与不当之处,所以特恳请学界前辈与读者多加批评指正为盼。
同时,笔者借此机会,谨向关怀与支持拙著出版的浙江大学出版社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也向为拙著出版付出辛劳的副总编辑黄宝忠先生、总编办主任曾建林先生、责任编辑葛玉丹与文字编辑陈佩钰女士,以及左亚琳女士与未来海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各位先生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也借此机会向为关注与支持拙著写作的西湖区灵隐街道的领导谢作珍,以及杭州黄龙国际商务中心、黄龙社区的领导陈跃明、李忠海、卢莹、秦容笛、何长明等领导,深表谢意!
郑张欢
二0一三年一月十二日于杭州黄龙社区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界上特有的无神的义理思想文化。它区别于古希腊以来欧洲人的思想文化,也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今天,研究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哲理思想、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所以产生形成之原因所在,而且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从五千年前伏羲氏王天下以来不断战胜严重自然灾难、不断克除凶顽强寇,外能从不烧杀抢掠周边民族,内能不断克除世之人祸,终成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繁衍兴盛的大国,并长期屹立于世界东方之原因所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还可以深刻了解自清末民初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在经历英、法、日等列强大举人侵,疯狂杀掠并企图瓜分、灭亡中国的过程中,我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抵抗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以及让列强无法想象的、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原因所在。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还可以看到,由于现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缺失,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正在显现,使中国社会产生出不容小视的种种弊端。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去除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推进对中国哲理和思想文化的学习研究,将其与西方文化的哲理和思想文化进行比较、鉴别。代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哲理元典《周易》以及《诗经》、《书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与《孙子兵法》等书,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哲理作出了极为深刻的阐发和描述,只要有真正能揭示其内蕴与精义的好的版本,深入其中学习和比较并不难,这对于认识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文化,于世的成功作为、于人的促成和谐都将功德无量。
拙著正是以此为目的,把对国学研读的重点放在对中华民族哲理思想的阐说上——通过对代表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元典《诗经》选释说明我民族的生活文化,《书经》选释说明我民族的治道文化,《大学》选释说明我民族的教育文化,《中庸》选释说明我民族的和合文化,《论语》选释说明我民族的义理文化,《老子》选释说明我民族的道家文化,《孙子兵法》选释说明我民族的兵治文化,最后通过元典之首的《周易》选释,说明我民族特有的能人世协和、生产发达的无神传统思想文化所源所出的易学之哲理。冀望通过对我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元典的研读,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哲理思想之精髓,辨别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负面因素,传承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增强我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达到安定我中华、发展我中华、繁荣我中华、强大我中华之目的。
郑张欢
国历壬辰年十二月、西历二0一三年一月于杭州
郑张欢所著的《重读国学》从国学经典《诗经》、《书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周易》中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篇章进行注释解读,从而寻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源。《重读国学》绪论则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及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国学补课的迫切性。
郑张欢所著的《重读国学》作者善于从中国文字的形成及其所包含信息的角度对国学经典进行解读,并注重各经典著作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学者说他“颇有见人所不见,言人所未言之处”。研究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哲理思想、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所以产生形成之原因所在,而且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从五千年前伏羲氏王天下以来不断战胜严重自然灾难、不断克除凶顽强寇,外能从不烧杀抢掠周边民族,内能不断克除世之人祸,终成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繁衍兴盛的大国,并长期屹立于世界东方之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