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
有人说:“无论在哪一国,得风气之先的总是I临海的城市,这就叫得天独厚。”北京作为封建古都,其王府、四合院之类的传统建筑,天津无法与之比肩;但天津是个“洋气”十足的城市,除了那密布的租界,超前的理念,西化的生活外,最直观表达这种洋气风格的,就是异彩纷呈的小洋楼。漫步在小洋楼集中的五大道、中心花园、意式风情区,能够领略到英国建筑、意国建筑、法国建筑、德国建筑、西班牙建筑的风情,真像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
从建筑流派和风格上看,天津的洋楼包括:西洋古典复兴式、西洋古典折中主义式、哥特式、罗马风式、英国都铎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浪漫主义式、简化古典主义建筑及“维也纳分离派”式、尼德兰式、西班牙式、英国半木料式、象征主义建筑、第二帝国时期的意大利式、带有孟莎屋顶的法式建筑、俄罗斯式建筑、现代建筑式、中西合璧式,等等。有统计资料显示,北洋政府时期的5位总统、1位执政、6位总理、2l位总长、16位督军、4位省长、清朝遗老遗少19位、旧军政要员15人都曾在天津小洋楼居住,这还不包括一些工商巨子、学界名流。
今和平区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南京路以西的地区共有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五条重要的道路,天津人俗称“五大道”。这里在历史上曾是英租界的“墙外推广界”。从1920年到1926年,英租界工程部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洼修路,决定在此建筑高规格的住宅区。英商先农公司、比商仪品公司以及一些中资公司纷纷抢滩,承建房屋。仿佛一夜之间,这里便冒出了两千多座不同风格的花园式楼房宅邸。别看这里的建筑都是小洋楼,但20世纪前半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部分是中国人,因为这里又是旧租界所在,所以,许多北洋政府的政客们在下野后都选择在这里购置房屋,置一些不动产。“要想发大财,快到北洋来”,于是,冒险家的乐园竟成了许多人争相猎奇的场所。虽然在这个地方很少能够听到枪声,但在这片区域的洋楼中密谋好的事情,却可以让近代中国硝烟滚滚。天津有“北京前台,天津后台”一说,小洋楼里的一声响动,一次密谋,居然能改变中国的局势。
意租界在天津市区的海河北岸,属于今天的河北区,这是一片具有鲜明意大利风格的庞大建筑群,现在人们称之为“意式风情区”。凡是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那独特的建筑、优美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所折服。专家们评论:“这里是亚洲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地中海建筑群,作为‘世界建筑博览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其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不言而喻。”一些外地游客惊叹:“真没想到,在中国竟然有这样一片完全是西方异国情调的神奇土地!”从建筑上看,这里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构,其中有反映文艺复兴思潮的巴洛克、罗可可式建筑,也有在“新建筑”运动期间出现的强调功能、净化造型、注重经济的欧美现代化式建筑。马可-波罗广场周围的房屋则更具典型的罗马风格——凉亭圆拱并饰以爱奥尼克式柱廊。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该地区现存各类小洋楼76栋,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是近代意大利在境外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也是构成天津“世界建筑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往往将天津与其他带有“洋味”的大城市作比较,以为天津小洋楼不一定是中国“最高级”的。其实这是误解。天津有英、法、德、美、日、意、奥、俄、比九国租界,租界地的数量在全国第一,各国建筑各具特色,小洋楼千姿百态,这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与上海滩比起来,天津小洋楼多数是民居,体量未必很大,但风格别致,数量多,这正是天津的特点。我曾读过清末浙江籍学者孙宝碹(1874—1924)的《忘山庐日记》,因其兄孙宝琦晚清时供职于天津,孙宝碹常往来于京津间,他在日记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天津的小洋楼。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他与友人一同信步于天津租界之街市,目睹那一幢幢充满浓郁异国情调的颇有气势的西式洋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在日记中不无感慨地说:“盖纵横曲直,高楼峻宇,皆西国模制,无稍稍闲杂。殆与游欧洲街市无异,上海所不如也。”他还将天津的洋楼与上海的洋楼作了比较,感到天津的洋楼较上海的更为整洁、集中和多样。他说:“天津之外国居留场,自庚子乱后,远胜于上海。”又说:“盖上海惟黄浦滩及律师路一带稍洁净,此外则阗嚣庞杂,不免厌人,但道路略平坦耳。”从《忘山庐日记》来看,孙宝瑄也曾多年寓居上海,他对津、沪洋楼的评价恐非信口胡言,想必当时也是通过对两地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P18-21
水土风物篇
九河下梢天津卫,沽水滔滔向东流
海河七十二湾,天津七十二沽
保定是个靴子城,天津是个算盘城,
北京是个帽子城
北京的人全,天津的水全,安国的药全,胜芳的会(花会)全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
京油子,卫嘴子
清朝老码头,混混乱津城
过了南大洼,还有北大桥,人过要留财,雁过要拔毛,丈夫不在家,女人也不饶
济良所,蓝大门,谁想娶妻去领人
上海大世界,天津劝业场,如果不去逛,枉到天津上海走一趟
进了大罗天,死了也心甘
逸闻旧事篇
南蛮子憋宝,邪门儿啦
海张五修炮台,小事一段
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
刘道原活人出大殡
三不管的把式,光说不练
拾毛篮,捡煤茧儿,拉胶皮的满街跑
打一套,又一套,陈家沟子娘娘庙,小船要五百,大船要一吊
鬼龇牙,上鬼市,西市大街卖旧物
大老俄卖胰子,没有法子
有钱不用愁,马场、花会、回力球
毁人炉,租界地,枪场、跑马、打回力
老街故巷篇
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
繁华要数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
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拢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
西北角,自来水,西大湾子梁家嘴
双庙街,吕祖堂,文昌宫里是学堂
芦子坑,老铁桥,大胡同子金家窑
电灯房,药王庙,陈家沟子娘娘庙
银窝子,竹竿巷
铁工街,三条石
河北大街小冀州
沈王郭洼老地道
外国地,有洋人,天津迤东紫竹林
天纬路,地纬路,贾家大桥一片树
时令习俗篇
腊月初八结豆缘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
正月十五舅送灯,十五十六走百病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天后娘娘坐海眼
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全没有;摸摸王三奶奶的脚,百病全都消
刘二姐拴娃娃,早得贵子
城隍出巡,小鬼当家
水梯子,老爷庙,机器磨房全知道
衣食住行篇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
青麻叶的大白菜,赛梨不辣的青萝卜
狗不理包子独一份,贴饽饽熬鱼一锅熟
石头门坎素包有咬劲儿,耳朵眼儿炸糕烫舌头
大福来的锅巴菜,十八街的大麻花
煎饼保子一套一套的,烙饼炸蚂蚱,夹(家)着吃
卖药糖,四角四方四海名扬,
提倡国货,炮打东洋
有钱过关,没钱打底下钻
鞋爱高跟走几遭,全凭衣服见时髦
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贫,西门贱
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
南门外,有澡堂,杨家花园有楼房
人文艺术篇
梅先生拔烟袋,不得已而为之
天津卫,八大家,韩、高、石、刘、穆、长源、振德、益照临
黑油漆,亮大门,冰窖胡同李善人
北京学成,天津走红
老乡亲,孙菊仙
华孟严赵,四大写家
孟广慧、马家桐,津门二甲
泥人张袖中捏像
刻砖刘,风筝魏,屈文台的风葫芦
苏先生骨药,没病找病
天津卫有三桩宝,永利、南开、《大公报》
中国大学堂,首家看北洋
俗话,或称俗语,即简练形象、通俗流行的话语。《辞海》的解释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在一个地区,经民间长期积淀而流传下来的老俗话大都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的老俗话不仅是一笔难得的文化财富,而且是这个地区珍贵的历史记忆,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
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兼具拱卫京都、南北漕运枢纽的双重功能,“京南花月无双地”的美誉,早已成为她的一份骄傲。流行于天津民间的老俗话,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津沽大地的地理历史和文物古迹。“海河七十二湾,天津七十二沽”;“九河下梢天津卫,沾水滔滔向东流”;“北京的人全,天津的水全,安国的药全,胜芳的会(花会)全”;“保定是个靴子城,天津是个算盘城,北京是个帽子城”;“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清朝老码头,混混乱津城”;“北京学成,天津走红”;“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中国大学堂,首家看北洋”;“上海大世界,天津劝业场,如果不去逛,枉到天津上海走一趟”……所有这些老俗话,无不承载着津城古老文化的记忆。有人说:“有时候,城市就是一张密集的图纸;有时候,城市只是一个空灵的概念。”当你回味这些老俗话时,天津的过去在你的心中一下子鲜明起来。
天津是座有性格的城市。天津人低调而热’情,幽默而直率。“京油子,卫嘴子”;“梅先生拔烟袋,不得已而为之”;“黑油漆,亮大门,冰窖胡同李善人”;“卖药糖,四角四方四海名扬,提倡国货,炮打东洋”;“进了大罗天,死了也心甘”;“刘道原活人出大殡”……这些老俗话真切地勾勒出三津水土养育成的老天津卫那种草根性的品格与性情:讲里儿讲面儿,不畏权势,急公好义,爱管闲事,平民意识,注重人气。
天津是座民俗味道很浓的城市。天津百姓生活重市井过于重社会。“腊月初八结豆缘”;“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正月十五舅送灯,十五十六走百病”;“天后娘娘坐海眼”;“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全没有”;“刘二姐拴娃娃,早得贵子”……这类老俗话记录下了由水陆码头、海河经济孕育出的天津特有的民风民俗。有人曾这样说:“住在天津的人,总不会感觉到这个地方的特点,不知不觉地长久住着。但是叫一个初到天津的人看来,都是些很有趣味的事。”确是如此。天津的一些老俗话尤能展现老天津卫的市井风情。
一方土地的美味佳肴,产生于这方土地的土质土风土貌。“吃尽穿绝天津卫”:“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狗不理包子独一份,贴饽饽熬鱼一锅熟”;“煎饼倮子一套一套的,烙饼炸蚂蚱,夹(家)着吃”……从这些老俗话不难看出,天津卫从来有的吃,天津人自古懂得吃,天津人讲穿不如讲吃,讲吃却不讲排场。
天津是座神奇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也曾涌现出众多文人学士和能工巧匠,民间绝活儿数不胜数。“老乡亲,孙菊仙”;“华孟严赵,四大写家”;“孟广慧,马家桐,津门二甲”;“泥人张袖中捏像”;“刻砖刘,风筝魏,屈文台的风葫芦”;“苏先生骨药,没病找病”;“海张五修炮台,小事一段”;“南蛮子憋宝,邪门儿啦”……件件往事令人称奇,桩桩奇闻令人神往。此类俗话生动有趣,老辈人更是耳熟能详,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天津人的真本事、真能耐和极具个性的沽上风情。
街巷是城市封存的记忆,也是城市人的根脉。她能展现一个城市生命的丰富和厚重,能勾起人们对童年的追忆和对往日的眷念。“繁华要数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西北角,自来水,西大湾子梁家嘴”;“芦子坑,老铁桥,大胡同子金家窑”;“电灯房,药王庙,陈家沟子娘娘庙”;“南门外,有澡塘,杨家花园有楼房”;“鬼龇牙,上鬼市,西市大街卖旧物”;“银窝子,竹竿巷”;“铁工街,三条石”;“河北大街小冀州”;“沈王郭洼老地道”……这些有关“老地界儿”的俗话已成为天津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今天,随着旧城区的改造,许多老街旧巷逐渐消失,而我们却在这些老俗话中看到它们旧时的景象,听到它们昔日的故事。
本书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全书共列出老俗话72条,根据内容分为六部分,“水土风物篇”12条,“逸闻旧事篇”11条,“老街故巷篇”13条,“时令习俗篇”11条,“衣食住行篇”13条,“人文艺术篇”12条。每条一文。
时光是个独具慧眼的淘金老人,他拂去一层又一层的泥,荡去一把又一把的沙,最后郑重地把民间俗话刻成历史的年轮。回望历史,因为烟尘遮挡,人们的视野难免模糊朦胧。但在岁月长河中磨砺出的民间俗话,她所呈现给你的却是一个真实可感的活生生的天津。天津老俗话是天津这座城市历史记忆最为鲜活的载体。
章用秀
2010年8月
《天津老俗话》由章用秀编著。
街巷是城市封存的记忆,也是城市人的根脉。她能展现一个城市生命的丰富和厚重,能勾起人们对童年的追忆和对往日的眷念。“繁华要数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西北角,自来水,西大湾子梁家嘴”;“芦子坑,老铁桥,大胡同子金家窑”;“电灯房,药王庙,陈家沟子娘娘庙”;“南门外,有澡塘,杨家花园有楼房”;“鬼龇牙,上鬼市,西市大街卖旧物”;“银窝子,竹竿巷”;“铁工街,三条石”;“河北大街小冀州”;“沈王郭洼老地道”……这些有关“老地界儿”的俗话已成为天津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今天,随着旧城区的改造,许多老街旧巷逐渐消失,而我们却在这些老俗话中看到它们旧时的景象,听到它们昔日的故事。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天津是座神奇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也曾涌现出众多文人学士和能工巧匠,民间绝活儿数不胜数。“老乡亲,孙菊仙”;“华孟严赵,四大写家”;“孟广慧,马家桐,津门二甲”;“泥人张袖中捏像”;“刻砖刘,风筝魏,屈文台的风葫芦”;“苏先生骨药,没病找病”;“海张五修炮台,小事一段”;“南蛮子憋宝,邪门儿啦”……件件往事令人称奇,桩桩奇闻令人神往。此类俗话生动有趣,老辈人更是耳熟能详,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天津人的真本事、真能耐和极具个性的沽上风情。
章用秀编著的《天津老俗话》共列出天津老俗话72条,根据内容分为六部分,“水土风物篇”12条,“逸闻旧事篇”11条,“老街故巷篇”13条,“时令习俗篇”11条,“衣食住行篇”13条,“人文艺术篇”12条。每条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