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荣辱卷)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朱珊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荣辱卷)》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荣辱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三篇。概论部分对荣辱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由朱珊编著。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荣辱卷》。本卷以“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荣辱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三篇。概论部分对荣辱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由朱珊编著。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知耻文化的渊源和特征

 1.耻与罪——两种文化的逻辑起点

 2.传统知耻意识的内涵

 3.耻感意识的特征

 4.与耻有关的几个概念

 5.与耻有关的成语

二、知耻文化的历史意义

 1.耻之于做人

 2.耻之于道德

 3.耻之于治国

 4.耻之于律法

 5.耻之于教育

三、荣辱观念的演变及当代价值

 1.耻感意识的渐变

 2.从知耻到明荣

 3.当代荣辱观及其内涵

中篇 故事

一、春秋战国故事

 不食周粟

 成汤放桀

 伊尹逐王

 誓不做官

 舍生取义

 知耻自新

 善用其耻

 惠及他人

 豫让行刺

 以贤为荣

 不孝不义

 卧薪尝胆

 赴汤蹈火

 万箭穿心

 机智救国

 知恩图报

 晏子拒坐

 二桃杀三士

 举贤无私

 窃符救赵

 毁菜拒鱼

 曹商舔痔

 舍子保国

 死不忘国

 烹头雪耻

 负荆请罪

 鲁母纺纱

 忠心报国

 不以贿免

二、秦汉故事

 胯下之辱

 用心良苦

 苏武牧羊

 乐妻指耻

 拒绝赦免

 桥下取履

 忍辱含垢

 辱没乡邻

 以德报怨

 杨震拒金

 舍妻弃子

 王烈遗布

 瘦羊博士

 管宁善化

三、魏晋南北朝故事

 重德轻色

 惭见伯姒

 巨伯救友

 立功雪耻

 敢饮贪泉

 斗富丧命

 改过自新

 含冤忍辱

 高风亮节

 闻鸡起舞

 敌将还妻

 吉翂拒举

 不为子谋

 甘居车棚

 无钱返京

 见利忘义

四、隋唐故事

 替父报仇

 问心无愧

 一笑了之

 卢氏训子

 不事女主

 忍辱脱死

 及第落驴

 不饮不泣

 恬不知耻

 钱徽焚书

 见风使舵

 不坠家风

 自取其辱

 坑蒙拐骗

 营私为羞

 人死留名

 庄宗狩猎

 羞死贪官

 断臂远耻

五、宋元故事

 绸缎遗言

 道虔激耻

 耻于留名

 太祖斥白

 靖康之耻

 一亩地官

 坚守迂腐

 阿尖咬母

 平民公主

 崇节尚耻

 为国荐才

 遭贬何愧

 一脉相承

 庐革避试

 不做贼妇

 拒辱骂贼

 行不愧影

 奸人作秀

 以死效忠

 不作降臣

 毁炕夫人

 削发明志

 碧海丹心

六、明清故事

 法不护亲

 湿鞋轿夫

 官不聚财

 力行节俭

 恭以远耻

 生不爱钱

 坚守城池

 两袖清风

 少年英雄

 布袍淡饭

 诚实状元

 开仓赈济

下篇 名言

一、先秦名言

二、秦汉名言

三、魏晋南北朝名言

四、隋唐名言

五、宋元名言

六、明清名言

七、近现代名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都深深地烙印着耻感意识。从《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到金庸笔下形形色色的各路豪杰,关键时刻他们口中往往会吐出同一句话——“我要是如何如何岂不被天下英雄耻笑?”也就是说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首先考虑的不是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或个人的得失、感受,而是他人、社会的评价,以受人赞许为荣,以受人贬斥、嘲笑为耻,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其次,根据台湾学者朱岑楼先生的研究,儒家经典《论语》具有强烈的耻感取向,四百九十八章中与耻感有关的计五十八章。再有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我们的文化中,表达这种耻感意识的语言比比皆是:“难以启齿”、“无地自容”、“令人汗颜”、“不耻于人类”、“报仇雪恨”、“卧薪尝胆”、“士可杀而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头可断而志不可屈”……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耻感意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的耻感文化源远流长,深入民族精神的深层,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影响最深,无论是儒家性善论抑或性恶论,均要求人要知耻,要有耻感意识,这是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有了这样的前提,再加上法的惩前毖后就可以具备君子人格。“耻”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逻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儒家道德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义”,法家道德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是“礼义”。儒家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的着力点是个体伦理,其理路是由个体伦理到社会伦理;法家以“礼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的着力点是社会伦理,其理路是由社会伦理到个体伦理。无论在以个体伦理为基点的道德哲学中,还是在以社会伦理为基点的道德哲学中,“耻”的体系性地位总是被充分肯定和凸显。由此,“耻”或“耻感”不仅历史地,而且逻辑地成为道德体系的原素和原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以耻感意识为主,辅以罪罚等手段,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耻”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这样的文化使人们惯于接受外在的束缚和威慑。

人的耻感意识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所说的人的羞耻感的产生是由于违反了自我和社会的禁律。耻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了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我们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主体做了逾越底线伦理和基本的文化禁忌的事,就会觉得是一种奇耻大辱。同时,耻感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也许是因为他被当众嘲笑或遭到拒绝,或者他自己感觉被嘲弄了。羞耻感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量,却要求有他人在场,至少要当事人感觉到有他人在场时这种感觉才存在。因此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罪错暴露,才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与惩罚,社会才会把耻辱降落到这个人头上;假如罪错不为人知,那么也就不会有社会群体的压力。耻感文化中的个人,其所作所为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社会的评价,所以这样的社会他律色彩较重,集体意识或实体主义较强。

在关于中国人人格的问题上,梁漱溟认为中国人是依存者。这种“依存”主要是指个人对他人的一种心理依存。在中国思想史上,所有传统的态度都不宣扬甚至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中都要想到有他人的存在,就算现场没有他人存在的情境,也要视作“有眼睛在盯着你”一般。这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慎独”工夫。“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刘少奇对慎独曾有这样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

总之,耻是一种无罪的道德问题,罪是一种有耻的法律问题。耻感是能否合乎社会标准的一面镜子,而罪感是能否对自己良心交代的一幅心电图。黑格尔说,伦理是一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主体的价值意识告诫人们,我们的人性和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的禁忌和规约,它主要表现为因害怕惩罚而产生的一种负罪感、内疚感和忏悔心态。人类文化的底线伦理与禁忌、罪感和耻感的确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耻感与罪感反映的是个人与他所处实体的普遍认同和回归,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关照自我的心灵、维系着社会的公共伦理和道德。因此就某个社会而言,罪感和耻感意识并存,只是孰轻孰重。往往这两种情感意识取向不同,会造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治国方略的差异。P8-10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