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丛书共分民本卷、忠孝卷、荣辱卷、爱国卷、修身卷、仁爱卷、气节卷、慈善卷、勤俭卷、诚信卷十卷,以“ 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仁爱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本书由王婷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仁爱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婷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丛书共分民本卷、忠孝卷、荣辱卷、爱国卷、修身卷、仁爱卷、气节卷、慈善卷、勤俭卷、诚信卷十卷,以“ 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仁爱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本书由王婷编著。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仁爱卷》。本卷以“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仁爱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三篇。概论部分对仁爱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由王婷编著。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仁爱概念及其历史流变 (一)仁爱的内涵 (二)仁爱的历史流变 二、中国古代道德与政治生活中的仁爱思想 (一)仁与修身 (二)仁与孝慈 (三)仁与日常交往 (四)仁与治国 (五)仁与邦交 三、仁爱的现代意义 (一)从仁爱、兼爱到博爱 (二)物质主义的冲击 (三)和谐社会是仁爱社会 中篇 故事 帝尧禅让 虞舜孝悌 虞舜摄政 汤王伐葛 伊尹出仕 网开一面 放逐太甲 盘庚迁都 古公仁民 让位季历 礼贤下士 虞芮之争 仁感天下 武王仁政 周公占卜 周公辅政 “共和”之治 鲍叔牙知人荐贤 百里奚举贤 大义送粮 岐人报恩 智取由余 楚郑立约 季札让位 功成身退 誓死尽忠 子产仁政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用人之道 隐语喻政 威王论宝 老子传道 穰苴治军 修政以德 孔丘论回 史鱼尸谏 荣辱与共 礼贤下士 交友无类,唯贤是以 黄歇护主 负荆请罪 豫让报恩 不教而民从其化 公仪休清廉自正 以身殉法 以死殉职 讽谏威王 马之安葬 君臣之义 缘理设喻 从谏如流 萧何辅政 萧规曹随 张良拾屐 直言不讳 亲尝汤药 救人危难 与民休息 废除连坐 广开言路 废除肉刑 仁德厚民 申屠嘉肃礼 公私分明 敢言直谏 以仁待友 张释之跪系袜带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长者孟舒 身先士卒 布衣封侯 扇枕温衾 兄弟争死 改恶从善 孔融让梨 怀橘遗亲 知恩图报 仁厚宽恕 刘表征兵 忠君报国 曹公善后 高堂隆上谏 百姓不徙附,诚以德先之 拓跋孤大义让位 慕容氏以德收民夷 王慧龙以仁作屏藩 陕城大战 仁者之威 贤人高允 弃官奉亲 勤修德政 独孤皇后仁爱俭约 韦仁寿修仁抚夷 军帐夜哭 崔仁师断案 守之以信,待之以仁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 以人为镜 连坐法令 狄仁杰安定河北道 娄师德盛德包容狄仁杰 仁爱之本 嫉恶举利 招贤治蜀 仁爱百姓 为治之道 代人养母 下篇 名言 一、仁的内涵 二、为仁之方 三、仁与修身 四、仁与人际交往 五、仁与治国 后记 试读章节 (1)梁漱溟的仁爱思想 作为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开山鼻祖,梁漱溟针对于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一片呼声和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偏激心态,从现代理论需要的角度肯定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从西方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事实中看出,西方文化绝非如中国人想象得那么美妙,资本主义的发展宣告了理智主义的有限,一反自严复以来知识分子扬西抑中的思路,断言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中国文化能解决西方社会出现的危机从而可以超越西方文化,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与此同时,梁漱溟并非完全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吸收西方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基础上,改造中国哲学传统思维模式,使儒家仁学表现出现代哲学的特征。他受到柏格森哲学的启发,采取生命的进路诠释儒家仁学,照他看来,代表儒家仁的就是“生”,这种形而上学本来就是讲宇宙之生的,所以说生生之谓易。继而,梁漱溟采取生命的进路,以生命——意欲——自我的框架提出了新儒学的本体论学说,这一进路被后来的新儒家一直沿用推进到道德的形上学。 (2)熊十力的仁爱思想 如果说梁漱溟是以空前的胆识为中国文化正名,确立了现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那么熊十力则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在以儒家仁学为主体、统合儒释道三家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哲学,确立了本心、仁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以“体用不二”合天地万物为一体,将人之生命与宇宙生命有机整合,进而认定生生不息的宇宙本源为人的主宰,本心、仁体既是文化创造之源,又是价值之源,从而为新儒学的形上学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石。作为革命志士,熊十力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总结历史,他断然否定了君主专制及依附于这一制度的文化,痛心秦汉以来中国仁学的扭曲和失落,同时批评当时支离破碎地理解西学、标新立异的态度。认为西学无补于中国内在的虚弱,因为西哲深邃的洞见和新颖的观点源于西方深厚的文化传统,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传统儒学的根本性转型。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上,他批评西方文化过于偏重外在的物质发展,因而逊于中国文化的内在圆融。这不但与梁漱溟一脉相承,也颇能窥见其弟子牟宗三判教说的某些端倪。 熊十力沿着新儒家发展脉络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进路,提出本心、仁体这一更具人文色彩的观念,建立了“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和“翕辟成变”的宇宙论,为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奠定了根基。继承佛教“诸行无常”的观念,熊十力认为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流变过程,而产生这一流变过程的本体是生命,因为每个个体生命是有始有终的变动过程,同时生命通过世代的传递可以永远延续,体现了变动与永恒的统一。在熊十力的哲学体系中,生命一词为本心之别名,指生生不息之本体,从而沟通了生命与传统儒家哲学中“本心”范畴之间的联系,并确认了本心的本体地位。本心是表示本体的最高范畴:“本心物物而不物于物,遍为万物的实体,可以说是存在的主体;本体通万物言其通体,构成运动变化的源泉;本心作为识变现出境,又是认识的主体;本心具有翕辟两种功用,施设宇宙,统摄宇宙。”这样,熊十力便把本体论、发展观、认识论、宇宙论贯通起来,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形上学体系,而其最终目的在于证明儒家仁学价值的永恒性——“仁者,本心也”。在他看来,由于本心具有仁的规定性,故而成为人生价值的源头,因为有这个价值源头作为担保,人生才不至于产生虚幻不实的失落感,这正是儒学的精粹之所在。显然,熊十力构建的形上学,既是存在的本体论,又是价值的本体论。以此出发,依据体用不二的原则,熊十力主张通过外王即经世致用的途径体现本心的价值,这种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路亦成为新儒家的共识。 总体看来,熊十力的哲学体系在内容上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本体如何建立,二是外王以内圣为本根。他对本体论问题多有创见,但由于他对西方哲学并不十分熟悉,主要是采取与佛教对话的方法展开他的哲学构想,限制了其理论深度。至于外王以内圣为本根,可以说,他的外王观念仍比较陈旧,尚未明确地赋予科学民主的内涵。尽管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熊十力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不够圆满,然而他把这两个问题凸显出来,为后来的新儒家开辟了广阔的理论思考空间和路径导向。在方法论上,熊氏在哲学上讲体用不二,但在讨论中国文化时,却将其分为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两个方面:道是第一义,是先圣真传,万世不易;器是第二义,随时变易,常与先圣初衷相违。显然熊氏这里维护的是正统儒学基本理念,这一思路,上承梁漱溟,下启牟宗三、杜维明,反映了新儒家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造成熊氏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双重文化人格。 1949年以后,新儒家的研究中心转到港台地区,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成为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他们的新儒学思想各有特点,但其共同之处是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解决本体如何建立和外王如何开出这两个熊十力提出的基本问题。P42-44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