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漂在东莞十八年/金凤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雪英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漂在东莞十八年》一书,是作者第一本纪实性长篇小说,记录了作者在东莞打工、生活20年的真实经历,再现了她从一个打工妹,终于成为了有相当影响力的诗人、作家、编辑的蜕变过程,既是一部当代进城务工青年的辛酸史、奋斗史,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励志型佳作;既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大时代真实生动的剪影。

内容推荐

几经曲折,满载一车的花季少女,从老区走向南方沿海城市,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打工妹,我跟你们一样,从流水线上一路走来,经历过痛与爱的打工沧桑,就因那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我与命运抗争。

如今,我坐在宽大的办公室,与一班名校的大学生共事,抢他们的饭碗,不容易呀?这是我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啊!

《漂在东莞十八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打工题材作品,在社会上颇受好评,凡看过此书的作者,均以为深入人心,我写的是我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史,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一部历史写照。我写我的歌,我的悲苦也快乐的打工生活。

目录

青春枝丫上竞开的花朵

第一章 采访鲁豫,相约东莞

第二章 天上掉下个好事情

第三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四章 青葱年华,岁月变迁

第五章 写作改变工作

第六章 漂在东莞的日子

第七章 挚爱无言,有一种情感叫心疼

第八章 文学路上的几朵玫瑰

第九章 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

第十章 亲亲故园

第十一章 涌动的潮流

第十二章 新生命燃起新希望

第十三章 从头再来

第十四章 漂泊路上,祝你平安

第十五章 保险生涯

第十六章 南飞燕

第十七章 汪洋热线

第十八章 命运在这里转折

第十九章 编辑部里的时尚GGMM们

第二十章 不是尾声,依然行走在路上

自言自语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天上掉下个好事情

五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杜鹃鸟的鸣叫,如夜莺婉转低吟的歌声,美妙极了。

1986年,十六周岁的我初中刚毕业,身体还没发育完全,瘦小,头上扎个马尾辫,或许是营养不良吧,脸色菜黄菜黄的,就因孩子多的缘故,家里供不起我再读书了,便不在继续升学,我跟着村里的“嫂子军”去收破烂,卖给村里一个浙江人开的工厂。每月运气好时赚取几十到百把元,我便成了村里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少妇都要我带着她们去做,因为做多了,我懂行情,又会认货。所以,比在厂里做临时工的女孩们还挣得多点。

要不是那场劳务输出招考,也许我早就成了乡村里一个勤劳勇敢艰苦持家的农家妇女。延续着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那是1987年六月的事了,那天突然听到一个特大的好消息,说县劳动局要招收一批人去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务工,条件是至少要有初中学历才可以报考。不几天就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可靠度,村里的高音喇叭果然播出了这一对村人来说千载难逢的好消息。这下村里可炸开了锅,年轻人别提有多高兴,大家看到希望了,可父母们呢,高兴的有,发愁的有,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高兴都是相同的,愁的就各不相同了。

因为报名人数特别多,每个乡镇分配了名额,分到每个村子里,就只有一男一女的名额,如果有高中学历的青年就没有名额限制,直接报名就可。初中学历的还得通过笔试,能不能去还是个未知数。有关系的,大家削尖了脑袋走关系,像我这样的,跟村支书家有些亲戚关系。可他自己的女儿、他弟弟的儿子、他妹妹的孩子,加上我这个他外孙女的孩子,都在同一个村子;各队队长家的孩子,还有每个生产队的有初中学历的年青人,到底给谁去?算起来十多个够条件的初中生,他也犯愁了。为了公平起见,要我们统统摆出毕业证,抽签,抽到谁归谁?

也许命该如此,好运青睐我,六个女孩共一个名额刚好被我抽到,男的是我的一个同学,是小华。当时的村支书顺爷爷五十多岁,他鼓励我们,要争气,现在的名额就是你俩的了,这是大家让出来的。考试考好一点,争取出去工作,你们才对得起大家。考试难吗?我不怕,初中生考得无非是初中学过的东西,从来我就不担心。至于深圳特区在哪?我的印象里只有那部叫《深圳姑娘》的电影,一个阳光女孩,开心地笑在阳光下的感觉真好!从那天开始,我们每天都向往深圳、广州、想早一点考试,心在飞翔,早已飞向远方,做着城里人的梦。

考试那天,第一次坐汽车去县城,父亲非常关心,亲自陪着我去党校的考场,我在里面考试,他在外面徘徊。他认为,这一次,有可能改变我的命运。

在父辈的眼里,跟他们五十年代,从农村招人去煤矿、铁矿一样,后来那些人都留在矿上,吃永远的国家粮。

没想到的是,还有许多是我的同学或校友们。她们都找我要答案,恰恰我感觉这些题比我们中考容易多了,自己有绝对把握。也就不怕她们抄了。我也希望她们都能考上,都能去广州或深圳,到时候还多有几个伴。考完去到叔婆家里,叔婆那时是我们县的组织部长,她打电话去查我的分,说万一考得不好,她可以通过关系帮忙。我让她放心,我说至少有九十分以上,如果没有人走关系顶替我的名额,绝对不会没有我的份。

也该轮到我走运吧,我的两科成绩考了一百八十分,占绝对优势。也顺利通过了健康体检、那些年国家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我们的证明书上有村委会、乡政府、县委、劳动局、人事局、医院、派出所七枚公章,所以我们后来找工作,走到哪里人家都要,这是后话。叔婆笑了。我说孙女没吹牛。不错呀!什么事都做完了,就等着去广东了,我们早就向往着深圳了。

事情追朔到1987年上半年,一日,永新县委的同志对东莞、深圳的劳动局的同志说:“咱们一个县就有两万多农村青年,老区穷,就不了业,整天待在地田也挖不出几颗银子,一些无知的青年在街头打架闹事,广东正在发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要能给我们解决几千人的就业,也是帮我们老区人民的大忙呀!”

五月,乡广播的高音喇叭里把这个消息播出,村委会立即通知组织人员去参加招考,四里八乡顿时沸沸扬扬,后来我又听说不单是永新县,连宁岗县都在向深圳特区劳务输出待业青年,整个井冈山区沸腾了。这些天流言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干嘛全要女的,男的却没几个,该不是送给人家做保姆,服侍那些光荣的残疾军人吧?能服侍军人,那也光荣呀!这是好听的,也有说或许是送到香港的妓院去吧?”

“深圳那地方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去过那地方挑盐,那地方都是矮房子,刮起台风来连屋顶都吹着跑了,现在都兴水泥瓦了,打下来咋办?”美英的父亲说。

“那地方听说跟香港只隔一条河,特务卷了裤脚就可以打过来。”老一辈人的议论怎么也难不住我们那些向往山外生活的少女们。

“我们只是去试试看嘛,鸟儿长大了也要往山外的世界飞翔呢。”

P6-8

序言

青春枝丫上竞开的花朵

每一个时代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注定有自己特定的现实和理想,而现实与理想两大主题始终是文学所不能超越的内涵,纵观中国文学之传统,大凡优秀之作,莫不归结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张扬或交错。的确,不同的生存现实与理想追求,注定文学作品必然产生特定的时代烙印以及这种烙印下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这是文学表达及其创作者无法逾越的宿命。同时,这也恰恰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文学要关注、表达和探索的,正是生命所经历的特定生存现实以及在现实生存背景下偶然或必然经历的心路历程与心灵理想。

汪洋的新著《漂在东莞十八年》,记录的是中国第一代打工妹“我”及“我”的姐妹们在打工生涯中真实而生动的生存境遇与经历,它用现场和真实的模板,表述和展示了打工生活的曲折与丰富。无论是对于这个特殊时代还是对于中国第一代打工妹这一特殊群体,作品都具有亲历和见证的现实意义。但我认为,主人公“漂在东莞十八年”的个人际遇,更重要更宝贵的是展示出了作者及那一代人的生活理想,作品从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改变生存条件的渴望。这种向往和渴望通过作者或平实或热烈的语言表达传递给我们这样一种生活精神:它是朴实平凡的,是青春阳光的;它兼有青春的迷茫和现实的困惑,但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它坚忍而勇于承负,乐观而决不屈从。

在读汪洋的稿子之前,我跟她探讨过这部作品的体裁。汪洋告诉我说它是一部通俗长篇小说,而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更接近于自传体的记叙文或纪实性的散文。因为它感觉起来是如此质朴和真实。然而放远了看,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在时间长河中都会成为故事,都会成为小说中展现的如幻似真的一些或深或浅的影子与细节,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生动的小说。因此我基本认同了她的说法,也许以小说的视角去阅读,以小说的要素来剖析这部作品,确实更显得直观和易于理解些。那么,让我们打开作品文本。

作品以时间为线索,从1987年的一次劳务输出开始,把十八年的打工长卷铺展在我们面前:进厂,跳槽,流浪,写诗,出黑板报,卖保险,搞推销,做编辑,拉广告……一个个场景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和生活的离合悲欢。更为具体的延展是,时间:十八年。从1987年到2008年,掐去头尾,十八年的青春,或者说,从十七岁花季到为人妻母,从普通打工妹到诗人、作家;地点:东莞。或者说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如今的制造业中心城市,更准确地说是一家又一家的工厂,一条又一条的大街,是出租房或者集体宿舍;人物:“我”。汪洋,打工者,或者说中国第一批打工的兄弟姐妹。或者第二批,第三批……事件:漂。漂是故事的核心,它是开端、是发展、是高潮,甚至也可能是结尾。总之,漂既是情节,也是线索,既是河流、湖泊,也是汪洋大海,因为它是命运!这命运是汪洋的,是打工妹的,也是一代人的。这命运浩浩荡荡,不由自主,席卷而起,波澜起伏,张着旋涡,扑过来了……这就是最真实的打工生活,这就是打工者的真实遭遇和命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漂在东莞十八年》,第一次从最底层的视角真实地揭开了打工生活的内幕,用最真实的语言记录和揭示了打工时代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与命运的抗争。

要理解汪洋的作品,适当地关注和了解汪洋同样是必需的。汪洋,十七岁开始南下打工,中国第一代南漂打工妹,初中学历,在生活中磨炼成才,诗人、作家和时尚杂志编辑。我无意于去挖掘她从最普通的打工妹成长为作家的奥秘,因为所有奥秘在她自己的作品里已经写得很明白。她的《漂在东莞十八年》是青春的十八年,她把少女的青春、梦想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饱含热情的土地。我把她的《漂在东莞十八年》称之为“青春枝丫上竞开的花朵”,因为她和她的文字恰如一枝青蕾,饱受苦难和风霜,却始终昂首向上,迎着阳光和风雨,粲然开放。  在我的印象里,工作中的汪洋是勤奋和敬业的,带着职业性的敏捷;生活中的汪洋是热情的,乐呵呵的,大大咧咧,但也有着独属于女性的精细。任何波澜壮阔的海洋,它的起源或许均源于一口永不枯竭的泉眼。在汪洋的内心深处,汹涌着怎样一泓饱含热爱、执著与使命感的清泉呢9因为热爱所以乐观包容,因为执著所以不懈坚持,因为责任与使命所以责无旁贷,因此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常常折射出作者或者说中国女性品质中难能可贵的自强与坚韧。

汪洋的叙述平实自然,但无疑感情真挚。她在描写打工生活场景时极尽精细,而表达与工友、文友的欢乐相处时则轻快流畅,此外,“汪洋热线”的热情、“亲亲故园”的真情坦露,跑保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焦虑,签下第一个广告单的欣喜若狂……处处可见汪洋是一个用心写作的人。

也许,有人会质疑,汪洋朴实的表述中到底包含了多少技巧或思想呢?我唯一的答案只能说所有的一切也许都隐藏在她的文字里了。我只知道真实的、真挚的、质朴的东西永远是最宝贵和感人的。“如果不是打工,家里会有今天吗?如果不是打工,农村人有这么好的生活水平吗?如果不是打工,我们村哪来那么多漂亮的楼房、靓丽的姑娘?”读到这些朴实如水的文字时,我感动了。中国第一代打工妹的坚忍、知足与感恩溢于言表,她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最辛勤的汗水都洒给了别人的城市,她们创造了城市和一个时代的繁华,她们付出了如此之多,得到的却如此之少,她们奉献,她们承受,她们又是如此满足和无怨无悔。我无语,我不知道收割了她们的这个时代和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阶层,会在什么时候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应有的愧疚和敬意。

一个国家的理想与一群人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瞬间聚爆,一个时代的嬗变与一大群人物的命运开始切肤相连……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一样,“打工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使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这一群体人数已经相当壮观,数以亿计。而今打工群体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甚至白领阶层也自认为“漂”之一代,使“打工”成为社会性的、普遍的生活状态。难怪有人预言,日益繁荣的打工文学还只是刚刚刮起的一阵春风,真正的春天必将到来。如果把《漂在东莞十八年》放在打工文学的范畴去看,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它展示出打工文学三个新的趋向:一,开始以平常心回归到关注最普遍和最真实的普通大众的生活境遇与心灵感知;二,开始关注和触及第一代打工妹进而延及整体女性的命运主题;三,开始回避无节制的苦难申诉,展现出人性正面的乐观与坚强。当然,《漂在东莞十八年》还只能算打工文学作品的又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它还不成熟,显得有些粗糙。

近年来,打工文学作品蔚然成风,但也良莠不齐,显然,真正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杰出打工文学作品还没有出现。而我认为,优秀的作品。是需要时间沉淀和淘洗的,二十几年的时间还略显短。生存的急迫与艰难还在纠缠,真正的思想者还在徘徊观望或者酝酿发酵,时代的浮华芜杂才刚刚投射到慧眼的边沿,它开始明亮但尚未成像。唯一可以预言的是,这是一个可以并且必然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它是如此的值得我们期待。

竞相开放的花朵是美丽的,它美于质,美于粲然向上。当时间的风霜无情地扫过青春的枝头,那就要勇敢地开放。不管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现实里,我们都要怀抱理想。以此权当结语,献给所有与生活抗争的朋友,并愿汪洋写出更多好作品。

2006年11月23日凌晨于仰天阁

后记

有谁在东莞打了十八年的工,现在依然快乐地打工,或艰辛地创业,那么,你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我艰辛地在东莞待了十八年。

那时的我只有十七周岁,县劳动局劳务输出来到东莞,谁也没想到一待就过了十八年。

这十八年,打工、写诗、恋爱、成家、困惑地工作,寂寞地写作,美丽了我凄凄的芳草文学梦,我的精神日渐丰满,因为钟爱,所以不悔。

因为走出了家乡那片红土地,我的生命从此变得与众不同。因了文学,我的青春如诗美丽。一个各方面都很朴素的女人,因了满腹的诗书、因了文学,居然也可以在异乡繁华的城市,美丽自己一生的心情。

出来之前,总想象如果我能进城,也许可以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且比一般的城里人要能干就不错的了。能够坐进写字楼工作,那是最大的幸福。我的父母经常说我生错了地方。他经常跟我的朋友说,如果这个女儿生在城里,那一定会很有出息。连我自己也一度认为自己命苦,生错了地方。

为什么我没有一个在城里工作的父亲,然后退了休让我去顶他的班呢?来了才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而且工厂的工作靠不住,老板分分钟可以炒我们的鱿鱼,就算不炒,没货做了放你三个月的长假,你说你能不四处奔波找工作么?想安稳,没门。

这就是我们这群城市边缘人的悲哀!我记录的,是我和我的姐妹们的过去。也是第一代打工人的心路历程。

我是从生活底层走出来的,我经常说自己是“当代自我流放的漂泊者”。我喜欢东莞,梦想东莞是自己的家园。打工生活的经历及对文学的挚爱,让我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这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当自己有了创作冲动时,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有一种急于把感受变成文字,想向读者倾诉的欲望,不然就会疯掉。

书评(媒体评论)

平实但不平淡!只要是在东莞工作过的人或是在这边生活过的异乡人,都会喜欢这部作品,喜欢的程度与在这边生活的年月成正比。  ——红袖网友

这是一部外来务工青年的亲历记和心灵史,是一代人漂的传记,也是一代人情的纪实。有相似经历的人,一定能读出她平实的魅力。  ——红袖网友

你是一个能自己抱着自己取暖的人,有一股非凡的劲头和精神。体在打工的路上开出一簇簇美丽而悲壮的花朵,并在十八年后结出硕大的甜果。在看这部作品之前,可能有人会忌妒你,嘲讽你,怀疑你;看完作品后,剩下的只有理解、崇拜和震撼!

——深海皓月

从小说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好的文章往往都很朴实,而这部纪实长篇无疑给了那些生存在城市角落里的漂泊族以信心和力量。你是用心在诉说这个时代的声音。

——红袖网友

久违了的感动。这部作品应该成为千万打工一族的励志佳作,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

——中山李司晨

但凡有过背井离乡漂泊经历的人,都会觉得心底下有根弦不经意间被它或轻或重地拨动了一下。

——网友阿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