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艺术家翟永明的最新诗文录《最委婉的词》收录了其近40首诗歌和18篇随笔,且都为近年来新作。所收录诗歌大都风格简约,以简单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出女性细腻的心灵感受,给人带来复杂的阅读体验,具有典型的新诗艺术特色。与该书同名的诗歌由“政权更迭”这个词引发开去,表达了作者对爱与人性的思索。书中收录的随笔均以文化和艺术为内容,作者的视角跨越中西,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敏感,下笔颇有见识,展现出作者写诗之外带有理性色彩的风格。而描绘她与另外一些艺术家交往的随笔,则融入了作者对生活和艺术的真诚思索。
当代女性艺术家翟永明的最新诗文录《最委婉的词》,收录了翟永明近40首诗歌和18篇随笔,且都为近年来新作。
翟永明80年代曾以组诗《女人》引起关注。诗中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这之后翟永明接连创作了《静安庄》、《人生在世》、《被称之为一切》、《颜色中的颜色》等诗作,被认为是中国新诗潮运动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之一。
《最委婉的词》中所收录诗歌大都风格简约,以简单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出女性细腻的心灵感受,给人带来复杂的阅读体验,具有典型的新诗艺术特色。与该书同名的诗歌由“政权更迭”这个词引发开去,表达了作者对爱与人性的思索。
书中收录的随笔均以文化和艺术为内容,作者的视角跨越中西,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敏感,下笔颇有见识,展现出作者写诗之外带有理性色彩的风格。而描绘她与另外一些艺术家交往的随笔,则融入了作者对生活和艺术的真诚思索。
翟永明曾于2007年获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授奖词中描述这位艺术家的创作“能量充沛,情境深邃,肌理细腻,意味幽远”。这无疑是对她积极而又贴切的肯定。
第一辑 诗歌部分
我坐在天边的一张桌旁
马克白夫人——一致田蔓莎
艺术
老家
老家(之二)
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
传奇
英雄
易碎的部分
最委婉的词
想未来
在古代
尖叫
飞行——致空中飞人
身体
战争
秋千游戏——乱红飞过秋千去
五十年代的语言
变性
性爱
对影成三人
有时高烧
浇——与克非、周瓒、孙怡在酒吧共饮
登录
白纸黑字
谐谑曲:来自中世纪的情报一写给姜杰
变成孩子
鱼玄机赋
棕狗的世界
纽约2006
洋盘货的广告词
炎花七月下扬州
绅士与野兽
第八天
读《东山酬和集》——读柳如是《东山酬和集》有感
忆故人
在春天想念传统(之一)
在春天想念传统(之二)
在春天想念传统(之三)
第二辑 随笔部分
女性诗歌:我们的翅膀
水之诗开放在我的灵魂中
我们的性别、我们的选择!
回文无尽是璇玑
飘零叶送往来风
《诗歌在今天》前言
芳名不仅仅叫卡门
你是否对爱情呈阳性?
得意的人是乏味的——读韩东中篇小说集《美元胜过人民币》
蜜并不甜
曾经和再塑的神秘
终点不是起点——关于多媒体话剧《终点站》的几句话
旁观者:钟鸣
不是豪猪非莽汉
白夜往事:马达VS邱黯雄
诗意来自风格
西方牛排和东方美食
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妻子?
人类的长寿、婚姻的短寿!
艾丽达的故事
京剧谈往录
与马铃薯兄弟的访淡——
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受奖词
八年之后,现在我走进任何一家小书店,看到的都是长得一模一样,又千篇一律的图文书。只是每本书的题材不同而已。在我的观察中,图文书这个概念,“始作俑者”当算《旁观者》,但是到现在为止,也很少有人在设计和理念上,超过钟鸣。前天我试图去买点书,千挑万选之后,回来一看,有一半是图文书。有些根本无此必要,但有什么办法呢,码洋决定一切。
1998年6月,我告诉钟鸣,想在白夜给他搞个签名售书活动,他一口答应下来。事实上,最后的策划也大多是他的主意。朋友们都说钟鸣可以自己办一个“点子公司”,他有无穷无尽的“点子”,而且,最终都浪费在口头上了。1992年我从美国回来时,钟鸣曾说起他想与朋友一起开个道家菜餐馆,在餐厅里会附设一个中医坐堂,来吃饭的客人都需先由中医把脉,确定他的脉相偏热还是偏寒,然后才可决定合适吃那一类道家菜。这差不多是我听到的最有创意的餐饮策划了。但是,直到现在,他也没去实现,也没有旁人想到这个点子。
《旁观者》首发式那天,来的人特别多,酒吧内完全坐不下,大多数人都在门外站着,并且,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来参与了这次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钟鸣除了是一个诗人之外,还曾经是一个媒体人。不到一小时,钟鸣的书就售出一多半。与钟鸣的首发式同时开始的,是雕塑家朱成的小型雕塑的一个室外展。他选择白夜门外的一大片空地成为展示的场所,与周边环境两相融洽地摆放了他那些造型奇特的雕塑。这些悉心创作的架上雕塑,铜雕和带有装置性质的作品,在一个小区的公共空间里展示,是前所未有的。当然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兴趣和关注。有一个手势,被放大到引入注目的比例,一个小姑娘走过来,坐在上面。手,与尺度,与小姑娘这样不相干的事物,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关系。居民们从这些随意安放的雕塑中走过、驻留、围观,混淆了美术馆与社区环境的展示界限。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面对大众的行为艺术,并且,艺术家希望观众主动参与其中,成为他作品的每一部分。这也是钟鸣的“点子”。也许钟鸣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点子而已。但事实上,他是很自觉地实践了当代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理论,1998年,当时中国的大多数当代艺术家却都还没有这个意识。
在签售活动中最富戏剧性的场面是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临。她手持一大東百合花,递给了正在签名的钟鸣,声称自己是钟鸣的崇拜者。今天只是前来送花和告诉他这一点。不知所措的钟鸣在她转身离去时,刚好反应过来,还来得及给了她一个深深的拥抱。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每年钟鸣的生日,总能收到一个精致的礼物,这个礼物一如既往地在钟鸣生日当天被神秘地送到白夜,由我转交给他。八年来,生日礼物一次也没少过。前两天,我又一次接到神秘女孩的生日礼物,我打电话告诉钟鸣时说:作为他的好朋友,很惭愧。从来都不记得他的生日。每次都是这位神秘的女孩出现,才让我想起来。
时间是2006年,距离《旁观者》出版和签售已经是八年了,距离白夜开业也是八年。“八年了”,中国人对数字是非常敏感的。八年就是一个敏感的数字。钟鸣今天带来了他的新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杂技:硬椅子》。这是他从1987年到1997年的自选诗集,装帧漂亮,纸张考究,不用说又是出自钟鸣本人的手笔。
坐在白夜,钟鸣一如既往地不喝酒,一如既往地自称“果汁派”。自从诗坛进行了两大划分:“民间派”和“知识分子派”之后,许多难以在这两大阵营中归类的诗人,都变得面目模糊了。相对于钟鸣的清澈,我只能自称“鸡尾酒派”。我有时爱喝果汁,有时爱喝杰克丹尼,最爱喝各种酒勾兑出来的鸡尾酒。实际上,在《旁观者》中,钟鸣最早谈到诗歌的“南北”划分,比后来的“民间”和“知识分子”之争早了差不多十年。钟鸣具体地将方言写作与普通话的写作划分为“北方诗歌”和“南方诗歌”,用他的话来说:北方诗歌“普遍有一种时代意识”,“喜欢抒情的气氛和强烈的观念,意象支离破碎”;而南方诗歌“远离道德意识,追求一种更自由的祈使句”。在一些阐述的后面,钟鸣给出了这样的概念:北方诗歌和南方诗歌,或用套话来说“朦胧诗”和“后朦胧诗”,在这点上,有很大的区别。他指的是“反抒情性”和“政治性”。也就是说,钟鸣套用了“北俊”和“南靡”这样一个传统诗歌中的概念,来划分当代诗歌中“观念性诗歌”和“气质性诗歌”的不同风格。当然,钟鸣那时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被他划分为“南方诗歌”的“后朦胧诗”内部,会爆发出一场更为激烈和影响深远的争论。也许由于《旁观者》的庞杂和内容丰厚,反而使得书中一些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部分被淹没了。在旷日持久的关于“民间”与“知识分子”的讨论中,似乎没有看到有人重提当年钟鸣南北诗歌的论辩。这是奇怪的。在我看来,他所谈到的“南北”诗歌的不同,与前者的争论有理论上的近似之处,但无后者的极端和霸道。派别的划分和争论,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具体到每一个诗人的写作时,则更细微,更复杂,贴标签式的划分太简单也太不负责任了。
从1999年开始,钟鸣无师自通地进入了收藏界,他多年来喜欢看闲书,做杂事的“别才”,充分发挥了潜能,不到一年,收藏界就开始流传“石刻大王钟老师”的神话了。当然,这期间,有许多跟在钟鸣背后学收藏的人,纷纷浅尝辄止,落荒而逃。钟鸣却背水一战,直至他那辆三菱越野车几乎变成一堆废铁。几年后,成都第一座私人博物馆鹿野苑开馆了,馆长钟鸣承担了从策划到收藏,再到建馆的一切事宜。鹿野苑最终成为一个成都平原上的标志性建筑,与钟鸣的眼光和执著是分不开的。2001年法国蓬皮杜中心的馆长前来鹿野苑参观,非常赞赏这里的设计理念和藏品的丰富。在临上飞机回法国时,他定下了将鹿野苑方案送至蓬皮杜中心参展。在那之后,鹿野苑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展览,作为馆长,钟鸣也一直悉心保持和维护鹿野苑的馆藏风格,以及在现实中的生长环境。
许多人都以为钟鸣现在以古董收藏家和民间博物馆馆长身份出现,不再写作。但是很少的人知道他不但在写,而且写得比过去从容不迫。他在忙乱而又精力充沛的时间里,居然还自己印了一本新作集《云》,里面全部收录的是他一面研究古董,一面在收藏的间隙里写下的诗。我全部读了,并惊异于它们一如既往地诡异、多变、敏感而又热情。并且,在我的眼里,这些诗比以往更好,因为它们产生的背景完全变了,不再等待和在意那些预期的反应,不再对诗坛内外的各种信息负责任;因而更为随心所欲,更为天马行空。
我已记不得读到的钟鸣的第一首诗是什么,但我还清楚地记得首先打动我的诗是《鹿,血》,还有《画片上的怪鸟》。再次在书上读到这首诗是钟鸣的新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杂技:硬椅子》。《鹿,血》这首诗是诗集中的第一首,足见钟鸣本人也很喜欢它。在我的阅读范围内,钟鸣也是最早使用方言写作的人,早期的诗歌《尺木》是用口语写作的,而且用的是四川话口语。这些诗实际上比后来划分的所谓“民间”诗人写作,更为接近民间口语。奇怪的是把钟鸣划分成“知识分子写作”时,无人提及这一点。诗人和评论家们都被他的旁征博引和复杂的构成阻碍了视线。在诗作《红胡子》中,他用四川话的形式写了一些关于艺术的断章式的诗。有关达利(他的胡子肯定是这三首诗的起源)、有关毕加索、有关政治,然后,也有关马克思、有关地下党以及有关恐怖分子;钟鸣的这些诗就像四川话说的“十八扯”,从哈尔斯曼拍摄的达利的胡子,一直扯到太监不长胡子,从列宁的胡子一直扯到穷人的胡子,从成都一直扯到欧洲、美洲,又从地球对面扯回成都。这样的写作风格有点让我想起还珠楼主,尽管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很难扯到一起,但他们的写作风格却是相像的:御剑(胡)而行,破空而去;天马行空式的来去自由。有时飞得太远,便不识来路,有时太过繁杂,便不忍卒读。但无论如何,你会被他们的想象力和独特气质所吸引。如果说“风格真的能透支”(《慼伤的旅行》),那钟鸣也就真的能成为诗歌寡头了。在后来的诗作中,他一直坚持用四川话的音韵写诗,不仅仅是内心的诗歌声音是方言,而且有时在字面上他也使用一些谐音,来代表四川话。与李亚伟川东话豪爽的写作风格不同,他的诗更有四川人、准确地说是成都人的诙谐、随意、大而化之和不修边幅式的谈笑风生。当然,意象繁杂、天-马行空、尽情挥霍这些特点,一如他的散文一样,也是他的诗歌风格。P
非凡的胆识、卓越的创造力和精湛的诗艺,使翟永明二十多年来一直置身当代最具标志性的诗人行列……
她的诗致力于穿透并化合身心的痛楚,群体的宿命和现实的分裂,因而能量丰沛、情境深邃、肌理细膩、意味幽远。
她的写作始终坚持探询沉默,为沉默赋形,同时向沉默敞开,是沉潜和飞翔、复杂合纯真的统一……
——2007年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授奖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