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中,收录的《春潮》、《阿霞》和《初恋》可以称作屠格涅夫的“青春三部曲”。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一再追忆、找寻、诉说、喟叹的不仅是一段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爱情,更是对青春一去不复返、年华匆匆似流水的怅然低吟。如果我们还年轻,我们会读屠格涅夫,因为他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如果我们已然年华老去,我们还会读屠格涅夫,因为他祭奠了我们的青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屠格涅夫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中,收录的《春潮》、《阿霞》和《初恋》可以称作屠格涅夫的“青春三部曲”。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一再追忆、找寻、诉说、喟叹的不仅是一段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爱情,更是对青春一去不复返、年华匆匆似流水的怅然低吟。如果我们还年轻,我们会读屠格涅夫,因为他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如果我们已然年华老去,我们还会读屠格涅夫,因为他祭奠了我们的青春。 内容推荐 屠格涅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作家,生前就具有国际声望,并且是俄罗斯文坛中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他的作品很早就被引入中国,《新青年》从1915年第一期起连载《春潮》,次年又节译了《初恋》,新中国成立前,他的主要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成中文,深受当时国人的喜爱。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精选了屠格涅夫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名作《春潮》、《阿霞》和《初恋》,以及两部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狗》与《旅长》。屠格涅夫忧郁而细腻的贵族气质,给这些作品染上了淡淡的哀愁。尤其是三部中篇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一个个“初恋”的故事,是一段段失之交臂、有始无终的爱情,但潜文本层却透出作者对“青春”的深深眷恋,透出这青春背后韶华似水、往事如烟的悲叹……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由漓江出版社发行。 目录 春潮 阿霞 初恋 狗 旅长 试读章节 夜半一点多钟他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发走点燃灯烛的仆人,便猛然坐到壁炉边的安乐椅里,用双手捂住了脸。 他还从未感觉到这样疲乏——肉体的与精神的。整个晚上他是与可人的女士们和有教养的男士们度过的。有几位女士颇具几分姿色,男士们几乎个个都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他本人的谈吐也相当成功,甚至非常精彩,因此被罗马人称作“taedi umvi-tae”的那种“生之烦恼”,还从来没有以那样不可抗拒的力量来左右他的心情,折磨得他透不过气来。假如他再年轻几岁,或许会由于苦闷、无聊、愤懑而哭泣起来,如同苦艾的味道一样强烈,灼人的苦痛充溢了他的整个心灵。一种萦回不去的厌烦心理,一种令人反感的沉重感觉,仿佛秋天的暗夜一般,将他团团围住,而他却不知如何摆脱这黑暗,这苦恼。对睡眠两字已无可指望——他明知自己不能入睡。 他开始沉思……缓缓地、无力地、又恨恨地。 他想到了尘世的辗转劳碌与无谓,想到了一切庸俗的虚伪。全部逝去的岁月徐徐在他的脑海里经过(他不久前刚满五十二岁),却没有一年一岁可以使他自我原谅的。到处是空话连篇一事无成,到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处是一半认真、一半故意的自我陶醉——只要孩子不哭,怎么哄他都成。但是倏然间想不到老之将至了,随之而来的是那不断增长、吞噬一切、消耗一切的对死的恐惧……于是扑通一声跌进无底深渊!如果生活就是这样风云突变,那倒反而好些!否则,临终以前,会出现虚弱无力,多病多痛……就像铁器生锈一样。在他的印象里,生活的海洋并不像诗人描写的那样,海面上汹涌着滚滚波涛,不,他设想这个海洋是安宁平坦、纹丝不动,直至最黑暗的底部也是清澈可见的。他自己则坐在一叶灵活易晃的小舟上,而在那淤泥堆积的黑暗海底,隐隐约约看得见一件件如巨鱼般丑陋的怪物——那是日常人生的种种疾病、弊端、苦痛、狂妄、贫困、盲目……他望着,眼见得一个怪物从黑暗中游离出来,向上升浮,越升越高,看起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令人厌恶地清晰……再过一分钟,载他的那叶小舟便会被它掀个底朝天!但是眼看着它又似乎模糊起来,它渐渐远去,沉到了水底,并在那里停下来,轻轻摆动着尾巴……然而命定的一天终将来临,于是它将小船掀翻了。 他抖了一下脑袋,猛然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了两遍,便坐到书桌前,将抽屉一只接一只地拉开,开始翻捡那些纸页,那些陈年的、大部分是女人的书简。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并不想翻寻什么——他只是想做点表面上的事务来排遣使他苦恼的思绪。无意间他打开了几封信函(在其中一封里发现一朵干枯的小花,上面缠着一条褪了色的小带子),他只耸了耸肩,望了望壁炉,便将这些信件丢到一边,显然打算把这堆无用废物付诸一炬。他有时急匆匆地把手伸进这只抽屉,有时伸进另一只抽屉,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缓缓地取出一只老式的八角形小盒,又缓缓地打开盖子。盒子里,两层发黄的棉花下面,放着一个石榴石的小十字架。 他困惑不解地对着这个十字架仔细看了一会,突然轻轻叫了一声……他面部流露的表情既不是悔恨,也不是喜悦。当一个人与早已音讯杏然的另一个人不期而遇,那个人他曾一度温存地爱过,而今忽然出现在他眼前——还是那个人,却被岁月整个儿改变了模样,在这个时候,他的脸上才会出现类似的表情。 他站起来,回到壁炉边,又坐到安乐椅上——又用手捂住了脸……“为什么要在今天?非得在今天?”他思忖道,于是回想起了许多早已成为过去的事。 下面就是他的回忆…… 不过首先得交代他的名字、父名和姓氏。他叫萨宁·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下面就是他的回忆。 一 故事发生在一八四。年。萨宁刚过二十二岁,在从意大利返回俄国的途中,耽搁在法兰克福。他财产不多,却是个独立的人,几乎无家无室。由于一位远亲的故世,他获得了几千卢布,于是决计到国外去花掉这笔钱,趁他还没有去供职谋生,趁自己还没有受到公职这根锁链的羁绊(没有这锁链,要想得到生活保障是不堪设想的)。萨宁毫发不爽地执行了自己的计划,而且安排得恰到好处,在他抵达法兰克福时身边剩下的钱正好够他用到彼得堡。在一八四。年铁路还十分稀罕,旅行家先生们乘坐的是公共马车。萨宁在拖车里订到一个座位,但是只有晚间十点才有出发的班车,时间绰绰有余。所幸天气晴好,萨宁于是在当时著名的“白天鹅”饭店用过午餐后便去城里闲逛。他顺道参观了丹奈格尔的阿里阿德涅①,不过他不怎么喜欢;参观了歌德故居,歌德的作品他只读过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还是法文译本;沿美因河溜达徘徊了一阵,像体面的旅行者常做的那样寂寞无聊了一会儿,最后在傍晚五点钟的时候一身疲乏、拖着风尘仆仆的双腿,来到法兰克福最不起眼的一条街上。这条街令他尔后久久不能忘怀。在街上为数不多的房屋中,他看到其中一幢房屋上的一块招牌:“乔万尼·路塞里记意大利糖果店”,这一行字招徕着过往行人。萨宁想喝杯柠檬汁,便走了进去。在刚进门的那个房间里,简朴的柜台后面,上了漆的橱窗的搁板上,像药铺一样陈列着几个贴有金色标签的瓶子,还有那么多盛有面包干、巧克力饼和冰糖的玻璃罐。这个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只灰猫,在窗边一张高高的柳条椅上眯起眼睛,四只爪子有节奏地一蹬一蹬打着呼噜。一个大大的红毛线球和一只翻倒的雕木小篮子并排放在地板上,在薄暮斜阳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红色。隔壁房里依稀听得见模糊不清的声音。萨宁站了一会,打了门铃,待它响过,便提高声音说道:“这里一个人也没有吗?”就在那一刻隔壁房间的门开了——于是萨宁身不由己地一阵惊讶。 二 店堂里急急忙忙地跑进来一位十九岁上下的少女,她那裸露的肩头披散着棕色头发,一双没有戴手套的手向前伸着,见到萨宁后马上向他跑过去,抓起他的手,拉着他跟自己走,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快,快,到这儿来,救救他吧!”萨宁不是因为不愿意跟她走,实在是过于惊讶了,所以没有立刻跟着去,仿佛要站在那里呆住似的——有生以来他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姑娘。她向他回过头来,说道:“请来吧,来吧!”在她的话音里、目光里、痉挛地举向苍白面颊的紧握的手的动作里,都带有如此绝望的神情,使得萨宁马上跟着她冲进了敞开的门里。P3-5 序言 伊·谢·屠格涅夫(1818一1883)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杰出作家,在我国早已广为人知。他在1818年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屠格涅夫家族是世代贵族,作家的父亲是近卫军重骑兵团的军官,但是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出于现实的考虑,他娶了比自己年长六岁的一个富裕的女地主——距屠格涅夫家族祖传领地不远处的斯巴斯科耶庄园的主人。她就是作家的母亲。这位庄园主的性格非常乖张暴戾,刚愎自用,对待自己的农奴十分残暴。 屠格涅夫在斯巴斯科耶度过自己的童年,目睹了农奴的悲惨生活,对农奴制充满了厌恶和反感。这使他后来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这个制度采取了坚决批判的态度,写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但是屠格涅夫在对农奴制度持激烈批判态度的同时,又反对剧烈的社会改革,不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变革现存的专制制度,这成为他与自己的一些好友、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们分裂的重要原因。他在15岁时考入莫斯科大学,继而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1837年从该校毕业,翌年又赴柏林大学深造。如果把他在1833年12月莫斯科大学求学期间完成的诗剧《斯杰诺》,看作他初期文学创作的起始,那么直至逝世,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亘绵了整整50年。 屠格涅夫的造诣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学创作,他还是语言大师,对音乐也有很深的修养,但他首先是一位文学家。就其文学创作而言,奠定他在文学史上一流作家地位并使他赢得世界声誉的,主要是小说创作,尤其是自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依次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例如,《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就是继普希金塑造的奥涅金和莱蒙托夫塑造的毕巧林之后的又一个鲜活的多余人形象。他具有十分高尚的抱负和先进的思想,但是在需要行动,作出决断的时候却表现得优柔寡断,结果一事无成,被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贵族之家》里的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身上同样具有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共有的那种软弱性。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写性质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是作家的成名之作,以诗意盎然的俄罗斯大自然为背景,表现俄国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作者以深厚的人道精神,对当时俄罗斯的农奴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对生活在封建专制重压下的广大农奴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屠格涅夫的创作还有诗歌、剧本和散文诗。晚年创作的83篇散文诗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充满哲理。“散文诗”这个名称也是屠格涅夫首先使用的,以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式样被许多作家采用,并为读者接受。屠格涅夫是景物描写的高手,技艺的高超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景物描写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典型环境,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屠格涅夫高深的音乐修养,使他对音乐的描写也成为神来之笔,巧妙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屠格涅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国外,却随时关注着国内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无论他的六部长篇小说还是许多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都成功地表现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收入本书的中篇小说《阿霞》、《初恋》和《春潮》,是屠格涅夫的三个代表性作品,所以本文只重点地对这三个中篇小说作一简略介绍。关于他的长篇小说和其他作品,我们就不在这里介绍和分析了。 《阿霞》开始写作是在1857年夏,同年11月完稿,翌年在《现代人》杂志第一期首次发表。其时,作者正在欧洲旅行,在德国城市齐津格作矿泉治疗,这就是小说中的小城3,另一座小城π即德国城市林茨。这一年4月7日涅克拉索夫写信给屠格涅夫,称赞了他的中篇小说《浮士德》、《雅科夫·帕森科夫》和《三次相遇》,同时呼吁他回到“自己的青年时代和爱情中去,回到那尽管狂热却又不失为美好的朦胧的青春的激情中去,回到那似有若无的怅惘中去”,要他再写一些这样的作品。《阿霞》正是对涅克拉索夫呼吁的回应。 在公开发表前,《阿霞》就在《现代人》编辑中激起了广泛兴趣,大家为之兴奋、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这就是著名的《幽会中的俄罗斯人》,文中称《阿霞》是近年来“几乎唯一优秀的作品”,并联系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对“多余人”进行了深刻、精辟的分析。 同样,1860年3月发表在当年第三期《读者文库》上的《初恋》也是一篇感人肺腑、充满诗情画意和淡淡哀愁的爱情小说。作者是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为小说素材的。作品中主人公父母亲的情况,与作家自己的双亲在许多地方相吻合。这部明显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和《阿霞》一样,都是屠格涅夫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初恋》发表后引起世界文坛的关注,于1863年被译成法文,两年后又译成德文。 《春潮》写于1871年。与其他小说不同,作品并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本人却称其为中篇小说。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后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城市法兰克福。在那里他偶然踏进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天折了。这成了30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与作者的经历几乎毫无二致,但不能说这是自传体小说,因为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己经历中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春潮》发表后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俄国评论界的反应则褒贬不一,后来的文学史家和传记作者在论及屠格涅夫创作时对它较少提及或几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开始所说的那样,这部小说不像作者其他许多小说那样总是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不过《春潮》在艺术上仍是成功之作。无论杰玛这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完美的少女形象,还是萨宁这个青年贵族的多余人的虚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这个外表华美内心邪恶的少妇形象,都刻画得极为成功。情节的安排,景物描写都引人入胜。小说的俄文原名是Beшнне BOдbt,确切地翻译应是“春天的河水”或“春汛”。由于以往已有“春潮”的译名播行于世,并成为许多读者熟知的书名,本文译者便袭而用之,不再着意更改。但是在小说开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曲的第三行中出现该词时,则译作了“春水”。《春潮》是我早年的旧译,当初译出以后承恩师原杭州大学冯昭玛教授仔细对照原著一一校订,为译文质量的保障付出了许多时间与辛劳。惜恩师驾鹤西去已经多年,此恩此情无以为报,是为终生憾事,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值此拙译重新出版之际,谨以心香一炷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沈念驹于杭州西溪陋室 2012年初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