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是“六書”之一,千百年來,研究者對假借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使用的“假借”的概念,包括人們通常說的“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文作者認為,這二者的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正字的意義。
假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複雜的問題,但凡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或訓詁學的學者,無不注重假借。由於時代的局限,以往的許多學者對假借的論述基本上是基於傳世文獻。但是傳世文獻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傳抄、轉寫、刊刻、後人改字等原因,已不能反映文獻所在時代的實際用字情況。出土文獻則保留了書籍抄寫年代的實際用字面貌,因此,利用出土文獻作為基本研究材料,對借字情況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方能得出准確而可靠的結論。
本文就是利用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以下簡稱《帛書[壹]》)作為研究材料(兼及《睡虎地秦簡》、《銀雀山漢簡》等簡帛材料),對其中的假借字進行窮盡性的統計,然後進行詳細的分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