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最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沧海横流,方显狂士本色。他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身处乱世,却一生倨傲不逊;时无英雄立德立言、横睨一世、卓而不群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犹如一则现代的传奇。从文坛慧星到人人口诛笔伐的大毒草;从论战英雄到14年的牢狱之灾……
本书描述了他在北京出生、读书,背井离乡到台湾后的生活、著述、婚恋等丰富而又跌宕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敖--我的人生不可复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傅宁军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敖,最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沧海横流,方显狂士本色。他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身处乱世,却一生倨傲不逊;时无英雄立德立言、横睨一世、卓而不群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犹如一则现代的传奇。从文坛慧星到人人口诛笔伐的大毒草;从论战英雄到14年的牢狱之灾…… 本书描述了他在北京出生、读书,背井离乡到台湾后的生活、著述、婚恋等丰富而又跌宕的一生。 内容推荐 李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最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 他向称“台湾第一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都有交往,与许多女性发生情感纠葛,和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离婚;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第一人”,作者走进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他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幼年,一直写到2003年以后患病、治疗,主持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节目,参选台湾“立法委员”,乃至2005年的大陆之行,使其人生的多面性、丰富性得以全面鲜活的展示。 目录 第一章 “小噢”叫成了小敖 第二章 “伟大惊人”的少年 第三章 父亲是个“老北大” 第四章 失恋了,李代桃僵 第五章 台大“长袍怪” 第六章 “鬼才”通吃军营 第七章 到校园“暂栖身” 第八章 “文星”闪烁 第九章 “小人物的傲骨” 第十章 一个永远的老师 第十一章 “碧潭山楼”之恋 第十二章 讨回一点公道 第十三章 纸上的浪漫 第十四章 “文星”的时代 第十五章 “没有青春只有斗” 第十六章 从爱情到友情 第十七章 “求人不如求己” 第十八章 软禁时,情人相伴 第十九章 训练男子汉的地方 第二十章 在狱中品尝孤独 第二十一章 “坐牢家爸爸” 第二十二章 “自动申请斗室独居” 第二十三章 明星加明星的婚姻 第二十四章 “因不了解而分手” 第二十五章 “黑牢不白坐” 第二十六章 “战斗性隐居” 第二十七章 “台独”走不通 第二十八章 有力量的“善霸” 第二十九章 无嗜好的“工作狂” 第三十章 应聘“东吴”上讲台 第三十一章 电视上的“笑面虎” 第三十二章 参选“总统”的“老顽童” 第三十三章 李登辉,我告你! 第三十四章 “女人我不想躲” 第三十五章 跟诺贝尔有点缘 第三十六章 养生送死母子情 第三十七章 给漂亮女人一个机会 第三十八章 老李飞刀,其乐无穷 第三十九章 “难忘我是大陆人” 第四十章 单打独斗,永远乐观 后记 再版絮语 试读章节 1948年6月,外祖母去世。李鼎彝家搬出了内务部街甲44号的老房子,在西城的麻状元胡同买下了一个四合院。出于对长辈的尊重,正房让给舅老爷孙棣波住。李敖一家人住在前院的北房。已经在贝满女中就读的二姐、三姐和四姐,离家远,就住在学校的宿舍。学校伙食太差,她们到了周日就赶回家,打打“牙祭”。 李敖临近小学毕业,奉父命回家奔丧,为外祖母送终。他走得急,没有来得及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他没有想到,小学毕业后,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各奔东西,而他次年又跟着家里到了台湾,与詹永杰一海相隔,包括敏在内的所有同学都没能再见面。 李敖在以后的岁月中所见太多,可他始终认定,敏是“最最可爱的小女生”。然而两小无猜,李敖从来没有当面对敏倾诉过,他不知道那个小女孩是否明白,有一个小男孩,一直把她视如魂牵梦萦的初恋情人。 虽然这次“初恋”实在不够浪漫,但李敖非常珍惜。他觉得,这些回忆清纯而单一,不掺杂任何俗情。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北京中央交响乐团来台湾演出,乐团的首席双簧管章棣和,是李敖的小学同学,他带来了许多同窗的问候。谈起小学的往事,李敖向他打听敏的近况,没能得到肯定的答案。李敖明白:也许他们不愿把答案给我,朦胧下去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李敖仍在神往,他说:“只为了那一段少年奇情,只为了那一场春梦无痕的初恋,我愿在时光倒流巾停止,在停止中死去,我并不希冀她做我的朱丽叶,但我若能长眠在她怀里,我就宁愿不活十三岁以后的我了。” 李敖连续在北京住了十_年。不过,在李敖所有回忆童年和少年的文字中,“愿在时光倒流中停止”的感叹,只出现过一次,就是这“春梦无痕的初恋”。 也就是因为章棣和赴台演出,带来了詹永杰的问讯,李敖才跟詹永杰恢复了联络。詹永杰在北京,是个大学教授,李敖看到老同学和鲁老师的合照,岁月的潮水打湿了他的H艮眶。分手四十年,跟同窗通上音讯,似在历史长河中蓦然回首。詹永杰送一套墨宝文房用品给李敖,内附他的手书:“李敖学兄把信如晤/契阔四十五载/常思念/但愿有朝一日/重相见/弟永杰1993年3月21日于北京。” 封存着陈年记忆,少年郎的情分依旧。 1948年夏,小学毕业的李敖考中学了。十三岁的李敖选择的是北京四中和师大附中,这是两所很难考的学校,学费比私立学校便宜,但成绩要求高,因此考生很多,被录取者很少。考试前和考试后,李敖似乎都是一脸轻松的样子,不见他挑灯背书。问他考得如何,他笑而不答。他不急,家人却有些着急了。 发榜那天,父亲李鼎彝去看榜,李敖不跟他去,照例在家“放假”玩耍。看儿子不当回事的样子,李鼎彝心情有些沉重。在师大附巾校门旁的录取学生名榜前,李鼎彝从录取名单的最后一行看起,越看越不是滋味,因为根本没“李敖”这两个字的影子。没想到,李敖的名字排在第四位,差一个就是“前三名”了。 李鼎彝又惊又喜。他再去北京四中门口看榜。站在人群中,他还是从榜尾看起,一直读到榜首。李敖的名字居然排在第一名,高中“状元”。他回来对李敖说:“不错,不错!”难得他兴高采烈,儿子给父亲的脸上争了光。李敖后来得意地说:“事实上,我的家人并不完全知道我的实力。” 还在小学六年级,李敖就给北京《好国民》杂志投过稿,登出了《妄心》、《人类的冷藏》等文章,是李敖“发表文字之始”。他的文章跟他十二岁的年龄似乎并不相称。但他的四则运算的本事,让人佩服得不得了。小小年纪,就拥有了一套简陋的试验设备,称之为“私人理化实验室”,他煞有介事地刻了个木印“李敖实验室”。《化学仪器吹制法》、《儿童实用科学大纲》等参考书籍,到现在还是李敖的藏书。要不是李敖一家不得不离开北京,小实验室办不成了,没准儿李敖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呢。 这年底.战局急转直下,北京的气氛也日趋紧张。躲避战乱,是李鼎彝考虑最多的问题,毕竟他是一家之主。他决定先到上海探路,然后把全家人接去。他的一位台湾朋友翁镇来信,问他为什么不去台湾?翁镇在东北得到过李鼎彝的帮忙,劝告也是真诚的。李鼎彝还是把上海作为南下的点,他看国民党军队“虎威犹在”,不至于彻底垮掉,与共产党军队“隔江而治”的实力应该是有的,觉得逃到上海就太平了。 李家搬到上海,李鼎彝在上海虹口区找了个旧公寓,地点在提篮桥附近,靠着上海监狱,许多人避之不及。六叔买下了三楼,李鼎彝买下了一楼和二楼。就这个不甚理想的安身之处,仍花费了李鼎彝剩下的大部分积蓄。物价飞涨,李家买了一大堆面粉,足以充当几个月口粮。连六叔一家在内的十九个人,都没有正式职业,虽然精打细算,李敖学费的那笔钱是不会省的,再难,学业不能中断。 1949年1月25日,李敖考取上海缉规中学春季班,从初一年级重头念起。这个学校原名华童公学,因其成立童子军之故。为纪念清朝在上海当政的曾国藩女婿聂缉规,更名缉规中学。如果说,北京四中母校偏重于古老的凝重,那么,上海缉规中学则偏重于现代西洋的简洁。李敖发现,这个学校的建筑是漂亮而精致的,太贵族化了。 正式开学那天,素来自信的李敖傻了眼。老师和学生都讲上海话,他什么都听不懂。上海的英文课内容比北京的深,他跟不上,坐在教室里如听天书。幸亏李敖有个北大毕业的父亲,每天回家李鼎彝帮儿子“恶补”到半夜,很快李敖的各科成绩冒了尖,成了谁也不敢小看的佼佼者了。P22-24 序言 岁月无情,人生有涯。面对滚滚奔流的历史长河,无论是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拨弄。个人永远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时代的演进播荡中,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现实而存在。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时代舞台上的主角。但是,在历史巨变或漫长岁月的迁流之中,人类的个体,常常承载着由此而来的悲喜和伤痛。个体的生命存在,以及他们的哀乐歌哭、命运遭际、希冀与无奈,这一切,构成了历史的血肉和社会进程中最鲜活生动的元素。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和认识,才有了这套“人与岁月”丛书的策划、编辑和出版。 我们力图使之成为一套涵括面较广的传记文学丛书,主要辑人传记、自述和回忆录,其中既有私人往事、个人生活史的书写记忆,也有社会历史事件的追溯梳理实录。 丛书将分辑陆续推出。诚望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和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〇年九月 后记 李敖说,他“本像一颗钻石,是多面发光的人物”。确实,一百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百个李敖:疾恶如仇的李敖,侠义肝胆的李敖;咄咄逼人的李敖,宽以待友的李敖;风流的李敖,忠贞的李敖;思想家的李敖,文学家的李敖…… 虽说李敖仿佛都市中的隐士,但一般人想看他的“光辉形象”倒并不困难。在台湾电视圈里,李敖炙手可热,他穿着他那件招牌似的红色夹克衫,占着黄金时段,打遍天下无敌手,哪个电视明星能比得上他的风光? 不过,你想敲开李敖的家门,想当面听李敖的犀利言辞,顺便亲眼看看李敖的藏书大屋,对不起,那可是难上加难了。 深感幸运的是,走进台湾,使我有了当面请教李敖的机遇。回头品味李敖大作,感觉到了文如其人的亲切之感。我翻阅了出自李敖之手的一部部经典作品:《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思仇录》、《李敖书信集》、《李敖情书集》以及《李敖电子报》,李敖论文集《蒋介石研究》、《李登辉的假面具》、《陈水扁的真面目》、《李敖“总统”挑战书》,李敖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还有《李敖大全集》等等。 此外,我还参考了海内外公开媒体上的李敖报导,并托海外友人,帮我购买了王尚勤的《王尚义和他的时代》、王长安的《李敖与王尚勤的感情世界》,胡茵梦的《死亡与童女之舞》等等涉及李敖的书籍和文章,从另一个视角,丰富李敖的个性,尤其是理解李敖与女人的悲欢离合。 这些案头工作,使我更靠近了李敖的为人,靠近了李敖所处的人文环境,避免因海峡两岸的阻隔,带来想当然的误差,以保证叙述事实的准确性,人物、时间、地点等等的核实无误,并尽可能客观公允。 正巧台北崇先生来大陆办事,听了我的写作作打算大为赞同,热情地给我打气。我给李敖写了封信,请崇先生带到台北。过了一段时间,与崇先生通了长途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跟李敖通了电话,说了我的情况,表明这个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不是猎奇,并把我的信转交给了他,李敖没有表示反对。 在我动笔之前,仍不放心,再次提笔,给李敖又写了封信,诉说我的想法。估计差不多该收到了,我便按照李敖给我的名片,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前两次,都是李敖太太王小屯接的,李敖不在家,晚上会在。 那晚,我终于在电话里找到了李敖,听到了他的声音。我自报家门,从那年到他家采访说起,直到我想写他的初衷,一口气把我的想法说了。李敖很有耐心地听完,然后客气地说:“是你写我吗?这是你的事情,不用跟我说了。”我又问:是不是我写好了以后,要给您看看呢?李敖说:“不用了吧。” 后来,我跟资深编辑彭沁阳谈起李敖。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过李敖系。列作品,其中论文集《传统下的独白》(1989)、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1992)都是彭沁阳担任责任编辑。《北京法源寺》刚在台湾去世,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得到了李敖的大陆版权。因出书的事,她跟李敖通过电话,感觉李敖很客气,很有礼,没有耍大牌的霸气。 李敖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不是好人。你是羊,他也是羊。你是狼,他也是狼。你是老虎,他就是武松。 写李敖的书,在海峡这边也有过。怎样写自己心目中的李敖,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但有一点我是确信的,那就是不管怎么说,李敖不该是一个只会谈恋爱的“多情公子”。他曾说:“有一本书写我的情史。结果根本不是我的情,把我-W得跟西门庆一样……”(大笑) 无疑,李敖是文坛的大家。神化大家固然不可取,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敖并不存在。然而,把大家庸俗化,硬拉他在凡人的行列,也不符合大家的原貌。 最吸引我的,还是李敖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香港《明报》曾撰文称,李敖“是一个集天才、自大、狂傲、犀利、狡黠、善良于一身的台湾奇人”。旁观者清,李敖狂放不羁,是不会与他人混淆的。包括他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无不打上了李敖思想的深刻烙印。 当面请教过李敖,我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切。也许有些时候大家也像是凡人,然而大家终究非凡超群。大家从凡人中来,但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就因为凡人身上,缺乏大家的才华、气魄和风采。大家说到的,做到的,是凡人说不到,做不到的,或者是凡人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到了却做不到的。否则的话,何以李敖让这么多人肃然起敬? 我的思路逐渐明晰,终于一章一章地写下去。李敖,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向我走来。 从年初的寒冬,到年末的深秋,其间的挑灯夜书,是难以尽数的。感染与支撑我的,就是李敖的“工作狂”精神。 首先,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李敖。李敖是容纳百川的大海,他的独特魅力和人生经历,他所代表的时代特征与人文意义,让我由衷地钦佩,给我以写作的激情。我知道,我只是个恂导,尽我的努力,能使人们由此而了解李敖,激起阅读李敖、欣赏李敖的兴趣,我就心满意足了。 而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彭沁阳大姐许多帮助。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她对书稿的“第一印象”使我获益匪浅。而她抱病看稿,倾心投入,对我自是激励。 责任编辑杜丽既是编辑,也是作家。我们在最后定稿的斟酌过程中合作非常顺利。 还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诸位领导,尤其是文化编辑室主任王培元,提供了许多十分专业的意见。他那种认稿不认入的严谨态度,使我感到如沐春风。 再次衷心感谢所有鼓励我、帮助我的家人与友人,他们和我一样,对李敖充满着敬意,也希望我能把这些敬意付诸文字。 傅宁军 2002年岁末四稿 于金陵 书评(媒体评论) 书是新书,而人还是那个人,可爱的、狂放的、反骨铮铮的、温柔多情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喜欢抛头露面的、甘坐十年冷板凳的……李敖。 ——扬子晚报网 这个传奇式的文人正是李敖,然而用“传奇”不好,传奇有怀念的味道,而今年七十几岁的李敖依然英姿勃发。 ——网友 春秋户户 两层窗帘,把燥热隔在屋外。深棕色的书架古朴沉着,都竖在会客室和写作问里,一层层地立着装潢考究的精装书。而他放满资料的大屋没有书架,只是把书籍和资料从外到内铺展着,中间留出人走的窄道,像个规模可观的图书超市。 ——傅宁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