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际流浪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奇域外散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达奇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达奇,著名电影演员,走遍了五大洲,自称“国际流浪汉”。

十八岁从艺,主演和导演过很多话剧、电视剧、电影,如《吉鸿昌》等。在国内和国际艺术节、电影节上获过不少殊荣;在《中国艺术家词典》《中国电影家列传》《世界名人大辞典》中,被冠以“中国电影艺术家”的称号。九十年代初移民澳大利亚,现任澳大利亚大洋洲文联副主席。

《国际流浪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奇域外散记)》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国际流浪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奇域外散记)》收录了由达奇创作的散文作品。

《国际流浪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奇域外散记)》收录了《昔日上海外滩的热恋》、《街头较量》、《浅谈影视演员》、《飘渺的网恋》、《磨练你自己的翅膀吧》、《毛遂自荐的妓女》、《激情、爱情、亲情》、《文字“漫画”》、《想来的,听来的,抄来的》、《征服与塑造》、《银幕后面的故事》、《感叹人到中年》等作品。

目录

关于达奇与达奇散文集(自序)

达人、奇人(代序)——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奇凌鼎年

扮演吉鸿昌札记

国际流浪汉

海边遐想

答心理学家问

从饮品中看人

中秋之夜

他山之石

浅谈撒谎

昔日上海外滩的热恋

街头较量

浅谈影视演员

飘渺的网恋

磨练你自己的翅膀吧

毛遂自荐的妓女

体验回忆

激情、爱情、亲情

杂思

文字“漫画” 

想来的,听来的,抄来的

征服与塑造

银幕后面的故事

感叹人到中年

流派和竞争

特殊的考试

化折磨为历练

写给那些有婚姻创伤的男男女女

黄河源头散记

《鼻钻的故事》

关于婚姻

会议俑

一个避孕套的故事

给自己制定规矩

伪幸福

关于主人和主流社会的思考

别为爱情结婚

代沟

一张照片引起的思考

艺术与金钱(一)

钱追钱的游戏——金融(二)

股票与赌博(三)

什么人适合投资股票(四)

抢劫不如去炒股(五)

散户如何在大牛市中挣钱(六)

股票投资是艺术也是哲学(七)

与90后的对话

情绪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在生活的海洋中拾贝

老语录

逝去的轨迹

呼唤男子汉

从性饥渴到性饥饿

老友重逢话当年

好心情是最好的补药

渴望爱

享受暖昧

如果

曾经沧海难为水

没有你陪伴的日子

我爱你

相濡以沫

爱情的迷失

激情与夜思

跋:

路上:流浪者的家园——为达奇散文集而作

试读章节

探索一下吉鸿昌在全片中的感情幅度,并确定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我把他的感情幅度定为:“既有大江东去、惊涛骇浪的雄伟气概,又有小桥流水、平湖如镜般的幽静典雅。”其节奏和速度应该是:时而过深山峡谷,时而遇险滩旋涡;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窒息燥闷;时而豁然开朗,时而狂风怒卷。

在表演上将写意和写实同时并举。

有些场次用大笔触去勾勒,浓浓地涂上几笔,像《怒斥贺部长》、《血战多伦》、《单骑平判》等几场戏。

有些场次得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入微、脉络清晰,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个深沉的微笑,一个凝思的眼神,都要做得准确、质朴、逼真。像《海边入党》时的赤子之心,《红楼抒情》中那种缅怀过去和对战斗的渴望,尤其是《狱中告别》这场戏更要把悲愤、感慨、怒恨、坦然、视死如归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表现得丰富而有层次,准确鲜明、情深意长。

有些场次,采用像木刻那样单刀直人的手法,使之线条清楚、棱角分明、干净利落。如《诗访红区》的那种纯真和刚正无私,《释放逃兵》的那种疾恶如仇和从善如流。《和党代表争论》那场戏,更要率直真挚地去表现他的重义气和固执己见。在《鞭打打人军官》这场戏中,一定要把他的粗暴表现得既可笑又可爱。像《不听孙梅提醒》的那种不以为然的自信,对“党代表提出安全警告”不予理睬的漫不经心,都要把判断和行动,表现得纯真而径直,从而充分展现他性格中的讲义气、粗暴、固执和轻信等方面。

吉鸿昌出场,在实拍前,我设计了一系列动作,骑马赶到处决逃兵的现场,先勒马扬蹄,然后翻身下马,解开披风甩给警卫员老周,要做得洒脱利落,显得习以为常。接着环视周围,健步走上练兵台。要走得刚健。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表现吉鸿昌的威武挺拔和大将风度。

现场试戏中,导演觉得我赋予吉鸿昌风度和亮相的动作都是可取的,但忽略了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此时此刻吉鸿昌应有的精神状态。

什么是此时吉鸿昌的精神状态呢?此时吉鸿昌是奉蒋介石的命令,到大别山来消灭共产党的。他本来就没有想通,加上连吃败仗,情绪烦躁不安,又发生逃兵事件,更是火上浇油,心烦意乱,内心矛盾十分激烈。应该赋予他一种阴沉、没有什么表情的面孔,并把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前面的那些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心视象明确了,动作也显得更加稳重和有分量,不是那么单纯去表现他大将军的风度和追求外在美了。

角色内在的丰富,还要有准确的外在美观,我想在不同的几场戏中,用一些不同的笑来丰富吉鸿昌的个性特征。

1.吉鸿昌从红区私访回来,他的秘书聂庆鸣劝他不要再看那些从解放区带回来的书时说:“外面都传说你快赤化了!”我设计了一种非常豁达、豪爽的笑,来突出他的襟怀坦荡、无谓的性格。笑过之后:“叫他们去说好了,可我还不知赤化是什么样子呢!”

假如没有前面这种笑,光讲这句台词,就会显得平淡。

2.在吉军长提醒聂庆鸣的台词之前,加了一点非常亲切的笑,然后再说:“你跟我这么多年,光提笔杆,可别忘了腰杆呵!”来强调这位军长对自己小兄弟的那种真挚的关怀与爱护,突出了他重义气的一面。

3.当孙梅拿着信,提醒吉鸿国民名党和日本人可能有新的勾结时,我设计了一种非常不在乎而又充满自信的笑,然后把信递过去,漫不经心地说:“勾结肯定会有的,但在军事上不可能吧!”这种笑强调了吉鸿昌性格中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总以自己的善恶去判断事物,表现出他固执的个性。

后来周光远在天津提醒他注意安全时,我又重复了这种笑,然后不以为然地说:“我那里是租界地。”这些小的地方,恰恰是他性格的悲剧性所在。

4.在叛徒林万鹏设宴劝降的那场戏中,当他说出愿以身家性命为军长担保时,我安排了一个咄咄逼人的冷笑,是从鼻孑L里哼出来的,强调吉鸿昌与这种小人的水火不容,然后气愤地说出:“拿你的性命担保,我活着比死了更难受!”

5.在刑场上,当吉鸿昌坐定,面对枪口等待开枪时,看到士兵吓得把手中的枪掉在地上,我设计了—个狂笑,强调了此时此刻吉鸿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概,也表现了他对国民党这种卑鄙、丑恶行经的蔑视和嘲笑。

拍摄进展得很快,样片积累得越来越多了。从最近拍摄的一些场次中,下面的一些体会是应该记取的。

、1.在表现激昂慷慨、感情膨胀的片断中,是不愁不激动,而是需要特别注意感情的控制。

像《怒斥贺部长》这场戏,在排练中,对贺部长卖国求荣的愤慨,是充分表现了。我把积在内心深处的那段怒火全发泄出来,从眼神到声音,到了几乎是饱和状态。这种声嘶力竭、大喊大叫,似乎充满激情,一下子把对方震呆了。当冷静地一思考,觉得这样的表现是不可取的。这中间一定要有停顿、观察、判断,除怒斥、愤慨之外还要表现出对贺的轻蔑,这样便有层次了。实拍中导演又调整了镜头,增加了贺部长来到之后的静场——僵持。在吉与贺的交锋中,加进了两个短镜头,一是贺部长狡辩的嘴巴的特写,然后又给吉鸿昌一个由近景到一只眼睛的大特写镜头,使这场戏有了起承转合,增强了吉鸿昌的感情层次,使其在极大的愤怒中见镇定,在痛斥中见轻蔑。

在拍《监狱会面》这场戏时,也有过这样的过程。开始时,当从铁栏杆抓住周光远伸过来的双手时,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当老周说了安慰的话,我更不能控制。但导演和旁边看戏的演员,却觉得这样并不一定感人。看来,演员在这种情感幅度比较大的场次中,如何控制自己,是必须认真地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关系去掌握的。此时应该表现吉鸿昌悲愤、喜悦、希望、信心、感激等多种感情的交织,决不能被一种单纯的冲动弄得不能自拔,而盲目地陷人了似乎是真哭真流泪的表演之中。

一个演员,应该是在自己设计好的表演链条中,有层次地发展角色的感情,并善于把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去表现,这才是一个演员在逐步走向成熟的道路中,所要去全力追求的表演艺术的境界。

很可能这样做一下子戏出不来,但只要有扎实的内心体验,丰富而准确的潜台词,通过反复练习,一定会获得预期效果。

根据这样理解,在实拍中这段戏是这样表演的。

走进会见室先观察、判断,看到老周背影时,轻轻地叫了声:“老周!”等到他转过身,完全看清楚了,激动地脱口而出:“老周!”快步冲向前去,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激动地凝望——镇定自己——埋怨他不该冒着风险前来——这种激动的延伸,听老周的解释——接到党中央电报时隋绪开始变,先是一怔,然后急切地从老周手里接过电报——随着读电报的内容,情感逐渐发展,面部越来越激动,当读到:“中央将尽一切力量营救”时,声音开始哽咽,手也开始发抖——读到“望静心在狱中”时,眼泪才夺眶而出,有了一声抵制不住的抽泣——读完电报,激动达到高潮,这时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看老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低下头去竭力地控制自己——抬起头时开始转化,真挚地说出:“感谢党,感谢同志们!”——然后逐渐地挂满泪水的脸上笑着去述说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平静,好像不是在监狱里谈话那样。

这种表达方式也许不是最完美的,但比一见面就不能自拔要好多了。记得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中哭出的是眼泪,影片中哭出来的应该是戏。”通过这段戏,我体会到:只有最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最浓的感情;只有最大的控制,才能产生最感人的激动。

2.在平静如水、抒发深情的戏中。不怕戏不稳,而最怕平平地滑过,连一经涟漪都不起。p3-5

序言

我的散文集《国际流浪汉》就要出版了,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部分是我在墨尔本《大洋时报》上发表的,我专栏的标题为:“达奇航讯”,所以叫航讯,是因为我的职业决定我四处漂泊,浪迹天涯,从别离走向别离。很多文章就是在旅途中写的。

提起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引出一段关于我叫“达奇”这个名字的轶事。自从出道影视界,成了一个传媒人物之后,有好些热心观众问我为什么叫“达奇”。我原来姓齐,因为在同龄人中长的又高又大,很少有人叫我全名,都简称大齐。我在长影拍完影片《边寨烽火》后,问我字幕上用什么名字,这是我的处女作,应该起个好名字。于是,经过了好多日日夜夜的胡思乱想,不知在纸上划了多少个名字,更不知在字典上查看了多少个字,都觉得不满意。想得疲倦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夜不能眠,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儿童、少年、当时又正值踏入青年时期,经历虽然不长.命运也算坎坷,可谓从小就四处漂流,浪迹天涯,而第一部影片的摄影完成,也可说是一个新的起点,用好听的词,就是里程碑。想到这里,对前程的无限憧憬,使自己兴奋不已。

我灵感的闸门打开了。对!大奇,大奇,“大”字加上一个走之底,乃“达”也。大奇,只有不断地、不停顿地去走,才能大有可为。大可,“大”在上,“可”在下,乃“奇”也,正好谐音“齐”。也就是说,大齐,只有不断地去走,不邂地努力和追求,才能大有可为,才能创造出奇迹。

就这样,“达奇”两个字诞生了,无比兴奋。自己不知在纸上写了多少遍,只可惜这些纸没能保留下来。试想,一个刚踏上人生事业征途的年轻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天真和激荡。时过境迁,俱往矣!

因为我特别喜欢大海,畅游之后,在沙滩上漫步,被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所吸引。在不同的海岸,我拾过很多很多,经过筛选,至今保留下来的,可以说都是精品。每当看着这些造型各异的贝壳,仿佛又听到海浪拍岸,往事如烟。而生活中的海洋,又何尝不如此?那些人、情、景、事,不就是和五光十色的贝壳一样吗?如果说海边拾来的贝壳令人心潮起伏、遐想万千,那么生活中拾来的“贝壳”,便会令人无限感慨、醒悟深思。

我写作的形式,追求多元化,随笔,散文,小小说,特写,专访,评论,用影视手法写的短剧,等等,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但我也追求用多种体裁表达我的所思所想,包括用我个人的观点、独特的视角,去构思我的文章,力求有很大的可读性,争取更多的读者群。我不追时尚、不媚俗,而希望有内涵,有回味,有共鸣。

在不断去走的路上,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有掌声也有鲜花,创作的路还没有走完,经常要让自己记住的是:宁可在创新中经受痛苦和折磨,也不要在守旧中安生!

我的一个朋友,是登山运动员,他梦寐以求地想登上世界最高峰朱穆朗玛峰,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征服了这个高度。他深沉地对我说:当站在世界之颠,往自己脚下一看,也是一块不毛之地!是啊,一个人不管你站的多高,你的眼睛不再往上看,总以为你是最高的!

达奇——只有不断地去走,

才能大有可为,

才能创造奇迹!

没有开始,

没有结束,

有的是——永无止境的激情!

后记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看达奇的散文,我首先想到刘欢的这首《在路上》。在刘欢红遍中国的歌曲中,这首歌并不最流行,却深深打动了我。在路上,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人生姿势,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描述和叙说的对象。刘欢的歌里,把这种生存状态表达的沉重而崇高,这是现代中国文化映照下在路上的景观。

达奇兄演戏出身,演过话剧演过电影,还演过电视剧,自嘲是一戏子,国际流浪汉。他在海内海外的路上写就的这些散文随笔和刘欢的《在路上》写的是同一种姿势,同一个状态。但他表达出来的是不同的情怀,使用的是别样的视角。这些应该和达奇自己独特的世界有关。一方面,前半辈子演戏走遍了中国,后半辈子移居海外而走遍世界,达奇的世界是多彩的;另一方面,在舞台上和荧光灯下演绎别人生活同时,也在路上用脚印记录着自己的人生,达奇的世界是立体的。就是这个立体的多彩世界成就了国际流浪汉达奇,成就了达奇在人生路上的这些记录。

在路上,达奇没有注意那些沿途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物,也许他心不在此。他是以在路上这个场景作为载体来完成自己对于生命,爱情,艺术,人生百态,社会万象的回想,叙说和思考。这一点,更容易让人想起另外一个《在路上》,那是杰克。克鲁亚克的小说。这些美国垮掉的一代追求的是在路上的惬意和快乐,在路上也只是他们的一个寻找梦想的运载工具。在小说中,主人公迪安曾问道:“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不错,在路上人们还是有各种各样的角色,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上路。但是,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人们前途的这种拷问,诱惑着一代代人背起行囊。达奇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追寻者和流浪者,区别于一般的游子和过客,他不仅一直行走在路上,还把在路上当作家园,精神上的家园。多少年来,他一直在用两句格言作为自己行走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去走,才能大有可为,才能创造奇迹!”,“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是——永无止境的激情!”我想,达奇书中的这两句格言,不正是对于迪安疑问的最好回答;他书中的回想,叙说和思考,不正是这个回答的最佳佐证!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在路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或状态,而是一种标志和符号,它代表着生命和精神的自由飞扬,代表是激情和青春的永远青葱。达奇兄的散文随笔把这些诠释的很清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