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附我的叔叔于勒等插图本珍藏版)》是脍灸人口的名篇,这是一篇以真实事件为素材的小说。作家莫泊桑通过对普法战争期间一辆驿车上的乘客的描写,刻画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面对战争和危难时的态度和立场。车子里的乘客就好比一个社会,有贵族、商人、政客、修女这些体面人,还有一位被人不齿的妓女羊脂球。面对敌人的淫威,卑贱的羊脂球却远比那些有身份的人更有骨气。那些人为了个人安危而逼迫羊脂球作出自我牺牲。反过来,他们又对羊脂球横加唾弃。整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的法国社会画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羊脂球(附我的叔叔于勒等插图本珍藏版)/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莫泊桑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羊脂球(附我的叔叔于勒等插图本珍藏版)》是脍灸人口的名篇,这是一篇以真实事件为素材的小说。作家莫泊桑通过对普法战争期间一辆驿车上的乘客的描写,刻画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面对战争和危难时的态度和立场。车子里的乘客就好比一个社会,有贵族、商人、政客、修女这些体面人,还有一位被人不齿的妓女羊脂球。面对敌人的淫威,卑贱的羊脂球却远比那些有身份的人更有骨气。那些人为了个人安危而逼迫羊脂球作出自我牺牲。反过来,他们又对羊脂球横加唾弃。整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的法国社会画面。 内容推荐 《羊脂球(附我的叔叔于勒等插图本珍藏版)》是莫泊桑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有产者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羊脂球(附我的叔叔于勒等插图本珍藏版)》生动描绘了战时法国的社会图景,被誉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堪称楷模的名篇”。 目录 译序 月光 幸福 戴奥菊尔·萨波的忏悔 在旅途上 项链 一个诺曼底佬 两个朋友 骑马 西蒙的爸爸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 戴丽叶春楼 小狗皮埃罗 羊脂球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我的叔叔于勒 勋章到手了 绳子 小酒桶 烧伞记 一个儿子 莫兰这头公猪 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 珠宝 壁柜 港口 一次郊游 爱情 一家人 修软椅的女人 附:一个被逼出来的译本 后记 试读章节 他常常感觉到,她们的柔情也冲着他来,虽然他自认为是刀枪不入的,但对这种在她们身上颤动着的爱之需求,他甚为恼火。 在他看来,天主把女人创造出来,仅仅是为了逗引男人、考验男人。跟女人接近的时候,就该小心谨慎,多加戒备,提防落入陷阱。实际上,女人朝男人玉臂张开、朱唇微启之际,岂不就是一个陷阱? 他对修女们尚能宽容,她们立过誓,许过愿,这使她们不至于危害男人。但即使是对她们,他的态度也甚为严厉,因为,他感觉到,在她们那些被禁锢的心、被压抑得抬不起头来的心之深处,仍然存在着那种永具活力的柔情,这柔情甚至也向他流露,尽管他是位神父。 这种柔情,他能从她们比男修士更虔诚的湿润的眼光里感觉得到,能从她们混杂着性感的恍惚神情中感觉得到,能从她们对耶稣基督爱之冲动中感觉得到,这种爱常使他恼怒,因为这是女人的爱,肉体的爱。甚至,他还能从她们驯良的态度中、从她们说话时温柔的声音中、从她们低垂的眼睛中、从她们遭他严厉训斥时委屈的眼泪中感觉得到那该死的柔情。 因此,每当他从修道院里出来的时候,他总要抖一抖自己的道袍,然后迈开大步急忙离去,就像要赶快避开某种危险似的。 他有一个外甥女,跟她母亲住在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他一直在说服她去当修女。 她长得很漂亮,缺心眼儿,爱嘲弄人。当长老说教、训人时,她就咯咯发笑;当他冲她生气时,她就使劲吻他,把他搂在自己的心口上,这时,他本能地竭力要从这搂抱中脱身出来,但她的搂抱却使他体验到一种美妙的喜悦,在他身上唤起了一种父性的温情,这种温情在所有男人内心里往往是沉睡未醒的。 他常常在田野的路上,和她并排行走的时候,向她谈论天主,谈论他的天主。她心不在焉,几乎全没有听进去。她望着天空,看着花草,眼睛里洋溢着一种生之欢快的光辉。有时候,她扑过去抓一只飞虫,一抓到就喊道:“舅舅,你瞧,它多么漂亮,我真想吻它。”她这种想要“吻飞虫”或者“吻丁香花粒”的念头,使神父深感不安,甚至颇为恼怒,他从这里又发现了在女人内心中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那种柔情。 圣器管理人的老婆是替马里尼昂长老于家务活的,一天,她拐弯抹角地告诉长老,他的外甥女有一个相好的。 他一下就愤怒到了极点,站在那里连气都透不过来,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因为当时他正在刮胡子。 当他定下神又能说话之后,就高声嚷了起来:“没有的事!你撒谎,梅拉尼!” 但是,那个乡下女人却把手搁在心口上,说:“我要是撒了谎,让天主惩罚我,神父先生。我告诉您吧,每天晚上,您姐姐一睡下,您外甥女就出去。他们在河边见面。您只要在十点到十二点之间去看看就行了。” 他顾不上刮下巴了,开始急速地踏着重步走来走去,就像平时他考虑严重问题时那样。当他又开始刮脸的时候,从鼻子到耳朵竞一连刮破了三刀。 整个这一天,他一声不吭,满腔恼怒,义愤填膺。作为神父,他在这种本性难移的爱欲面前感到恼火,作为道义上的父亲、监护人与灵魂导师,他因自己被一个女孩欺骗、隐瞒、愚弄而更加激怒,就像有些父母因为女儿既未通知他们也未征求他们的同意就宣布嫁了一个丈夫那样气急败坏。 晚饭后,他试着读一点书,但他办不到。他的火气愈来愈大,十点钟一敲响,他就操起他那根手杖,一根很可怕的橡木棍子。平时,他夜晚出诊看望病人,就是靠这根棍子走夜路。他瞧着这根粗大的木棍,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用自己那乡下人强有力的手腕抡了几圈,气势汹汹,凌厉逼人。猛然,他把棍举起,咬牙切齿,朝一把椅子劈去,椅背就立刻裂开倒在地板上。 他开门出去,但在门口停了下来,他不胜惊奇,眼前一片皎洁的月光,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那般美。 正因为他生来具有敏感热烈、昂扬激奋的心灵,而基督教早期教会那些圣师们,也就是那些爱沉思梦想的诗人们所具有的,也正是这种心灵,所以,这一片白蒙蒙夜色的崇高而宁静的美,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他,使得他心荡神驰。 在他那个小花园里,一切都沐浴在月色的柔光之中,排列成行的果树,将它们新披上的嫩绿枝条投影在小径上;攀附在他家墙壁上的大忍冬藤,散发出一阵阵清香甜美的气息,似乎在温和清丽的夜里,有一个芳菲馥馥的精灵在飘忽。 他开始深深地呼吸,大口大口地吸气,如同醉汉尽情狂欢,这样,他就放慢了脚步。当此良宵美景,他心醉神迷,赞叹不已,一时竞把外甥女的事抛到了脑后。P002-003 序言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文学潮流中仅次于左拉的大作家。他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又接受了左拉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在相当短暂的一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他既是一系列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更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巨匠。他数量巨大的短篇小说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不仅在法国文学中,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是卓越超群的,具有某种典范的意义,所以人称“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一八五○年八月五日诞生于诺曼底省,名为贵族后裔,实际上其祖父只是复辟时期的‘一个税务官,父亲则是一个游手好闲、没有固定职业的浪荡子。莫泊桑在诺曼底的乡间与城镇度过了他的童年,一八五九至一八六○年随父母到巴黎小住,就读于拿破仑中学,后因父亲无行、双亲离异,随母又回到诺曼底。故乡的生活与优美的大自然给莫泊桑的影响很深,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莫泊桑的母亲洛尔·勒·普阿特文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莫泊桑从小就深受她的熏陶。洛尔的哥哥阿尔弗莱德颇有文名,青年时期曾是福楼拜以及帕纳斯派诗人路易·布耶的同窗。莫泊桑在鲁昂城高乃依中学念书时就结识了舅舅的这两位老友,这时,他早已是一个喜爱文学并已开始习作诗歌的青年,他从这两位前辈那里听到了“简明的教诲”,获得了“对于技巧的深刻认识”与“不断尝试的力量”,可惜的是,路易。布耶于一八六九年就去世了。同年,莫泊桑来到巴黎大学改修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被征入伍,在军队里担任过文书与通讯工作。在这场灾难中,他耳闻目睹了法军可耻的溃败、当权者与有产者的卑劣以及普通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与英勇抗敌的事例,感触很深,所有这些日后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重要源泉。 战后退伍,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莫泊桑于一八七二年三月开始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七年之后,又转入公共教育部,直到一八八一年完全退职。在小职员空虚无聊的生活中,莫泊桑不幸染上了恶习,私生活放荡,这种下了他过早身亡的祸根。但另一方面,他勤奋写作,拜福楼拜为师,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刻苦磨砺,长期不怠。在此期间,他于一八七六年又结识了阿莱克斯、瑟阿尔、厄尼克、于斯曼等青年作家,他们都以左拉为崇拜对象,经常在巴黎郊区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号称“梅塘集团”。一八八○年,“梅塘集团”六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合集《梅塘之夜》问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为出色,这个短篇的辉煌成功,使莫泊桑一夜之间蜚声巴黎文坛。 《羊脂球》写于一八七九年,是莫泊桑经过长期写作锻炼之后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紧接着这个短篇,是如喷泉一样涌出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从一八八○年到一八九一年因病停笔,十年期间,他共创作发表了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几乎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精彩之作问世,特别是在前三四年,佳品更是以极大的密集程度出现,一八八一年有《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戴丽叶春楼》,一八八二年有《菲菲小姐》、《一个儿子》、《修软椅的女人》、《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月光》、《遗嘱》,_八八三年有《骑马》、《在海上》、《两个朋友》、《珠宝》、《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绳子》,一八八四年有《烧伞记》、《项链》、《幸福》、《遗产》、《衣柜》等等。一八八五年,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中名篇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仍不乏出色之作,如《珍珠小姐》(1886)、《流浪汉》(1887)、《港口》(1889)、《橄榄园》(1890)等。 早在以短篇小说成名之前,莫泊桑就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个长篇《一生》经过几年的耕耘,于一八八一年完成,一八八三年问世。自此,他逐渐由短篇转向长篇,在几年之内相继发表与出版了几部著名的作品,一八八五年:《漂亮朋友》;一八八六年:《温泉》;一八八八年:《皮埃尔与让》;一八八九年:《如死一般强》;一八九○年:《我们的心》。 莫泊桑早就有神经痛的征兆,他长期与病魔斗争,坚持写作。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到一八九一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终于在一八九三年七月六日去世,享年仅四十三岁。 …… 《皮埃尔与让》作为心理小说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描写。这里,既有皮埃尔连绵不断、起伏变化的心绪,也有让明白了真相后在如何对待遗产问题上思想斗争的反复与他思考中不同的层次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莫泊桑在小说里实际上已经把潜意识的描写带进了文学,如皮埃尔得知弟弟获得了遗产后莫名其妙的烦恼,两兄弟在母亲与罗泽米丽太太面前不自觉的较量,皮埃尔对母亲那种不近人情的怨恨,等等,都带有某种潜意识的性质。而且,莫泊桑还在对潜意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人物之间的某种难以察觉、难以言传的非理性的感应关系与直觉的交流,如第五章中,皮埃尔与母亲两次关于马雷夏尔的肖像的谈话以及皮埃尔在客厅里来回走动时“都遇着他母亲的眼光”的情景,这些心理描写显然突破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文学中的既定方式,有助于细致地揭示内心深处微妙的活动,开现代心理分析文学的先声。至于小说中写到不止一个人物从遗传学常识对于马雷夏尔与让的相貌是否相像有所考虑,写到了皮埃尔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当做一个“生理学的问题”来思考,显然又带有自然主义的痕迹。 后记 我之译莫泊桑的缘由与经过,在《一个被逼出来的译本》一文中已经讲过了,在那之后,作为不同工种劳动的调剂,我又陆续译了一些短篇,积攒下来,篇幅约比原来那个译本增加了一倍,当即达到三十万字的时候,我感到应该“适可而止”了,因为现在是二○○四年,做一本供一般读者一读的书,该有二○○四年的“眼力架”才是。 二○○四年,一片繁忙。就我处的京都而言,二环高速公路上繁忙得汽车长龙只能缓缓地蠕动,而人行道上倒时有汽车飞奔;快餐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物质功利主义的膨胀与急功近利的追求,自然影响到精神生活的压缩,甚至人文精神的滑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君不见一轰而聚、一哄而散“闪聚”活动开始出现了:晚报副刊上的休闲文章,一般都不会比一个小巴掌大;著名的大作家写短短几百字的微型小说者大有人在,现代人放书的空间小了,读书的时间少了,而与发家致富、与物质利益息息相关而必须看的书又太多太多。在这种氛围中,如果将一个作家的短篇小说做得厚厚的大大的,那简直就是在为难读者了。 如果不将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就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要认知某个外国作家,看他二三十个短篇小说也就足够了,也就要算是颇有文化修养了,即使这个作家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如果不是要进行文化史研究、作家研究,不是要写文学史,显然用不着花那么多时间去把某个作家几百篇小说都读个遍。 总之,一般读者个人的文艺阅读欣赏,大不同于社会的大规模的文化积累,用不着那么“大尺寸”、“大型号”的东西,而这个译本就是供一般读者一看一读的。 问题在于如何从莫泊桑三百多篇小说中,精选出三十篇左右精品组成一个选本。我想,最合理的可取之道应该是紧紧把握莫泊桑的基本面貌与突出特色进行遴选。那么什么是莫泊桑的基本面貌、突出特色呢?照我看来,那便是在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叙述结构中,以清晰而灵动的笔触、鲜明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人性人情千奇百态的微妙状态。以此作为标准尺度,选出来的作品当能呈现“短篇小说之王”的王者风貌,当能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美感享受,实在用不着以求全的标准,去关注那一部体现了莫泊桑边缘化的特色的作品,如,或带有神秘色彩的,或带有先锋性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追求强烈刺激性的,等等。如果说这个译本的精选有什么原则的话,这就是。 应该说明,也有一部分很出色地体现了莫泊桑基本特色、确有高度艺术性的短篇,这个选本未予选用。这主要是从时事性与时宜性来考虑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法德两国已事实上成为了欧洲共同体的轴心、施罗德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庆典的时代条件下,有什么必要让读者去读那些描写普法战争中的打打杀杀、刺刀见红的名篇?去从异国的文学中又经受一次英雄主义教育?有什么必要让读者去读描写普法战争后混乱时局的名篇,坠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事?这就是《米隆老爹》、《蛮子大妈》、《菲菲小姐》、《一次政变》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列队在外”原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