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息论思维(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周锚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同理可以简单算出,一个由32个字符组成的字符集,其每个字符的单位信息量约为5bits。这是不考虑字符组成单词时遵循的相关语言规则,完全是随机的选取。香农的公式中变量pi表示每一个参与信息编码成报文符号被发送方选择的可能性一概率(possibility)。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编码并不完全是随机的,是要遵循词法、语法、习惯等一系列规则。这里有个专业的术语叫模式(pattem)。我们还是以英文举例,用字母组词时,q后面大都会跟一个字母u。也就是说q后面马上有一个u的概率几乎等于1。那么,从通信传输的概念上讲u在这个地方就是多余的,是一个冗余字符,信息量为零。同理,th的组合,ch配对儿出现的频率都很高,都存在着编码意义上的冗余。再比如,冠词“the”在语句中一般也是冗余信息。在英文电报中这个词就完全忽略。当你直接用英语当报文传输时,不确定性减少,冗余度增加,其携带的信息量相对减低很多。香农当时的粗略统计,英文的冗余度大约是50%。这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现代数字通信中,文字,尤其是英文为代表的拉丁文字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压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压缩,你会发现实际的冗余度比50%还大很多。纯技术上的处理,通常都可以压缩掉60%~70%,甚至更多。

前面讨论过,一般通信概念中信息的本质是离散的;信息是依据某一种模式用符号编码后的报文信号传输的。那么通信的信息量就是这些符号在报文中出现的概率及其对数积的总和。这就是香农信息论的公式中定义的信息,及其定量的计算方法。它本身也是用数学的语言揭示了信息的离散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这个公式恰恰与热力学计算热能量的统计力学计算公式相似。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把这个公式的计算结果称作“熵”(Entropy)。

不知是单纯的巧合,还是香农有意为之。这个“熵”原本在物理学领域也是一个只有少数人研究涉及的、难以理解的生僻概念。很多人听了这个新词,看了这个公式也感到无从了解这与我们朝夕相伴的信息有啥关系。不过,在香农的这篇论文中,熵的概念虽然怪异,但也是最强有力的。

理论广为应用,概念依旧模糊

香农的论文一经发表还是在通信相关领域掀起了一阵旋风。世界各地的相关工程师、学者纷纷发函向香农索取论文的拷贝。1949年底,在沃伦·韦弗(Warren Weaver)促动下,香农和韦弗共同署名的同名专著《通信的数理理论》正式出版。韦弗是一位数学家,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科研发展的科学管理学者,同时是研究机器翻译的先锋。韦弗在新书中拓宽了对香农的信息论的解释,阐述了其哲学层面的意义。

或许因为香农的谦逊低调,或许是香农的研究面毕竟有所局限,像大多数的纯理论一样成形都要有漫长过程,香农的信息论也未能一蹴而就、推出来就广为认同。专著出版后,科学界的评价各异。最早发表评论的是数学家约瑟夫·杜博,美国数理统计学的大师,他认为从数学的角度论述还不够严·谨和完备,更像是一个建议。生物学界则认为:尽管论述中不乏令人兴奋的隐喻,但它基本上还是一篇工程专著,对人类问题研究用处不大。《哲学评论》甚至担心香农从热力学“熵”的概念衍生拓展出来的“信息”的概念可能误导哲学家。只有维纳教授在《今日物理》杂志上的评论比较积极正面。

维纳的评述写了五段,肯定了香农论著中最根本的概念——“信息量是‘熵’之负数”的定义是准确的。因为,他自己的研究也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就是维纳的《控制论》,第一版也是在1948年出版,稍晚于香农的论文。维纳预言:这两本书应是开启一个新领域的双响礼炮,预示这个领域将会迅速崛起。不过,在评论中维纳也表示了作为广义的信息论,香农的研究范围还是太窄,也不够深入。比如,若没有着重强调人的神经系统,则对语言的处理就不完整。维纳认为“人的神经接受语言并把它传输进大脑”。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香农和维纳在信息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初期都是功不可没的大师。信息到底是什么,尽管一直也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定义,但维纳那时的描述似乎更全面一些:“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在1948年出版的《控制论》中,维纳把人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动态过程,从信息自身具有的内容和价值上给信息下了定义。

“在没有设计用它的领域运用信息论恐怕是危险的,不过,我想危险并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使用”,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计算历史学家,约瑟夫·立克里德(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1950年的这段话,有预见性地概括了信息论在整个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哲学乃至这个科学界应用和发展的脉络。尽管“信息”本身的定义尚未有令众人信服的统一说法,但正如维纳和立克里德所预言的,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论的发展及其应用已经不止局限在其自身领域,而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包括人类对世界和其自身的认识。这个发展进程至今还在延续着。

P44-46

目录

第一章 信息论的“前世”

1 沟通——我们每日面对的问题

2 语言、文字:解决沟通问题的核心?

3 有关“沟通”的研究

4 “二战”催生“信息论”

5 “数字时代之父”香农的信息论——“通信理论”

第二章 信息与信息论

1 “信息论”年逾花甲, “信息”仍无定论

2 至繁至简的信息

3 “信息”的原委

4 信息形态

5 信息的生命周期

6 信息系统

7 信息媒介

第三章 信息编码与解码

1 编码——信息“生存”、转换的基础

2 提高效率的编码管理

3 无处不在的“解码”

4 代码转换:一首诗的多样表述

第四章 通信:信息存在的目的

1 通信的概念

2 通信发展简史

3 通信的3种模式

4 通信网

5 互联网:是信道更是平台

6 通信:发展在继续

第五章 信息复制与传播

1 信息复制

2 信息传播

3 生物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复制与传播

第六章 信息化社会与信息战

1 信息化概念

2 信息化进行中

3 信息化社会的转型

4 信息战

第七章 信息思维:让我们的大脑更具智慧

1 大脑的开发从信息采集开始

2 见多识广——信息量是关键

3 边玩边学更有助于信息的记忆

4 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5 文化习俗与价值观

序言

五年前离开商战一线后,我一直在思考从事了差不多50年的信息技术工作,是否能够提炼出来一些经验、方法、技巧,甚至理论,能否通过总结过去来指导未来的学习研究工作,是不是还可以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甚至改进人的行为意识呢?因为,信息技术中的核心课题之一通信(communication)与管理中的沟通其实都是一回事儿,英文中是同一个词,应该有所关联,或有共通之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翻阅了大量关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学”或“信息论”,包括“信息哲学”的书籍、著作、论文。延伸阅读还涉及西方近代科技发展史、相关人物传记。学科也广泛延伸至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哲学、数学、语言文字、中西文化对比等学科,中文的、英文的不一而足。“做学问”真非易事,这是我的又一次感叹。

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让我大吃一惊!如果从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算作开创信息技术这个领域,至今已经六十五年了;也是1948年,如果按克劳德·香农发表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理理论》算起,“信息论”诞生也是六十五年了;如果世界从80年代末算是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已经是二十五年了。信息产业早已成为全球发展进步最快的产业和创造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进入2l世纪,随着90年代初美国立法推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数字化、信息化的热浪早已席卷全球,渗透社会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最近十年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在冲击着商业甚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90年代已经开始有学者提倡并试图推动设立“信息哲学”,把最初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继而的信息论、信息学拔高到最高学术层级。“信息”恐怕早已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但是,到底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定义是什么?似乎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中外各方学者各有各的见地,直到没人再关心它的定义。反正我们都知道,IT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技术;我们都认同,信息化、数字化就是把信息都变成二进制编码交由计算机等设备帮助处理;信息网络,早先就是电话电报网、广播电视网,今天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交互通道,不管它是有线的、无线的,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可是,大家如果对“信息”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信息哲学又是研究什么的学科呢?信息学到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意义何在?

整整十年前的2004年,邬焜教授撰写出版了第一部中文的信息论专著:《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这本大部头著作厚达600页。虽然作者在著作中呕心沥血积累和总结了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可正如其他专家中肯的评论所言,其中对“信息”的定义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模糊概念,它基本是从纯哲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新的哲学学科。显然,书中的叙述大大受困于原本自然科学信息工程学中对于信息的相关定义和研究。同时,由于这种研究方向过于“学术化”,很难给其它学者带来深究的动力,更不要说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其中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还是鲜有人听说过“信息哲学”这个词。

国内另有一位涉猎信息哲学研究的学者,刘钢博士。刘先生眼界更为开阔,与世界上同时研究信息哲学的专家联系广泛,更了解世界范围内对信息哲学的研究进展。刘钢教授则认为“信息”的定义已经混乱了,难以“澄清”、“正名”,建议哲学干脆不要纠缠于“信息”本身的定义,而去研究实物、事物。这种思路笔者更加不敢苟同。“信息”都说不清楚,何来“信息哲学”?信息哲学不厘清,怎能利用这个哲学去解释和研究其它学科?

因为,凡是能称之为哲学的一定不是一门完全独立存在的学科。哲学通常是指一种方法论,一种认知科学;通过它可以指导人们去思辨,去认识和研究人们的行为意识,包括一些或全部其他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科学。早先,思考到这里,我自己差点儿望而却步。不过,经过更加广泛的学习、思考、研究和“试用”,我越来越坚信“信息哲学”确实是一门哲学,确实可以用以指导我们对绝大多数行为意识的认知和解释。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个世界就是由物质和信息所组成的。我们的日常行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做信息处理,即便是体力劳动者也不例外,脑力劳动者,这个比例更可能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伴随着大脑不停的信息处理。我们的思考过程,更是百分之百的在处理信息。

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楚信息是什么,它的角色、地位、形态、属性、特点等一切相关特性,以及它的生命周期、处理方式、与人或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等。只有认识清楚了与信息本身相关的一切,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并尝试利用信息哲学这个工具去认识、分析和解决我们日常遇到的相关问题。

随着研究的全面深入展开,我欣喜地发现,这个研究方向是可行的。今天,我们真的已经可以尝试着利用信息哲学分析和解释很多常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科学研究、商业运作之中,也包括我们日常的诸多行为意识。比如,网络通信问题、管理流程问题、人与人间的沟通问题,甚至包括亲子教育问题。我认为我们过去的问题是“信息哲学”的研究和传播方向与目标的问题。我们要把信息哲学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去提炼、去研究,而非为学术而学术地探讨。如果这样调整,我坚信“信息哲学”这门科学一定能发展和传播起来,并有助于我们对其他诸多现实问题的理解,甚至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虽然脱离了商战一线,我还是有机会参加各种产业或学术论坛,还在坚持我们创办了十年,每周一次的“奇正管理俱乐部”交流活动,时不时地也会去学校做一些演讲和讨论。2011年底的一次朋友公司的年会上,再见老友尚元经总编。尚老师是一位资深的编辑、图书出版人。他对我说:“老兄,写一本书吧。”“写什么?”“写啥都行,看你擅长的。”“为什么?”我问。我曾自我限定50岁前不可写书,因为怕自己不够成熟,经历不足,经验不够,没有提炼的东西以至于误导青年读者。不过,那时我早已过了50了。尚老师最后的回答倒是鼓励并启发了我。他说:“你是我听过的诸多演讲者中能把事情说得既简洁又明了的人,这样的人真的不多。职业的原因,我见过太多的学者,甚至‘大家’。很多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可就是表达不清楚,真的感到非常可惜。”哦,我有点沾沾自喜。不过自问为什么呢?其实,我就是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一直在用信息论或信息哲学中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释我所遇到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它真的可以给你一把万能的钥匙,帮你打开一扇观察与思考的天窗。是时候把这些研究成果汇集成文,向大家汇报一下,与读者分享。

开始着手写作才发现,“表达”不容易。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则比说说还难。如果你还有一份责任感,不想自己的书也变成那些臭遍大街的仅为赚钱而“攒”出来的书,想写出一本对读者有参考价值、有教育意义的书,用信息论的语言,使它成为一部承载着有价值的信息且能传播、有生命力的书(媒介_知识),对我这个写作新手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一年前,曾在外企工作时的老同事、老上级林正刚先生在网上联络到我,拉我跟他一起帮助年轻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在网络上与他们互动交流,帮助解答、讲解各式各样的企业运营管理问题,辅助林先生开发出来一套实用MBA课程《企业运营管理框架》。在这近一年的网上互动中,我又在一直不断运用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与大家讨论和分析方方面面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除了管理问题,更有涉及到文化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每每发现,信息论或信息哲学的原理和方法都有帮助,屡试不爽。小伙伴们也都乐于学习和接受,我也借此丰富了书稿中的各种案例。同时,根据反馈,调整了书的一些技术结构和叙述细节。至2014年一季度,这本书总算勉强完成,希望没有辜负广大读者朋友的期许。

内容推荐

“信息论”诞生于“二战”时期,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但在国内并未广为人知。由周锚所著的《信息论思维(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是国内第一本信息论方面的通俗著作。作者从信息论的视角看世界,结合许多案例分析,用信息论去指导大家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把复杂的信息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人在轻松阅读中掌握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思维方式。集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实用性于一体的该书,可以作为各领域读者拓展视野、启迪思维的佳作。

编辑推荐

由周锚所著的《信息论思维(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是国内第一本信息论方面的通俗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从信息论的视角看世界,用信息论去指导大家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把复杂的信息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人在轻松阅读中掌握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集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实用性于一体的该书,堪称各领域读者拓展视野、启迪思维的佳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