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谢花飞花满天(曹雪芹传)/中国文脉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宣逸玲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爱玲用其后半生去陪伴《红楼梦》,珍爱之至。她曾感慨此生有“三恨”:一恨鲋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红楼梦》是最受毛泽东重视的文学作品之一。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从青少年时代就对这部小说情有独钟,直到晚年还常读不厌。

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曹雪芹就是一个把“看透了”都看透的人,所以他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能从容豁达地面对。

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运,凄凉的晚景,泣血著红楼而未能完成的遗憾,如此种种都让人感慨嗟叹。

宣逸玲创作的《花谢花飞花满天(曹雪芹传)》是最让你动情的曹雪芹传记,值得你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的佳作。

内容推荐

提起《红楼梦》,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它的作者曹雪芹。可是围绕曹雪芹,却有着一系列谜团。比如说他的生卒年,他的家庭,他是如何创作《红楼梦》的,《红楼梦》的背景和作品人物有何玄机,等等,不一而足。宣逸玲创作的《花谢花飞花满天(曹雪芹传)》以悲悯的情怀,典雅的文字,讲述了曹雪芹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抒发了曹雪芹泣血著红楼而未能完成的遗憾,是最让你动情的曹雪芹传记,值得你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的佳作。

目录

第一章 前尘往事:分离聚合皆前定

 第一节 包衣:钟鸣鼎食的源头

 第二节 传承:园修日月光辉里

 第三节 接驾:一场欢喜忽悲辛

第二章 才子幼年:风流文采胜蓬莱

 第一节 出生:枉入红尘若许年

 第二节 抓周:天上一轮才捧出

 第三节 教育:前身定是瑶台种

第三章 背景格局:不知风雨几时休

 第一节 翻覆:一别西风又一年

 第二节 亏空:眼前道路无经纬

 第三节 戏剧:冰弦拨尽曲中愁

第四章 风云变故:三春事业付东风

 第一节 失势:无端被诏出凡尘

 第二节 美人:春去秋来两茫茫

 第三节 没落:命也势也终奈何

第五章 牛刀初试:口齿噙香对月吟

 第一节 通才:韶华休笑本无根

 第二节 成丁:自古穷通皆有定

 第三节 提笔:聚叶泼成千点墨

第六章 成长经历:更哪堪梦里功名

 第一节 新政:沉酣一梦终须醒

 第二节 侍卫:谁信世间有此境

 第三节 风月:何处秋窗无雨声

第七章 追随本心:万缕千丝终不改

 第一节 宗学:心头无喜亦无悲

 第二节 奋笔:玉是精神难比洁

 第三节 调整:徒留名姓载空舟

第八章 人生际遇:漂泊亦如人命薄

 第一节 批注:傲世也因同气味

 第二节 风筝:拍手凭他笑路旁

 第三节 迁居:桃源深处有药香

第九章 自得其乐:秋光荏苒休辜负

 第一节 相访:凭谁醉眼认朦胧

 第二节 技艺:人生莫受老来贫

 第三节 寻亲:桃枝桃叶总分离

第十章 晚年暖色:多情伴我咏黄昏

 第一节 续娶:淡极始知花更艳

 第二节 聚饮:珍重暗香休踏碎

 第三节 推翻:才自精明志自高

第十一章 生死永恒:蒂有余香金淡泊

 第一节 丧子:痴心父母古来多

 第二节 告别:生关死劫谁能躲

 第三节 奇书:解语何妨片语时

后序 公子多情

试读章节

只有未经历磨难的人,才会设想出人生纷繁复杂的情节,纠缠于人生意义。而真正经历过人生起起落落的人,反而更加淡然从容,喜欢过现实又世俗的人生。因为,那些踏踏实实的东西,才真实有味,而踏踏实实的文学,才足够厚重。所以,我们在文学世界里,惊艳于一部世俗生活的图腾。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是一个封建悲哀的时代,那是个活色生香的世界,梦里梦外,繁华又虚无……这便是才子曹雪芹为我们在滚滚红尘中缔造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到处都有他人生的影子。书中的宝玉的命运悲欢,照映出了曹雪芹一生的兴衰际遇。书中的黛玉,也正是他一生解不开的情结,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作为传奇的缔造者,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的人生故事,才是《红楼梦》背后的真身。

若要知这红楼一梦的始末,则还是要从曹家命运的源头话起。旧时代的风雨,开始为曹雪芹埋下了宿命的种子。一个传奇故事从清末的图腾中徐徐展开。

关于风雨飘扬的清末故事,大多数人会想到八旗子弟,他们那时大多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实际上,他们的祖辈们,个个都是骑在马背上,戎马天下的英雄好汉,个个都扛得起汉子的名号。

他们都是跟着清太祖努尔哈赤以血和命,铁铮铮地拼天下的人。当他们还不曾入关,还被称为游牧民族时,曾令中原之主们,头疼了好几个世纪。而他们,都属于一个叫作女真的部族。

到了明朝,女真分成了三部,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当时各部的发展程度,文明水平来划分的。建州女真,是三部中文明程度、经济水平以及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部落,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库页岛一带的野人女真,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而后来成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便是出生于建州女真的奴隶主家庭。这位叱咤风云的枭雄,是当时建州左卫家中的长子。这位英雄,并不是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十岁时,生母亡逝。十九岁时,他就离开家族,另辟天地。在遥远的东北,他也曾冒着风雪上山采松子、挖人参。在这段时光里,他熟记了东北的山脉地形。他的命运,是在投军至李成梁手下后,才开始发生惊人的逆转。

谁都不曾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会成为震惊天下的霸主。

在辽东守将李成梁的旗下,他第一次接触到战争,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些曾被自己以为残酷无比的东西,实际上已是一门学问。他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最后发现,原来自己的天赋,并不在采摘松子和挖掘人参上——他天生就应该是一个将军,一个骑在战马上让热血汹涌的将军。

年轻的努尔哈赤,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天赋,屡战屡胜,成功获取了李成梁的信任。如果事情就这样走下去,努尔哈赤会成为他梦想中的将军,然而,他的人生也至多如此。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和巨大的成功,在等待着他品尝胜利的无上甜美。

或许,那是一场天意。又或许,也不过是努尔哈赤潜意识中想要的结果。明万历十一年(1583),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挑唆明军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尽管事后明朝为了平息安抚努尔哈赤的怒火,允许他继承祖父的官职,然而,年轻的将军无法容忍这样的奇耻大辱,他立誓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手刃仇人尼堪外兰。

很快,努尔哈赤掀起报仇的旗帜,带着百余名士兵,攻破了图伦城。从此,他踏上了他辉煌的戎马人生,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战争生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天生的战争家,一方面,努尔哈赤继续敷衍奉承明朝,令他们放松了警惕,而昏了头的明朝皇帝,生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放养出来了一只身怀异心的雄鹰;另一方面,他加紧势力扩张的步伐,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他已经从一个采松子的少年,变成了女真的首领。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他的国家——大金国。他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天命”,意在天命所归。

当时的努尔哈赤,仿佛当真是天命所归。他想要统一这片天下,成为天地的主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恰是时候,明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刻,国内,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把大明江山搅得天翻地覆,而关外,努尔哈赤所建的大金国又虎视眈眈。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已经从它的核心内部开始腐烂,从里到外,都一击即破。多年来,明朝内阁空虚,国力式微,从皇帝开始不务正业,民众赋税甚重,到处都是一片怨声载道。这种形势,反映到兵力上,是士兵的长期不操练,素质落后,战斗力极其低下。

虽然从数量上看,明朝的军力是十分可观的,远远胜于女真。然而,从实力上而言,两者差距却十分大。实际上,这在明朝上下,都是心知肚明的。甚至有官员在听说自己将要被派往前线对付努尔哈赤的队伍时,竟然伏地哀嚎,跪求不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遥远的战歌响起,回应这个没落王朝的,只是遍野的哀鸿和天边冰冷的云。

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继位的明光宗朱常洛年寿不永,接着继位的便是极其出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朱由校给自己的王朝定年号为“天启”,自然希望上苍眷顾垂怜,多几分爱惜眷顾。只可惜,大明王朝依旧无声地走向了它的末路穷途。

大祸弥天,硝烟的味道,仿佛就萦绕在每个百姓的心中。

明天启元年(1621),二月初三。辽东地区忽有日晕:“两傍有耳,如月状,内红白,光焰闪烁。”当时的辽东经略急忙将此事上报。夜观天象,天象若有异,必定会有惊天动地之事发生。然而,接到急报的皇帝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二月十一日,关外的努尔哈赤率重兵攻打辽阳军机重地奉集堡,自奉集堡西南九十里处,便是辽东核心辽阳。这本来是一次大好机会,由于努尔哈赤的判断失误,以致金军不得不退回后方。然而,翱翔在苍穹的鹰,怎么会就此善罢甘休?一个月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卷土重来。P3-6

序言

他曾目睹,云端的一个皱眉,可以沉没了百年基业。满眼繁华,最终落成一地忧伤。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坐在命运过山车的最后一排,体验着游戏般的残酷挑战。

经历过,便明白何为虚妄。纵使他出生于声名显赫的金陵曹家,祖上沐浴过“四次接驾”的无限风光,见识过极尽奢华的富贵排场,曲终人散后,不过是一缕空洞的记忆。

那时,执笔写作并非什么高贵的行当,可那仿佛是前生的渴望,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有些话,不知何处诉说,唯有握着一只颤抖的笔,倾注所有的理想。所谓“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抒发。

在家族的兴衰史上,他是抛物线向下的一个点,他的人生在向下滑行,背景由明亮到暗淡,情绪由迷惘到伤怀。而如今,他的名字已经盖过所有的父辈祖辈,成为历史上的一处光点。这是文学的力量,也是名利的无为。

当然,这些身后的荣耀于他而言,并非安慰,也没有温暖。有生之年,心中的荒草肆意蔓延,刻画出无可奈何的命运线。

他建构一个世界,大观园里,各色人物穿着考究,行走在他的梦里。他赋予林妹妹以眼泪,宝姐姐以冷香丸,贾宝玉以通灵美玉,他将所有的情感与梦想倾注其中,最后亲手毁灭。难怪有人说,他在北京郊外卧佛寺旁“哭成此书”。

他是曹雪芹,他用一支笔,磨砺十年,在纸上”复活”了一个时代,—个家族。

今天,世界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们惊奇地发现,曹氏的半部<红楼梦》,竟然涵盖了世间所有的爱恨。

除此之外,它可以横跨艺术、民俗、制度、建筑、金石等诸多领域,并且绝不浅薄。至于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更是令人称赞。

在一个速食文化的环境下,容我悲观地这样想:我们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如此的一个人,一部如此的著作,再度建立起这样一座文字王国。

后记

上学时在课本中读到《林黛玉抛父进京》这一节,许多同学都捧着书本对林黛玉念念不忘,嘴里絮絮叨叨。有一位同学,更是喜欢这几句:“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极其喜欢,几乎能够倒背如流。

古往今来,这段对林黛玉入神的描摹,确实迷倒了无数英雄豪杰。也真真是写得极好的,只肯写神,未曾描色,寥寥几笔,宛如水墨里老树昏鸦,笔画虽少,意境却已经足够。

但实实在在震撼过我心魂的,却是描述宝玉的这几句: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中秋之月,春晓之花,在古时的话本里,一般都是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此娇柔的词来形容一个少年郎,未免觉得纨绔。接下来看,这个少年有着极好的鬓和极好的眉,也有着温柔多情的眼睛。

曾以为,宝玉其人,实际上就是曹雪芹自己。然后学术界探讨出来的结果,大多认定宝玉的原型,是曹頫。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曹家落败时,曹雪芹不过是七岁小儿,如何能够经历那样泼天的富贵。从宝玉的生平来看,曹家唯有曹頫,其人生经历,同宝玉多处甚为相似。可我始终坚信,不论是怎样的人物,只要是出自作家的笔下的,便难免会带上几分作家的影子。这种渲染,是不自觉的,亦是无法避免的。

可究竟,是谁,才有如此的丹青妙笔,素手挥就如此美妙的篇章,建筑了这样一个富丽又苍白的宫殿,最后却又亲手摧毁,片片成灰。

 那一定是一个悲观、绝望、冷漠至极的诗人。

 是的,在我走近曹雪芹之前,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失落又绝望的人,但他也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笔,是梦中的传彩笔,他的文字,是十年血泪和成。

然而,这个出身富贵终身时却无限潦倒的男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众说亦是纷纭,没人能够真正确定,他究竟是孤独还是丰富,悲哀还是幸运,精彩抑或苍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曹雪芹。  或许,只有走进他的生平,默读他的忧伤,安静观看他的欢笑,轻声念出他的爱恨,我们才会有一个答案——而那个答案,也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并不属于他。

书评(媒体评论)

曹雪芹太特殊了,一生无传,资料极少。无论是从作家作品的角度,还是谱牒学的角度,都是疑案重重。不甚久远的二百余年,却比千年前的李杜、比两千年前的屈宋还要困难许多!

——红学家周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