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航行天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运航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运航所著的《航行天下》以“返本开新”作为核心主题。所谓的本,主要是指儒家“自修”的传统;所谓的新,是指近代以来对“民族复兴与天下大同”的’追求。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重点是“自修”,下半部的重点是“开新”。

内容推荐

孙运航所著的《航行天下》除去第一篇《天游园序》外,剩余的一级篇目每序邻三篇为一组。其中,《夜行江》既是第二组的尾篇,也是第三组的首篇。

《半璧西湖》、《金声玉振》、《国中故人》是第一组文章,该组的核心意象是“玉”,核心主题是传承。

第二组文章是《岳麓少年》、《天府三绝》、《夜行江》。讲完传承便容易让人想到固守,所以第二组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远见”。

从结构上说,上半部的各篇文章用力平均且相对独立,而下半部的文章则主辅分明。从内容上说,下半部“开新”的主线是“从民族复兴到天下大同”。

第四组文章的核心意象是“苏轼”,核心主题是自信。

如果说第四组文章重点谈及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具体政治群体,那第五组文章便是转涉到对当今中国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文化,既有外在,也有内在,而写作的指导原则是“明外而立内”。

第六组文章中的《风雅涵城》属于过渡文章,承接《雨盈天》与《听瓷》的江南意境,暗引出南京的精神榜样孙中山。《绿海晴蓝》则是通过对中山陵宏观样态的把握,表现出起始者的艰难及其具有的感染力,并以“未竟之途”作为顺接意象,将视野自然过渡到旷远的西北。

第七组文章是对道统追求的一种限定性描述。《回家》的四个例子分别是讲一人外出打工、全家外出又回老家、两地安家、只在城市安家,共同展现一个有层次的变化过程。后一篇文章则是以自己的爷爷作为主人公,讲明自己因为前人的奋斗而可以在更好的条件下为理想而努力。《五四广场》是全书的最后一篇,该文以“两个独立自主”为主题,阐释了自己眼中五四运动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并借《周易》的卦语,以“前行而未有终途”作结《航行天下》。

目录

《航行天下》序讲

上半部

 一、天游园序

 二、半璧西湖

 三、金声玉振

 四、国中故人

1.清园

2.湖塔青青

3.北大食堂

4.两树参天

5.徽因璧

6.北外旧园

 五、岳麓少年

1.上山

2.下山

 六、天府三绝

1.蜀国金纱

2.三年成都

3.龙卧秋水

4.杜甫草堂

5.三苏祠

6.蜀南竹海

7.独钓中原

8.为国荩忱

9.高峡平湖

 七、夜行江

 八、华科的大森林

 九、百志惟熙

下半部

 十、手上霜

 十一、黄州快哉

 十二、筼筜偃竹

1.集美归来

2.信与平成

3.沧海一脉

4.筼筜湖

 十三、徐家汇

1.三

2.二

3.一

4.长江

 十四、雨盈天

 十五、听瓷

 十六、风雅涵城

 十七、绿海晴蓝

 十八、日远长安

1.星汉灿烂

2.月泉鸣沙

3.天极莫高

4.再叙茂陵

 十九、回家

 二十、爷爷

 二十一、五四广场

试读章节

运航:其实人皆有一死,若不是非正常死亡,那死前大多会接受治疗。如果要说接手后总的死亡数量,现在恐还应以更适合抢救病人的西医为多。又如果只是指向明显的治疗失误,那无论中医西医也都会因人而致,而且应用更广泛的西医不仅会有更大的绝对值,也会有不比中医更低的相对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管在哪个医疗体系中,都是以医生的医才为基础,也都是以医生的医德为核心。当群众的医疗需求急速提高,中医与西医必然都会在急速发展中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这必然会导致医才与医德整体水平的暂时下降,进而都出现更多的所谓“意外”。这是就你所谓“被中医治死”而做出的略显简陋的平衡性辩护,不知学习型人才是否能够接受?

赵黑:其实这句话在我的表述里只起到一种辅助性的作用,我讲话的重点本指向“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作为未来的学者,我当然更加重视对科学的讨论,我也愿意继续倾听受用者的感言与分析。

运航:中医的产生与发展其实都离不开治愈群众的拥护,对于具体的受用者来说,正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促使人们自发的口耳相传。在前几天接受治疗时,我曾与那位实习医生探讨过中医科学性与自身价值的问题,就我来说可谓从他身上获得了双重疗效。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科学”自身是在不断发展的,很多具体的观点都是不断被提出,不断被证明,不断被推翻,故而对于热爱科学的人来说,他们所下的结论既要包含着谨慎,也要体现出谦怀。其次,在论证“科学”的具体手段被不断改进后,中医的很多观点已经被部分的实证,因此那种全盘怀疑的坚冰已经无法具体到每个细节。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能再把一种体系肢解到另一种体系中去做简单的对照。如果将中医做这种分割对比,那即使每一个部分都能被西医发展中产生的“科学”所认可,也会使中医失去生命力。

赵黑:对于前两点我还可以接受,但对最后一项我有质疑的倾向。

运航:但讲无妨。

赵黑:若说中医有生命力,那它的岁数已经可以与海龟一较高下了。如果讲中医的固有实力可以体现于那些成功的疗效,那么如何让人相信,已经长时间没有突破发展的中医还会有新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这种新的生命力,那别人便也可以认为,对它的拆分能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运航:医友跟我说,中医的发展应该是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当其以今天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其一部分的医理与结果。如果说对医理与结果仅是部分的知晓,那么对其真正的源头及中间的发展过程,我们确可说是知之甚少。我想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少知的事物,足以给大家广阔的研究空间,只要肯下工夫,日后一定会对它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我们还应该想到,仅仅是今天这种部分的认识,就能对人类产生如此积极的作用,如果日后认识的更加全面,那中医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一定会更好。

赵黑:也许中医日后会有更好的效果,但你刚才所讲的似乎只是一种对现实的描述及对未来的展望,而没有涉及导致现实的必然。我听说有疗效未必有疗理,有疗理必会有疗效,在你只讲疗效而忽视疗理的情况下,你的话语便很难对我产生说服力。既然你认定中医前途广大,也由于我是注重高级思维的学习型人才,所以希望航哥能讲讲今天已知的那部分疗理,以让我的内心能够张开拥抱的翅膀。

运航:就我对中医不全面的了解来说,我会认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目光放在病发部位之外,在一种“整体”思想下寻找致病的源头。用老人的话说,它所讲求的不仅是人人可见的“形”,更有那不易把握的“势”。当医者真能因形见势而求得其本,那无论是异病同治还是同病异治,都会取得杰出的疗效。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具体用药时,又会考虑地理、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正因人们对于自身之外的同级情况更加难以知晓,且其并不可忽视,所以“知彼”才会放在“知己”的前面。然而若只注重主客双方而忽视了大环境的作用,那么仍旧不能确保最为可靠和最为完整的成功。我想这句话的意图是要打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将思考的范围从狭隘的自身,有层次地扩展到可以影响结果的所有领域。故而在我看来,用这句话来为中医做总结,恐怕也是最为贴切。

赵黑:看来众人常说的“知己知彼”,倒不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疏忽了。只是用《孙子兵法》来为中医作注解,会不会显得不太和谐?

运航:之所以会觉得不和谐,恐怕是因为你已先认定医与战有着巨大的冲突。但依我之见,在中国已有的思想中,医与战从来都有相通之处。就拿我们的中医和《孙子兵法》来讲,二者除了都讲求全面的考察,也都有更为重要的“全其生”思想。我的前辈并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他追求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政治局面。而中医所重视的同样也不仅在患病之后的治疗,能在病发前消除致病的源头并维持健康的身体,方是其更重要的目标。俗话说“上将之功不在胜已战,上医之德不在治已病”,正因能审全势知全理,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弭祸于未萌,止害于将成。可以说在它们的背后,无不反映着中国路径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在各自领域的体现,却又必然具有世界的意义。

赵黑:航哥这段话说得非常精彩。

运航:别着急,我也是一个注重现实的人,所以不会只赞美一个部分。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没有西医的发展尤其是在外科上的积极作用,很多人的生命不会显得如此坚强。只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一些不足,又恰恰是中医的长处所在。世界的从医标准都应是重在救人而收钱居次,如果从医者真有这样一种崇高的目的,那无论他们采用何种医疗手法,也一定会比其他行业有着更为宽广的胸怀。而就实际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医来说,也只有先看到成果背后的不足,才能够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中医能先立足于自身的独立发展,再与西医有一种很好的配合,那也应算是人类真正的福气。

赵黑:今天是一个讲究多元与综合的时代,任何事物都该给它合适的位置以利于整体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很认同上述观点。但在我们的医疗水平与资源都比较有潜力的局面下,这种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不是操之过急?

运航:你似乎是想说,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先行补足薄弱环节即西医和其背后的科学,然后再注意其他部分的发展。

赵黑:或许可以这么说。

运航:虽然你一直是对中医表示怀疑,但若探究这种怀疑的根源,恐怕还是产生于你对“科学”的高度重视。或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我说中西医各自都要发展时,你依旧会认为我们应该先重点提高代表“科学”的西医。只是在我来看,对一件事情的重视并非意味着对别的事情就要如此轻视,当你想到要暂时搁置看上去“非科学”的中医,便实际说明你已将二者对立,并有了高下的判别。从我的经验来判断,由于我们国家的一些人习惯将“科学”与“人文”相对立,并且对“非科学”的近义词“人文”有一种思想上的歧视,所以你会连带性的轻视“非科学”。而我刚才引用《孙子兵法》来为中医做解,恰好使你将中医与“人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你会更加坚定地搁置“非科学”的中医。综上所述,那所谓的“先行”与“再注意”,就可以分别根指“科学”与“人文”。不知我这样说,你是否能接受?

P7-9

序言

本书以“返本开新”作为核心主题。所谓的本,主要是指儒家“自修”的传统;所谓的新,是指近代以来对“民族复兴与天下大同”的’追求。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重点是“自修”,下半部的重点是“开新”。

作为全书的序言,《天游园序》以家乡青岛的康有为故居为切入点,以康有为的际遇和思想做延伸,引出《航行天下》的写作目的及行文方式。

除去第一篇《天游园序》外,剩余的一级篇目每序邻三篇为一组。其中,《夜行江》既是第二组的尾篇,也是第三组的首篇。

《半璧西湖》、《金声玉振》、《国中故人》是第一组文章,该组的核心意象是“玉”,核心主题是传承。

《半璧西湖》是全书正文部分的第一篇,因此既要略现全书的特色,也要为后文做好铺垫工作。本书主要的形式特色概括说来是两项:针对地方景点而写的辞文、根据文章主题而写的对话体。而这篇文章为后文所做的铺垫工作,可以概括总结为“玉璧虽美,却只见其半”,使得其后的文章可以在传承、远见、教育、自信、政统、道统等主题上进行一种“求全”的表达。

《金声玉振》讲的是古代之玉,选取的基础要素是孔子和《论语》。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集中展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而择取诸多《论语》中的语句,着重阐述自己认可的待人之道。在指出古代之玉的现实意义后,便也借一位导游的话语,试图塑造一个积极进取而又功绩卓著的孔子形象,并鼓励年轻人与其同鸣共振。

《国中故人》讲的是近代之玉,以曾在杭州生活过的林徽因作为意象连接,与《半璧西湖》建立空间与精神上的联系。本文以“园”为核心意象,具体而言,六篇文章又分别以圆明园、清华园、朗润园、北京植物园、八宝山墓园、北外旧园为景色意象。展开来说,“圆明园”一文重在引出“传承”之题,并为第二篇文章做好铺垫工作。第二篇“清华园”是讲民国时的大学精神之传承,而“朗润园”则是讲今日大学精神之传承。而后,以北京植物园引出对梁启超的总结、以八宝山墓园引出对林徽因的描写,并联系性地讲述家族精神的传承。最后,以北外旧园作扣题结尾,重点探讨一种文明在交互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以及个人在此背景下的道路选择。

第二组文章是《岳麓少年》、《天府三绝》、《夜行江》。讲完传承便容易让人想到固守,所以第二组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远见”。《岳麓少年》是以年青人由暮气到朝气的转变来立起少年之心,表明“远见”与“进取心及自信心”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天府三绝》是以画家指引众人看点睛之笔为引入,通过描绘诸多人物的事迹,来表明一个人的“远见”必须以公心为基础,方能取得真正的成绩。由于《天府三绝》的表达倾向于神话与浪漫,因此下一篇《夜行江》便先讲述了两个现实中充满曲折的故事,既希望读者不要把“远见的实践过程”看作一帆风顺,也希望读者能意识到人生的不完美。然而人生的不完美常在于不能见效今日,若能对后人产生重要影响,那心中的心愿或也有机会在后世得以实现。上半部的最后便试图将这种影响聚焦于教育,表明“自修”对自己与他人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顺着这一思路,《夜行江》便同时也作为第三组文章的首篇,并以屈原的故事对应《华科的大森林》,以李白的故事对应《百志惟熙》。《华科的大森林》是以“自然生长”为意象,主要阐述广大而自然的环境会让受栽培者得到更好的成长。而《百志惟熙》则是以“打造器皿”为意象,表明一个有追求者不仅需要心思广大,而且要能无所懈怠。

从结构上说,上半部的各篇文章用力平均且相对独立,而下半部的文章则主辅分明。从内容上说,下半部“开新”的主线是“从民族复兴到天下大同”。

第四组文章的核心意象是“苏轼”,核心主题是自信。该组核心文章是《筼筜偃竹》,写《手上霜》是为了给《黄州快哉》做场景铺垫,而写《黄州快哉》则是为了引出并反衬《筼筜偃竹》。《筼筜偃竹》的前三篇分别是以华侨、日本、台湾为表述对象,并将自信的精神贯穿其间,体现民族复兴中已经到来的现实改变。《筼筜湖》则以一个画竹的意象来为全文收结。

如果说第四组文章重点谈及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具体政治群体,那第五组文章便是转涉到对当今中国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文化,既有外在,也有内在,而写作的指导原则是“明外而立内”。第五组的核心文章是《徐家汇》与《听瓷》,前者是以民族文化的眼光来看世界,通过对基督教的反思来为国人提供借鉴意义;后者则是以世界的情怀来看民族文化,通过对民族文化情理相合的表达来使人们对其重新审视,并鼓励后人为民族文化建立世界意义的新生。

第六组文章中的《风雅涵城》属于过渡文章,承接《雨盈天》与《听瓷》的江南意境,暗引出南京的精神榜样孙中山。《绿海晴蓝》则是通过对中山陵宏观样态的把握,表现出起始者的艰难及其具有的感染力,并以“未竟之途”作为顺接意象,将视野自然过渡到旷远的西北。《日远长安》的第一篇文章与《绿海晴蓝》相呼应,通过对汉武帝乘时有为的描述,来为《天极莫高》做出有分量的事实铺垫。而《月泉鸣沙》则以荒漠中的黄碓承接上文,经过月牙泉的反衬过渡,引出《天极莫高》的接入之景。《天极莫高》是以鸣沙山南端的莫高窟作为引入意象,借着对一尊北魏佛像的赞美,引出对“天道”与“人道”的分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道广施的现实辨析。《日出东方》则通过对特定战争的描写,来暗合《天极莫高》临尾的讨论,从而顺利引出《再叙茂陵》。

第七组文章是对道统追求的一种限定性描述。《回家》的四个例子分别是讲一人外出打工、全家外出又回老家、两地安家、只在城市安家,共同展现一个有层次的变化过程。后一篇文章则是以自己的爷爷作为主人公,讲明自己因为前人的奋斗而可以在更好的条件下为理想而努力。从更深的层次讲,这两篇文章实际上也想指明:对道统的追求既需要每一代人都能承接前人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代人都能取得可以巩固的成果。《五四广场》是全书的最后一篇,该文以“两个独立自主”为主题,阐释了自己眼中五四运动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并借《周易》的卦语,以“前行而未有终途”作结全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