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陈来元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虽然他已年近古稀,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举止言谈也总是那么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进一步接触陈来元,就会感到他不但是一位一辈子从事外交工作,担任过中国驻非洲莱索托和纳米比亚两个国家的大使,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翻译家和作家。
作为一名外交官,无论是年轻时当秘书还是后来升任大使,陈来元始终坚持勤奋工作、廉政奉公,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陈来元并未满足于此,他从年轻时就一直笔耕不辍,译书、作诗、撰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陈来元由衷地说:“我出生于苏北泰州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解放后靠免交学费及享受人民政府的助学金,才从小学读到了大学……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工作。”
初次驻外。成为“娘子军班"的“党代表"
上世纪80年代,陈来元被外交部派到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担任秘书工作。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紧邻赤道线,常年高温炎热,疟疾、肝炎等传染病肆虐。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陈来元承担着使馆办公室十分繁重的工作。那时,在办公室工作的5名外交官中只有陈来元一人较年轻,另外4人均为五六十岁的女同志。为此,大使馆的人都戏称办公室为“娘子军班”,同时送给陈来元一个雅号——“党代表洪常青”。鉴于四名女同事不懂外文,又多是大使馆各级领导的夫人,对外做具体工作既困难又不方便。这样,陈来元一人要顶几个人干活就可想而知了。那时利比里亚的通讯设施非常糟糕,更增加了陈来元的工作量。“比如为大使请10个人赴宴。如果电话畅通,一小时就可联系完,而现在要一家一家地上门去请,跑几天才能落实。”除了在使馆从事礼宾、领侨、文教、新闻等多项工作外,陈来元还要负责兼管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生活及使馆设备维修等勤杂事务。他说:“有一次煤气站缺货,市民排成长龙抢购,排到的人也只能买l罐煤气。可大使馆有二十几口人吃饭,特别是大使还要搞宴请,买l罐气哪里够?我一方面据理力争,一方面软磨硬泡,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回使馆吃。终于熬到傍晚,从那个黎巴嫩老板家中的小库房里‘淘’出5罐气来运回使馆。”
除了工作劳累,每天外出办事的陈来元有时还会面临安全风险。1985年11月的一天清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原来是武装部队参谋长奎翁巴将军发动了推翻国家元首多伊的军事政变,但不久遭到挫败。在多伊击毙奎翁巴,又尚未完全控制局势前,就在全国从晚6点到次日早晨6点实行宵禁,这期间看到任何人在室外就格杀勿论。政府军在首都主要街道及城郊的路上都布下许多岗哨,执勤士兵个个荷枪实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陈来元每天照样外出办事。每次在岗哨接受检查时,总有士兵把枪口对着他。他说:“当时我并不是不知害怕,万一哪个士兵在不经意间扣动扳机,我这一百来斤不就交待了?但为了工作,我只能冒这个风险。”他继续说:“有一次我到机场接使馆新来的馆员王晓,刚好遇到飞机晚点。因与使馆电话不通,我必须回去,不然使馆就会以为我出事了。我在机场为王晓订了房间,安排好机场值班人员帮助接人,同时留条告诉王晓早晨6点前不得走出旅馆,我第二天再来接他。安排好一切后,我就赶快走,终于在下午5点50分回到使馆,离那个‘格杀勿论’的时间还有10分钟!”回到使馆后陈来元得知,使馆的人等他到5点半了还未回来,大家都非常担心,纷纷从办公室或家里走到院子里,焦急地等着他带王晓回来。
P2-3
拙著《国家形象——中国外交官访谈》即将付梓,这也是我三年多来所采写的部分人物报道文稿的辑录。虽然我过去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写过大量文稿,其中许多还在国内一些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但《国家形象——中国外交官访谈》却是出版社为我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第一本书,也是我所写的最有意义的一本书。掩卷遐思,心潮澎湃。常怀感激之情,常抱进取之心,常怀敬畏之念,这也是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我想通过出版这样一本书,不仅可以进一步修炼自己的文字功夫,更重要的是,能为那些为国家外交工作无私奉献的外交官们讴歌欢呼,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了解中国外交,甚至为那些准备从事外交工作的青年学子提供点帮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毕业后,我曾在一家国企做过多年外贸工作,因为业务需要,足迹踏过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深入到国内许多地方的工厂车间,可以说经历过许多磨练,尤其是2006年至2009年,我被国家商务部选派到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从事商务外交工作(任二等商务秘书),对我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这些经历对我后来作为记者采写各种人物,尤其是驻外大使、参赞等外交官们尤为有益。2011年,我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外贸工作岗位,转行受聘于《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至今。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采访了许多活跃于中国社会各界的英才人物,其中包括一大批资深的中国外交官,他们虽然大多已经从外交一线上退下来,但仍然活跃于中国公共外交舞台,为宣传中国外交政策发挥着余热。通过与这些大使们的交往,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而且很多人还与我建立了忘年之交。他们都拥有丰富的外交经历,有太多的外交故事和人生感悟,但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受杂志版面所限而不能把他们写得过于详尽全面,只能选择他们最精彩的故事,最感人、最难忘的经历来写,尤其是要写他们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亲历的重大外交事件。相信这些外交官们的故事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看到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险、忠于职守、敢于拼搏、大智大勇的中国外交官的精神风貌。如果有人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断地战胜困难的勇气?我想那一定就是他们热爱着“祖国”和“人民”。正如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的题词所写那样:“祖国至上,人民万岁。”
我曾有幸在驻外期间接待过胡锦涛主席访问利比里亚代表团,并亲眼见过随团访问的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近距离地感受到他的外交风度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巧的是今年年初,我因去采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而在他们居住的公寓门口邂逅于李部长。于是,我向李部长诚恳表达了我希望他为本书题词的愿望,而李部长也当即表示应允,这让我很感动,在此我要再次表达我对他的深深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蔡大使,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再次有请李部长为本书题词并带回给我。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参与这些书稿编校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目录编排上,主要是按照采访时间的大致顺序,采访时间跨度是自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每篇文稿都曾在采访后不久完成并在《中华英才》杂志上(包括其海外版)发表,其中有不少文稿中的精彩内容还被《作家文摘报》、《非洲》杂志等知名媒体摘编选登。此次出书,笔者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但因本人水平有限,难免书中尚存疏漏,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玉君
2014年4月于北京
陈来元 集大使、翻译家、作家于一身的多彩人生
——中国前驻莱索托、纳米比亚大使
许孟水 情系非洲,奉献外交
——中国前驻喀麦隆、几内亚、毛里求斯大使
赵振宇 我外交生涯中的几次紧急使命
——中国政府加勒比事务特使,中国前驻巴布亚新几内亚、
牙麦加大使
范承祚 毛主席、周总理给我留下的难忘记忆
——外交部资深翻译家、中国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
陈笃庆 让中国的声音响起来
——中国前驻莫桑比克、东帝汶、巴西三国大使
华锦洲 用艺术书写多彩的外交人生
——中国前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
吴思科 从事外交工作让我感到自豪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埃及大使
李华新 亲历中东战火的中国大使
——中国前驻伊拉克、叙利亚大使
鲁桂成 助力经济建设外交有责
——专访中国前驻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大使
张九桓 书写外交人生美好诗篇
——中国前驻尼泊尔、新加坡、泰国三国大使
王四法 喀麦隆媒体称赞我是喀人民“永叵的朋友”
——中国前驻喀麦隆大使
华黎明 共和国大使的非凡人生
——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
徐贻聪 情系拉美的友好使节
——中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
陈士球 用大智大勇书写壮美外交人生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前驻印尼大使
蔡方柏 见证中法外交风云变幻
——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前驻瑞士、法国大
使,外交笔会会长
后记
2011年,作者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外贸工作岗位,转行受聘于《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至今。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王玉君采访了许多活跃于中国社会各界的英才人物,其中包括一大批资深的中国外交官,他们虽然大多已经从外交一线上退下来,但仍然活跃于中国公共外交舞台,为宣传中国外交政策发挥着余热。通过与这些大使们的交往,作者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而且很多人还与其建立了忘年之交。他们都拥有丰富的外交经历,有太多的外交故事和人生感悟,但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受杂志版面所限而不能把他们写得过于详尽全面,只能选择他们最精彩的故事,最感人、最难忘的经历来写,尤其是要写他们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亲历的重大外交事件。相信这本《国家形象——中国外交官访谈》收入的这些外交官们的故事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看到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险、忠于职守、敢于拼搏、大智大勇的中国外交官的精神风貌。
《国家形象——中国外交官访谈》是作者王玉君三年多来所采写的部分人物报道文稿的辑录。作者想通过出版这样一本书,不仅可以进一步修炼自己的文字功夫,更重要的是,能为那些为国家外交工作无私奉献的外交官们讴歌欢呼,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了解中国外交,甚至为那些准备从事外交工作的青年学子提供点帮助。